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國十大國粹一一(茶道)篇


中國十大國粹一一(茶道)篇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

茶道源於中國,之後又傳入西方。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

中國茶道 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文學家王心鑑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他在《詠茶葉》詩中說:千挑萬選白雲間,銅鍋焙炒柴火煎。泥壺醇香增詩趣,瓷甌碧翠泯憂歡。老聃悟道養雅志,元亮清談祛俗喧。不經涅盤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鮮。


中國十大國粹一一(茶道)篇


分類


鬥茶

宋代則有「鬥茶」,「鬥茶」最早是以遊藝的形式出現在文人雅士之間。「鬥茶」會的茶室一般為二層建築,當時稱作「茶亭」。客人先在樓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請,再到二樓「臺閣」鬥茶。「臺閣」四面有窗,可眺望戶外景色。室內的屏風上掛著名家的畫,屏風前的桌

中國茶道上鋪著識錦,上面放著香爐、花瓶和燭臺。西廂房內放置一對飾櫃,裡面堆滿奢華的獎品,勝者即可成為獎品的主人。「鬥茶」採用「四種十服」方法,參賽者每人飲十服四種抹茶,然後說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葉和非本地茶葉,「水品」是指沖茶所用水的水質,亦即水的出處。從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記中葉),「鬥茶」的方法及茶亭幾乎完全和中國無關,只吸取中國的精髓及精華。可是,室町中期以後,中式茶亭遭廢除,改用舉行歌道和連歌道的會所。「鬥茶」的趣味也更加日本化,人們既更加註重豪華,而且還更講究風雅品味。

團茶

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日本流行的「團茶」起源於日本本土,但吸收了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種茶。製作

茶道基本用具「團茶」的方法並不難,只要把茶葉搞幹,用茶臼搗成粉末,放一點水揉成球狀,乾燥後儲存備用。

抹茶

平安中期(九世紀未),「團茶」漸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盛行的「抹茶」。「抹茶」的製作方法是把精製的茶葉用茶臼把搗成粉末狀,喝的時候往茶粉內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攪均後飲用,既有營養,也具品味。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著作了「飲茶養生記」,極力宣揚飲茶益壽延年,推動了「抹茶」

中國茶道的普及。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中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取經,交流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並被起源於日本本土的茶道所吸收,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被吸收的最早傳播者。

工夫茶

清代 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後來在安徽祁門地區也有盛行。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中國十大國粹一一(茶道)篇


茶具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因

中國茶道此中國曆代社會名流、文人騷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置茶器

① 茶則: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壺的用具。

②茶匙:將茶葉由茶則撥入茶壺的器具。

③茶漏(鬥):放於壺口上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散落壺外。

④ 茶荷:屬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還可視茶形、斷多寡、聞幹香。

⑤ 茶擂:用於將茶荷中的長條形茶葉壓斷,方便投入壺中。

⑥ 茶倉:分裝茶葉的小茶罐。

理茶器

① 茶夾:將茶渣從壺中、杯中夾出;洗杯時可夾杯防手被燙。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針:用於通壺內網。

④ 茶槳(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於通壺嘴。

⑤茶刀:取、倒茶葉。

分茶器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壺中的茶湯泡好後可倒入茶海,然後依人數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數少時則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產生苦澀味。茶海上放濾網可濾去倒茶時隨之流出的茶渣。

品茗器

① 茶杯(品茗杯):用於品啜茶湯。

② 聞香杯:藉以保留茶香用來嗅聞鑑別。

③杯託:承放茶杯的小托盤,可避免茶湯燙手,也起美觀作用。

滌潔器

①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

②茶船(茶池、茶洗、壺承):盛放茶壺的器具,也用於盛接溢水及淋壺茶湯,是養壺的必須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裝茶渣。

④水方(茶盂、水盂):用於盛接棄置茶水。

⑤ 滌方:用於放置用過後待洗的杯、盤。

⑥茶巾:主要用於幹壺,可將茶壺、茶海底部殘留的雜水擦乾;其次用於抹淨桌面水滴。

⑦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配件

① 煮水器:種類繁多主要有炭爐(潮汕爐)+玉書碨、酒精爐+玻璃水壺、電熱水壺、電磁爐等。選用要點為茶具配套和諧、煮水無異味。

② 壺墊:紡織品。用於隔開壺與茶船,避免因碰撞而發出響聲影響氣氛。

③ 蓋置:用來放置茶壺蓋、水壺蓋的小盤(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盤:奉茶用的托盤。

⑤ 茶拂:置茶後用於拂去茶荷中的殘存茶末。

⑥ 溫度計:用來學習判斷水溫。

⑦ 茶巾盤: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溫度計等。

⑧香爐: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中國十大國粹一一(茶道)篇


四大茶道

貴族茶道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國四大茶道流派。貴族茶道生髮於"茶之品",旨在誇示富貴;雅士茶道生髮於"茶之韻",旨在藝術欣賞;禪宗茶道生髮於"茶之德",旨在參禪悟道;世俗茶道生髮於"茶之味",旨在享樂人生。

由貢茶而演化為貴族茶道,達官貴人、富商大賈、一豪門鄉紳於茶、水、火、器無不借權方和金錢 求其極,很違情違理,其用心在於炫耀權力和富有。源於明清的潮閩工夫茶即貴族茶道,發展至今日漸大眾化。

茶雖為潔品,但當它的功能被人們所認識,被列為貢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員,再是達官 貴人。"小家碧玉"一朝選在君王側,還能保持質樸純潔麼?恐怕很難。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茶列為貢品的記載最早見於晉代常據著的《華陽國志· 巴志》,周武王發聯合當時居住川、陝、部一帶的庸、蜀、羨、苗、微、盧、彭、消幾個方國共同伐紂,凱旋而歸。此後,巴 蜀之地所產的茶葉便正式列為朝廷貢品。此事發生在公元前1135年,離今有3000年之久。

列為貢品從客觀上講是抬高了茶葉作為飲品的身價,推動了茶葉生產的大發展,刺激了茶葉的科學研究,形成了一 大批名茶。中國社會是皇權社會,皇家的好惡最能影響全社 會習俗。貢茶制度確立了茶葉的"國飲地位",也確立了中國是世界產茶大國、飲茶大國的地位,還確立了中國茶道的地位。

但茶一旦進入宮廷,也便失去了質樸的品格和濟世活人的德行。反之,貢茶坑苦了老百姓。

為了貢茶,當此時,男廢耕,女廢織,夜不得息,晝不得停。茶之靈魂被扭曲,陸羽所創立的茶道生出一個畸形的貴族茶道。條被裝金飾銀,脫盡了質樸;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濟世活人。達官貴人借茶顯示等級秩序,誇示皇家氣派。

貴族們不僅講"條",也講"真水",為此,乾隆皇帝親自參與"孰是天下第一泉"的爭論,"稱水法"一錘定音,欽定北京玉泉水為天下第一泉。為求"真水"又不知耗費多少民脂民膏。相傳,唐朝宰相李德裕愛用惠泉水煎茶,便令人用壇封裝,從無錫到長安"鋪遞",奔波數千裡,勞民傷 財。此後因一雲遊和尚點化,知其弊端,才"人不告勞,浮位乃洱"。

貴族茶道的茶人是達官貴人、富商大賈、豪門鄉紳之流的人物,不必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但一要貴,有地位,二要富,有萬貫家私。於茶藝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無不求其"高品位",用"權力"和"金錢"以達到誇示富貴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損"皇權至上",有負"金錢第一"。

貴族茶道有很多違情背理的地方,但因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這一茶道成為重要流派香火綿延,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存在價值。作為茶道應有一定儀式或程序,貴族茶道走出宮門在較為廣泛的上層社會流傳,其富貴氣主要體現在程序上。其變種即源於明清至今仍在流傳的閩潮功夫茶。

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有機會得到名茶,有條件品茗,是他們最先培養起對茶的精細感覺;茶助文思,又最先體會茶之神韻。是他們雅化茶事並創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響此後相繼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說,沒有中國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中國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緣,可以說沒有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此處所說的"士"是已久仕的士,即已謀取功名撈得一官半職者,或官或吏。最低也是個拿一份工資的學差,而不是指范進一類中舉就患神經病的腐儒,嚴監生一類為多了一根燈草而咽不下最後一口氣的庸儒?那些篤實好學但又囊空如洗的寒士亦不在此之列。

中國的"士"就是知識分子,士在中國要有所作為就得 "入仕"。榮登金榜則成龍成風,名落孫山則如同草芥。當然不一定個個當進士舉人,給個"地師級"、"縣團級"官兒做做,最起碼的條件是先得溫飽,方能吟詩作賦並參悟茶道。這便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特點。

中國文人嗜茶沓在魏晉之前不多,詩文中涉及茶事的漢有司馬相如,晉有張載、左思、郭噗、張華、杜育,南北朝有鮑令暉、劉孝綽、陶弘景等,人數寥寥,且懂品飲者只三、五人而已。但唐以後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幾乎沒有,不僅品飲,還詠之以詩。唐代寫茶詩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還有李白、杜甫,陸羽、盧金、孟浩然:劉禹錫、陸龜蒙等;宋代寫條詩最多的是梅堯臣、蘇城、陸游,還有歐陽 修、蔡襄、蘇轍、黃庭堅、秦觀、楊萬里、范成大等。原因 是魏晉之前文人多以酒為友,如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一箇中山濤有八斗之量,劉伶更是拼命喝酒,"常乘一鹿車,攜酒一壺,使人荷鋪隨之,雲: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後知識界頗不贊同魏晉的所謂名土風度,一改"狂放嘯傲、棲隱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風,人人有"入世"之想,希望一展所學、留名幹秋。文人作風變得冷靜、務實,以茶代酒便蔚為時尚。這一轉變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文化背景,是歷史的發展把中國的文人推到這樣的位置:擔任茶道的主角。

中國文人頗能勝任這一角色:一則,他們多有一官半職,特別是在茶區任職的州府和縣兩級的官和吏員近水樓臺先得月,因職務之便可大品名茶。貢茶以皇帝為先,事實上他們比皇帝還要"先嚐為快";二則,在品茗中培養了對茶的精細感覺,他們大多是品茶專家,既然"窮春秋,演河圖,不如 載茗一車",茶中自有"黃金屋",茶中自有"顏如玉",當年為功名頭懸樑、錐刺股的書生們而今全身心投入茶事中,所以,他們比別人更通曉茶藝,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茶藝,著之以文傳播茶藝;三則,茶助文思,有益於吟詩作賦。、李白可以"斗酒詩百篇",一般人做不到,喝的酩酊大醉,頭腦發脹,手難握筆何以能詩?但茶卻令人思勇神爽,筆下生花。正如元代賢相、詩人耶律楚材在《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中所言:

啜罷江南一碗茶.枯腸歷歷走雷車。

黃金小碾飛瓊雪,碧玉深甌點雪芽。

筆陣兵陳詩思奔,睡魔卷甲夢魂賒。

精神爽逸無餘事,臥看殘陽補斷霞。

茶助文思,興起了品茶文學,品水文學,還有茶文、茶學、茶畫、茶歌、茶戲等;又相輔相陳,使飲茶昇華為精神享受,並進而形成中國茶道。

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氣候的中國茶道流派。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識分子,"入仕"的士為主體,還包括未曾發跡的士,有一定文化藝術修養的名門因秀,青樓歌妓、藝壇伶人等。對於飲茶,主要不圖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導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脫俗的境界,於鬧情雅緻的品茗中悟出點什麼。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間,在乎風月之間,在乎詩文之間,在乎名利之間,希望有所發現,有所寄託、有所忘懷。"雅"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一是品茗之趣

二是茶助詩興

三是以茶會友

四是雅化茶事

正因為文人的參與才使茶藝成為一門藝術,成為文化。文人又將這門特殊的藝能與文化、與修養、與教化緊密結合從而形成雅士茶道。受其影響,又形成其它幾個流派。所以說是中國"士"創造了中國茶道,原因就在此。

禪宗茶道

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於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髮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製茶、飲茶並研製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日本茶道的一部分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源於日本本土,但有吸收中國,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明代樂純著《雪庵清史》並列居士"清課"有"焚香、煮茗、習靜、尋僧、奉佛、參禪、說法、作佛事、翻經、懺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於"奉佛"、"參禪"之前, 這足以證明"茶佛一味"的說法是於真萬確。

和尚飲茶的歷史由來已久。《晉書·藝術傳》記載:

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 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

這是較早的僧人飲茶的正式記載。單道開是東晉時代人, 在螂城昭德寺坐禪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氣味的藥丸,飲一種將茶、姜、桂、桔、棗等合煮的名曰"茶蘇"的飲料。清欽是宋代以後的事,應當說單道開飲的是當時很正宗的茶湯。

壺居士《食論》中說:

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

長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盧金所說的"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與韭菜同食,能使人肢體沉重,是否真如此,尚無人驗證。作者壺居上顯是化名,以"居上"相稱定與佛門有緣。

僧人飲茶已成傳統,茶神出釋門便不足為怪。

陸羽生於唐開元二十一年(733),抓抓墜地便落於佛的懷抱。《天門縣誌·陸羽傳》載:

或言有借晨起,聞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嬰兒,收畜之。

僧人的另一個突出貢獻就是種茶,培植名茶。茶產于山谷,而僧佔名山,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最早的茶園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現民間茶園。


毫不誇張地說,中國茶的發現、培植、傳播和名茶的研製,佛門僧人立下不世之功。

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進入世俗社會,行於官場,染幾分官氣。行於江湖,染幾分江湖氣;行於商場,染幾分銅臭;行於清湯,雜幾分脂粉氣;行於社區,染幾分市儈氣;行於家庭,染幾分小家子氣。燻得幾分人間煙火,焉能不帶煙火氣。這便是生髮於"茶之味"以"享樂人生"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眾化的部分發展前景看好。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

當它進入官場,與政治結緣,便演出一幕幕雄壯的、悲壯的、偉大的、渺小的、光明的、卑劣的歷史活劇。

唐代,朝廷將茶沿絲綢之路輸往海外請國,一藉此打開外 交局面,都城長安能成為世界大都會、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茶亦有一份功勞。

唐代,文成公主和親西藏,帶去了香茶,此後,藏民飲茶成為時尚,一此事在西藏傳為歷史美談。

唐代,文宗李昂太和九年(835),為抗議榷茶制度,江南茶農打死了榷茶使王涯,這就是茶農鬥爭史上著名的"甘露事變"。

明代,朝廷將茶輸邊易馬,作為殺手銅,欲藉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個重要的政治磋碼。

清代,左宗棠收復新疆,趁機輸入湖茶,並作為一項固邊的經濟措施。

茶是個靈物,隨國家政治的舉措而升沉起伏,輝煌過,也晦氣過。

史書記載,1044年(宋仁宗慶曆四年。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詐七年八家與夏議和,宋封元是為夏國王,並每年給以"銀七萬兩,綱十五萬匹,茶葉三萬斤。"

宋朝國人將茶貢給朝廷,朝廷又將它貢給西夏,以取悅強敵。茶負載的不是友誼,而是對強權的屈服。

在中國清代,官場飲茶有特殊的程序和含義,有別於貴族茶道、雅士茶道、禪宗茶道。在隆重場合。如拜謁上司或長者,僕人獻上的蓋碗茶照例不能取飲,主客同然。若貿然取飲,便視為無禮。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馬上告辭,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僕人"換茶",表示留客,這叫"留茶"。

茶作為有特色的禮品,人情往來靠它,挖門子搭橋鋪路也靠它。機構重疊,人浮於事,為官為燎的,"一杯茶,一包煙,一張'參考'看半天"。茶通用於不同場合,成事也壞事, 溫情又勢利,茶雖潔物亦難免落入染缸,常扮演尷尬角色,借茶行"邪道",罪不在茶。

茶入商場,又是別樣面目。在廣州,"請吃早茶!"是商業談判的同義語。一盅兩件,雙方邊欽邊談。隔著兩縷嫋嫋 升騰的水氣打開了"商戰",看貨叫板,討價還價,暗中算計, 價格廝殺,終於拍板成交,將茶一飲而盡,雙方大快朵頤。沒茶,這場商戰便無色彩,便無詩意。只要吃得一杯早茶,縱商戰敗北,但那茶香仍難讓人忘懷。

茶入江湖,便添幾分江湖氣。江湖各幫各派有了是是非非,不訴諸公堂,不急著"擺場子"打個高低,而多少講點江湖義氣,請雙方都信得過的人物出面調停仲裁,地點多在茶館,名叫"吃講茶"。這不為錯,茶道之宗旨就有"致清導和"一說。

茶道進入社區,趨向大眾化、平民化,構成社區文化一大特色。如城市的茶館就很世俗,《清稗類鈔》記載:

京師茶館,列長案,茶葉與水之資,須分計之;有提壺以注者,可自備茶葉,出錢買水而已。漢人少涉足,八旗人士,雖官至三四品,亦廁身其間,並提鳥籠,曳長裙、就廣坐,作茗憩,與困人走卒雜坐談話,不以為懺也。然亦絕無權要中人之蹤跡。

民國年間的北京茶館溶飲食、娛樂為一體,賣茶水兼供茶點,還有評書茶館,說的多是《包公案》、《雍正劍俠圖》、《三俠劍》等,顧客過茶病又過書痛;有京劇條社,唱戲者有專業 演員也有下海票友,過茶癮又過戲癮;有藝茶社,看雜耍,聽相聲、單絃,品品茶,樂一樂,笑一笑。

文人筆下的茶館雖不甚雅,卻頗有人間煙火氣,在老殘先生的"明湖居茶館",可頎賞鼓書藝人王小玉的演出;在魯迅先生的"華老栓茶館"裡可聽到殺革命黨的傳聞並目睹華小栓吃人血饅頭的鏡頭;在沙汀先生的"其香居茶"可見 到已成歷史垃圾的袍哥、保甲長、鄉紳之流;在老舍先生的"茶館"裡你更可見到1889年清末社會各色人等,什麼聞鼻菸的、玩鳥的、鬥蛐蛐的、保瞟的、吃洋教的、特務、打手 …… 等等,最後是精明一生的王掌櫃解下腰帶了其一生。…… 總之,一個小茶館就是人間社會的縮影。

茶葉進入家庭,便有家居茶事。清代查為仁《蓮坡詩話》中有一首詩:

書畫琴棋詩酒花,

當年件件不離它;

而今七事都更變,

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來煎茶,聯絡感情;家人共飲,同享天倫之樂。茶中有溫馨。茶道進入家庭貴在隨意隨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貴,以法為上;器不必妙,宜茶為佳。富貴之家,茶事務求精妙,可誇示富貴、誇示高雅,不足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縱粗茶陶缶,只要烹飲得法,亦可得條趣。茶不孤傲怪僻,是能伸能屈的木中大丈夫。

綜上所述,茶作為俗物,由"茶之味"竟生髮出五花八的茶道,可叫官場茶道、行幫茶道、情場茶道、社區茶道、平民茶道、家庭茶道,茶中有官氣、有霸氣、有匪氣、有江湖氣、有市儈氣、有脂粉氣、有豪氣、有小家子氣,這一切都發端於"口腹之慾",其主旨是"享樂人生",非道非佛,更多儒學的內蘊。為了學問完整些、系統些,我們可概稱為"世俗茶道"。

進入80年代,生活節奏加快,市面出現了速溶茶、袋泡茶。城市裡最便民的還是小茶館,飲大碗茶,花錢少,省事, 是最經濟實惠的飲料。小茶館和賣大碗茶的增多使飲茶的富貴風雅黯然失色。中國老百姓最歡迎的還是世俗茶道(主要指大眾化茶道)。中國人在,茶道在,但茶道不會再是明清時代的格局。


中國十大國粹一一(茶道)篇


茶道精神

四字說

臺灣中華茶藝協會第二屆大會通過的茶藝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釋義如下:

"清"

"清潔"、"清廉"、"清靜"及"清寂"之清。"茶藝"的真諦,不僅求事物外表之清潔,更須求心境之清寂、寧靜、明廉、知恥在靜寂的境界中,飲水清見底之純潔茶湯,方能體味"飲茶"之奧妙。英文似purity與Tranquility表之為宜。

"敬"

敬者萬物之本,無敵之道也。敬乃對人尊敬,對己謹慎,朱子說:"主一無適",即言敬之態度應專誠一意,其顯現於形表者為誠懇之儀態,無輕藐虛偽之意,敬與和相輔,勿論賓主,一舉一動,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煩思雜慮,由之盡滌,茶味所生,賓主之心歸於一體,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

據說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悅也、槳也。"可見"怡"字含意廣博。調和之意味,在於形式與方法,悅槳之意味,在於精神與情感,飲茶啜苦咽甘,啟發生活情趣,培養寬闊胸襟與遠大眼光。使人我之間的紛爭,消弭於形,怡悅的精神,在於不矯飾自負,處身於溫和之中,養成謙恭之行為,英語可譯為harmony。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與真知結合的總體。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慾,不為利害所誘,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換言之,用科學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誠,飲茶的真諦,在於啟發智能與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儉德行事,臻於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中國十大國粹一一(茶道)篇


八字說

在天富有創見地提出"茶有八德",用八個字來概括茶的美德,就是"康、樂、甘、香,和、清、敬、美",可視為茶道精神的集中體現。

康樂甘香

和清靜美

1.康 茶能增進健康,延年益壽。書畫當觀韻,健康要飲茶。茶之為飲,發乎神農,古來有之,今日更盛。

2. 茶能增進快樂,如沐春風。桃魄乍飛隨水去,尚能飯否?鼎湯初沸有朋來,不亦樂乎!

3.甘 茶如甘露,甘潤人生。採得三春露,清香一道茶。三分春色描來易,一瓣芯香品不完。

4.香 百味凝春,茶香自溢。數萬裡山河,恩施玉露;五千年文化,香頌芳名。

5.和 茶蘊太和之氣,固本扶元,和而不同。雲霧歡欣飛越,飲甘泉,烹古雪,頓生覺悟;鼎湯自在沸騰,拔紫筍,萃黃芽,極盡殷勤。

6.清 茶語清心,心曠神怡。兩腋生風,問君哪得清如許;眾人喝彩,煎雪自來香滿樓。

7.敬 茶本時辰草,客為座上賓。茶斟七分滿為敬,留得三分回味長。一苦,二甘,三回味,德馨味厚;九清,八旺,七敬茶,泉冽茶香。

8.美 茶是天生尤物,能賦予美感享受。尤物喜隨眾草長,佳人至愛潔身香。分寸無遺傳粹美,煎烹有度顯精神。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中國十大國粹一一(茶道)篇


中國十大國粹一一(茶道)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