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媽,求你別再轉發這種文章了”中老年人為何成為網絡謠言重災區

新技術時代,信息爆炸,湧向老年人的信息同樣劇增。老年人會獲得哪些不同以往的愉悅感?如何令老年人在新技術時代更幸福,同時又避免雙刃劍帶來的危機?或者,不只是老年人,對每個人來說,道理皆是如此?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張昕為大家帶來演講《新技術和“積極效應”,你不用,騙子就會用》。


“媽,求你別再轉發這種文章了”中老年人為何成為網絡謠言重災區


以下為張昕演講實錄:

我今天並不是來撒狗糧的。

新技術確實會讓人發現更多樣的自己。比如,和愛人一起開設公眾號後,我們倆就解鎖了新屬性。我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比較沉默內向,但在公眾號上就解鎖了自己“逗(嗶~)”的屬性;我愛人在現實裡是特別溫柔可愛的小女生,但是,在公眾號裡遇到一些不理智的讀者挑釁,她就解鎖了“悍婦”屬性,跟別人互懟的時候戰鬥力蹭蹭的,我看了都害怕。

新技術對我們的影響隨處可見。比如,支付電話費、電費、水費、煤氣費,這些我們都可以手機上做;比如,我們家的孩子,還在咿呀學語時,就會用iPad跟Talking Tom(會說話的湯姆貓)對話了;再比如,我們跟一個親戚可能以前不常見面、見面也可能聊不了幾句,但是在家庭群裡我們可以打得火熱……這些都是現代的新技術帶給我們的各種便利。


“媽,求你別再轉發這種文章了”中老年人為何成為網絡謠言重災區


老年人和新技術絕緣?

但是,有一個問題:當你在想“新技術到底意味著什麼”時,腦中浮現出的場景可能更多和未來、和年輕人相關,卻似乎和老年人絕緣。

在老年心理學領域,我們曾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研究,讓被試者在看到屏幕上呈現的圖片或一些詞語時做一個按鍵反應。


“媽,求你別再轉發這種文章了”中老年人為何成為網絡謠言重災區

被試者在看到屏幕上呈現的圖片或一些詞語時做一個按鍵反應。


比方說,這個圖片是一個老年的面孔,那你就按左邊的鍵,如果這個詞呈現的是一個正性詞彙,你也按左邊的鍵,OK,我們把老年的面孔和一個正性的詞彙匹配到一起。或者,當圖片呈現的是一個年輕人的面孔,或者呈現的詞是一個負性詞彙,那你就按右邊的鍵來反應,OK,我們把“年輕”和一個負性詞配合到一起。另外一種情況,當我們給它呈現的是一個年輕的圖片或者是一個正性詞的時候,你按左鍵反應,或者,我們給它呈現的是老年圖片或者是一個負性的詞的時候,你按右鍵反應——我們就想看它的這些按鍵反應到底誰快誰慢。

結果,我們發現,第二種情況下,當出現的是年輕的以及正性的詞,它的反應要遠遠快於當出現的是老年的或者是正性的詞。也就是說,在我們的骨子裡,我們還是認為老年人總是伴隨著各種各樣的一些消極的特徵。比方說,我們會認為,老年人總是學習能力比較差,或是不能夠接受一些新鮮的事物——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並不盡然。

很多人問我,你為什麼會做老年心理學的研究?我的官方解釋是:我想要去推翻大家對老年人的一些刻板印象。

其實私下裡,我還有另外一個解釋:因為我本科時做兒童發展心理學,每次做實驗總要面對很多不聽話的小朋友,我要告訴他們:你坐下,哥哥給你講個故事,講完故事你回答一些問題,我就給你糖吃。小孩會說,你先給我糖,我再回答。沒辦法。所以我在研究生之後,我就想找一些比較聽話的被試者,於是我想到了老年人。老年人真的是特別聽話的被試。來了之後會跟你聊天,聊完之後你讓他幹啥他都很配合,也不會問特別多的問題。

在老年心理學種,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積極效應”,強調的是我們每個個體會有不同的需求,或者說,目標不一樣。年輕人更偏向“未來導向”或者說“知識導向”,比方說,你過來聽這個講座,來學知識,獲得一些東西,為未來做好準備。

那老年人的目標是什麼呢?

舉個例子。當我們同時給老年人或者年輕人呈現三幅圖片:第一個是共享天倫之樂這樣讓他情緒上感到積極的一些圖片,第二幅是和死亡相關的一些消極的圖片,第三幅則是很中性的生活場景。我們會發現,和年輕人相比,老年人記得的往往是那些積極的圖片,他們不太願意去記那些消極的或者是中性的圖片——這和老年人目標有關。


“媽,求你別再轉發這種文章了”中老年人為何成為網絡謠言重災區

老年人對三幅圖片的反應。



坦白說,老年人的未來相對有限,所以對他們來說,那些“未來導向”或“知識導向”的目標並不在(優先)考慮之列,他們更偏向“情緒導向”,考慮的是“能不能獲得當下的滿足”,也就是及時行樂。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就會思考到這樣一個問題:對於這些新技術,老年人到底會不會接納,或者說,他們是如何看待這些新技術的?

從“積極效應”的角度來說,我們會有這樣一個假設:一方面,新技術屬於“知識導向”或“技能導向”的事物,所以,對老年人來說,他們學習的動機可能沒那麼強;另一方面,我們都知道,學習新東西很痛苦,總伴隨各種阻礙,從“積極情感”的角度來說,也不能獲得積極的情緒——

看起來,是不是老年人就真的無法接受這些新技術了?好像並非如此。至少從下面這個研究告訴我們:老年人用起微信或其他新技術,可能比年輕人用得還溜。

“媽,求你別再轉發這種文章了”中老年人為何成為網絡謠言重災區

以為是個青銅,原來是個王者。


來看這個統計。老年人每天使用微信的時間大概是1.37個小時,可能比在座的年輕人每天刷微信的時間少一點,但是可能差異並不會那麼大,因為,微信的功能能掌握11.47個,並不是說只會聊天,或者只會發某一些語音。

還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發現:2.7%的老年人會像年輕人一樣屏蔽家人。是不是很吃驚,說不定某一天你會發現,原來你的父母把你也屏蔽了,或者你的某一個親戚把你也屏蔽了。

人人需要親密感

根據這些統計,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老年人對新技術其實是願意使用的。那麼,他們為什麼要使用新技術呢?

比如我的岳母,她經常自稱“老年網癮少女”。因為她每天在家也是對著微信或電腦在看。我就好奇她到底在使用微信幹什麼,結果發現,她在微信裡置頂了一個親戚群,這個群裡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商業互捧”,捧什麼呢?今天發一個我孫子的照片,“可不可愛?漂亮吧?”或者明天發一個“我發了一個朋友圈幫我來點贊”。這是老年人經常做的。其實她並不特別關注微信的某些很實用的功能,而是更關注和微信與情感相關的一些功能。

再比如我母親。有一天我回家,她非常興奮地告訴我,你知道嗎,我今天加了一個群。我說,加了一個什麼群?她說,加了一個我小學同學的群,在這個群裡面我可以和我多少年沒見過的小學同學在一起聊聊天,去懷懷舊,讓我感到很幸福。我當時看到她的臉好像都年輕了很多。

這就是老年人特別常見的一個需求:對親密感的需求。當然除了親密感,他們還有別的需求。現在有一個詞叫做“老漂”,就是因為子女在大城市生了孩子,老年人就得過來幫忙照看孫子孫女,這些老年人就成為了特定的“老漂”一族。原來他們在自己的家鄉,可能會隨意走個親戚串個門,聊聊天嘮嘮嗑,但到了新的環境中,由於受到了地域限制,沒辦法再做之前常做的這些事。微信的出現緩解了這個狀況,讓他們享受到更多的可能性,和自己原來的朋友保持聯繫,保持一種親密感,從而降低他們的孤獨。

在微信群中,尤其是家族群當中,我們的“商業互捧”到底意味著什麼?其實是一種歸屬感,一種被尊重、被需求的需求。這些都是新技術帶給我們的一些改變,並且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但是,年輕人往往忽視了老年人這樣的需求。


“媽,求你別再轉發這種文章了”中老年人為何成為網絡謠言重災區

老年人用新技術幹嘛?



在騰訊關於微信的調查中,也調查了年輕人最願意教給老年人的功能和老年人自己最願意去學的功能。結果發現,年輕人最願意教的是什麼?一些工具性的功能,比如聊天或發紅包。這也和我們剛剛所講的“積極效應”所預測的一樣。

而對於老年人來說,他更願意學的年輕人不教。他更有動力去自學的功能是什麼呢?一些內容性的功能,比方說,發一個朋友圈,怎麼給別人的朋友圈點贊,或者怎麼建立群聊,把之前失散在天涯海角的這些老哥老姐妹們聚到一起,組一個小群然後把孩子們給屏蔽了,不讓他們知道自己聊什麼。這些都是老年人更需求的,因為這樣可以滿足他們對於親密關係的一個要求。

“積極效應”,一把雙刃劍

所以,“積極效應”伴隨著新技術的出現,對老年人確實有了很多的提升,包括幸福感的提升。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可能有一定的弊端。弊端是什麼?我先不說,大家來想兩個問題:第一,有多少人屏蔽了自己的父母的朋友圈?第二,有多少人是把自己家庭的那種親戚群,七大姑八大姨在的那個群給刪掉了,或者是不接收它的消息的?

你不必告訴我答案。但我要告訴你,為什麼我要問這兩個問題:因為正是由於新技術的出現,讓我們的微信群或是其他的網絡平臺成了謠言或詐騙的重災區。


“媽,求你別再轉發這種文章了”中老年人為何成為網絡謠言重災區

中老年人 上網狀況及網絡調查報告。


上圖來自一箇中老年上網狀況及風險的網絡調查報告。我們會發現,中老年人特別容易受到網絡謠言的影響,比方說我們常看到的“不轉不是中國人”,或者,吃大蒜可以讓你延年益壽多少年,這些都是你們父母經常會轉的,然後果殼可能就會出來闢謠。

注意,這不是中國老年人專利,外國老年人也一樣,他們也會有這樣的一個傾向。為什麼?就是因為“積極效應”,他們需要滿足這樣的一些需求。

很多詐騙正是利用了老年人對於這些積極信息的關注,老人需要被尊重,或者,需要獲得一種歸屬感,或者,要為家人好。比如去年比較轟動的一個案例,也是在微信群裡流傳的,說國家的一個慈善的總會要給每人發5萬塊,只要去鳥巢領就行——闢謠都沒有用。我也看過其他的報道,有的微信群乍一看特別正能量,每天早上定時奏國歌,然後發虛擬的升國旗儀式,群裡的人都會轉發一些特別正能量的文章。要不是你知道他下一步就讓你繼續拉下線搞傳銷,你簡直會認為它是一個溫馨和諧的大家庭。


“媽,求你別再轉發這種文章了”中老年人為何成為網絡謠言重災區



其實,提供親密感,不只適用老年人,而是對所有的年齡層都適用。

比方說,很多家長都說,我已經在APP上給孩子買了很多學習課程,他為什麼還學不好?其實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

你和孩子的互動,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建立親密感,才能對孩子智力發展有更好的影響。


“媽,求你別再轉發這種文章了”中老年人為何成為網絡謠言重災區


再比如戀人或伴侶之間,現在我們常說“撒狗糧”,為什麼撒狗糧很重要,因為撒狗糧其實體現的是你們之間的一個親密的一個commitment(承諾),沒有這樣的一個承諾,你們的關係不可能有很好的結果。你自拍一張兩個人在一起的照片有多難?當然,現在我們有photoshop,可以把兩個人P在一起,但是P在一起那還是一張讓人感到開心的照片嗎?不一定是了。

另外一方面,對於溝通來說,nonverbal communication(非言語溝通)所傳遞的信息可能佔到了我們信息總量的60%,剩下的40%才是由言語組成的。所以,我總是認為,面對面的交流永遠好於你只是低著頭在微信上給他發一段語音或者發一段話。


“媽,求你別再轉發這種文章了”中老年人為何成為網絡謠言重災區


對於老年人來說,要想老年人不上當受騙,那你一定要給他提供親密感,如果你僅僅提供一個新技術,可能它只是一臺冷冰冰的機器,只是給騙子徒增一個新途徑去騙老年人。技術並沒有好壞之分,人才有。關鍵是誰在用它,或者說我們怎麼用。

我想,技術帶給我們的改變,可能是讓你發現了一個不同的自我,但是技術也有可能讓你迷失自我。所以,新技術永遠不可能替代我們人的責任,這個責任之一就是“親密感”。如果你不給老年人提供親密感,那騙子就會給他提供,如果老人上當受騙,你就不要說騙子為什麼那麼壞,而應該反思自己什麼地方做得不夠好。

“媽,求你別再轉發這種文章了”中老年人為何成為網絡謠言重災區

新技術的出現確實可以改變我們的相處方式,但是親密感是絕對不應該、也不可能被新技術改變的。

謝謝大家。

“媽,求你別再轉發這種文章了”中老年人為何成為網絡謠言重災區

演講嘉賓張昕:《新技術和“積極效應”,你不用,騙子就會用》

“媽,求你別再轉發這種文章了”中老年人為何成為網絡謠言重災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