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山国是怎么被灭亡的?

赵大业666


战国七雄之外的中山国在夹缝中生存,被其他几个国家视为眼中钉,但是这一个小国家生命力还挺顽强的,不断灭国,不断复国,可最后终于折在了赵国手中。中山国是有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刚开始的时候中山国只是一个小的诸侯国,一直受其他大国的压制,可中山国不甘心受牵制于其他大国,所以暗中储蓄力量,发展自己的势力。

随着中山国实力的不断壮大,其他大国也有了危机感,中山国的第一个敌人就是晋国,毕竟最为离他最近国家早就坐不住了,两国打的不可开交,在这期间晋国还发生了内乱,但晋国也不是吃素的,在平定内乱的同时,还打散了中山国,不知道跑到哪了,就这样消失了。

几十年之后,又出现了中山国,但是他们复国的时机选的真不是时候,他们早年最大的敌人晋国早就被瓜分的差不多了,其中魏国就占很大一部分,所以实力也不容小觑。这时候突然又跳出来一个中山国,在魏国眼中无疑是一颗眼中钉。果然,不到10年中山国又被魏国给灭了,当时魏国为了防止中山国再次复国,特意派人去驻守中山国,可没几年中山国竟然又复国了。

而这届中山国王还是挺优秀的,比较有智慧,汲取了前几次亡国的教训,在治理国家这方面还挺有一套,勉强给中山国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但是此时的战国局势发生了变化,中山国夹在中间,一旦看错形势,选错合作伙伴就会又把自己搭进去,果然站错了队伍,和赵国成为了敌人,最终亡于赵国。综合上述中山国灭的主要原因也在于其自身,在于中山国统治者治国、治军、外交等多方面的失误,在于思想衰退和政治腐败。这里,最使人扼腕痛惜的,是这个本来生于忧患的小国,面临敌国虎视眈眈、随时入侵的危机,却丢掉了忧患意识。桓公复国之后主政近四十年,其继承者成王后期,不是韬光养晦,吸取教训,却忘乎所以,自我膨胀。再加上一次次的错误的政治行动,错误的军事指挥,使中山国一步步的走向灭亡。

中山国在历史上逝去已经两千多年了。但其兴衰一直在昭示后人:一个国家不论大小,统治者勤政忧民,奋发向上,国家就兴旺发达;昏暗弄权,奢靡淫乐,国家就衰落败亡。这也可以说是一条规律,值得后人深思。





大爱中国书画


中山国的前世今生


春秋时期生活在陕北地区的鲜虞部落,逐渐向东迁移,来到太行山东麓的中南部建立了国家。

国都中有山,因此这个少数民族建立起的国家被称作中山国。

这个国家既有游牧民族的特性,又积极学习中原的耕种文化。战斗力彪悍,国力不俗,堪称战国时代的小强。

开国国君被称作中山武公,名字不祥,据说也姓姬。是的,和周朝皇室同姓,但是和周朝皇室没有半点血脉关系。

因此,从中山国建立到灭亡,一直受到来自中原国家不遗余力的打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条政策被执行的很好。虽然中原各国战争不断,可是每当中山国想要踏足中原,就必然会受到枪口对外的一致反击。


和中原各国的鏖战中走向灭亡


作为中山国的邻居,晋国对中山国照顾有加,打击不断,差点被灭国。幸运的是,晋国发生内乱,中山国才缓过来一口气。

几十年后,作为三晋之一的魏国,开始变法,国力骤然上升。再次将矛头指向中山国,派出大将征讨,意志及其坚决,中山国被灭国,残余势力逃入太行山中。

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中原各国将注意力放到内战的时候,中山国又悄悄的建立起来了。

军力强盛,战车千乘,带甲十万。

此时中山国的另外一个邻居赵国,在和中原各国争夺地盘时,被打的灰头土脸。不经意间发现,身旁什么时候冒出来了一个这么强大的邻居。倒抽一口冷气,收拾不了别人,还收拾不了你?调整国家扩张战略,全力北上,攻打中山国。

此时的赵军经历过胡服骑射的改革,战斗力爆表。中山国屡战屡败,湮没在赵军的铁蹄之下,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淮西林子


在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这些诸侯国之中,似乎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的去了解,或者说是探索这样一个中山国。但其实这个国家自春秋之时就已经存在于中原之地。

但中山国自建国之初,可以说就是分布在几个强大的诸侯国周边,因而他地理位置是也显得十分的紧要,这才招致了其他诸侯国相继讨伐的命运。

在春秋时日期,他所面临的主要敌人就是晋国,要知道晋国在春秋之时可以算得上是非常强大的诸侯国,不仅有能力和秦国决一雌雄,更是对南方的楚国有着很强大的震慑力。而在中山国的面前更是表现出了一些他们所不能够抵挡的威势。而中山国代其历史上也总共有两次灭亡的历史,其中第一次便是在战国时期。当时韩赵魏三家刚刚瓜分晋国,而此刻他们也被分封为三路的诸侯,而中山国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走向第1次的灭亡。

公元前四百一十四年中山武公率领着他的追随者离开了,是当时已经生活了很长时间的山区,开始向平原地带进行奔走。武公这个君主是中山国历史上非常少有的雄才大略之人,不仅仅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仿效当时其他诸侯国的样子,重新建立起了中山国,初步的理智规范更是一手奠定了未来的政治军事制度,这样才能够对这样一个弱小的国家进行良好的治理,但天有不测风云,正是这样一位带领着国家走向中兴盛世的君主却不久去世,但他的继任者却远远没有他这般的长远目光和手段。

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比较危急的情况下,还偏偏碰到了魏国当时的魏文侯,魏文侯任用李逵变法,短短数十年之间,就让魏国国富民强实力大增,在其他的诸侯国当中鹤立鸡群。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便采取进攻的措施,企图覆灭中山国,而当时的中山国也因为势力弱小,难以抵挡魏军的进攻不得不进一步的缩小自己国土的规模,最终慢慢的走向一种灭亡。

虽然这个国家遭受了第一次的亡国但是在其后君主的励精图治之下,公元前380年重新建立起了中山国。但是他依旧没有逃脱这样身处诸侯强国周边的这样一个命运。第2次建国的中山国其实是在赵国的环环包围之下位于赵国的东北部,而他的出现则像一把插在赵国领土当中的尖刀,硬生生地把赵国分成了两个部分。作为一个国中之国,对于赵国来说始终是一个长久的隐患,但是也迫于中山国的力量,赵国自中山国建国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虽然多次进攻企图灭亡中山国,但都并没有成功。

为了彻底的摆脱这样的一个隐患,在公元前305年当时的赵武灵王经过胡服骑射,大幅度的提升了赵国的军事实力,而此刻也是他进行收复中山国最好的时机。而中山国灭亡的原因除了外面有强敌赵国的重力打击之外,还要从其根本来进行分析,当时的诸侯国当中,中山国可以算得上是战国七雄之后的又一个,第八大国。但它却并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能够忧劳兴国,反而是在一系列君主的荒淫治理以下逐步走向了下坡路。据史书记载在中山国当中,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军营当中的将士也是懈怠于行阵之间。整个中山国的上上下下,都弥漫着一种腐败和轻浮的氛围。而这与当时几个大国当中盛行的奋力进取和发愤图强则是显得格格不入,这也难怪,为什么他率先被时代所淘汰。公元前296年中山国的国都灵寿在赵军的攻打之下陷落,但虽然是这样的一种危机,情况之下,当时的中山国当中还是涌现出来了很多牺牲自我抵抗赵军侵略的先例,但是他们的存在虽然值得可敬可泣,力量却过于弱小,不足以改变当时已经难以挽回的战局,因而对于拯救中山国来说,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不可完成。

在后世很多人的眼中,看来,中山国的灭亡还是最根本的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统治者不能够勤政爱民,反而是过分的贪与享乐,忽视朝政,那么必然会导致一个国家的败亡和衰退。所谓忧劳可以兴国,抑郁可以亡身,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但不可否认,中山国的出现也是战国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大史小吏


中山国虽是小国,但并不是弱国,一度被称为战国第八雄,具有很强的军事实力。中山国的灭亡,并不是站错了队,而是他所处的地理位置限制了赵国向北、向东扩张的道路,自身 不善于搞好和周边邻国的关系,最后被赵国灭亡。

中山国的历史在典籍中的记载不多,尤其是关于他被灭国的原因始终语焉不详,这已经成为了一桩历史公案了。

中山国的历史

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鲜虞部落,史书中称为白狄,最初的聚居地在陕西的绥德一带。后来随着不断的东迁,主要聚集在今河北、山西等地。鲜虞部落最初并没有形成国家形态,只是部落联盟。可是,鲜虞部落在扩张过程中,受到了春秋列国的巨大打击,联盟中的鼓、肥、仇由等部落都被晋国消灭。

各类典籍中关于中山国的记载主要集中在三家分晋之后。因为中山国正好处于赵国、魏国、齐国、燕国的四战之地,战略地位重要。在战国初期,各国还可以留着中山国,使其成为各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区。可是,随着魏国、赵国的快速发展,中山国就成为了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一块骨头,因此,中山国就由缓冲区变成了众矢之的,不断被魏国、赵国攻击。中山国也非常顽强,几次被灭国,几次复国,成为了战国时期小国中最为难啃的一块骨头。

从公元前414年到296年,中山国作为一个千乘小国,与万乘之国的赵、魏、齐、燕等国纵横捭阖,留下了很多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不过,这些事件我们只能在《史记》中其他国家的记载中得见。作为当事人的中山国,《史记》中却并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给单独立传,并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历史地位,这就使得中山国被灭国的原因始终不得见庐山真面目,这又是为什么呢?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应该从《战国策》中寻找答案。《战国策》虽然是后人追记,但却给了中山国相应的历史地位,把中山国提高到与战国七雄同等的地位,称为战国第八雄,并且关于中山国的历史单独成篇,称为《中山策》。

《史记》中为什么没有记载中山国灭亡的原因?

目前,关于《史记》中没有中山国相应记载的原因,后世倒是给了一个说法,那就是中山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成立的国家,被当时列国视为蛮夷,是没有资格和中原列国并列的。司马迁之所以没有在《史记》中单独记载,不仅仅是以上这个原因,更多原因我们从《战国策 中山策》中似乎能够找到答案。

据《史记 太史公自序》中的描述,司马迁祖辈都是史官,在周宣王时期失去了祖传的职位,在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之后就星散于列国之间,尤其是这段记载: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非常重要!

这段记载中,有个很明显的笔误,那就是“其在卫者,相中山。”从《战国策 中山策》中的记载来看中山国与卫国的交集不多,反而与魏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里面的“卫”应该是“魏”的笔误或者是通假字。司马氏有散落在魏国的后裔,后来在中山国担任丞相,在《战国策 中山策》中的《司马憙使赵为己求相中山》、《司马憙三相中山》、《 阴姬与江姬争为后》三篇中记载的司马熹、司马子期翻云覆雨,为了自己的权位使得中山国被灭国。

司马迁自述中称自己为秦将司马错的后裔,和司马子期和司马熹属于同宗,但不是直系。如果司马迁是为了自己家族的颜面故意不写中山国的历史,以此来避免家族中出了奸臣的尴尬,虽说有可能,但是却有些牵强。但如果司马迁是司马子期和司马熹的直系后人,司马迁不写这段历史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只要是写中山国史,那就必须要写担任丞相的司马氏一家,如果这样的话,司马迁颜面何存!

总结

司马迁是否是司马子期和司马熹的后裔,目前为止没有确切的证据。关于《史记》中为什么没有详细记载中山国灭亡的历史,还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阶段。但愿司马迁不是因为家族脸面的原因才故意不记载这段历史,否则,他老人家在历史上的地位很有可能会遭到质疑。

这段历史真相究竟如何,还须后人考据。


万事之始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夹在燕国和赵国之间太行山地区的一个小国家。

中山国生于患难之中,被大国所环绕欺压,他们利用强国之间的矛盾,争取时机,谋得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中山国曾经成为赵国的傀儡政权,然而中山人并没有屈服,乘着赵国内乱,建立独立政权。但没过多久,魏国又派乐羊、吴起灭掉了中山。

中山人不甘忍受亡国之辱,在齐国的支持下重新复国。这次领导复国的桓公很有作为,几次打败赵国的进攻,并修筑长城抵御外侵。当时,各个国家以战车数量衡量国力,中山国被称为仅次于战国七强的“千乘之国”。

一个区区小国,承受燕赵等四面包围的强大政治军事压力,边境战争不断,负担巨大的军费开支,在短短几十年之中,发展如此迅速,令人难以想像。这足以说明,即使是小国,只要坚韧自立,励精图治,是能够富国强兵、由弱变强的。

正如列国主要是由于自身原因而被秦国所灭一样,中山国被灭的主要原因也在于其自身。这个本来生于忧患的小国,面临敌国虎视眈眈、随时入侵的危机,却丢掉了忧患意识。桓公的继承者成王,不是韬光养晦,吸取教训,却忘乎所以,自我膨胀。先是受人蛊惑,执意称王,结果,图虚名而招实祸,失去了齐国这个比较可靠的支持者,使自己陷入孤立。

到了中山王时期,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竟然趁齐国出兵干预燕国内乱之机,大举进攻燕国。把燕国推向对立面,死敌增加了一个大国。而且,在齐国军队撤出燕国后,中山以倾国之力夺取的大片土地又为燕国所收回。

不仅如此,中山王还追求君王的虚幻体面和奢侈享乐的生活,重用阿谀奉承之辈,造成政治腐败。

这种情况下,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见条件成熟,便发动了吞兼中山的战役。当然,国家有难,必有忠臣,抵抗是十分顽强的。然而,大势去矣,中山国军民的鲜血再也不能使中山国死而复生。

中山国在历史上逝去已经两千多年了。但其兴衰一直在昭示后人:它曾经为强国所占领又复国,它在强国包围之中发展经济、壮大自己,但是,它也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的70多年,就被赵国所灭,其中的根源,真是值得后人深思。





大白说历史ii


中山国是由白狄分支鲜虞族建立的一个诸侯国,亦是春秋战国时唯一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而札根在中原的王国。

中山国除了与战国七雄中的赵国、燕国、齐国接壤外,也与匈奴、林胡、楼烦等草原部落相邻。

中山国长期纵横於战国群雄之间,在战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山国一度兴盛於战国时期,并参与「五国相王」。

中山国在战国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人云:「战国所以盛衰,中山若隐为之枢辖。」

春秋战国时代,在北方的大山深处的古老民族•鲜虞逐步壮大起来。鲜虞开始显现於史籍为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

在经历了许多年的苦斗后,他们统一了当地的狄族各部,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中山国。

春秋时代中期(公元前506年),鲜虞统治阶层定都中山(今河北省唐县城西),立中山城为都,「中山」国名正式见於史册。

中山国建立以后,屡遭晋国的入侵。公元前489年以后,中山国为晋国灭亡。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恢复中山国。中山武公率领他的子民开始越过太行山,向东部平原迁徙,并定都在顾(今河北正定县),因为顾地是北方各诸侯国势力薄弱的地带。中山武公虽重新建立了中山国,但其所辖疆土仅有灵寿、临城、唐县、新乐等地。

公元前406年,魏文侯灭中山国,其时距中山国复国还不到十年。

中山桓公避难出逃到大山之中。中山桓公经过20多年的生聚教训后,终於在公元前381年,驱逐了魏国统治者。

公元前378年,桓公迁都到灵寿城(今平山县三汲乡)。

桓公、成公、中山王错励精图治,使中山国逐渐国富兵强,逐步发展为『千乘之国』。

公元前323年,中山国和燕、韩、赵、魏等国同时称王,史称『五国相王』。这时中山国国力强盛,曾北败燕军,南侵赵国,并向北方的草原开疆拓土,掌握了中原内地与北亚草原大漠的贸易枢纽。

中山国这一连串的行动虽增强了其国势,却也埋下了招人嫉恨的种子。

中山王『错』的伐燕之役,是中山国国势最鼎盛之时。

但是,伐燕胜利后的第二年,中山王『错』便一病不起,不久逝世,其时为公元前313年。

灵寿城里因而鼓号哀鸣,纸钱抛洒,举国上下为这位建立中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功业的中山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中山国英明的王『错』去世了!而与中山国有世仇的赵国,在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后,赵国日益兴盛。同一时期的中山国却是「战士疏於武备,农夫惰於种田」。

公元前296年,中山国在经过十年的抵抗后,终於被赵国所灭,一个曾在动荡中绽出异彩的强国至此灭亡。

从鲜虞最早见於史籍,至中山国最终亡国,共历时478年,几乎绵亘於春秋、战国时代。

而赵武灵王虽成功的征服了林胡、楼烦,并灭掉了中山国。但是,身为胜利者的赵武灵王却也结局悲惨,在中山国灭亡的隔年,於沙丘宫变中丧生。

岁月的流逝湮没了中山国的历史。中山国因而被后人称为「神秘王国」。

直到中山国灭亡的2270年后,被岁月掩埋的千古秘密才有机会真相大白。





白山黑水北漂人


伐燕胜利后不久, 中山王去世,继任者为中山王的妾子,由于内政外交政策的不当,中山国国力逐步衰落。而此时赵国实行“胡服骑射”、国富兵强。与秦国结盟,开始对中山发起了十馀年的残酷战争,燕国也趁机进攻中山国,收复旧日失地。前301年,赵军攻破灵寿,中山王的妾子到齐国,最后死在那里。赵国立中山王尚为傀儡,前296年,赵灭中山国,将王尚迁徙到肤施,中山国自春秋末期立国,经过200馀年时间,宣告灭亡。

中山国灭之后,其后人后来被秦国迁放太原,后逐渐由太原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并改姓为“易”,易姓为中山国王族的直系后代。


说说那些历史


一句两句如何能够讲清楚古人的智慧与谋略。只要知道是被赵国所灭就好了,到头来还不都被秦国所灭。笑到最后的才是英雄豪杰。这个我也是最进看了大明风华后,又看了其他题材电视剧。才知晓的,有跟我一样的吗?[打脸][打脸][打脸][打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