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丹陽齊樑石刻的千年風韻

丹陽齊梁石刻的千年風韻

在丹陽東北一帶的原野之中,紅彤彤的太陽照耀著一座座蒿草叢生的陵墓,一尊尊巨大的、長著翅膀的石獸,雄奇而壯麗,肅穆而莊嚴,站立在荒草萋萋的原野上,昂首挺胸、展翅欲飛。

南朝齊梁時代,78個春秋中,一位位帝王、諸侯輪流登場,上演了一幕幕血雨腥風、蕩氣迴腸的故事。分裂、動盪的亂世令人心痛,而亂世中呈現的對生命的漠視更讓人心寒。然而,歷史委實神奇而詭異,那卻是一個在藝術上非常值得誇耀的時期,尤其是那些矗立在帝王與諸侯陵墓前的,被人們稱作天祿、麒麟、辟邪的石獸,“非特為吾國之寶,亦且為世界文化史上之瑰寶”(朱偰《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

丹陽是南朝齊、梁兩代帝王的故里 ,齊梁帝王死後,大多葬于丹陽境內,因而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陵群。現已發現的丹陽齊梁陵墓遺址共有12處,分別為:齊宣帝蕭承之永安陵;齊高帝蕭道成泰安陵(公元1968年被毀);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齊武帝蕭賾景安陵;齊明帝蕭鸞興安陵;齊前廢帝蕭昭業鬱陵王墓(存疑);齊後廢帝蕭昭文海陵王墓(存疑);梁文帝蕭順之建陵;梁武帝蕭衍修陵;梁簡文帝蕭綱莊陵等。這些陵墓散佈在丹陽境內的荊林、胡橋、埤城、建山、前艾等鄉村的丘巒崗地。陵墓遺址現存的石刻均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經略、葉學明的《中國曆代帝王陵墓》中記載:“齊和梁兩朝的帝陵大都在丹陽,這是由於他們的家鄉在丹陽。在陵區的總入口處豎立兩 型石刻膜麟以作標誌,稱為陵口。《乾隆丹陽縣誌》有比較明確的記載:‘梁時公卿渴陵,由方山下秦淮河達丹陽運河,經蕭港口,直達莊 陵、修陵、建陵……而於此河特置石眼麟二,以為標識,故名陵口。’陵口以內方圓約60公里的範圍內,埋葬了齊、梁兩朝的帝陵11座。大體可分為南北二區,北區六座,南區五座。其中齊陵八座,梁陵三座。”

在陵口鎮的蕭梁河東西兩岸,雄踞著一對石獸,東為天祿,西為麒麟。紋飾雕琢精細,體態威武健美,莊嚴肅穆。石獸隔河面對而立,昂首雄視。這裡是齊梁陵區的入口處,故稱其為陵口。當年,皇帝葬禮和公卿謁陵,由都城建康乘舟,下秦淮河,南溯至方山,再換成舴艋舟沿運河(破崗瀆)東進,進入蕭梁河,抵此地上岸後前往諸陵。陵口石獸為丹陽現存石獸中最高、最大的兩隻,建造於蕭梁時期。

坐落在丹陽胡家橋北獅子灣的陵墓石刻,史學界一般認為是齊宣帝蕭承之永安陵前之物,屬丹陽建造最早的帝王陵墓石刻。蕭承之是南朝劉宋著名將領,他沒當過皇帝,兒子蕭道成建立南齊後,追尊父親為宣皇帝。現存一對陵墓石獸,作昂首闊步狀,高大威猛。東為天祿,雄性,保存完好,造型肉豐骨勁,神態矯悍生動,頷下卷鬚垂於胸際;有翼,翼面前作捲雲紋,中有細鱗,後為長翅;身上長毛卷曲如流蘇,尾長曳地;足有四爪,左足前攫一小獸。西為麒麟,頭已不存,其餘部分保存完整。石獸的整體造型精巧,氣勢雄偉,栩栩如生。對於此處陵墓真實名稱到底是什麼?日本學者曾布川寬卻有不同見解,認為應是齊高帝蕭道成泰安陵,而已被毀的,原坐落於胡家橋趙家灣的陵墓石刻,則應屬於蕭承之永安陵。

丹陽齊梁石刻的千年風韻

齊武帝蕭賾景安陵位於丹陽建山田家村附近,陵坐北向南。齊武帝蕭賾是齊高帝蕭道成長子,南朝齊第二任皇帝。陵前有一對石獸,東為天祿,西為麒麟。天祿造型、雕飾以及精神形態,均與蕭承之永安陵前的天祿相仿,因其體長,高頸斜出,雙目平視,顯得窈窕秀美。西麒麟四足已失,風化剝落嚴重,兩翼僅有其大體形貌,雖然形體略小於天祿,但其造型極為矯捷靈動,體態十分優美。

丹陽齊梁石刻的千年風韻

齊景帝蕭道生是齊明帝蕭鸞之父。生前沒做過皇帝。蕭鸞稱帝后,追尊為景皇帝。蕭道生修安陵位於丹陽市胡橋南面的仙塘灣附近,陵坐北朝南,陵前510米處現存石刻兩件,保存尚完好,東為天祿,西為麒麟。兩獸均胸突腰聳,噴目張口。足趾四爪,爪下均有一小獸;兩獸長尾均垂於趾間,內收後,天祿尾回折向左,麒麟尾則回折向右,兩獸的姿態協調對稱,給人以整體造型協調、優美之感。兩獸的雙翼除雕有捲雲紋、細鱗和長翎外,鱗上均綴小花一朵,但花形略有變化。頷下長鬚呈蔓草狀。有雕塑家評價說,修安陵石刻是中國陵墓雕刻中,圓雕技法使用得最為完善之作。

出陵口,沿蕭梁河北行十多里,在荊林三城巷村附近,由南向北並排朝東立著4處陵墓石獸。位於最南邊的一向被認為是齊明帝蕭鸞的興安陵石獸,而

曾布川寬則認為,此乃梁代最後一位皇帝梁敬帝蕭方智陵前之物。陵前現存石獸一對,北獸僅殘存部分前軀。南獸四足全失,獨角已殘。獸身雄健,頸項短肥,頭上昂,形狀別緻,裝飾味濃厚。

興安陵北,一字排著梁文帝建陵、梁武帝修陵、梁簡文帝莊陵三座皇陵石刻,其中要數梁文帝蕭順之建陵最赫然醒目。

蕭順之也沒做過皇帝,其子蕭衍建立南梁,追尊其為太祖文皇帝。又稱南梁太祖、梁文帝。梁武帝蕭衍在位48年,是南朝所有王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因此他為父親打造的陵墓,也是所有南朝帝陵中規模最大的。陵前神道進口依次陳列有石獸、方形石礎、神道石柱、石龜趺座各一對。石獸為天祿、麒麟,兩獸昂首突胸,造型雄偉,兩翼微翹,細鱗中飾有五瓣小花,獸脊作通貫首尾連珠狀裝飾。石龜趺座狀如巨龜。柱礎上圓下方,是一對環狀的螭龍,口內銜珠,頭有雙角,四足、修尾。

建陵神道石柱是南朝石刻中保存較完好的標本,柱礎、柱體和柱頂的圓蓋大致完好,僅只蓋頂心矗立的小型神獸已缺失。柱礎下為方座,其上由兩條龍左右環轉呈圓形,中央形成插立石柱的圓孔,兩條龍首在柱礎前方對合,它們的頭上都刻出雙角,口內含珠。柱體刻出凹入的瓦楞狀,頗具古希臘風格。柱頂圓蓋刻成覆蓮狀。墓表上刻“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四行八字,但一側為正刻順讀,另一側為反文逆讀。這種特殊的書體,歷史上稱作“反左書”。梁朝初年“反左書”出現,大同年間盛行,其後便銷聲匿跡,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絕響。

建陵向北數百米,是梁武帝蕭衍修陵,陵前石刻僅存一天祿,“昂首南向,雙角完好,姿態偉大而莊嚴,就其局部觀之,雕刻不若齊陵之精美(如齊陵石獸之翼為浮雕,而此不過刻畫花紋而已);但就其全體姿勢觀之,則威武勇邁,遠過前陵”(朱偰《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

修陵向北數十米,是梁簡文帝蕭綱莊陵。蕭綱,字世纘,梁武帝蕭衍第三子,太清三年(549)即位,大寶二年(551)為侯景所害,葬莊陵。陵前存有天祿一隻,僅有前軀及前足,體型碩大,造型揚頸昂首,雙翼,翼膊上方有兩片羽翅向前翹起。口角有茸毛,長鬚垂胸。

丹陽齊梁石獸都用整塊巨石雕成,形體碩大,氣勢非凡。其姿態大都仰首垂身,或蹲伏待命,或欲進還停,骨勁肉豐、矯健雄渾、極富生氣,與漢代石雕那種呆板、古拙的作風已完全不同。

在雕刻技法上,齊梁陵墓神道石刻與漢代相比,雕刻由簡而繁,紋飾由樸素而繁富。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在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中得到充分的運用,從而使這一時期的雕塑藝術既不失漢代的雄俊生動,又具有這一時期莊嚴秀美的特徵,達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關於南朝帝陵石獸的名稱問題,歷來爭議頗多。誠如梁思成先生在《中國雕塑史》一書中所說:“蕭梁諸墓刻……皆非寫實作品,其與真獅相似之點極少。其形體純屬理想的,其實為獅為虎,抑為麒麟,實難賜以真名也。”生活在唐玄宗、肅宗時代的許嵩《建康實錄》中稱丹陽梁文帝蕭順之建陵石獸為辟邪,而唐朝姚思廉(557—637)《梁書·武帝紀》卻稱之為麒麟;南宋張敦頤《六朝事蹟編類》統稱南朝帝王陵墓神道石獸為麒麟。

上世紀以來,歷史、考古方面的專家對南朝陵墓石獸名稱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研究。朱希祖《六朝陵墓調查報告·天祿辟邪考》認為獨角為天祿,雙角為辟邪,無角為桃拔;姚遷、古兵《六朝藝術》認為南朝陵墓石獸分為無角、獨角、雙角,代表了3種不同的動物,其中無角的應稱為獅子,獨角的應稱為麒麟,雙角的應稱為天祿;楊寬《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則認為帝陵前的石獸,無論其獨角還是雙角,都是指的神鹿,故應統稱為麒麟,王侯墓前無角的石獸應統稱為辟邪。劉敦幀教授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認為:“現存南朝陵墓大都無墓閾,而在神道兩側置附翼的石獸;其中皇帝的陵用麒麟,貴族的墓葬用辟邪。”曾布川寬在《六朝帝陵》一書中認為:帝陵石獸為“麒麟”,王侯陵石獸為“辟邪”。朱偰在《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一書中提出:“一角為麟,雙角曰天祿,無角曰辟邪,或去事實不遠。”麒麟和天祿置於皇陵前,辟邪置於王侯墓前。現一般都採用朱偰的觀點。

六朝陵墓石刻藝術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集功利性、文化性、藝術性、精神性於一身,用創造性的思維和想象上承兩漢下啟唐宋,對中國陵寢文化有著傳承和發展的作用。其中威武而不猙獰,雄強而不恐怖的陵墓石翼神獸更是傳達出了哲學、政治、美學、人文的時代氣息,其藝術成就,完全可以與北方佛教石刻藝術相媲美。

一千五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吹打著丹陽古城,也吹打著這些神奇的石刻,多少帝王的夢想,多少動人的故事,都已在歷史的長河中化為煙雲,唯有這些石獸,穿越漫漫的時間隧道,雄踞在原野中,昂首於天地間,展示著我國古代藝術家的光輝創造。

(原創作品,節選《丹陽讀本》,丹陽市作家協會石勝華主席主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