03.05 二戰的時候,為什麼美國不加入軸心國統一世界呢?加入同盟國是美國良心發現嗎?

吧丟


二戰時期,同盟國和軸心國互啄,美國參戰之前呢,是軸心國佔上風,斯大林同志和委員長都要頂不住了,而英國一團糟,法國也淪陷了。這個時候美國參戰,扭轉戰局,同盟國打贏了。那麼為啥他要加入同盟國?

這個問題呢,可以將戰爭比作一場生意,兩個方案,一個是加入軸心國,一個是加入同盟國。制定方案的時候,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利益,哪種方案的利益更大。雖然德國可能會贏,但是這樣做利益不夠大,那麼就選擇加入同盟國,利益則是更大,甚至是最大。

我們先從現在的世界來看,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奠定了世界霸主的地位,經濟軍事都是世界第一,取代了英國。而且,幾十年間拖垮蘇聯,現在也沒人能撼動美國的霸主地位,這就是他加入同盟國抗擊日本德國的好處。

水火不容

一戰結束之後呢,英國是世界第一,法國第二,新興的蘇聯還不怎麼樣。美國這邊,經濟、工業都非常不錯,不輸英法,而且美國又是一戰協約國能夠打贏的重要因素。這會兒也就是有一個“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按理,美國應該和英法一起主導世界格局,事實上他們這會兒已經綁在一起了,合作什麼的非常多。

而軸心國這邊四處進攻,為的是推翻這個“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那麼這就觸動了美國的利益,即便他打的是英法。那麼,美國站在同盟國這邊,也是理所應當的。二戰爆發以前,美國就和英國什麼的簽訂各類條約,保障日後開戰時英國的供給。1937-1941美國沒參戰,但是對於英國蘇聯的支持也都是實打實的,他參戰進攻軸心國,也就差一個藉口。

世界霸主的誕生

二戰的時候呢,英國人還是世界第一的位置,但是岌岌可危了,蘇聯那邊也是失地千里,法國淪陷。德國呢,勢頭其實還是挺猛,尤其1941年。這個時候,如果美國和德國結盟,英國立馬就得投降,他失去了後援,而蘇聯則是根本就沒法頂住。那麼打完仗,分天下了,德國佔據歐洲那些發達地區,美國則單獨處於北美一隅之地。很明顯,德國是第一,美國是第二,歐洲事務上,美國也無法過多插手獲取更大利益。

而加入同盟國對德國作戰,這好處能有多大?德國佔領法國,使勁榨取法國陽元,英國被打的稀巴爛,蘇聯又被打個稀巴爛,但是蘇聯能緩過來,畢竟他體量大。這個時候,這幾個老牌帝國主義都處於一個非常艱難的局面,然後美國參戰了,一頓操作把小鬍子打趴下了。也就是說,這一仗下來,德國打廢了,英國打廢了,法國打廢了,蘇聯半殘,然後美國一家獨大。

對比下兩個方案,加入軸心國,美國德國日本並存,美國沒有絕對的優勢。而加入同盟國,能看到歐洲互相打殘了,日本也被滅了,就剩自己一個了,誰都不是對手。那麼,哪一種方案更好呢?明顯,是加入同盟國,他徹徹底底成世界老大了。美國如果對軸心國支援,只能拿到一時的好處,而加入同盟國,則是長久的利益。

德國這一仗,其實幹廢了三個豪強,幫了美國人的一個大忙,就是德國乾的這事,美國現在還能嚐到甜頭,好處是無限的。加入軸心國,好處不光有限,還少。做生意要講利益最大化,外交軍事同樣如此。


軍武文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對世界格局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雖然二戰硝煙已經散去70多年,但今天仍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而在整個二戰期間,前期作壁上觀的美國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

因為二戰時美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具備了決定二戰走向的實力,因此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選擇加入任何一個陣營,那麼這個陣營必將能夠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比如二戰期間美國選擇加入了同盟國,因此同盟國取得了最後的輝煌勝利。而在人們普遍的惜敗心理作用下,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選擇加入軸心國,那麼軸心國也一定能夠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

真的是這樣嗎?靜夜史認為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因為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決定了美國不可能加入軸心國,而只能選擇和同盟國並肩作戰。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美國和軸心國不是一路人

我們今天所說的軸心國一般認為有三個國家:即歐洲的德國,意大利和亞洲的日本。實際上除這三個國家之外,還有歐洲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以及亞洲的泰國等,它們和德意日共同組成了軸心國陣營。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軸心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國土面積狹小,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國土面積狹小,才使得它們成為戰爭的策源地。

1929年的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嚴重打擊了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德國和日本損失更為慘重。

經濟危機是考驗國家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契機。

美國因為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國力強大,能夠以龐大的國內市場來緩解經濟危機。但是德國和日本這樣的國家,因為國土面積狹小,人口較少,因此他們不具備緩解經濟危機的巨大國內市場,這使得他們不得不通過向外開拓市場,通過轉移國內矛盾的方法來緩解經濟危機,所以他們最終走上了對外擴張的戰爭道路,成為二戰的戰爭策源地。

由於綜合國力相差懸殊,美國和德日等國緩解經濟危機的方法和措施不同,因此美國成功的避開了法西斯上位的社會危機,而德國和日本則不可避免的最終走向法西斯獨裁和專制。

一直以來,美國的國家體制都相對民主,而德國和日本等軸心國則具有濃重的軍國主義和獨裁傳統,這也在客觀上決定了美國和德日在對外政策方向上的根本不同。

從綜合國力和歷史傳統的差異上來看,美國和德日等軸心國壓根就玩不到一塊兒去,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因為不是一路人,他們最終也不會成為同一個陣營的盟友。

2、軸心國陣營結局必敗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就多次分析過軸心國崛起和衰落的原因。

以德國為例,法西斯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除了希特勒和他的團隊非常勵志,非常努力。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了沉重打擊,使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秩序難以維持。

在壟斷資本主義的情形下,西方的大資本家面對市場失靈的情況束手無策,為了能夠迅速恢復市場秩序,他們不得不選擇劍走偏鋒,默許法西斯的壯大,這給了希特勒的法西斯組織迅速崛起的可能性。

另外,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雖然沉重打擊了資本主義世界,但對於新興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而言,影響卻微乎其微。這使得蘇聯在西方世界蒙受巨大打擊,一蹶不振的情況下,開始加大對西方共產主義革命的輸出,西方國家社會開始動盪。

而法西斯具有天然的反共傳統,這使得法西斯能夠成為阻礙蘇聯紅色輸出的一個重要屏障。

基於這樣的考慮,英法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對德國有意縱容,推出了綏靖政策,通過犧牲英法在東歐的一些小國盟友來促使德國逐漸壯大,併力圖將禍水動引,使德國和蘇聯出手。

從本質上說,德國法西斯是西方大資本家用來緩解經濟危機和對抗蘇聯的一個重要工具,或者說是一條狗。既然是工具,那麼就有用完即扔的可能性。

在德國法西斯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大資本家的默許和支持是其能夠維持的最重要原因。但如果這個工具或者這條狗完成了他的使命,比如說緩解了經濟危機,或者消滅了共產主義蘇聯,那麼它將不再有存在的必要。而我們知道經濟危機遲早會過去的,因此大資本家和德國法西斯的決裂只是時間問題。

而且法西斯的本質是掠奪和暴力,他們能夠上臺雖然是通過民選,但是更多的中產階級和底層無產階級是被法西斯綁上了戰車,而捆綁他們的繩索,就是法西斯許諾給他們的各項社會福利。我們知道法西斯需要的資金更多的是通過對外掠奪,如果對外掠奪一切順利,那麼這個龐氏騙局就能夠一直延續下去;而一旦對外擴張受到挫敗,沒有給中產階級甚至無產階級帶來曾經許諾的福利,那麼中產階級、無產階級與法西斯的決裂也將是必然事件。

我們知道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總打勝仗,所以決裂是歷史的必然。沒有大資本家和社會各階層的支持,法西斯註定難以為繼。

從本質上說,美國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重要成員,如果選擇加入軸心國陣營,就意味著自己放棄了主人的身份而變成工具。況且,美國如果加入軸心國陣營,充其量是為軸心國續了一段時間的命,因為軸心國的畸形架構,失敗是歷史的必然。


最後,在戰爭中決定美國最終抉擇的不是良心,而是利益。

從兩次世界大戰的進程中可以看出,美國並不是首先參戰的國家,這為美國保存了相當的實力。但是美國能夠在戰爭膠著時迅速加入其中一方,並且在戰爭勝利後獲取最大的權益,這個是美國的一貫做法,和良心並沒有什麼關係。

德國和日本同屬於一個陣營,如果日本不去偷襲珍珠港,或許美國參戰的時間還會再晚一點。不過不管早晚,美國的選擇都只有一個,那就是同盟國!

多有疏漏,還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二戰期間的軸心國集團,其實就是當時被打壓的幾個國家,抱在一起取暖的產物。而美國是既得利益國,它沒有必要和軸心國的那幫失敗者搞在一起。退一步說,就算美國加入了軸心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也會重新再建立一個不包括美國在內的小組織,因為這三國是確實有共同利益的國家。而美國和它們雖然有一些利益交集,但總體上是存在利益衝突的,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法在歐洲建立了凡爾賽體系,在這個體系下,英法兩國是最大的受益者,德國是最大的受打壓國。德國人對這個不公平的體系,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感,無時無刻不在想推翻這個體系。再創立一個由主導的新體系。

此外,保加利亞、匈牙利,以及被德國合併的奧地利,也都是被打壓的國家。它們與德國有共同的利益。所以後來這些國家也都加入了軸心國的僕從國序列。只有土耳其是個例外,不過土耳其在二戰期間也跟德國私下裡眉來眼去的。

意大利也一樣,它雖然是一戰的戰勝國(戰爭期間倒戈,加入協約國),但是因為在戰爭期間的貢獻很低,在凡爾賽會議上,英法兩國無視意大利的存在,什麼利益也不願意給它。受此大辱,意大利總理奧蘭多在會議期間憤怒宣佈退席。當他退席後,英法兩國依然無視,全然當意大利透明,就像沒有參加會議似的。

最終的結果:意大利參加了一戰,它也是戰勝國的成員之一,可是最後意大利什麼實際利益都沒有得到。(跟中國差不多)



為此,意大利在戰後群情激奮,怒斥英法瞧不起人。但是實力差距很明顯,意大利惹不起英法。墨索里尼隨即抓住這個機會,煽動民眾情緒,擴大自己的法西斯組織,最終被意大利國王任命為內閣總理。使意大利走上了法西斯國家的道路。

意大利也是軸心國中,第一個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國家。

後來,意大利選擇與德國結盟,兩個可憐的失敗者,選擇抱團取暖,共同對抗英法在歐洲的“霸權主義”。

在亞洲這邊,日本的情況也一樣。日本也是戰勝國之一,並且在凡爾賽會議上,日本也獲利頗豐,不僅拿到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所有殖民地,還拿到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省的特權。當時日本還是很得意的。

結果沒想到,凡爾賽會議結束沒多久,美國召集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日本、中國等九個國家,又在華盛頓開了一個會。

在這個會議上,美國把日本坑的夠嗆。

第一、美國強力壓制日本海軍的發展。

在這個會議上,美國提出美英日三國的海軍力量比為5:5:3,也就是說,美國的海軍如果是50萬噸,日本就只能是30萬噸,這一提議遭到日本強烈反對。

因為當時日本海軍的噸位,明顯超出了這個比例,如果按照這個比例,日本就要拆除一些在建的軍艦。可是美國聯合其它幾國向日本施加壓力,最終日本代表只得極不情願的同意了。



第二,美國瓜分日本在華的既得利益,挫敗了日本想獨霸中國的美夢。

一戰期間,由於歐洲國家忙於大戰,無暇對中國進行侵略。日本當時瞅準機會,頻頻向北洋政府施壓,攫取了大量在華利益。等到一戰結束後,美國下山摘桃子。凡是日本在一次大戰期間獲取的在華利益,美國都要分一杯羹,不僅美國要分,參與會議的其它六國也都要分一杯羹。

日本代表當時簡直要氣炸了,但是實力不如別人,最後只能忍氣吞聲的答應了。

第三,美國拆散“英日同盟”,改以四國同盟代之。再次打壓了日本。

這次會議之前,日本和英國是結盟關係。如果一國遭到攻擊,另一國有義務出兵。可是在這次會議上,美國拆散了英日同盟,而是搞了一個美、英、日、法四國同盟。

按照這個新同盟,締約各國要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域內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權利,一旦遭受別國侵略行動的威脅時,締約國應協商採取有效措施。

這個四國結盟對日本來說,明顯就不如英日結盟來的實在。日本除了獲得歐洲列強承認他在太平洋的列強地位之外,基本上沒有獲得任何的實際利益。

對於日本人來說,自己本來就是列強,歐洲國家承認與否,自己都是。現在犧牲了那麼多利益,換來的卻只是一個虛名,簡直太虧了。這種不滿情緒,也直接導致了後來日本對美國翻臉,挑起了推翻美國在太平洋霸權地位的太平洋戰爭。

綜上所述,二戰爆發前的軸心國,其實都是當時的失意者。

德國——受英法打壓,憋著一肚子火,十分想推翻不公平的凡爾賽體系。

意大利——受英法打壓,憋一肚子火,也很想推翻不公平的凡爾賽體系。

日本——受美國打壓,也憋一肚子火,別得想推翻不公平的華盛頓體系。


日本對美宣戰前,曾經說:西方國家的人口稀少,卻坐擁龐大的國土和豐富的資源,而且不願分給東方,這是不義的!所以我們和美國必有一戰。

這樣的宣言,對德國和意大利同樣適用。三國由於有共同的目標,於是三國也就抱在一起取暖了。

而當時的美國呢?美國並不是失敗者,相反美國是既得利益者。美國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就要維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軸心國要推翻這個不公平的體系,美國要維護這個不公平的體系。這就是美國與軸心國集團最大的矛盾之所在。


而美國為什麼會加入同盟國呢?道理也是非常簡單。同盟國中的英國和自由法國,原本就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受益國,美國原本就跟英法穿一條褲子。

不過,由於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英美法三國主導,美國並不是唯一的老大。因此美國對維持這個體系,沒有很強的使命感。德國和日本瘋狂侵略時,美國並不想管。

甚至美國還希望德國和日本能鬧一鬧,一方面削弱英法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一方面也能制約蘇聯的擴張。而美國由於遠在美洲,軸心國的擴張,短時間內還影響不到它。

也就是說,德國在歐洲搞擴張,日本在亞洲搞擴張,美國沒有意見。但是如果德國和日本搞在了一起,存在威脅美國利益的可能性了,美國就不會坐視不理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軸心國前期擴張,美國會不管不顧,向雙方出售武器,大發戰爭財;軸心國集團成立後,美國會立即轉變政策,支持英國的主要原因。



從事後的歷史演變來看,美國的這一決策是非常正確的。

縱容德日擴張,大大的削弱了英法勢力,使得在二戰後,英法都變成了美國的附庸;

關鍵時刻出手,又打敗了軸心國集團,使得在二戰後,德日也變成了美國的附庸國。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也想過加入軸心國,並且希特勒也有拉蘇聯進軸心國的意思。但是在談判中,雙方矛盾太大,最後談崩了。

按照蘇聯的意思,德國必須答應蘇聯四點要求後,蘇聯才加入軸心國。

第一,德軍必須從芬蘭撤出,德國不準再保護芬蘭;

第二,德國要承認蘇聯在黑海的權益,蘇軍可以在博土耳其的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建立軍事基地。同時,德國也必須承認保加利亞是蘇聯的勢力範圍;

第三,承認波斯灣的總方向內,巴統、巴庫以南地區為蘇聯領土要求的中心;

第四,日本出讓庫頁島北部開採煤礦、石油的權利給蘇聯。

蘇聯的這一談判要求,明顯就太霸道了。日本首先就不能接受,而德國把巴爾幹半島視為是自己的勢力範圍,蘇聯想插手,這是希特勒不能容忍的。

所以德國方面對蘇聯的態度十分冷態,沒有回覆蘇聯,兩國結盟,組成四國軸心集團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總的來說,德意日能組成軸心國,根本原因在於:三國都是凡華體系下的失意者,三國之間沒有很大的利益衝突,三國都想推翻對自己不公平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蘇聯之所以也想加入軸心國,是因為蘇聯也被凡華體系所排斥,蘇聯想在資本主義國家內訌的時候,充當掠奪者的角色。但是蘇聯與德日都有利益衝突,軸心國視蘇聯為潛在敵人,自然也就不可能讓蘇聯加入了。

同樣的道理,美國也是軸心國的敵人,只不過因為英法是當時的歐洲霸權國家,軸心國和美國都想削弱英法,所以軸心國和美國才有一個共同目標。但是當法國投降,英國半死後,軸心國已然做大做強。成為美國維持自己世界霸權的最強挑戰者。

這是爭奪世界領導權的戰爭,沒有可以談判的餘地。美國是一塊阻礙軸心國爭霸世界的絆腳石,軸心國和美國都明白這一點。


Mer86


二戰的時候,美國不加入軸心國而是加入同盟國,並非是美國良心發現,而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首先,美國人就沒有想過統一世界。如果美國人有統一世界的偉大理想,那麼他們在從13個州向50個州發展過程中,為什麼不進入蘇必利爾湖以北廣大地區去開疆域拓土地?把那麼大一片地方、世界第二的領土留給了加拿大,羸弱的加拿大呢?

從哲學角度分析,加入歷史學元素,統一這個事不可能長久。有句老話說的好,凡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哪來的永久的統一?美國人當然也清楚這一點,二戰爆發了,他們加入隨機的一方,犧牲幾千萬軍人,統一了世界,然後過了幾十年,來個合久必分,他們不是傻子做買賣了?

因此,美國在二戰之初就沒有參加這次大戰的決心,他們關注的是多向參戰國賣點軍火或其他物資,賺來錢讓美國人的整體生活水平略有提升。偏偏日本人偷襲了珍珠港,不想讓美國人主導太平洋的海上秩序了,那麼美國不加入同盟國打日本,難道要加入軸心國打蘇聯?要打他們美國人早就打了,不用等到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再打。

換一個角度。如果當然偷襲的不是日本,而是英國人,比如偷襲了波士頓,那麼美國人有可能就加入軸心國,痛打年久失修的日 不落帝國了。二戰結束之後,美國人也沒有想統一世界。因為美國人不僅科技發達,他們的戰略評估也挺厲害,連我都評估出來,美國人不可能統一世界,難道美國的評估大師們會不知道這個結局。所以,美國人霸道是霸道,但是霸道不是傻,是不會去做統一世界的蠢事的。


吾評武願


軸心國這個朋友圈,美國確實不能加。

我想起了一個段子,說當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謀反的罪名殺了太師韓國公李善長,過了幾天一個讀書人上書給李善長鳴冤,說李善長一把年紀了(77歲)目前是本朝開國功臣第一,即使他要造反而且造反成功,到了新朝也不過還是“開國功臣第一”而已,老頭子他這是自己想不開找死嗎?

美國二戰宣傳海報

美國所面臨的二戰時的世界格局,就是一群不遵守當前遊戲規則的玩家,和一群遵守遊戲規則(可能只是暫時遵守)的玩家之間的PK。而美國自己呢,就是這群遵守遊戲規則玩家之中的一員,而且還是當前玩家中收益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說實在的,美國不想自己打仗,美國人所希望的是其他人打得亂七八糟,自己安心賺小錢錢。如果美國加入戰爭,憑它的工業實力,一個國家就可以打爆德意日,但是,人家沒興趣。

二戰前各國工業實力

其實,德國,日本,意大利也是既得利益者,只是他們認為自己獲得的利益太小,要把別人的搶過來而已。當然,他們搶劫的對象也包括美國。美國在戰爭開始仍然是準備發戰爭財的,包括向日本出口軍火和石油,但是逐漸地,美國發現軸心國的政治和軍事影響開始改變自己國內的政治體系,帶來的損害大於收益時,就開始準備在軍事上對抗軸心國了。

1941年8月14日,羅斯福與丘吉爾共同發表《大西洋憲章》,宣佈:

如果那些在國境外從事或可能以侵略相威脅的國家繼續使用陸海空武器裝備,則未來的和平將無法維持;所以他們相信,在一個更普遍和更持久的全面安全體系建立之前,解除這些國家的武裝是必要的。

這就意味著,美國已經公開宣佈要和德國為首的軸心國作戰了。

一望無際的美軍飛機

那麼美國和軸心國之間存在哪些利益衝突呢?這衝突可大了去了!光以中國為例,二戰前,美國在中國有巨大的利益,包括在上海與英國共管的租界,大約1.5億銀元的投資,幾百家美資背景的企業,以及在中國的原材料產地和沿海口岸,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無疑影響了美國國內企業的正常運行,損害了許多資本家的利益。德國佔領歐洲,日本染指東南亞,這進一步威脅到美國的經濟利益。

納粹德國在美國掀起了極端思潮,這更加危險,在美國國內也有一批人成為納粹的忠實粉絲,他們在美國所謂言論自由的背景之下,遊行示威宣傳納粹,形成贊同納粹的力量。

停泊在港口的美軍艦隊

這就意味著,如果加入同盟國,美國可能繼續做老大,而加入軸心國,即使自己一方戰勝了,老大的地位也不一定保得住,拉美后院可能也要被德國人染指,但是,二戰初期,在美國民間存在較強的孤立主義和反戰思想基礎,這也導致美國政府不敢輕易捲入戰爭,直到日本襲擊珍珠港(當然這也有可能是美國人自導自演的)美國國內群情激憤,形成了強大的民意,羅斯福才宣佈加入同盟國陣營,直接參與二戰。


每日一段歷史


一、戰爭永遠是政治的延續,在二戰中,美國開始的政策是兩邊賣軍火,大發戰爭財。加入軸心國並不符合美國的核心利益。

在二戰初期,美國一直乾的事兒就是倒賣軍火。其實美國其實並不想加入這場戰爭,按照美國政客的一貫做法,他們最理想的狀態是在軸心國和盟軍打的兩敗俱傷後,自己賺的盆滿缽滿,再以救世主的身份加入戰局,掌控局勢的同時讓所有的國家感恩戴德(胖子覺得美國現在也是這麼幹的)。所以美國不會加入軸心國,兩不相幫,美國就立於不敗之地。

二、假如美國加入軸心國,即便統一了世界,美國仍然不會是世界的主導者,主導者會是德國。

我們假設說美國加入了軸心國,再大膽的想象他們統一了世界,那這個世界也不會被美國主導。戰爭發起者德國將是最大的贏家,而美國只會是跟在後面喝湯的小弟,這是美國所不能接受的。

三、美國加入盟國是被拖進了這場戰爭。

美國加入盟軍的唯一導火索,那就是奇襲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美國在珍珠港的海軍基地,美國艦隊損失慘重。次日,羅斯福總統簽署了戰爭條令,美國正式的加入了這場戰爭。關於日本偷襲珍珠港,胖子認為是天才的戰術,愚蠢的戰略。本來美國因為戰場遠離本土,一直在隔岸觀火。但日本狂妄的把美國大叔拖進了戰局。本來在東線蘇聯推進困難的德國非常渴望日本在背後兩面夾擊,但惹上了美國的日本顯然是自顧不暇,勝利的天平終於開始向盟軍傾斜。

個人或許會因為良心發現做一些好事,但一個國家絕對不會,美國更不會。而我們回顧歷史,就是記住歷史的悲劇,願世界和平。


胖哥侃歷史


二戰給人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雖然這場硝煙已經過去了70餘年,但人們對這場戰爭的探討卻依然未減。比如說,美國的參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此後戰爭的走向,因此有人會提出這樣的想法:美國加入哪一方,哪一方就會取得勝利。同時,又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美國的實力如此強大,為何不加入軸心國,而選擇與力量較為弱小的國家成為同盟,共同抗擊法西斯呢?

首先,從動機上來看,美國並不存在一個挑起戰爭、一統世界的動機。軸心國同盟挑起戰爭,無疑是大蕭條的影響。在大蕭條的影響下,這些國家內部無論是從經濟還是意識上全部都陷入了混亂的境地,而並非所有國家都有美國一樣自愈的實力。

以德國為例,在沙文主義瀰漫、經濟危機導致人們食不果腹的環境下,德國人民希望通過一個“領袖”帶動發動戰爭,並藉助對外國的侵略來不斷地滿足德國復興和擴張的需求。只有通過這種向外擴張的方式,才能獲得國內發展所需要的種種條件。然而,美國卻通過羅斯福改革,將國內的問題通過一種內化的手段自愈解決,所以美國並不存在一個通過向外擴張來擺脫自身危機的這樣一個動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也大不相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各國間爭奪利益,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如果說一戰是各國間互相打架,那二戰就是你打了我我也必須打回去。即使經歷了大蕭條卻依然擁有強大實力的美國,無疑是軸心國們攻擊的重要對象。

其次,從戰爭挑起者——軸心國的角度來看,德、日、意對英法佔據王座的世界地位是很不滿的,發起戰爭的他們無疑處於一種顛覆者的角色地位,想重新洗牌現有的世界秩序。舉例來說,這種隱機從日本“大東亞共榮”便能窺得。

按照日本近衛文麿政府關於“建設東亞新秩序”的聲明所提,他們的目的是建立“以皇國為核心,以日、滿、華的強固結合為基礎的大東亞新秩序,確立包括整個大東亞的經濟協同圈”,從而將亞洲從英美勢力控制下解放成為日本控制下一股獨立的勢力,與舊秩序頂層的國家分庭抗禮。

二戰時,軸心國無疑是想通過挑起戰爭來奪取資源,重新編排一個有利於他們的世界秩序。觀覽當時的世界,在一戰後的秩序下,英法佔據著絕對的優先地位,而美國則隨著自己工業的高速發展,也坐在前列的交椅上。所以美國並不存在一個通過戰爭去提升自己地位的強烈野心,也並不想用戰爭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方式來破壞當前對其有利的國際秩序。沒有人會在沒有需求的情況下去當一個冒失的顛覆者。與其說美國是“良心發現”,不如說是不想惹一身腥。

從文化上來看,美國真正的國家歷史從獨立戰爭才開始,我們甚至可以說,從南北戰爭之後,美國才像一個緊密的共同體。從建立之初美國就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這種緊密的聯邦同盟的組織形式註定了美國具有比較包容和多樣的國家文化,這種國家文化與那些經歷過長時間君主集權制國家的大國沙文主義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很少看到美國的擴張以侵略的方式呈現,它的擴張往往是一種以霸權的方式呈現的。美國人並不想一統世界,更多的時候他們只是想當老大,這和日德軸心國的皇權思維是完全不同的。我們並不是說這樣的思維就是善良的,只能說加入反法西斯同盟是美國在這種思維下符合自己邏輯和利益的選擇罷了。


威廉·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

林慶元《“大東亞共榮圈”源流》


虎歷


客觀上,美國是兩次世界大戰最大的“受益”國,就是因為其當時的政府有正確、冷靜的長遠戰略並堅定的執行了的結果。

一次大戰前,美國還是從農業殖民地向新興資產階級過渡的階段,美國以近乎中立的策略和天然的地理屏障,不僅沒受大戰損害反而大發軍火、戰略物質供給上的戰爭財,同時徹底擺脫了政治、經濟上受英法等歐洲傳統大國影響的處境。

二戰前和初期,美國繼續執行相對中立的政策,繼續發戰爭財,讓美國的現代工業獲得飛速發展的黃金階段。

但隨著獨裁模式的軸心國真的要瓜分世界的趨勢出現後,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比如不能讓世界市場、資源被軸心國壟斷),美國先是積極支持歐亞同盟國與軸心國血戰,並不斷擠壓軸心國從戰略物資供應到資金等各個方面的空間,並選擇最佳時機親自參戰,成為戰勝軸心國的關鍵領袖,並主導後續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重建,為美國再次奠定至少30年的全世界割韭菜的優勢地位。

~~~~~~~~~~~~~~~~~~~~~~~~~~~~~~~~~~~~~~~~~~~~~~~~~~~~~~~~~~

產生題目這樣問題的疑問,是缺乏兩個基本常識:

一、美國若加入軸心國,能獲得比加入同盟國更好的未來世界地位麼?就算日本願意與美國分享太平洋,德國願意與美國共同主導基督教文明的發展大局麼?

二、美國文化的源頭就是從封建專制體制下逃出來的五月花號那些人追尋的以自由、民主為宗旨的精神,而軸心國都是法西斯模式的獨裁專制模式。

即使有眼前利益誘惑,美國人能相信加入軸心國對美國文化、美國利益能兼容下去麼?

~~~~~~~~~~~~~~~~~~~~~~~~~~~~~~~~~~~~~~~~~~~~~~~~~~~~~~~~~~~~

同時,獲取國家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也未必就是統一全世界——比如一戰美國利益最大化就不是做老大才獲得的。

~~~~~~~~~~~~~~~~~~~~~~~~~~~~~~~~~~~~~~~~~~~~~~~~~~~~~~~~~~

所以,二戰時美國加入同盟國,無論從文化基因、價值觀追求上都有充分的基礎,同時也是對國家利益追求的必然結果。

當然,從宗教文明等角度甚至是哲學基本原理上,也能找到合理的依據。

總之,美國人的選擇,是符合客觀規律的,不是什麼良心發現,但絕對是客觀、正確的選擇。


理得心安


這個問題很現實,要用現實的眼光來看待。

關於美國為什麼不加入軸心國,因為美國不是獨裁國家,不可能加入獨裁的法西斯,而且加入同盟國對美國來說,更加有利。

在當時,對於世界人民來說,發起戰爭的軸心國是不得人心的。

美國的目的其實很明確,就是走全球擴張路線,用經濟和文化的擴張。

所以,不管是同盟國還是軸心國,只要是阻礙美國獲取全球超級大國地位的勢力就是對手。

而事實上,英法德蘇日,這些二戰前,世界各區域的主要強國,都是阻礙美國全球擴張的對手。

二戰的開始,造成了英法德蘇日互毆,美國作壁上觀的局面,打到後面,世界主要強國都被嚴重削弱了,美國擁有了能左右整個戰局的實力。

這也是由戰爭形勢,決定的美國加入哪一個陣營。

如果同盟國不堪一擊,軸心國沒有嚴重傷及國本就取得了大部勝利的話,美國要加入同盟國,勢必要和軸心國火拼,美國應該是無法忍受的,那樣美國可能沒那麼順利地取得勝利,也可能會被打敗。

可能會出現,美國和軸心國合作,共同發展戰後的世界也是可能的。

可是歷史不會改寫,軸心國的邪惡路線走向了極端,實力也遭受了嚴重損失。

強大到能左右全局的美國,怎麼可能站在邪惡的立場呢。

事實已經證明,美國的全球超級大國戰略,取得了圓滿成功。


青春大觀察



美國之所以能夠迅速的崛起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其原因就在於他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精明的成為一個投機分子。在大戰初期,他作為一箇中立者,兩邊供應軍事物資和武器大發戰爭財。而一旦到了戰略轉折點的時候,他就會立即選邊站隊,以拯救者的姿態收取最後的勝利果實。

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最初的態度也是一種不明確的模糊態度,冷眼旁觀著兩大陣營的死磕。隨著戰局發展的不斷深入,美國的態度也在進行相應的微調。因為日本在東南亞的行動,嚴重的傷害了歐美國家在亞洲的利益。



特別是日本不斷攻擊美國的殖民地,跟美軍開始正面對壘,這讓美國政府非常惱火。不得不對日本做一些制裁,來表明一下態度。這讓日本深深的感到了美國帶來的威脅,特別是太平洋艦隊,離日本本土距離並不是特別遠,日本軍部認為,隨著日軍在亞洲的攻勢陷入僵持狀態,美國隨時會在日本疲於奔命的時候,突然給予致命一擊。為了消除這個隱患,日本軍部制定了大膽的偷襲珍珠港計劃並予以實施。


這種不宣而戰的突然襲擊,深深的刺痛了美國的神經也打醒了美國人。這次襲擊讓美國明白了在世界性的大戰中作壁上觀是不可能的,而且此時德國進攻蘇聯也陷入了膠著狀態。德國折戟莫斯科城下,這讓美國嗅到了介入戰爭的最佳時機就是這個時候。

就是在蘇聯進入戰略反攻的時候,美國果斷的出手了,領導英法聯軍在西歐方向對德軍予以打擊。在蘇聯發動了對德軍的勢如破竹的反擊當中,蘇軍很快攻進了柏林,美國也撿了了很大的便宜,幾乎沒有付出很大的代價,就佔領了大半個德國,得到了二戰中的最大勝利果實。



隨後開始向日本報那一箭之仇。所以對於美國來說,沒有所謂的良心不良心的問題,有的只是美國的國家利益抉擇。如果日本不主動向美國發起攻擊,或者蘇聯根本抵擋不住德國的進攻,美國在歐洲參與戰爭的可能性就很小。最大的可能就是美國埋頭繼續發展,陳兵備戰,準備進行本土防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