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山國是怎麼被滅亡的?

趙大業666


戰國七雄之外的中山國在夾縫中生存,被其他幾個國家視為眼中釘,但是這一個小國家生命力還挺頑強的,不斷滅國,不斷復國,可最後終於折在了趙國手中。中山國是有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國家,剛開始的時候中山國只是一個小的諸侯國,一直受其他大國的壓制,可中山國不甘心受牽制於其他大國,所以暗中儲蓄力量,發展自己的勢力。

隨著中山國實力的不斷壯大,其他大國也有了危機感,中山國的第一個敵人就是晉國,畢竟最為離他最近國家早就坐不住了,兩國打的不可開交,在這期間晉國還發生了內亂,但晉國也不是吃素的,在平定內亂的同時,還打散了中山國,不知道跑到哪了,就這樣消失了。

幾十年之後,又出現了中山國,但是他們復國的時機選的真不是時候,他們早年最大的敵人晉國早就被瓜分的差不多了,其中魏國就佔很大一部分,所以實力也不容小覷。這時候突然又跳出來一箇中山國,在魏國眼中無疑是一顆眼中釘。果然,不到10年中山國又被魏國給滅了,當時魏國為了防止中山國再次復國,特意派人去駐守中山國,可沒幾年中山國竟然又復國了。

而這屆中山國王還是挺優秀的,比較有智慧,汲取了前幾次亡國的教訓,在治理國家這方面還挺有一套,勉強給中山國帶來了幾十年的和平。但是此時的戰國局勢發生了變化,中山國夾在中間,一旦看錯形勢,選錯合作伙伴就會又把自己搭進去,果然站錯了隊伍,和趙國成為了敵人,最終亡於趙國。綜合上述中山國滅的主要原因也在於其自身,在於中山國統治者治國、治軍、外交等多方面的失誤,在於思想衰退和政治腐敗。這裡,最使人扼腕痛惜的,是這個本來生於憂患的小國,面臨敵國虎視眈眈、隨時入侵的危機,卻丟掉了憂患意識。桓公復國之後主政近四十年,其繼承者成王后期,不是韜光養晦,吸取教訓,卻忘乎所以,自我膨脹。再加上一次次的錯誤的政治行動,錯誤的軍事指揮,使中山國一步步的走向滅亡。

中山國在歷史上逝去已經兩千多年了。但其興衰一直在昭示後人:一個國家不論大小,統治者勤政憂民,奮發向上,國家就興旺發達;昏暗弄權,奢靡淫樂,國家就衰落敗亡。這也可以說是一條規律,值得後人深思。





大愛中國書畫


中山國的前世今生


春秋時期生活在陝北地區的鮮虞部落,逐漸向東遷移,來到太行山東麓的中南部建立了國家。

國都中有山,因此這個少數民族建立起的國家被稱作中山國。

這個國家既有遊牧民族的特性,又積極學習中原的耕種文化。戰鬥力彪悍,國力不俗,堪稱戰國時代的小強。

開國國君被稱作中山武公,名字不祥,據說也姓姬。是的,和周朝皇室同姓,但是和周朝皇室沒有半點血脈關係。

因此,從中山國建立到滅亡,一直受到來自中原國家不遺餘力的打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條政策被執行的很好。雖然中原各國戰爭不斷,可是每當中山國想要踏足中原,就必然會受到槍口對外的一致反擊。


和中原各國的鏖戰中走向滅亡


作為中山國的鄰居,晉國對中山國照顧有加,打擊不斷,差點被滅國。幸運的是,晉國發生內亂,中山國才緩過來一口氣。

幾十年後,作為三晉之一的魏國,開始變法,國力驟然上升。再次將矛頭指向中山國,派出大將征討,意志及其堅決,中山國被滅國,殘餘勢力逃入太行山中。

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當中原各國將注意力放到內戰的時候,中山國又悄悄的建立起來了。

軍力強盛,戰車千乘,帶甲十萬。

此時中山國的另外一個鄰居趙國,在和中原各國爭奪地盤時,被打的灰頭土臉。不經意間發現,身旁什麼時候冒出來了一個這麼強大的鄰居。倒抽一口冷氣,收拾不了別人,還收拾不了你?調整國家擴張戰略,全力北上,攻打中山國。

此時的趙軍經歷過胡服騎射的改革,戰鬥力爆表。中山國屢戰屢敗,湮沒在趙軍的鐵蹄之下,從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淮西林子


在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這些諸侯國之中,似乎並沒有多少人真正的去了解,或者說是探索這樣一箇中山國。但其實這個國家自春秋之時就已經存在於中原之地。

但中山國自建國之初,可以說就是分佈在幾個強大的諸侯國周邊,因而他地理位置是也顯得十分的緊要,這才招致了其他諸侯國相繼討伐的命運。

在春秋時日期,他所面臨的主要敵人就是晉國,要知道晉國在春秋之時可以算得上是非常強大的諸侯國,不僅有能力和秦國決一雌雄,更是對南方的楚國有著很強大的震懾力。而在中山國的面前更是表現出了一些他們所不能夠抵擋的威勢。而中山國代其歷史上也總共有兩次滅亡的歷史,其中第一次便是在戰國時期。當時韓趙魏三家剛剛瓜分晉國,而此刻他們也被分封為三路的諸侯,而中山國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走向第1次的滅亡。

公元前四百一十四年中山武公率領著他的追隨者離開了,是當時已經生活了很長時間的山區,開始向平原地帶進行奔走。武公這個君主是中山國曆史上非常少有的雄才大略之人,不僅僅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仿效當時其他諸侯國的樣子,重新建立起了中山國,初步的理智規範更是一手奠定了未來的政治軍事制度,這樣才能夠對這樣一個弱小的國家進行良好的治理,但天有不測風雲,正是這樣一位帶領著國家走向中興盛世的君主卻不久去世,但他的繼任者卻遠遠沒有他這般的長遠目光和手段。

特別是在這樣一個比較危急的情況下,還偏偏碰到了魏國當時的魏文侯,魏文侯任用李逵變法,短短數十年之間,就讓魏國國富民強實力大增,在其他的諸侯國當中鶴立雞群。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便採取進攻的措施,企圖覆滅中山國,而當時的中山國也因為勢力弱小,難以抵擋魏軍的進攻不得不進一步的縮小自己國土的規模,最終慢慢的走向一種滅亡。

雖然這個國家遭受了第一次的亡國但是在其後君主的勵精圖治之下,公元前380年重新建立起了中山國。但是他依舊沒有逃脫這樣身處諸侯強國周邊的這樣一個命運。第2次建國的中山國其實是在趙國的環環包圍之下位於趙國的東北部,而他的出現則像一把插在趙國領土當中的尖刀,硬生生地把趙國分成了兩個部分。作為一個國中之國,對於趙國來說始終是一個長久的隱患,但是也迫於中山國的力量,趙國自中山國建國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雖然多次進攻企圖滅亡中山國,但都並沒有成功。

為了徹底的擺脫這樣的一個隱患,在公元前305年當時的趙武靈王經過胡服騎射,大幅度的提升了趙國的軍事實力,而此刻也是他進行收復中山國最好的時機。而中山國滅亡的原因除了外面有強敵趙國的重力打擊之外,還要從其根本來進行分析,當時的諸侯國當中,中山國可以算得上是戰國七雄之後的又一個,第八大國。但它卻並沒有像其他國家一樣能夠憂勞興國,反而是在一系列君主的荒淫治理以下逐步走向了下坡路。據史書記載在中山國當中,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軍營當中的將士也是懈怠於行陣之間。整個中山國的上上下下,都瀰漫著一種腐敗和輕浮的氛圍。而這與當時幾個大國當中盛行的奮力進取和發憤圖強則是顯得格格不入,這也難怪,為什麼他率先被時代所淘汰。公元前296年中山國的國都靈壽在趙軍的攻打之下陷落,但雖然是這樣的一種危機,情況之下,當時的中山國當中還是湧現出來了很多犧牲自我抵抗趙軍侵略的先例,但是他們的存在雖然值得可敬可泣,力量卻過於弱小,不足以改變當時已經難以挽回的戰局,因而對於拯救中山國來說,也只能是望洋興嘆不可完成。

在後世很多人的眼中,看來,中山國的滅亡還是最根本的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如果統治者不能夠勤政愛民,反而是過分的貪與享樂,忽視朝政,那麼必然會導致一個國家的敗亡和衰退。所謂憂勞可以興國,抑鬱可以亡身,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但不可否認,中山國的出現也是戰國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大史小吏


中山國雖是小國,但並不是弱國,一度被稱為戰國第八雄,具有很強的軍事實力。中山國的滅亡,並不是站錯了隊,而是他所處的地理位置限制了趙國向北、向東擴張的道路,自身 不善於搞好和周邊鄰國的關係,最後被趙國滅亡。

中山國的歷史在典籍中的記載不多,尤其是關於他被滅國的原因始終語焉不詳,這已經成為了一樁歷史公案了。

中山國的歷史

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鮮虞部落,史書中稱為白狄,最初的聚居地在陝西的綏德一帶。後來隨著不斷的東遷,主要聚集在今河北、山西等地。鮮虞部落最初並沒有形成國家形態,只是部落聯盟。可是,鮮虞部落在擴張過程中,受到了春秋列國的巨大打擊,聯盟中的鼓、肥、仇由等部落都被晉國消滅。

各類典籍中關於中山國的記載主要集中在三家分晉之後。因為中山國正好處於趙國、魏國、齊國、燕國的四戰之地,戰略地位重要。在戰國初期,各國還可以留著中山國,使其成為各國之間的戰略緩衝區。可是,隨著魏國、趙國的快速發展,中山國就成為了橫亙在他們之間的一塊骨頭,因此,中山國就由緩衝區變成了眾矢之的,不斷被魏國、趙國攻擊。中山國也非常頑強,幾次被滅國,幾次復國,成為了戰國時期小國中最為難啃的一塊骨頭。

從公元前414年到296年,中山國作為一個千乘小國,與萬乘之國的趙、魏、齊、燕等國縱橫捭闔,留下了很多豐富多彩的歷史事件。不過,這些事件我們只能在《史記》中其他國家的記載中得見。作為當事人的中山國,《史記》中卻並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給單獨立傳,並沒有給予他應有的歷史地位,這就使得中山國被滅國的原因始終不得見廬山真面目,這又是為什麼呢?

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應該從《戰國策》中尋找答案。《戰國策》雖然是後人追記,但卻給了中山國相應的歷史地位,把中山國提高到與戰國七雄同等的地位,稱為戰國第八雄,並且關於中山國的歷史單獨成篇,稱為《中山策》。

《史記》中為什麼沒有記載中山國滅亡的原因?

目前,關於《史記》中沒有中山國相應記載的原因,後世倒是給了一個說法,那就是中山國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成立的國家,被當時列國視為蠻夷,是沒有資格和中原列國並列的。司馬遷之所以沒有在《史記》中單獨記載,不僅僅是以上這個原因,更多原因我們從《戰國策 中山策》中似乎能夠找到答案。

據《史記 太史公自序》中的描述,司馬遷祖輩都是史官,在周宣王時期失去了祖傳的職位,在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之後就星散於列國之間,尤其是這段記載: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其在衛者,相中山。”非常重要!

這段記載中,有個很明顯的筆誤,那就是“其在衛者,相中山。”從《戰國策 中山策》中的記載來看中山國與衛國的交集不多,反而與魏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裡面的“衛”應該是“魏”的筆誤或者是通假字。司馬氏有散落在魏國的後裔,後來在中山國擔任丞相,在《戰國策 中山策》中的《司馬憙使趙為己求相中山》、《司馬憙三相中山》、《 陰姬與江姬爭為後》三篇中記載的司馬熹、司馬子期翻雲覆雨,為了自己的權位使得中山國被滅國。

司馬遷自述中稱自己為秦將司馬錯的後裔,和司馬子期和司馬熹屬於同宗,但不是直系。如果司馬遷是為了自己家族的顏面故意不寫中山國的歷史,以此來避免家族中出了奸臣的尷尬,雖說有可能,但是卻有些牽強。但如果司馬遷是司馬子期和司馬熹的直系後人,司馬遷不寫這段歷史就可以理解了,因為只要是寫中山國史,那就必須要寫擔任丞相的司馬氏一家,如果這樣的話,司馬遷顏面何存!

總結

司馬遷是否是司馬子期和司馬熹的後裔,目前為止沒有確切的證據。關於《史記》中為什麼沒有詳細記載中山國滅亡的歷史,還屬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階段。但願司馬遷不是因為家族臉面的原因才故意不記載這段歷史,否則,他老人家在歷史上的地位很有可能會遭到質疑。

這段歷史真相究竟如何,還須後人考據。


萬事之始


中山國是戰國時期夾在燕國和趙國之間太行山地區的一個小國家。

中山國生於患難之中,被大國所環繞欺壓,他們利用強國之間的矛盾,爭取時機,謀得生存,並不斷髮展壯大自己。中山國曾經成為趙國的傀儡政權,然而中山人並沒有屈服,乘著趙國內亂,建立獨立政權。但沒過多久,魏國又派樂羊、吳起滅掉了中山。

中山人不甘忍受亡國之辱,在齊國的支持下重新復國。這次領導復國的桓公很有作為,幾次打敗趙國的進攻,並修築長城抵禦外侵。當時,各個國家以戰車數量衡量國力,中山國被稱為僅次於戰國七強的“千乘之國”。

一個區區小國,承受燕趙等四面包圍的強大政治軍事壓力,邊境戰爭不斷,負擔巨大的軍費開支,在短短几十年之中,發展如此迅速,令人難以想像。這足以說明,即使是小國,只要堅韌自立,勵精圖治,是能夠富國強兵、由弱變強的。

正如列國主要是由於自身原因而被秦國所滅一樣,中山國被滅的主要原因也在於其自身。這個本來生於憂患的小國,面臨敵國虎視眈眈、隨時入侵的危機,卻丟掉了憂患意識。桓公的繼承者成王,不是韜光養晦,吸取教訓,卻忘乎所以,自我膨脹。先是受人蠱惑,執意稱王,結果,圖虛名而招實禍,失去了齊國這個比較可靠的支持者,使自己陷入孤立。

到了中山王時期,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誰了,竟然趁齊國出兵干預燕國內亂之機,大舉進攻燕國。把燕國推向對立面,死敵增加了一個大國。而且,在齊國軍隊撤出燕國後,中山以傾國之力奪取的大片土地又為燕國所收回。

不僅如此,中山王還追求君王的虛幻體面和奢侈享樂的生活,重用阿諛奉承之輩,造成政治腐敗。

這種情況下,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見條件成熟,便發動了吞兼中山的戰役。當然,國家有難,必有忠臣,抵抗是十分頑強的。然而,大勢去矣,中山國軍民的鮮血再也不能使中山國死而復生。

中山國在歷史上逝去已經兩千多年了。但其興衰一直在昭示後人:它曾經為強國所佔領又復國,它在強國包圍之中發展經濟、壯大自己,但是,它也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的70多年,就被趙國所滅,其中的根源,真是值得後人深思。





大白說歷史ii


中山國是由白狄分支鮮虞族建立的一個諸侯國,亦是春秋戰國時唯一一個由北方少數民族建立而札根在中原的王國。

中山國除了與戰國七雄中的趙國、燕國、齊國接壤外,也與匈奴、林胡、樓煩等草原部落相鄰。

中山國長期縱橫於戰國群雄之間,在戰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中山國一度興盛於戰國時期,並參與「五國相王」。

中山國在戰國時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古人云:「戰國所以盛衰,中山若隱為之樞轄。」

春秋戰國時代,在北方的大山深處的古老民族•鮮虞逐步壯大起來。鮮虞開始顯現於史籍為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

在經歷了許多年的苦鬥後,他們統一了當地的狄族各部,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中山國。

春秋時代中期(公元前506年),鮮虞統治階層定都中山(今河北省唐縣城西),立中山城為都,「中山」國名正式見於史冊。

中山國建立以後,屢遭晉國的入侵。公元前489年以後,中山國為晉國滅亡。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恢復中山國。中山武公率領他的子民開始越過太行山,向東部平原遷徙,並定都在顧(今河北正定縣),因為顧地是北方各諸侯國勢力薄弱的地帶。中山武公雖重新建立了中山國,但其所轄疆土僅有靈壽、臨城、唐縣、新樂等地。

公元前406年,魏文侯滅中山國,其時距中山國復國還不到十年。

中山桓公避難出逃到大山之中。中山桓公經過20多年的生聚教訓後,終於在公元前381年,驅逐了魏國統治者。

公元前378年,桓公遷都到靈壽城(今平山縣三汲鄉)。

桓公、成公、中山王錯勵精圖治,使中山國逐漸國富兵強,逐步發展為『千乘之國』。

公元前323年,中山國和燕、韓、趙、魏等國同時稱王,史稱『五國相王』。這時中山國國力強盛,曾北敗燕軍,南侵趙國,並向北方的草原開疆拓土,掌握了中原內地與北亞草原大漠的貿易樞紐。

中山國這一連串的行動雖增強了其國勢,卻也埋下了招人嫉恨的種子。

中山王『錯』的伐燕之役,是中山國國勢最鼎盛之時。

但是,伐燕勝利後的第二年,中山王『錯』便一病不起,不久逝世,其時為公元前313年。

靈壽城裡因而鼓號哀鳴,紙錢拋灑,舉國上下為這位建立中山國有史以來最偉大功業的中山王,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中山國英明的王『錯』去世了!而與中山國有世仇的趙國,在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後,趙國日益興盛。同一時期的中山國卻是「戰士疏於武備,農夫惰於種田」。

公元前296年,中山國在經過十年的抵抗後,終於被趙國所滅,一個曾在動盪中綻出異彩的強國至此滅亡。

從鮮虞最早見於史籍,至中山國最終亡國,共歷時478年,幾乎綿亙於春秋、戰國時代。

而趙武靈王雖成功的征服了林胡、樓煩,並滅掉了中山國。但是,身為勝利者的趙武靈王卻也結局悲慘,在中山國滅亡的隔年,於沙丘宮變中喪生。

歲月的流逝湮沒了中山國的歷史。中山國因而被後人稱為「神秘王國」。

直到中山國滅亡的2270年後,被歲月掩埋的千古秘密才有機會真相大白。





白山黑水北漂人


伐燕勝利後不久, 中山王去世,繼任者為中山王的妾子,由於內政外交政策的不當,中山國國力逐步衰落。而此時趙國實行“胡服騎射”、國富兵強。與秦國結盟,開始對中山發起了十餘年的殘酷戰爭,燕國也趁機進攻中山國,收復舊日失地。前301年,趙軍攻破靈壽,中山王的妾子到齊國,最後死在那裡。趙國立中山王尚為傀儡,前296年,趙滅中山國,將王尚遷徙到膚施,中山國自春秋末期立國,經過200餘年時間,宣告滅亡。

中山國滅之後,其後人後來被秦國遷放太原,後逐漸由太原南遷,分散於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並改姓為“易”,易姓為中山國王族的直系後代。


說說那些歷史


一句兩句如何能夠講清楚古人的智慧與謀略。只要知道是被趙國所滅就好了,到頭來還不都被秦國所滅。笑到最後的才是英雄豪傑。這個我也是最進看了大明風華後,又看了其他題材電視劇。才知曉的,有跟我一樣的嗎?[打臉][打臉][打臉][打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