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風波過後,中國咖啡該何去何從?

日上三竿o


首先,我認為這題目實在是有點牽強。

怎麼說呢,這就跟說你在路上看到有人幹壞事被抓,然後有人問,你該何去何從,一樣。

瑞幸咖啡就是個公司,它作死是它的事情,影響是有的,但是沒到何去何從的地步。

從商業角度看,瑞幸咖啡其實就是中國咖啡業界的一次“超英趕美”“畝產10萬斤”的行動。

其本質,說的好聽,就是商業冒險,說得不好聽,就是商業詐騙。

所以,從商業模式的方面考察,中國咖啡應該開心,因為,你們不必嘗試這個聽起來挺好,其實不具備可行性,風險極高的模式了。

從商業道德角度看,瑞幸咖啡對中國咖啡,乃至中國企業界的聲譽,都是一次巨大的傷害。

中國企業的聲譽本來就不怎麼樣,剛剛積累了那麼一丟丟,就被人提前透支了一把。

不過,這樣也好,以後大家都看看,欺詐、假數據到底會有啥後果。

但是,可悲的是,這個事件中,企業受損,投資人受損,倒是始作俑者,大大的獲利!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這件事情在商業道德角度,其實是壞處多於好處。

至於中國咖啡何去何從,很簡單,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不要總想著“有刁民想害朕”,不要總覺得自己不作惡,就會被作惡者幹掉,要先下手為強,不要覺得這個世界就是謊言和假話堆積而成,老實人一定吃虧。

總是用這種鬥爭哲學,叢林法則作為前提,以為大劉筆下的黑暗森林就是世界的全部真相,用這種妄想狂的心態做事情,只會讓中國企業的路越來越窄,這其中,也有中國咖啡!

說實話,今天中國不要說咖啡了,幾乎所有行業都面臨同樣的問題。

在商業道德上的何去何從,比那些什麼策劃,什麼計謀,要重要的多,也更加值得思考。

以上。


芝士萌主


既來之,則安之


用戶2437158493白雲


瑞幸咖啡事件已經成為過去式,但是中國的咖啡行業發展應該何去何從?關於這一問題的回答,可能不應只侷限於咖啡行業本身,而應當回到我們的歷史文化脈絡中去進行深層次的反思。

在中國的文化中,大家都喜歡關注成功者,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而這種思維方式也深刻地植根在我們的商業思維中,大家都會去關注最為光鮮亮麗的,甚至是我們的媒體和有關部門都會去關注這些方面。這種急功近利的思維就會導致中國的創業者會採取見效最快的模式進行創業,而最快的往往是模仿已有的商業模式,將之遷移到中國。孫正義曾提出的所謂“時光機理論”,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這個意思,他認為將發達和成熟經濟體中的某一模式遷移到相對落後的經濟體中,就可以產生所謂的“遷移價值”。而瑞幸咖啡的興起,無疑是這種思維的某種體現。從表面上來看,中國與那些咖啡行業蓬勃發展的國家有很多共同點:人口多、經濟迅速發展、快速的城市化進程等等,那麼按照“時光機”的理論,將這種模式遷移到中國,必然有很高的商業價值。

但是在表面上的相似性背後,實際上有大量的因素沒有被考慮在內。中國咖啡行業的實踐已經表明,即使在未來咖啡有可能在中國具有巨大市場,目前對於咖啡的需求仍然是相當侷限的,真正對於咖啡產生依賴的只有一二線城市中的部分白領,且不說中老年人,即使是年輕人中,也有相當大一部分,對於咖啡沒有消費習慣,他們可能更願意消費奶茶等其他飲品。因此簡單認為中國具有巨大的市場,並進行商業模式的遷移,是非常欠考慮的。在這種情況下,瑞幸通過營銷和大量補貼狂飆突進式的擴張,這種策略並不符合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實際情況,因而也必然不能長久。

那麼中國的咖啡應該怎樣去做呢?首先,咖啡作為舶來品,其頭部資源一定是星巴克、Costa等國外引進的快消咖啡品牌,基於這種判斷,將咖啡做大與之抗衡,可能是並不現實的。因此中國的咖啡首先應該定位為“小而美”,將目標投向二三四線城市,進行本地化,並且需要控制企業的規模。其次,這種小型的、非盈利的咖啡品牌,想要進行盈利就需要在咖啡之外搭配上其他東西,比如餐食、奶茶等等,在這一點上,瑞幸的思路是值得借鑑的,這也許是在中國可行的。其三,在商業模式的選擇上,目前很多咖啡品牌希望能夠將咖啡店營造成一種公共空間,這本身並沒有問題,但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比如去衡量城市中是否有足夠多有需求的人群、去衡量租金成本和運營成本,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如果經過成本核算,這種公共空間的模式不能夠持續的話,就不應該強求,而應該像瑞幸學習,採取只做外賣,不佔空間的做法。這幾點可能是中國咖啡行業發展的血的教訓,也是必經之路。

最後,我想正如剛開始所說的,這一問題並不侷限在咖啡行業內部,此次瑞幸事件也是一個以小見大的契機,讓我們去意識到,許多在發達國家成熟的行業模式,在中國未必適用,作為創業者也要更加有定力、有遠見,更為深刻的理解中國市場的需求和特點,不做急功近利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