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胡中山:初心永在 不辱使命


胡中山:初心永在 不辱使命

“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微不足道,但作為一名基層的共產黨員,只要初心永在,我便不辱使命。”這是黨的十九大代表、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後續產業專業合作社黨委書記胡中山的人生信條。

曾幾何時,古浪縣黃花灘荒草零稀,黃沙遍地。如今的黃花灘,四通八達的公路、白牆彩瓦的新村、並排而立的溫棚、綠蔭蔥鬱的林木,學校裡書聲琅琅、廣場上笑語陣陣,從大山深處搬遷下來的群眾,在這片希望的熱土上建溫室、修暖棚、栽林子,一步步實現著易地搬遷脫貧致富的夢想。

窮則變 敢為人先苦創業

古浪縣是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甘肅58個貧困縣之一,特別是南部山區山大溝深、乾旱偏僻,群眾行路難、飲水難、就醫難、上學難、就地脫貧難問題十分突出,“有溝無水流,滴水貴如油,春播秋無收”是這裡的真實寫照。20多年前,胡中山生活的原井泉鄉夾山嶺村更是如此。由於一方土地難養一方人,幾年間,鄉親們搬的搬、走的走,只剩下100多戶最窮的人家,緊緊巴巴地過著日子。

眼前是山,腳下有路。1996年,胡中山被選為原井泉鄉夾山嶺村黨支部書記。面對貧窮落後的面貌,胡中山帶領鄉親們“走出大山謀出路”的願望日益迫切,在經過反覆實地考察後,胡中山狠下決心:“賣掉全部家當,全村集資,到沙漠邊緣打井開荒,闖出一片新天地。”

說幹就幹,為了鼓起群眾搬遷的信心,胡中山向9戶困難群眾每戶寫下1萬元的保證金欠條,承諾搬下去3年後生活好不起來,砸鍋賣鐵也給每家賠1萬元損失費。鄉親們看到胡中山為大家作出的努力和決心後,心甘情願地跟隨他來到黃花灘村,打井修渠、整地架電、造林修路,在“沙窩窩”裡紮下了根。搬下來還要穩得住,為了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胡中山積極動員群眾建大棚,搞產業。他白天上工地、晚上抓培訓,始終忙碌在發展日光溫室的第一線,集中連片建成日光溫室37畝,全部實現當年定植、當年見效,棚均收入達到1萬元,群眾發展信心倍增。

為幫助群眾早日脫貧致富,胡中山又靠借貸資金,通過“黨建引領、龍頭帶動、產銷對接、組團發展”方式,引進建設龍頭企業,建立“互幫互助共致富、抱團發展謀出路”機制,發動群眾發展規模養殖,種植養殖一起抓。適逢國家實施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工程,他搶抓政策機遇,採取大戶擔保、多戶聯保等方式,為困難群眾聯繫貸款2000多萬元,協調爭取項目資金200萬元,還為貧困戶賒購200多萬元的紅磚、水泥、鋼材,解決他們的建棚困難。

在胡中山的帶領下,如今的黃花灘村,發展養殖暖棚、日光溫室、經濟林,90%以上的人家住上了磚瓦房,很多家庭買上了小轎車。黃花灘村由一個基礎條件差、發展底子薄的移民村蛻變成了全縣產業發展先進村和首富村。2012年,黃花灘村黨支部被評為全國、全省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

重實幹 甘為公僕勤服務

2012年,古浪縣生態移民扶貧開發黃花灘項目經甘肅省委、省政府批覆啟動實施,在寂靜的黃花灘上吹響了嘹亮的易地扶貧搬遷“集結號”,古浪數以萬計的南部山區群眾告別大山,遷入新居,開啟了新生活。

“要讓搬遷群眾實現易地脫貧致富,最根本、最關鍵的是要把產業發展起來”,這是古浪全縣上下的共識。但由於搬遷群眾大多是貧困戶,缺資金、缺技術,自我發展能力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為有效破解這一難題,引導移民區後續產業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2013年9月,古浪縣委依託胡中山牽頭成立的黃花灘生態移民後續產業專業合作社組建了黨委,任命胡中山為產業合作社黨委書記。

讓移民群眾早日脫貧致富的重擔再一次壓在胡中山的肩頭。作為黃花灘生態移民後續產業專業合作社的黨委書記,胡中山帶領產業黨委一班人,深入山區移民鄉鎮和各移民新村,“以身說法”,講政策、講產業、講前景,讓群眾打消後顧之憂;在建設資金上,累計協調落實惠農貸款6000多萬元,併為困難農戶墊付建棚自籌款;在技術服務上,通過“送出去學、請進來教、招回來訓”等方式,先後培訓移民群眾近4000人次,並積極引進推廣新品種20個,推廣新技術12項,為優化移民群眾產業添加了新的動力;在產品銷售上,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對接外地市場、培養營銷大戶、延伸產業鏈條,真正讓棚子建得起來、落得下去,發揮效益。自成立以來,黃花灘後續產業專業合作社已涵蓋種植、養殖等不同領域的8個分社、3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移民區群眾建成養殖暖棚7300座,發展特色林果3400畝,規劃建設日光溫室示範點9個,目前已建成6568座。為實現移民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民為本 敢當模範樂奉獻

“不為群眾謀福祉的幹部就不是好乾部,共產黨員不為群眾謀幸福就不合格。”這是胡中山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

20多年的風風雨雨裡,胡中山一直把群眾的事當自家的事,兒子說他的心全在黃花灘上,妻子說家只是他累了住的店。胡中山卻說:“群眾的事情無小事,遇到水斷了、電斷了、鄉親們鬧彆扭的事,我不出面解決,還當這個書記幹什麼?”從資助基礎母羊、賒銷建棚材料、尋找打工門路、墊支建設資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胡中山究竟為鄉親們做了多少分憂解愁的事,連他自己也記不清了。然而,正是這份沉甸甸的為民情懷,胡中山贏得了鄉親的讚譽和認可。

古浪縣西靖鎮感恩新村農民劉善德妻子殘疾,兒媳離婚,生活非常困難,胡中山資助他10只基礎母羊搞養殖,支持他種日光溫室,現在年收入達到了5萬元。西靖鎮興民新村有一對70多歲的老夫妻,有意願發展枸杞產業,但兒子在外打工,自己有心無力。胡中山得知這一情況後,自己掏錢僱了6人,幫助老人栽植了8畝枸杞,成活率達到95%以上。兩位老人含著熱淚對鄉親們說:“胡書記真是我們的好書記啊!”

2015年2月初,古浪遭遇多年不遇的極寒天氣,西靖鎮為民新村新建的135座日光溫室內的西紅柿幼苗剛剛露出了新芽。如果幼苗受凍,鄉親們不但要承受巨大的經濟損失,還有可能動搖發展日光溫室產業的信心。黃昏時分,嚴寒就要襲來,忙碌了一天的胡中山,顧不上吃飯休息,和西靖鎮的鄉鎮幹部們直奔日光溫室示範點,巡迴用高音喇叭動員種植戶採取防凍措施。當發現用麥草點火取暖的效果不好,他當機立斷,聯繫商家,迅速調來135臺生鐵爐,連夜逐棚發給群眾生火保暖,幼苗總算保住了。3個月後,當鄉親們的第一茬西紅柿賣了每公斤5元的好價錢時,胡中山的臉上露出了輕鬆的笑容。

善創新 富而思幫樹標杆

從莊稼地裡一路走來的胡中山,從摸爬滾打中悟出一個理:只要把黨的話變成自己的行動,日子就一定會越過越好。

在產業培育過程中,有一些特困戶雖然享受了每個棚4萬多元的補助,有些仍然拿不出2 萬元自籌資金,有些苦於沒有勞動力無法生產經營。為補上特困戶脫貧這個短板,古浪縣委提出“能人帶動扶智、富人帶動扶資、抱團發展扶力”的思路。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胡中山再一次站了出來,他積極響應古浪縣委號召,大膽創新,結合農村“三變”改革,推行“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扶貧模式,通過群眾以棚入股、合作社經營分紅等方式帶動貧困群眾發展產業。

在胡中山的帶領下,在不到一年時間裡,8個專業合作社幫帶貧困戶1410戶。2018年1月8日,當首批入股合作社的110戶的農戶樂滋滋地清點著每戶3000元的分紅現金時,憨厚的笑容再一次在胡中山黝黑的臉龐綻放。而時至今日,入股農戶已經擴大到了933戶,分紅的總金額也達到了279.9萬元。

“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是胡中山始終秉持的產業發展理念,“產出好質量、創出好品牌、賣出好價錢”則是胡中山不懈的追求。為提高日光溫室產品品質,胡中山動員和說服群眾,施用規模養殖提供的羊糞,少用或不用化肥、農藥,按照無公害栽培技術生產綠色食品。在胡中山的努力下,黃花灘移民區建成了年交易額達4億元的牛羊交易市場和投資2600萬元的恆溫庫,有力地調節了市場,讓移民區群眾種養殖業獲得了更高的效益。

本報全媒體記者馬開良 甘曜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