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春秋末期趙、魏、韓為何會三分晉國?

老陳談趣史


晉國三分是什麼原因呢?其中緣由很簡單,就是晉文公制定的六卿制度。公元前633年,晉文公在建立三軍,每軍設將、佐各一名,依次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其中中軍將為正卿,執政晉國,六卿出將入相,掌管晉國軍政大事,這也是中國最早的內閣制度。六卿內閣制度雖好,但其弊端也顯現無疑,六卿得勢逐漸做大,君權被嚴重削弱。

▲晉國霸業開始然危機並存

春秋早期,晉獻公在位之時,國力強盛,大肆攻伐,開疆擴土依次滅耿國、霍國、魏國、虞國、虢國,等國,史稱“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在驪姬之亂讓重耳看到了國內的危機,晉文公重耳上位後開創霸業,雖盛極一時,然而危機也愈加明顯。曲沃的成師公子擴充勢力後取得君位,晉獻公上位始就對同姓公族採取殺戮放逐,轉而任用異姓大臣輔助國事。隨後各大夫逐漸發展壯大,君權慢慢被削弱,厲公之時有削強臣強的想法,沒成想卻被強臣殺害。昭公時開始形成了範、中行、智、韓、趙、魏六卿,他們世代相襲權利進一步做大。君權反而被慢慢旁落。

▲晉國六卿混戰

春秋末期在晉國的國君權力已然落入六卿之手,而這六卿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大的權力,開始連年征戰互相攻伐,範與中行兩家被滅。剩著韓、趙、魏、智四家。這四家之中智家最為強大。

那為何“智”被滅呢?話說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之後滅了吳國,成為威震一方的霸主,當時晉國四卿分別是魏桓子、韓康子、智伯瑤、趙襄子。智伯瑤看到越王稱霸,搖想起當年晉國本才是中原霸主,心有不甘,為了強晉告知其他三家各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送與國君,當然其他三家都知道這樣做會讓自己實力下降,魏桓子、韓康子兩卿沒辦法只有照做,唯趙襄子死不獻地,於是韓、魏、智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智家失言被三家合攻並分之

去攻打趙的時,智伯瑤用了水淹晉陽的方法,老百姓都在屋頂避難,而這時智伯瑤對另兩家說:“你們看,晉陽不是就快完了嗎?早先我還以為晉水像城牆一樣能攔住敵人,現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呀。”這一句話,讓魏桓子與韓康子後怕不以,因他們的封地旁都有大河,而正在城裡的趙襄子心知韓康子和魏桓子是被智家裹挾而來並不是本意滅趙,於是使了離間之計,後來,趙、韓、魏三家反而團結起來一起攻智家。

▲周天子分封三晉戰國開始

最後,趙、韓、魏三家屠殺智家二百餘口,且平分了晉國的封地,周天子看三家已然成勢就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雖然周天子雖沒有什麼權力,但各國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認可才能被大家所承認的。畢竟師出有名嘛。也就從時這裡開始,春秋五霸變為了戰國七雄。至此中國開始了長達250年的七雄爭雄的時代!


商文君


在平王東遷以後的東周和春秋時期,從天子地位開始衰落,諸侯開始崛起。再從諸侯開始衰落, 卿大夫開始崛起。這體現出那個時代權力不夠集中於中央,大權旁落分散,所導致出這種禮崩樂壞的現象。

我們都知道,當年武王伐紂後,為了鞏固周朝王室,分封天下諸侯。同時在諸侯國內又有卿大夫,所以說諸侯和卿大夫有兩個身份,他們既是君主,又是臣。

在這以宗法血緣關係的世襲制度下,萌生了地方政權權力過大,而中央王朝權力遭到了過渡的分散。所以在春秋以後,天子地位逐漸下滑,諸侯開始爭霸。

在各個諸侯國內由於卿大夫的掌權,諸侯國的國君開始衰落和被架空。從此,有的諸侯國基本上由卿大夫操縱運轉。所以到了春秋末期的時候,出現了“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等等,一系列的卿大夫上臺掌權的歷史事件。

三家分晉是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分水嶺。當時的晉國,國君衰弱,有六家卿大夫把持朝政。六家大夫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互相拼殺。最後只剩下了韓、魏、趙三家大夫。

韓、魏、趙三家大夫派出使者前往周天子處,要求周天子把他們封為諸侯,周天子被迫承認。在被封為諸侯以後,韓、魏、趙三家瓜分了晉國。從此晉國滅亡。史稱“三家分晉”。歷史也開始進入了戰國時代,韓、魏、趙三國與秦、齊、、楚、燕四個大國,並稱為戰國七雄。


龍火果果


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晉國實行的“ 國無公族” 制度,導致國中異姓卿大夫勢力的崛起,並最終形成了以封建關係為主體的多個采邑獨立王國的形成,從而具備了分裂晉國而自立為主的社會基礎

據《國語·晉語》記載:“驪姬既殺太子申生,又譖二公子曰:‘重耳、夷吾與知共君之事。’公令閹楚刺重耳,重耳逃於狄;令賈華刺夷吾,夷吾逃於梁。盡逐群公子,乃立奚齊焉。始為令,國無公族焉。”

(圖為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

晉國自晉獻公殺太子申生,逐除重耳、夷吾等諸公子開始,歷代晉國君王都將宗室子弟排斥於國家統治實權之外。諸公子除了嗣子留待繼承君位以外,其餘都得出居他國,不再被分封以官爵和采邑。這就是“晉無公族”制度的由來。而這種制度的實施雖然規避了王室子弟為爭奪皇位而相互廝殺產生的內亂,但同時也產生了權力真空,以異姓卿大夫為主的勢力趁機發展,積極擴大自己的實力和勢力範圍。

(圖為晉國六家卿大夫勢力分佈圖)

另外,晉國自晉文公稱霸之後,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領土面積都急劇膨脹,而卿大夫也借對外稱霸和兼併戰爭之機不斷強化自己的實力。最終晉國的實權慢慢落到智家、趙家、韓家、魏家、范家、中行家等六家卿大夫手中。

2、雖然六家卿大夫共同掌控了晉國大權,但是趙、魏、韓三家在土地政策和稅收方面更能順應形勢,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人心歸附,得到了百姓的擁護,為三家分晉奠定了經濟和社會基礎

為了增強實力,六卿都曾在自己的地盤上進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經濟改革,主要集中在田制和稅收方面,這是一場深刻的土地制度變革。春秋末期,正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原先的井田制遭到破壞,代之而起的是農民小土地所有制與地主所有制並存的發展趨勢。

趙、魏、韓三家在土地政策方面更加向農民傾斜,如春秋時田畝的面積計算都是“六尺為步,步百為畝”,也就是長寬一百步的距離為一畝,六家卿大夫在改革之後,范家、中行家以一百六十步為一畝;智家是以一百八十步為一畝;韓家、魏家以二百步為畝;趙氏最下血本,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如此,畝的面積越大,農民的收穫就越多。

此外,稅收方面其他五家都“伍稅之”,也就是徵收糧食總產量五分之一的稅,而趙氏壓根就不徵土地稅。如此趙、魏、韓三家民心歸附,實力大增。反觀範、中行、智三家,田制小、剝削重、養士多、生活奢侈,因此不得人心。最終趙氏先是擊滅范家、中行家兩家,後又與魏、韓共同拔除實力最強大的智家。最終趙、魏、韓三家將龐大的晉國三分天下,並與秦、楚、齊、燕四大國並稱“戰國七雄”。


柚子愛歷史


三家分晉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我們在此不做過多討論。我們看一下,為什麼在春秋晚期,出現了這種現象?因為三家分晉的現象,並不是單獨出現。與此同時,魯國、齊國等都發生了類似的事情,其背後肯定有深刻的歷史原因。

宗法制的崩壞

晉國的始封之君,為周成王的弟弟叔虞,為周王室北疆重要屏障。因為周圍戎狄之族非常多,為了生存,晉國不斷與之戰鬥。最終,銳意進取的晉國領土不斷擴大,遂成大國。但在春秋初年,晉國的內訌最為嚴重,晉獻公繼位後,為了杜絕隱患,用各種方法將同族貴族都消滅掉。自此以後,晉國除了被立為嗣子外,其他公族都被送到各國居住,這幾乎稱為晉國的通例。

因此,宗法制在晉國已經崩壞。天子之子為諸侯,諸侯之子為士大夫。把所有公族都趕到國外,自然沒有了公族擅權。但同時,這給了其他異姓卿大夫執政的機會。而這些異姓卿大夫都是晉國世代的功臣之後,隨著執政日期的增長,地位也越來越穩固,慢慢地便把國君給架空了。這是異姓卿大夫攫取了政權。更嚴重的是,軍權也逐漸為卿大夫把控。

卿大夫軍權的崛起

春秋主要目的在爭霸,戰國主要目的在兼併。而無論是爭霸還是兼併,都需要一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就形象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晉國在晉獻公時期,改一軍為二軍,晉獻公自領一軍,太子申生領一軍。此時,軍權還牢牢掌控在國君手中。但是等到了晉文公時期,晉文公擴二軍為三軍,軍隊的領導權也漸漸下放給卿大夫。但此時發兵的權力,依舊牢牢掌控在國君手中。

此外,對於卿大夫的私人武裝,國君也是刻意控制。一旦發現威脅,便會立馬制止。但到了春秋晚期,軍權進一步下放,軍權開始落入到卿大夫手中,國君的地位遭到削弱。卿大夫在戰時親自任命各級將領,奠定了卿大夫牢不可破的地位,使得國君逐漸喪失了軍事領導權。所謂“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卿大夫已經開始覬覦國君之位了。

井田制度逐漸瓦解

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原本的井田制,此時也開始加快瓦解。原本的公田,許多已經得不到打理,公田上的農業逐漸沒落。此外,井田以外開墾的私田卻不斷增加。統治者為了增加稅收以充實國力,為了徵兵以擴充軍力,為了收攬民心以為己用,開始承認農民開墾的私田為合法。井田制逐漸瓦解,土地朝私有化發展,稅收也開始按照田畝數來收取。

那麼,從晉國國君那裡獲得大量賞賜田地的卿大夫,也開始進行改革,廢除了原先“步百為畝”的井田制。範氏、中行氏以160步為畝,知氏以180步為畝,韓式、魏氏以200步為畝,趙氏以240布為畝。趙氏的畝制最大,又不徵收地稅,其餘五家士大夫,都是抽取五分之一的稅收。所以到了最後,是畝制度最大的趙(稅收也是最低)、韓、魏三家沒有滅亡,最終“三家分晉”。

晉出公因反對三家分晉,而被驅逐到楚國。晉幽公時國君只剩下一點點地盤,最後終被趙、魏、韓瓜分,晉幽公開始朝見三家之君。等到了晉悼公時,他被趕到韓國的屯留,被韓國士大夫殺死。至此,晉國名義上的國君,已經消亡。

所以,春秋末期,宗法制和井田制逐漸瓦解,卿大夫攫取了國君的權力,這是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到了後來,國君已經無力制止。最後,原本分封晉國、齊國的周王室,對此也無能無力,最後甚至承認了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趙、韓、魏、齊,再加上原來的秦、楚、燕,戰國七雄的局面形成,波瀾壯闊的大爭之世到來。


飛熊說歷史


要了解三家分晉,首先要了解晉國這個國家。

晉國是姬姓,本來是王室的屏藩。所以它的發展脈絡和別的諸侯國沒什麼不一樣。

在周天子還有權威的時候,嫡長子繼承製牢不可破。各個諸侯國前幾代都很少有因為繼承權產生的內亂。

後來王室衰微。各國的繼承權也開始跟著亂了。出現了非嫡長子依靠權臣或者封邑奪取繼承權的事情。對這些事,周天子都只能事後追認,干涉不了事情本身的進程。

就像周天子的權力不斷被諸侯篡取一樣,各國公室的權力也在不斷被有力的陪臣篡取。這應該是不難理解的事情。

由於勢力強大的陪臣存在,很多國家,包括魯國這樣的國家,都開始分封群公子,給他們強大的封邑,鉗制陪臣的力量,用來拱衛公室。

其它國家的群公子分封以後,雖然也干涉公室,插手繼承權問題,但也只滿足於做權臣。沒人嘗試取代大宗嫡支。

只有晉國出了問題。

晉昭侯的時候,昭侯將大邑曲沃,封給自己的叔叔曲沃桓叔。

結果昭侯一死,曲沃一支就開始接連不斷地進攻國都,不停殺死公室繼承人。努力了差不多三代,最後徹底取代大宗,篡奪了繼承權。

大家比較熟悉的晉文公就是曲沃這一支的後代。

曲沃代晉後,由於擔心這些桀驁不馴的同宗對自己做出同樣的事情。曲沃這一宗的第二個國君,也就是晉文公他爹,晉獻公即位後,用大臣的計謀,把晉國的公族,包括曲沃這一支的公族,全都殺了個乾淨。

然後晉獻公又分封了兩個大邑給自己的倆兒子,後來的晉惠公和晉文公。但因為驪姬,大家都認識的,太子申生被害。惠公和文公出奔。

獻公死後,大臣殺了驪姬的兒子,晉惠公在秦國的支持下回國繼位。晉惠公死後,大臣又把他的兒子殺死了,晉文公又在秦國支持下回國繼位。

經過這一系列事件。晉國公族的力量低落到了極點。而在此期間,由於獻公作二軍,文公作五軍。軍事力量盡落到當時掌握軍權的卿大夫手裡。

此後晉國公室雖然做出一系列努力,但依然沒能奪回軍權。國君在世時盡出群公子,死後再召回繼承人。成為定製。

經過一系列政治鬥爭,卿大夫家族慢慢決出最後的勝利者。

當時晉國的情況是大權旁落,被六個卿大夫把持著,這六個卿大夫分別是趙、魏、韓、智、範、中行。需要注意的是,這六家都是採用了封建剝削方式,由奴隸主貴族轉變成地主階級,並使用減賦等方式討好民眾逐漸發達起來。

後來這六家當中的範和中行氏,被趙給滅了。滅了之後,智家成了最大,而且憑藉自己的力量威脅另外三家交出土地,這就是智伯索地。起初三家都不同意,可是後來韓氏服軟了,交出了土地,魏氏本來就左右搖擺,一看韓氏變節,自己也馬上跟著變節,唯恐人後。這就像是一家公司快倒閉了發不出足夠的錢,大家都商議要一起告公司,可是其中有一些另有私心,私底下收了公司的錢不和大家一起告,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大家爭先恐後要收錢單飛,這個陣營就被瓦解了。

接下來,智氏一看其他兩家都乖乖聽話了,只有趙不聽話,那就給他點顏色瞧瞧。於是智氏聯合了韓魏圍攻趙兩年,久攻不下,想到了引水淹城的方法。韓魏兩家這時忽然明白了唇亡齒寒的道理,有些後怕,再加上這時趙的遊說鼓動,於是紛紛策反,三家一起滅了智伯。瓜分了智氏土地後的趙魏韓,要求周天子把他們封為諸侯,周天子豈敢不答應。

三家分晉就這麼成了。


巴普洛夫沒有狗


一、從內來說:趙、韓、魏三家大夫實力已經可以與各諸侯平起平坐,具備了獨立的實力。春秋末期,晉國公室的地盤已經六卿瓜分的差不多了,六卿又經過激烈角逐,範氏、中行氏、智氏又先後被滅,晉國的土地最終被趙、韓、魏三家瓜分殆盡。晉國六卿之所以日漸坐大,早在晉獻公、晉文公時已埋下了禍根。晉獻公聽從士蒍的建議誅殺了諸公子,消除了各位公子奪權的隱患,但卻也徹底削弱了公室力量,後來又打算廢長立幼,導致國內動亂不斷,晉文公重耳逃往國外19年,終於回國繼位,重振晉國,在晉文公復位並稱霸的過程中趙、魏等大夫不離不棄,出力很大,晉文公也實現了同甘共苦的諾言,大封功臣,並建立六軍制,六卿各家分別擔任各軍主將,晉國國政慢慢被六卿所掌握,雖然後來公室也想奪回權利,但都失敗了,晉國國力在六卿各家的優秀人才的治理下日益強盛,比那些只知道任用公族的老牌諸侯國要強得多,但晉國不斷擴張的地盤卻源源不斷的進入六卿手中,而且六卿還藉機不斷蠶食公室的土地,所以導致六卿實力不斷壯大。在收拾了公室後,六卿開始火併,先是其中比較弱的中行氏、範氏被滅,後來智氏風頭蓋過三家,本來有可能滅了三家,獨吞晉國,可惜智瑤過於狂妄自大,到處樹敵,不把三家放在眼裡,在聯合韓、魏滅趙時,反被趙國聯合韓、魏在背後捅刀子滅了智氏,自此三家實力形成,可以當王,誰還願意做臣,自然要分晉獨立。

二、從外部來講:周朝分封制已徹底崩潰,各國均自顧不暇,無力也不想幹涉。周天子名存實亡,已無力約束各國,甚至在三家分晉後,為了討好三家,還正式冊封三家為諸侯,刷了一次存在感。齊、楚、秦、吳、越等春秋稱霸的強國,或已滅亡,或內亂不止,已經沒有武林盟主可以出來號令群雄、制止分裂了。其中老牌霸主齊國公室力量已被大大削弱,田氏正在謀劃篡權,齊國自身難保。楚國因為楚平王這個老色狼霸佔了兒媳婦,並且要要殺掉太子,太子跑了,但是太子的老師,也就是伍子胥的老爹,被楚王順便殺了,結果引來了歷史上最牛逼的復仇,伍子胥逃到吳國,後來領兵攻佔楚國都城,把楚平王挖出來鞭屍,楚國從此衰落。吳國在夫差的帶領下到處耀武揚威,和各國開戰,結果被越王勾踐背後捅刀子給滅了。越王勾踐在滅了吳國後,並沒有什麼突出作為,反而在自己死後,國內陷入分裂中,迅速衰落。秦國在秦穆公稱霸後也進入低迷期,內亂不斷,無暇參與國際事務。所以韓、趙、魏三國可以明目張膽的瓜分晉國,升級為諸侯。


信陵君讀歷史


春秋霸主之一的晉國之所以被三家分晉是因為晉國的制度有問題,當時的晉國還是實行的分封制,而最大的三個分封諸侯卻是外姓,三家意見統一達成了分刮晉國的決定。



城中村愛情故事


晉國的統治者智宣子想從幾個兒子中選定智瑤為繼承人。

智氏族人智果說,“智瑤有異於常人的五項長處:儀表堂堂,精於騎射,才藝雙全,能言善辯,堅毅果敢。但是,他最大的短處是居心不仁。如果他用長處來制服他人,但是做不仁不義的惡事,誰能和他和睦相處?如果真的讓智瑤作為晉國的繼承人,那麼我們這個宗族離滅亡不遠了啊。”

智宣子沒理睬智果。智果便請求脫離智氏宗族,自己另外取了個姓氏,來避免滅族之禍。

2

智宣子去世之後,智瑤成為晉國的實際統治者。

有一天,他和晉國另外兩個大夫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吃飯喝酒。

智瑤喝得有點多,言語之間對韓康子和韓家的家臣段規進行了戲謔侮辱。

智瑤的家臣智國聽說了這件事,趕緊勸誡說,“主公,您需要注意下您的言辭,不然會招來災禍。”

智瑤狂妄地說,“人的生死災禍都取決於我。我不對他們降臨災禍已經算不錯的啦,誰還敢對我興風作浪!”

智國說,“賢德的人謹慎處理小事,所以不會招致大禍害。您這倒好,吃一次飯,說幾句醉話,一下子得罪整個韓氏家族,還不戒備人家是否報復,還說誰敢對您興風作浪!這實在是不應該啊。蚊子、螞蟻、蜜蜂、蠍子都是小蟲子,但都能害人。更何況宗族力量深厚的韓氏家族呢!”

智瑤聽了,哈哈大笑幾聲,毫不在意智國的憂心忡忡。

3

智瑤看韓康子對酒宴期間被侮辱的事情毫無反應,便向他索要領地。

韓康子不想給,段規進諫說,“智瑤貪財好利,又剛愎自用。如果不給他,他肯定會討伐我們。給了他之後,他一定會更加狂妄,還會進一步向其他人要土地。別人不一定順從他意,智瑤會大怒起兵,我們到時候就可以伺機行動了。”

於是,韓康子送給智瑤一個縣。

智瑤果然喜出望外,繼而向魏桓子提出領地要求。

魏桓子的家臣任章同樣建議給智瑤領地,說,“《周書》記載,要打敗敵人,必須暫時聽從於他,引導他犯錯誤;要奪取敵人利益,必須先給他一些好處作為誘餌。我們先答應智瑤的要求,讓他驕傲自大,沒有任何防備,然後我們再聯絡其他人做好進攻智瑤的準備,何必現在做出頭鳥去激怒他呢!”

於是,魏桓子也送給智瑤一個縣。

4

智瑤得意忘形,進而向趙襄子索要領地。趙襄子直接拒絕。智瑤很生氣,聯合韓、魏兩個家族攻打趙氏家族。趙襄子抵禦不了,棄城出逃。

智瑤、韓康子、魏桓子三家出兵圍住了晉陽,引水灌城。

有一天,智瑤在城牆上巡視城內,望著城內浩瀚水勢,得意地說,“我今天才知道,大水還可以滅亡一個國家,哈哈。”

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韓康子,韓康子會意地回踩了一下魏桓子。兩人不寒而慄:汾河也可以滅掉魏國都城安邑,絳河也可以滅掉韓國都城平陽。

智家的謀士絺疵看到了他們的變化,悄悄對智瑤說,“韓魏兩家肯定會叛變。”

智瑤問,“何以見得?”

絺疵說,“人之常情啊。我們現在三家圍攻趙家。一旦趙家覆亡,下一個就是韓魏兩家。你想,我們約定滅掉趙家之後,三家分趙,現在攻破晉陽指日可待,可他們兩個人臉上沒有喜悅,反倒是憂心忡忡的。”

智瑤把這些話告訴了韓魏兩人,他們忙說,“怎麼可能?一定是小人離間之計,讓您懷疑我們。我們怎麼可能放著馬上到手的趙家土地不要,而去做攻擊您那樣危險又一定不會成功的傻事呢?”

5

趙襄子派張孟談秘密會見韓魏兩人,勸說他們說,“唇亡齒寒,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等我們趙家滅亡了,下一個就是你們兩家了。”

韓魏兩人也說,“我們何嘗不知道呢?只是怕事情還沒有做,計謀先洩露出去了。”

張孟談說,“只有我們三個人聽見,怕什麼呢?”

於是,三人約好共同行動的時間。

到了那一天夜裡,趙襄子派人殺掉智瑤的守護岸堤的士兵,大水決口,反灌智瑤的軍營。韓魏兩家軍隊乘機夾擊智瑤軍隊。

自此,韓趙魏三家分了智瑤的領地,是謂三家分晉。


迷茫的職場小菜鳥


三家分晉主要還是晉國的政治制度有問題。周代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封為大夫,各家的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緣關係保護公室的權力。而晉國“驪姬之亂”時,晉獻公卻誅殺諸公子,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到晉成公時由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大夫沒有了制約能力。從公園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就一直把持著晉國的軍政大權。晉平公時,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後來趙把範、中行氏滅掉後,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已基本落入三家之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候、趙敬候廢除晉靜公,瓜分了晉國土地。至此歷史進入戰國時期


多哥在線


三家分晉的根子在趙盾專權,即便後來出現晉厲公和晉悼公這樣的雄主,也無濟於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