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鄧艾死後,有人為鄧艾鳴冤,為何晉武帝置之不理?

一品鏟史官


鄧艾,字士載,荊州義陽人。自幼喪父,故而家道中落,曹操徵荊州時強遷當地人,所以鄧艾在當時也被遷往汝南為屯田民。後因敏而好學頗具才幹獲得提拔,被任為典農校尉。在長期的軍事環境下累遷軍職,成為三國後期司馬氏掌握曹魏大權時魏國西北的統帥,直接在前線主持對於蜀漢的防禦。

在司馬昭主持策劃的滅蜀之戰中,鄧艾先是被安排做為牽制、圍困杳中姜維部隊,策應鐘會大軍進軍漢中的分路。在姜維突圍固守劍閣關之後又率領孤軍深入,沿陰平山道對蜀漢的首都成都發動突襲,最終迫使蜀漢後主劉禪投降,成為滅蜀之戰的第一功臣。但隨後捲入與鍾會對於蜀中的權力鬥爭之中,被鍾會讒言構陷且屢屢抗命,引起司馬昭的猜忌,於成都城中被監軍衛瓘囚禁。鍾會謀反被評定後眾將恐鄧艾復出會報復,所以在綿竹追上押往洛陽的鄧艾父子並殺之。鄧艾在洛陽的諸子也隨後被殺,其餘家眷發配西域。

西晉立國後晉武帝司馬炎曾經赦免過鄧艾的家人,但沒有為鄧艾平反。之後議郎段灼多次上書希望為鄧艾平反,司馬炎私下對於段灼奏書的內容也表示過十分認同,但最後只是將鄧艾的孫子任命為議郎,並沒有公開對鄧艾平反。

晉武帝司馬炎沒有為鄧艾公開平反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鄧艾在滅蜀之後的確有過違抗上命的行為。鄧艾在接受劉禪投降之後為奪取大權,曾私自封劉禪為扶風王並設置蜀中官職,並計劃對吳繼續發動軍事行動。這些行動都是在沒有得到過司馬昭許可的前提下進行的。無論鄧艾是否真有反心,對於封建統治者來說這種行為都是決不能允許的。一旦鄧艾的行為成功就相當於對於自身權力的分裂與對於中央統治的分離。

第二,鄧艾本身屬於破落的士族、實際上已經淪為寒族,僅依靠自身的軍功獲得晉升。其家族在士族門閥勢力極度強大的西晉幾乎沒有影響力,所以士族出身的司馬氏對於鄧艾的處理幾乎沒有任何顧忌,還可以利用此事對其他的臣屬造成威懾,杜絕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第三,當時參與逮捕、誅殺鄧艾的人員如衛瓘等都是士族出身,公開為寒族出身的鄧艾平反相當於對這些士族勢力進行譴責與懲罰,勢必造成西晉士族勢力內部的分裂與爭鬥。相比於一個沒有政治勢力的寒族來說,士族的穩定是當時司馬炎所必須首先考慮的。更何況衛瓘等人當時已經身居高位、掌握大權,在無意義的事件上與他們發生矛盾對整個朝政大局也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晉武帝司馬炎在段灼屢次上書為鄧艾鳴冤並表示認同的情況下也只能赦免了鄧艾的後人並對段灼進行升遷,卻不對鄧艾一案進行公開平反。


吾乃八字眉


鄧艾是屈死的名將,有大功也有大冤,雖然攀誣他的鐘會因造反不遂與姜維等降將一起被殺。但他的平反並沒有因對手的死亡而得到落實,在曹魏時如此,到了司馬炎代魏建晉,他依然成為一個難以逾越的禁區,歷史上向晉武帝進諫涉及鄧艾平反事的有段灼和樊建,時間跨度近二十年,晉武帝才下令讓鄧艾的孫子入朝當了郎中,算是安撫,不算平反。

三國後期名將凋零,蜀漢更是出現派系鬥爭和宦官干政亂象,姜維不忘武侯遺志,多次出兵攻打曹魏,以攻代守,只是才力不逮,局面逐漸失控。在這一時期,在曹魏邊境對陣蜀漢大軍的以郭淮陳泰等人,最後成大名的是鄧艾。鄧艾以放牛娃出身,為司馬懿所看重提拔,起於糧官,成於行伍,到曹魏後期,司馬家執政掌權,也是不可多得的重臣名將。而鄧艾也以司馬一系自視,但由於出身和性格等原因,無法進入司馬師司馬昭的核心集團。(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鄧艾與鍾會諸葛緒等人受命三路五道兵伐蜀,陰平行險成大功,平蜀漢是鄧艾的人生巔峰,在此前和此後,鄧艾都犯了導致後來身死差點族滅的大錯誤。在成濟刺死曹髦,迫於政治壓力和形勢有機可乘,司馬昭準備滅亡蜀漢成不世之功,派人詢問鄧艾,鄧艾卻不上道,力陳伐蜀沒有勝算,搞得司馬昭很被動,最後任命言蜀可伐的鐘會當了統帥。而鄧艾自打嘴巴,卻又成了滅蜀的首席功臣。迫降成都之後,鄧艾自恃功高,不聽約束,自作主張大封蜀漢舊臣,並修建舟船為伐吳作準備,只懂軍事不明政局。在司馬昭的嚴重警告下依然一意孤行,徹底激怒了司馬昭及其近臣。(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此時,鄧艾被大軍統帥鍾會和監軍衛瓘聯合參奏有反心,朝廷命令逮捕鄧艾父子,用檻車將其送到京都候審。在此期間發生鍾會之後,亂事將平時,衛瓘派部將田續半路截殺鄧艾父子。從這時可以看出,鄧艾之死,鍾會與衛瓘是主要推動者。而在鄧艾死後,他在洛陽的妻小依然被髮配處理,可以看出司馬昭的意思,有意坐實了鄧艾的反狀,不想為他平反,這一行為為鄧艾謀反案定了調。就算司馬炎有意為他平反,也投鼠忌器,不敢輕易推翻父親的決策,以免自取罵名。另外,衛瓘在晉初是實權高官,深為晉武帝看重,為鄧艾平反,相當於否決甚至可以問罪衛瓘,將造成朝臣不安,為了大局和私情,鄧艾雖然冤名天下知,依然無法完全平反。晉武帝以同情和感念的藉口,封了其孫鄧朗為中郎,算是做出妥協。


南方鵬


鄧艾之死,為寒士奏響了悲歌。當我們知道了鄧艾的出身、西晉政權的性質之後,便會對這個問題有明白的認識。

鄧艾出身

鄧艾之死,和鍾會、衛瓘密切相關。雖然看似是爭奪軍功,但背後折射的卻是寒族和豪門之間嚴重的矛盾。

(鄧艾)少孤,太祖(曹操)破荊州,徙汝南,為農民養犢……為稻田守叢草吏。同郡吏父憐其家貧,資給甚厚。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鄧艾出身貧寒,而且還有口吃的毛病,因此只能擔任一些小吏。但鄧艾沒有消沉,“每見高山大澤,輒規度指畫軍營處所,時人多笑焉”。鄧艾的軍事才能,是自己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後來還是司馬懿識才,徵辟他為自己的僚屬。

而鍾會的父親鍾繇,是大書法家,還先後擔任曹魏的太尉、太傅等高官,鍾會可以說是妥妥的官二代。而衛瓘出身也類似,衛瓘父親做到曹魏的尚書,還被封侯。等到鍾會、鄧艾伐蜀的時候,衛瓘作為監軍隨行。

由此可見,鍾會、衛瓘出身豪族,而鄧艾出身寒族。這種階級出身,也註定了鄧艾被殺的慘劇。也因為出身的緣故,鄧艾才會不顧危險,親自找小路去攻伐蜀漢。因為這是鄧艾唯一的出路,只有自己拼命奮鬥才能掙得軍功,而沒有家族勢力可以依靠。

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瀕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

等到蜀地被平定,鄧艾開始變得驕矜起來,不經請示便開始分封蜀地官員,這就引起了司馬昭的忌憚。而鍾會到了之後,不滿鄧艾的專權,而且鍾會想要趁機造反,因此便拉上衛瓘秘密上書,說鄧艾有謀反之心。

會內有異志,因鄧艾承製專事,密白艾有反狀。

而司馬昭擔心鄧艾抗命,因此派出監軍衛瓘,拿著令諭解除了鄧艾的軍權,並把鄧艾父子監入檻車。鄧艾被監起來之後,鍾會得以獨掌軍權,因此趁機發動叛亂。監軍衛瓘通過裝病,騙過鍾會後,聯合其他將領殺死鍾會。

瓘於是部分諸將,群情肅然。

鍾會死後,鄧艾原來的手下追上鄧艾,打破檻車後放出鄧艾,一起歸還成都。原來衛瓘和鍾會一起陷害了鄧艾,害怕鄧艾趁機報復。除此之外,衛瓘還想獨自吞佔誅殺鍾會的功勞。

(衛瓘)乃遣護軍田續至綿竹,夜襲艾於三造亭,斬艾及其子忠。

由此可見,出身相同的鐘會、衛瓘,因為鄧艾擅權,便一起告發鄧艾想要謀反。只是司馬昭詔書到了之後,鄧艾束手就擒,而鍾會卻反了。殺掉鍾會之後,衛瓘又擔心鄧艾報復自己,便派人殺死鄧艾父子,獨佔了誅殺鍾會的功勞。

這其實就是寒族、豪族鬥爭以及政鬥共同作用的結果。原本的豪族聯合打擊了寒族鄧艾,後來豪族內部又發生分化,最終出身豪族的衛瓘又殺掉了寒族鄧艾。鄧艾父子被殺之後,鄧艾在洛陽的其他兒子也全被殺掉,鄧艾妻子和孫子都被髮配到西域。

西晉政權的性質

等到司馬炎建立西晉,赦免了鄧艾的子孫,以奉鄧艾的祭祀,但並沒有給鄧艾平反。後來議郎段灼替鄧艾鳴不平。

艾心懷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滅之誅,臣竊悼之。

段灼請求司馬炎給鄧艾平反,並且封賞鄧艾的子孫。但司馬炎並沒有同意,直到九年之後,才提拔了鄧艾孫子為郎中,算是安慰,但並沒有給鄧艾平反。晉武帝司馬炎之所以有這樣的舉動,和兩個因素有關。

第一,鄧艾曾公然違背司馬昭的命令。司馬昭想讓鄧艾趁滅蜀餘威,趁機滅掉東吳。但鄧艾經過分析之後,認為時機未到。而且他還建議把劉禪留在成都,自己在蜀地鎮壓。鄧艾的這番說辭,自然引起了司馬昭的忌憚。

時當須報,不宜輒行。(這樣的事你應該向上請示,而不應自己主動就做了。)

所以,等到有人秘密舉報鄧艾謀反時,司馬昭毫不猶豫地便對鄧艾動手了。因為鄧艾的出發點雖然是好的,但已經越過了臣子的本分,受到猜忌、打擊是再正常不過了。所以即使有人替鄧艾鳴冤,司馬炎也不會替鄧艾平反。如果司馬炎真得這樣,那不就證明自己父親司馬昭當年做錯了麼?

第二,西晉政權代表的是豪門利益。司馬氏建立的西晉政權,代表的是儒家豪門的根本利益。當初曹丕為了獲得豪門的支持,特意通過了“九品中正制”。到了西晉,因而不改。如此,世家豪族便把持了做官的權力。

(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司馬氏自秦末漢初便嶄露頭角,後來更是成為儒家豪門。也正是因為司馬氏的這種出身,才獲得了其他豪族的支持,趁機奪取了曹魏的天下。為了投桃報李,西晉政權自然對其他豪族大加優待。

所以,出身豪族的鐘會,即使是真得謀反,司馬昭只是誅殺了鍾會以及和他一起謀反的侄子,對於其他沒跟隨在鍾會身邊的家人,原諒了他們的過失,“有官爵者如故”。

而出身寒族的鄧艾,即使只是擅權,詔令到後束手就擒,仍舊是鄧艾及所有兒子被殺,其他家人遷到苦寒的西域。這其實就是西晉政權的性質決定的,西晉代表的是世家豪門的利益,自然對寒族之士鄧艾的死亡無動於衷。

所以,鄧艾家族遭到連坐,鍾會家族被特別赦免。而衛瓘本人,後來更是一路青雲直上。

咸寧初,(衛瓘)徵拜尚書令,加侍中。泰康初,(衛瓘)遷司空,侍中、(尚書)令如故……又領太子太傅,加千兵百騎鼓吹之府。

綜上所述,鄧艾之死,其本人確實有把柄落在別人手中,有擅權的跡象。而且,他曾公然違抗司馬昭的命令,且罪名是在司馬昭時期定下。如此,作為兒子的晉武帝司馬炎,為了維護父親的威嚴和形象,自然不會替鄧艾平反。

但更重要的一點,便是西晉政權的性質,西晉代表的是世家豪門的利益,對於出身寒族的鄧艾,自然心安理得的不替他平反。這樣性質的政權,自然也不會長久。後來西晉的曇花一現,便是明證。


歷史鉤沉


公元263年,司馬昭下令,由鍾會率領三路大軍攻打蜀漢,當時鍾會指揮的東路主力大軍被姜維率領的蜀軍阻攔在險要之地劍閣,無法前進。當時統領西路大軍的將領鄧艾在攻佔沓中後,向鍾會建議從陰平偷越,直向涪城,若姜維率軍從劍閣回救涪城,大軍可乘勢前進,若劍閣守敵不撤,那時的涪城空虛,魏軍定能攻下涪城。鍾會同意了鄧艾的建議,於是鄧艾偷渡陰平,來到涪城。當時涪城的守將不戰而降,給了鄧艾一戰而畢全功的機會,就這樣,鄧艾擊敗了諸葛瞻父子,攻下綿竹,兵臨成都城下,最終逼迫劉禪投降,蜀漢就此滅亡。

可以說,鄧艾繞開劍閣,偷渡陰平成功;在正面戰場上擊敗諸葛瞻,逼降劉禪,是滅掉蜀漢最大的功臣。然而當時鍾會野心勃勃,為了謀反不惜設計除掉了諸葛緒等將領。當時鄧艾不僅位高權重,是西路大軍的統帥,更是在滅蜀過程中深得了將士的信任與敬愛,因此鍾會要謀反,就必須除掉鄧艾,為此,鍾會不惜對鄧艾進行汙衊,造成鄧艾以謀反罪被抓,最終他含冤致死。不過隨著鍾會叛變失敗,並於亂軍之中身死後,鄧艾的謀反罪名便不成立了,但即便鄧艾有滅蜀的大功,又身負冤屈,為何司馬炎在登基稱帝后,一直沒有為鄧艾平反呢?

其實鄧艾含冤致死需要平反這件事並非沒有人提及,當時有一位名叫段灼的官員,就曾上奏司馬炎,他在奏摺中列舉了很多證據,用以證明鄧艾並未謀反,同時,段灼希望司馬炎能公開為鄧艾平反,除掉鄧艾身上謀反的罪名,並認同他滅蜀的功勞,對鄧艾的後代予以封賞。當時司馬炎私下同意了段灼的奏摺,但他並沒有公開為鄧艾平反,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司馬炎有著自己的苦衷。

要知道鄧艾之所以坐實了謀反的罪名,主要還是因為當時司馬昭默認了鄧艾的謀反而承認了鍾會的忠心。然而事實上,鍾會在蜀中叛變的事情狠狠的打了司馬昭一個耳光。而在此之後,即便司馬昭明白了事情的始末,知道了是誰對他忠心耿耿,誰對他暗藏殺機,但鄧艾的罪狀是司馬昭自己肯定的,司馬昭即便心中對鄧艾愧疚,但表面上也不會有所表示。而司馬炎也知道司馬昭的難處,為了維護他自己父親的顏面,司馬炎只能對這件事置之不理了。

筆者認為,滅蜀一戰,鄧艾居功至偉,但就因為司馬昭的一個錯誤判斷,導致鄧艾遲遲不能被平反,這對鄧艾一家來說,無疑是一件悲慘的事情。


海洋說歷史


一代名將鄧艾含冤被殺,同僚為他鳴冤晉武帝置之不理原因一、為鄧艾平反,無疑間接承認父親司馬昭是冤殺名將,毀了他的名聲。原因二、一代名將鄧艾勇猛善戰、功勳卓著卻含冤被殺,屈死他司馬皇族之手。為他平反則天下皆知,讓他顏面掃地。原因三、鄧艾雖功勳卓著,但也居功自傲為司馬昭猜忌。所以晉武帝置之不理。


小龍女5505


因為司馬炎的心裡也有苦衷,也明白司馬昭的心理,為尊者諱啊!

  司馬昭此人多疑,但是對於鄧艾的為人還是瞭解的。鄧艾在滅蜀之後確實有幾分居功自傲,他曾經對蜀國群臣說:“諸君賴遭某,故得有今日耳。如遇吳漢之徒,己殄滅矣。”鄧艾儼然把自己當成蜀漢群臣的救世主。對於蜀漢大將姜維,鄧艾說:“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言語之中,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但是,說到謀反,沒有鄧艾確實的罪證。

可是,許多時候君王對臣子,尤其是立下大功的臣子進行誅殺,不需要切實的證據。蜀地偏遠,魏軍多年來又都是由鄧艾率領,如果鄧艾想要謀反的話,魏國就岌岌可危。司馬昭絕對不能容忍這樣危險的敵人存在。當鍾會、衛瓘汙衊鄧艾的報告呈上來之後,司馬昭立刻下令捕殺。

  當時的鄧艾,就算是回到了京城,司馬昭也絕不能容忍鄧艾繼續活著。

  於是,當衛瓘殺了鄧艾之後,衛瓘並沒有受到實際的懲罰,反而官越做越大。

  當段灼上書之時,司馬昭雖然死去,魏國雖然被晉朝替代,但是利益集團卻是一樣。司馬炎自然明白老爸的心理。為鄧艾平反,就意味著老爸當初是冤殺鄧艾,就意味著要和現在朝廷中因為滅蜀而取得高位的利益集團鬧分裂。反正鄧艾已經死去,反正鄧艾手下的親信多已經死去。不給一個死人,不給一個死了的利益集團平反,不會招來太大的禍患。

  於是,司馬炎採取了私下認可,但公開不表態的方式對待鄧艾。滅蜀第一功臣,身後淒涼,永遠的被打入冷宮。


驛棧長陽


鄧艾是三國末期名將,面對蜀國主戰派大臣的拼死抵抗,最終招降蜀後主劉禪,成為滅蜀的第一功臣。作為武將最忌居功自傲,目空一切。鄧艾佔領成都以後,應該立即向司馬昭秉告戰況,然後按照司馬昭的意願處理蜀國戰後事宜,然而鄧艾不經請示,按照自己的意願處理了成都的相關善後工作,其部將為報私仇,擅自大開殺戒,蜀國皇室和功勳之臣的子孫,大部分被屠戮。此舉立即讓朝內一些大臣感到不安,向司馬昭進言,擔心鄧艾擁兵自重圖霸蜀境。司馬昭對此非常憤怒,因為鄧艾擅權專政,自作主張,影響自己在蜀境的聲望,容易造成蜀人的牴觸思想,妨礙自己的統一大業。

另一方面蜀國之敗是因為鍾會率領兵馬與姜維相持不下,鄧艾才有機會偷襲成功。鍾會不願鄧艾獨佔軍功,無奈招降蜀國主將姜維,與之義結金蘭,在姜維的策反下,向司馬昭上奏鄧艾有謀反之心,自己卻想舉兵滅掉鄧艾,自己在蜀國稱王稱帝。

司馬懿、司馬昭、司馬師父子本是靠著舉兵謀反得到曹家天下,他們對武將最不放心,但是統一天下又不得不用。司馬昭在得到奏報以後,半信半疑親自趕往戰場瞭解情況。半路中瞭解到真正要反的卻是自己一直最信任的鐘會,直接帶兵繳殺,鍾會姜維的想法還沒有實施便被除掉。司馬昭憂心忡忡的進入蜀國以後,看到蜀國的狀況與大臣們彙報的相差無幾,心中對鄧艾更加猜忌。司馬昭安排好蜀國相關事務,帶劉禪等皇室成員返回許昌。表面雖然對鄧艾好生嘉獎,實際上對鄧艾的反感猜忌逐成為心病。


Oo否極泰來oO


原因有三

第一本身要修理鄧艾,鄧艾滅蜀功勞當時最大,擔心鄧艾膨脹不好控制,實際鄧艾己違制

第二支持鍾會,鍾會內心要整死鄧艾,利用鍾會再掃清蜀剩餘勢力,不能讓鄧艾獨大

第三同樣不能讓鍾會獨大,支持鍾會,是麻痺鍾會,為鍾會膨脹再殺鍾會埋下種子


狐羊樹


滅蜀名將鄧艾已死,不算真假,罪名已經確立,不管是穩定朝政的需要,還是籠絡朝中大臣,都沒必要去更改,已經確立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