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論,尋找孩子內心的學習動力

當下父母們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非常關注,但是不可置否的是大部分孩子身上缺少學習的動力,孩子被父母和老師驅趕著前行,學習上缺少積極主動性。所以在很多父母輔導孩子功課時會出現“遠交近攻”的一面。

在距離孩子較遠時父母尚且能夠和孩子保持一定的交流,而距離孩子較近時則很可能說不了兩句就動起手來。而孩子們在作業面前也顯得非常無助,為了迎合父母和老師的要求孩子很多時候處於一種被迫的敷衍了事狀態。

案例:

此前在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張照片,一位寶爸在監督孩子做功課時,把自己的雙手反綁在背後。這樣的照片在網絡上很快受到了網友的關注,大家紛紛猜測被反綁雙手的寶爸究竟是出於怎樣的目的。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論,尋找孩子內心的學習動力

最後圖片中的寶爸解釋說,這是因為自己在輔導孩子功課時,看到孩子總是拖拖拉拉或者是效率不高,自己很容易因此而心急動手,於是便想到了這招。

為的是讓自己更加有耐心地輔導孩子功課。如今,這個辦法已經持續了半年自己的脾氣也有所收斂,更加能夠靜下心來輔導孩子了。

看到寶爸的解釋後,很多網友表示很佩服,紛紛吐槽自家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也是如此的不省心。孩子只要坐在書桌前便有忙不完的事兒,一會兒想要上廁所,一會兒想要吃水果,總之都是忙些和學習無關的事。

分析:

近些年父母們對於孩子的學習態度較為明確,希望孩子能夠在學業上有所建樹,所以家長們不遺餘力地對孩子進行輔導。

即便在忙的家長也會抽出時間在孩子的功課上。但是相較於家長們的積極,孩子們卻表現得非常的消極懈怠,其中較為明顯的原因就是孩子缺少學習動力。

孩子把學習當作是替父母學,替老師學,唯獨沒有看成是為自己而學,孩子缺少主觀上的能動性,使得學習成了自身的一種負擔,孩子缺少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導致學習動力的不足。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論,尋找孩子內心的學習動力

(1)什麼是自我決定論?

美國心理學家在20世紀提出的一個概念,他們認為內驅力、個體的內在需要和自身的情緒是個體在進行行動時的內在動機根源,並且“自我”在行為中產生明顯的能動作用。

簡單地說就是人們更傾向於進行自我情願做的事,對於不情願的事則會產生消極對待心理。自我決定理論的重點是發掘個體的內在驅動力。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找到個體的內在驅動力可以減少行為阻力增加行為動力,使得個體對於所進行的事情更加有積極性。過分逼迫式的教育方式並不適合,這樣很容易導致個體產生自我損耗。

自我決定理論也說明個體容易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獲得成功,這也是因為在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個體的內在驅動力以及自我需要達到高潮,同時情緒也處於比較高漲的狀態。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論,尋找孩子內心的學習動力

(2)如何運用這一理論在孩子的學習上?

1.找到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父母在孩子的學習教育引導上可以從發掘孩子內在驅動力入手。比如說找到孩子感興趣的方向以此為目標和激勵,讓孩子從內心認識到學習是為自己而學,進而激發孩子的主動性。

當孩子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時大腦會不自覺的分泌多巴胺,而這讓孩子覺得很快樂,所以,家長們在尋找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時應該以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發掘孩子學習興趣為基礎。

2.設定適當的獎勵機制

僅僅憑著約束和督促是很難讓孩子形成主動學習的概念的。 而適當的獎勵則會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進而在行為表達上更加願意積極對待。

當然獎勵機制並不一定要以物質獎勵為基礎,適當的鼓勵和稱讚也是良性的獎勵機制建立的一個方面。

3.設定目標讓孩子有成就感

成就感可以讓孩子獲得內心的滿足以及對自我的認可,合理的目標會讓孩子覺得有完成的慾望,同時目標達成後會讓孩子有成就感產生,使得孩子在學習動力上更足。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論,尋找孩子內心的學習動力

​其實,任何一種教育理念的實行都離不開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和陪伴,父母們在對孩子教育上要保持足夠的耐心,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從孩子內在動機入手,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才能夠讓孩子真正的愛上學習。大家對於孩子學習輔導有哪些看法呢?對此又有哪些見解分享?

育兒難題找辣媽育熊娃,家庭教育從小抓起,一起陪孩子健康成長,我是辣媽育熊娃,幫你解決育兒小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