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易刀卜:再論紅山文化不是黃帝部族遺存

郭沫若、徐旭生、唐善純、周及徐、易華、劉毓慶等諸位先生都一致認為黃帝出自北方遊牧部落,田昌五和沈長雲兩位先生則主張黃帝是古戎狄的祖先。在石峁遺址發現以前,史學界一度認為紅山文化是黃帝部族的遺存。這一論斷的著名旗手是蘇秉琦先生,郭沫若先生當年也傾向此說。然而,這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誕生的老舊觀點了。當2012年石峁遺址石破天驚地開始發掘時,別說徐旭生先生已去世36年,郭沫若先生已去世34年,蘇秉琦先生已去世15年,就是田昌五先生也已去世11年了。假使這些老先生還健在,蘇秉琦先生我不敢保證,但我敢肯定,徐旭生、郭沫若、田昌五三位先生一定會將黃帝部族的遺存所指倒向石峁遺址。歷史是陳舊的,考古發掘和歷史研究卻是推陳出新的!

郭沫若先生據《國語·周語下》“我姬氏出自天黿”的周人自述,認為天黿即軒轅。由此,有學者推測牛河梁五號大墓墓主手中的玉龜便是天黿,故五號大墓墓主是黃帝。然而,這個“天黿”與“軒轅”除了發音略近外,它們之間的聯繫完全是牽強附會的!實際上,天黿即玄枵,為四象之一的玄武星象的中央星次,這在我以前的博文中有論述。


在此,我也表達一下對已故的田昌五先生的敬意。在紅山文化黃帝論甚囂塵上的環境下,先生仍堅持自己獨立的學術觀點,沒有曲意附和,人云亦云。先生認為黃帝是古戎狄的宗神,考古學文化在當時還不能確指,現在看是何等英明的論斷。先生的慧眼可謂撥雲見日,為後來沈長雲先生推斷石峁古城是黃帝部族居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石峁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以綿羊為主,其次是山羊和牛,豬的骨骼比較少。牛羊與牧業有關,豬與農業有關,這說明石峁的牧業比農業發達。紀錄片《國寶·發現·石峁之謎·生生不息》中說到石峁“這一地區仰韶晚期

主要的經濟生業是狩獵,根本不是養羊。到石峁時期卻突然出現了新的生業系統,家畜的飼養和文化的發展有何關係?石峁如超新星般地在4300年前突然地興起,是否和生業經濟的轉變有直接的關係呢?”這段話很大程度上說明了石峁文化並非仰韶文化的延續和繼承。

石峁遺址往西大約10公里便是毛烏素沙地。在遠古時候,毛烏素沙地並不是沙地,而是一片水草非常豐美的草原。石峁遺址往東是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是中國北方旱作農業起源的核心區域。石峁遺址正位於農耕區和牧業區的銜接之處,從而造就了石峁遺址獨特的文化和經濟特點。何駑先生認為陶寺晚期的羊毛與羊奶養殖業屬於歐亞草原族群生業,紀錄片《國寶·發現·石峁之謎·太古初音》中,孫周勇先生也肯定了石峁先民出自遊牧民族。按照晉卿魏絳“戎狄荐居”的描述,漢族早期先民中恐怕只有戎狄族系與遊牧民族有關。

馬被認為是草原畜牧遊牧文化的象徵,一般認為,中國的家馬自中亞傳入。在石峁遺址發現家馬遺骸之前,中國最早的家馬遺骸發現於新疆,時間是4200年前。沒錯,黃帝出自遊牧族群。可紅山文化有遊牧文化的影子嗎?有家馬、綿羊的骸骨嗎?5000多年前,畜牧遊牧文化是很難出現在紅山文化所處的中國東北地區的,因為這不符合自西向東的畜牧遊牧文化傳播和家馬傳入的時空路線。


眾所周知,黃帝陵位於陝北的黃陵縣,而不是內蒙古赤峰或周邊地區。炎黃部落的起源地會在赤峰地區嗎?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有這樣的敘述:“黃帝攻殺蚩尤,本族仍居西部與北部(陝甘晉地區)。”2012年出版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簡明中國歷史讀本》中也有類似的描述:“黃帝族最初居住在今陝北的黃土高原上,炎帝族最初居住今陝西寶雞一帶,後來黃、炎兩族逐漸東移。”華夏文明一向被認為起源於中國西北地區,從來沒有史籍記載起源於東北。為什麼離紅山文化不遠的朝鮮半島不說漢藏語系,而毗鄰陝甘寧地區的青藏高原直至緬甸卻都說漢藏語系?說紅山文化是黃帝部族遺存,顯然不符合華夏文明起源的地理框架。


紅山文化太落後了,別說青銅器、文字,就是城市也沒有。為什麼國家拿良渚古城而不是牛河梁遺址去申遺?良渚文化不僅有更豐富更精美的玉器,而且有大型城垣、水利工程和水壩系統。說紅山文化是黃帝部族遺存,到底是想貶低黃帝呢還是想貶低中華文明?


當大部分O系和C2南對戎狄和遊牧民族唯恐避之不及時,Q-F1626倒是可以欣然笑納!當農民甲Oα以為自己當仁不讓是如假包換的黃帝裔孫時,我很遺憾地告訴你們,你們的人文初祖正出自你們唯恐避之不及的塞北之地。農耕和黃帝猶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