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從燕莊到曼哈頓,原本可以更好


從燕莊到曼哈頓,原本可以更好


| 總第1083期

鐵打的曼哈頓,流水的商家。

“曼哈頓商業廣場,原本可以更好。”

在曼哈頓居住的這5年,時不時就會聽到身邊的朋友來這麼一句感慨。

作為升龍進鄭的第一個項目,曼哈頓商業廣場這幾年的確沒有給人帶來太多驚喜。

而且,隨著沃爾瑪、電玩城和一些主力店的撤出,連居民日常所需似乎都難以得到滿足。

這多少讓人有些遺憾。

1

曼哈頓坐擁黃金地段,這點毋庸置疑。

如果把金水路比作一個項鍊,鄭東新區比作一個珍珠,曼哈頓所處的位置,就在珍珠和項鍊的接口處,重要性不言而喻。

且金水路、未來路上有多條公交線路和BRT線路,地鐵1號線燕莊站B2口就開在曼哈頓商業廣場正門口,交通十分便利。

從燕莊到曼哈頓,原本可以更好

此外,曼哈頓周邊還有各種銀行、五星級酒店和公寓寫字樓,區域內白領眾多,人流量大。這點從街道上擁擠的電動車和汽車,就可得到佐證。


從燕莊到曼哈頓,原本可以更好


可以說,曼哈頓天然具備開展商業所必須的流量池。而且,在很多人眼中,曼哈頓商業廣場的商業氛圍濃厚,品牌眾多,確實算是個成功的案例。

但是,縱觀整個曼哈頓商業廣場,內街生意難做,外街餐飲淘汰率較高,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從燕莊到曼哈頓,原本可以更好


原因何在?

曼哈頓商業廣場的臨街商鋪以餐飲與大型零售為主,更大面積的商業內街則是以服裝零售為主。儘管曼哈頓周邊客流量較大,但因商業街區規劃及業態組合等種種問題,導致客流無法有效的導入項目。外街雖有大型主力店聚集人流並帶動,可外街的餐飲與內街的服裝缺乏聯繫,難以形成有效互動,導致客流分佈不均。


從燕莊到曼哈頓,原本可以更好


“鐵打的曼哈頓,流水的商家”, 這是曼哈頓商業廣場的真實寫照。然而,有著地理優勢的曼哈頓商業廣場,原本不應該是這樣的……

2

曼哈頓不是沒有給過我們驚喜。

12年前,這裡還是一個被稱為“燕莊”的城中村,居住著3000多村民、2萬多外來租住人口,小商小販扎堆經營,熙熙攘攘中不乏髒亂與不安。

從燕莊到曼哈頓,原本可以更好

2006年,鄭州市委、市政府為拓寬金水路、打通未來路,決定對燕莊進行整體拆遷改造。

而燕莊改造時,有三家房地產公司進行競標。

但是,面對燕莊村民要求,房地產公司需要給燕莊配建共計約40萬平方安置房和商業以及一棟寫字樓,想要在剩下的180畝土地上實現盈利非常困難,加上燕莊臨金水路的“水上歌城”索要鉅額賠償,利潤空間不大,最後只剩下迫切需要打開鄭州市場的升龍接盤。

經多方調研,升龍最終以新加坡城市綜合體的吉寶為學習藍本進行建設開發。起名為“曼哈頓”,是想在黃金的金水路上製造一個高大上形象的感覺。

2007年1月,曼哈頓第一批住宅開始銷售,開盤價格不到5000元/平,5月,曼哈頓商鋪開售,開價均價在25000元/平。

從燕莊到曼哈頓,原本可以更好

2009年,搭載著沃爾瑪、賽博數碼廣場、必勝客等知名連鎖企業的曼哈頓全部建成開業,曼哈頓的開發演變模式成為鄭州城中村改造的模板,曼哈頓廣場一躍成名。

從城中村搖身一變,成了繁華的商業街。是多麼大的驚喜。

3

然而,驚喜總是很短暫。

因為在隨後的運營中,曼哈頓商業廣場只有30%的物業自持,而且自持部分主要集中在E、F區域,也就是現在的賽博數碼廣場、沃爾瑪(已關閉)和國美電器,與其它區域的商業並無聯繫。


從燕莊到曼哈頓,原本可以更好


說白了,其他70%的物業既沒有規劃也沒有統一的運營,這就導致商家經營無序,品類同質化嚴重。據瞭解,曼哈頓商業廣場A區兩層幾乎都是女裝,B區有少量男裝和母嬰,女裝店鋪佔據大面積板塊。


從燕莊到曼哈頓,原本可以更好


更要命的是,女裝店鋪沒有區分,也沒有大品牌進駐,都是自創牌子,裡面的衣服大同小異,沒什麼特色,還貴得離譜。


從燕莊到曼哈頓,原本可以更好


據一位曾經的店鋪租戶反映,內街的人流實在是少得感人,自己的店鋪在開業半年後選擇了關閉。而另一位做餐飲的租戶已經將自己的店面從50平方換到了20平方,以期較低租金成本。

正所謂“外街熙熙攘攘,內街空空蕩蕩”。

鄭州的商業街區不好做。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因為大多開發商都是站在銷售的角度賣商鋪,賣完就走的。

而在業內,關於商業經營模式的爭論也一直未曾停止過。

“銷售”還是“自持”?到底該選擇哪一種商業模式,才能夠實現利益最大化?以往普遍的觀點認為,銷售能迅速回籠資金,自持則著眼長遠。

事實上,早有業內人士認為,在物業價值明確的前提下,自持或出售只是持有者另一層面的策略選擇。但無論自持還是出售,運營管理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對於銷售型物業,運營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會直接影響物業的資產價值。

從燕莊到曼哈頓,原本可以更好

在這一點上,起步較早的曼哈頓商業廣場似乎一直沒有意識到,或者已經無力改變。

無論怎樣,我們總希望,在商業利益的基礎上,會存有更多溫情,讓每個面世的項目可以更好。


從燕莊到曼哈頓,原本可以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