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一篇:十三将士归玉门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一篇:十三将士归玉门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汉朝的孤军在这座西域偏城里坚守已三月有余,城外不远处就可以看到数万匈奴大军的营帐。

西北的月夜苍凉雄浑,塞外的狂风吹着军旗猎猎作响,城头上隐约听到放哨的汉兵在窃窃低语……

“老哥,今晚匈奴人不会来了吧?”

“不好说”

“最近匈奴人打的不像刚来的时候猛了,是不是要撤?”

“白天攻势放缓,更要小心他们夜里偷袭”

“嗯,不过这些天匈奴人轮番的攻城也没捞到好处,反而自己死伤不少,等咱们援军一到……”

“嘘……快看,匈奴人有动静”

顺着老兵所指的方向,可以看到一票匈奴人举着火把在城西北不远的山脚处忙活,不时传来故故的铲土之声……

“不好,水源!”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一篇:十三将士归玉门

第二天,水源被匈奴人截断的消息已经传开,戊己校尉耿恭站在城头上看着远处堆起的土山,面露凝重之色,三个月前从金浦城移防到疏勒城,就因为城旁有一条天然的水涧,只要水源不愁,固守待援还有希望,如今,这水涧被匈奴人截断,该如何是好?

城外的匈奴人并不急着进攻了,三五成群在营帐外对着城的方向指指点点,仿佛等着城门自开,守军缴械。

时间一点点过去,城中渐渐开始断水……

“嘿,老哥,你那还有水么?”

“早他妈没了,老子都准备要喝马尿了”

“……这样下去不行啊,没被打死先被渴死了”

缺水的日子不知道有多久,但一定达到了人可以忍受的极限,士兵们已到了“笮马粪汁而饮”的情况。

耿恭开始命人在城中凿井,然而,井挖了十五丈深,丝毫没有出水的迹象……

哨兵们不时报来城外匈奴围军的动向——他们确实不再进攻了,在等城里人要不渴死,要不投降。

这是绝路么?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一篇:十三将士归玉门

不!大汉天命所归,必有福佑!

耿恭看了看缺水的士兵,一个个口干唇燥,形容枯槁,又看了看东方的天空,仰天长叹:“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剌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说罢便对井下拜,为吏士祈祷……突然,井底的黄土变成棕色,继而水泉奔出。

众人皆呼大汉万岁,耿恭惊喜之余,命兵士于城墙之上扬水以示匈奴。

城外的匈奴大军巴巴的等了十天,没等到守军崩溃,却都看到了这一幕……这汉兵真的是有神明庇护么?一次次的冲锋攻城,几万大军偏偏打不下几百人驻守的小城,截断了水流城中还能冒出井水……好吧,反正你们逃不走,我就围到你山穷水尽。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一篇:十三将士归玉门

漫长的六个月过去了,援军没有一点消息,匈奴人不时的就来攻城,留下一片尸体之外,也带走了守城的好些个弟兄,昔日一起来的兵丁,如今堪堪百人了,城中的粮食也开始捉襟见肘,大家只能尽量的少吃,减少消耗。令守军庆幸的是车师后王夫人祖上是汉人,常常偷着给他们带来些补给和消息。

补给自然是杯水车薪,消息却更是雪上加霜,明帝已薨,章帝新立,他们等待的援军似乎更没有了盼头……

匈奴大军的队伍看来又增加了一些,从衣着上看应该是周围车师、焉耆、龟兹的部队,这些个墙头草,打不服也喂不饱。

这下匈奴人有了助手,打了鸡血一般领着屈服于他的各国部队们开始攻城。这是最惨的一战,守军没多少人,只能依靠着城墙固守,不停的发射弓箭弩机,幸好这些还够,匈奴人也不善于攻城,冲上城来的,守军便拼死与他搏战,这城垛之内已躺满了尸体,守军的,更多的是匈奴的,城下早已是一片片的伤兵……这一天守军们不知道多少次把匈奴人从城墙上撞下去,万幸,黄昏的时候城还在汉军手里,只是,守城的人已没有多少……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一篇:十三将士归玉门

此时,千里外的朝堂之上,新即位的章帝与群臣正在进行激烈的讨论,救还是不救?

“塞外偏远,消息难通,吾等所闻之时,其守军概已尽没,此时发兵,伤民劳财,更或有新败,于国不利,主张不救!”司空第五伦说道。

“万万不可!”

众人看去,司徒鲍煜站出来说:“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汉朝援军终于开拔,兵出张掖、酒泉、敦煌及鄯善国共计七千余人……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一篇:十三将士归玉门

守军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塞外的冬季来临,凛冽的寒风让他们的饥荒显得更加严重,匈奴人已了然这一点,就像上次断水一样,这次要用饥饿来逼迫守军投降,当然,他们没有干等,还加了些催化剂——高官、美女、锦衣玉食,往往在这时候显得更有诱惑力。

“嘿,老哥,你怎么样了,箭伤好些了么”

“放心吧,我算着呢,不凑够一百个蛮子陪葬,我死不了”

“老哥,援军不会来了吧?”

“怕了么小子?”

“怕什么!从出塞那一刻起我就想着驰骋沙场,为国效命!马革裹尸那才是咱们汉人的荣耀”

“好样的小子,记住,咱们汉人永远是这里的主人!”

耿龚看了看休息的士兵,跟着自己留守的人如今已十去八九,活着的又承受着饥饿的折磨……

“耿校尉,今天有吃的么”年轻的士兵问道。

耿恭看了看远处匈奴的营帐,他们在城外劝降已有一段时日了,又回头看了看面黄肌瘦的将士们,说道:“有!今天不仅有吃的,还有肉吃!匈奴人的肉敢不敢吃?”

“那最好了,早该抓几个匈奴人来解解馋”

“哈哈哈……”

虽然无比的艰难,士兵们的意志却很乐观,不是对生充满了希望,而是对死充满了热情——像自己的前辈一样,建功异域,马革裹尸!

耿校尉以诈降骗来了匈奴人的使者,那是他们在场的大部分人最后的一顿肉食——人肉,他们没有一点厌恶,反而充满了豪情,他们纵酒欢歌,消费着城外匈奴人的愤怒,点燃了自己最后的抉择……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一篇:十三将士归玉门

匈奴人疯了一样的攻城,一波又一波,他们嚼碎牙齿,想要像守军们恶狠狠的啃了他们使者那样的啃了守军,甚至连城墙一块啃了。人数已不多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陪着他们的是成倍成倍的匈奴兵,守军当这是最后一战,然而匈奴人却过早的退却了,他们的伤亡太大,超乎了他们估计,他们到最后也没弄明白,愤怒的好像更是守城的人……

匈奴人又开始了漫长的围困,因为已没有进攻的必要了,冬季来临,风雪交加,城内的粮食早已吃空,连弓弩上的筋腱和盔甲上的皮革都已经吃光了,等待着就是最好的进攻,守军迟早要饿死。

那位老兵已放弃了等待,在手刃第七十九个匈奴兵之后死去,他把剩下的二十一个留给了那位年轻的士兵,尽管他也饿的无力站起……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一篇:十三将士归玉门

那天早上,守军点起了仅剩的二十六名士兵,互相搀扶着立在城头,城上的汉旗依旧招展,而城外,响起了汉军冲锋的号角,多么熟悉的军阵啊,如一道铁甲的洪流,瞬间撕碎了慵懒的匈奴军阵,仿佛虎入羊群一般,杀得匈奴人四下逃窜。守军们嚎啕大哭,并不是突然有了新生的希望,而是看到了他们坚守的大汉也一样坚守着他们!

守军回到玉门关的时候只有十三个人了,他们成了英雄,而他们可以活着回来,便是对坚守在那里、战死在那里的人们,最好的告慰——汉军威武!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一篇:十三将士归玉门

“十三将士归玉门”,守城者,国之娇子,救援者,人之祖国!这是我们历史上可歌可泣的一段佳话,这么好的题材完全可以拍成电影,可以比《勇敢的心》、《天朝王国》更值得欣赏(听说已经在拍了,希望别搞砸……)

剩下四场值得纪念的事情是什么呐?欢迎关注“浩侃闲篇”头条号,没事写着,欢迎指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