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16小时建起一道“绿网”,浦东这个街道通过个性化定制解决封闭式管理难题

疫情防控阻击战正在检验着城市管理的智慧和能力。守好门、管好人、尽好责无疑是这次战疫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上海一些老旧小区、商住一体楼、临街单体楼栋并不具备“全封闭”条件,随着复工潮来临,人员流动性增大,成为了疫情防控的的突出环节和风险防范重点。针对这一问题,潍坊新村街道想出了扎牢一张“绿网”的新办法,突破了疫情防控的难点“瓶颈”。

16小时建起一道“绿网”,浦东这个街道通过个性化定制解决封闭式管理难题

小布了解到,小区封闭式管理对于浦东潍坊新村街道部分沿街门洞类房屋、单体楼栋的小区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居民出门不走小区门,一下楼就是大马路。


街道统计下来发现,仅浦电路、潍坊路的沿街面居民楼组,就有对街居住楼60个共1362户居民。实施小区封闭式管理全覆盖时,这些居民楼最先采用了楼组长+居民自治的方法进行管理。


近期,面临复工潮和人流剧增的情况,浦电路、潍坊路等沿街居民楼在防控工作上的风险隐患显著。只有让这些特殊形态的居民楼,在原先的管辖方式进行优化和升级,才能将小区一体化“封闭式管理”做得更扎实、更有效。


16小时建起一道“绿网”,浦东这个街道通过个性化定制解决封闭式管理难题


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如何防控?不能“一刀切”,必须“个性化”定制。街道通过调研发现,对街居民楼设计动线存在多种情况。


比如,有的沿街居民楼中间有因疫情暂时封闭的转门,统筹利用更有利于设计居民出行的合理动线;有的对街居民楼一边连接着小区出入口,优化小区大门动线成了重点考虑的问题;还有的对街居民楼中间隔着民生用品商铺,动线设计既要符合封闭管理的要求,也要兼顾商铺营业的实际情况。


综合分析了该路段各类情况及自管自控现状后,街道方面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设策,快速地确定了不同类型的封闭方案,将这些开门对街的居民楼管理纳入整体闭环管理。


16小时建起一道“绿网”,浦东这个街道通过个性化定制解决封闭式管理难题


2月19日,总长约1300米的“绿网”在16小时内现身浦电路、潍坊路等路段,将原本“落单”的居民楼“包围”了起来。


“早一分完成,就少一分风险”,再困难也要想办法在最短时间调齐物资和人力。基于这样的思虑,街道迅速调配物资和施工力量,在最短时间内协调出1000余平方米铁丝网、警示照明等物资;由3个工程队同步施工并立下军令状隔天限时完成。


考虑到夜间照明不足等安全问题,还特意在绿网隔断处,加装了警示灯和荧光指示牌。这些“绿网””是战“疫”时期的隔离设施,疫情结束后还可重复利用。


16小时建起一道“绿网”,浦东这个街道通过个性化定制解决封闭式管理难题


“我们在实行加装前,做了很多调研工作,考虑了透风、易装卸、透光等,在守住门的同时,也要因地制宜人性化考虑。”街道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潍坊路有一段线路比较长,中间也没有通道,为了方便居民进出,在原有墙体暂时开了一个口子,居民可以通行至小区大门,疫情结束后再封上。


潍坊十村二小区沿街居民楼中间有一家经营的店铺,在加装“绿网”时,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个性化”定制,“为了能确保居民买生活必需品,针对沿街商铺和居民楼组共存,小区门口的绿网可以在白天开启,出入口实施门岗测温,限流进入;下午五点,在商铺关门后绿网再锁上,居民走小区内部通道,为避免夜间通道照明不够,还特意安装了三个照明灯,确保夜间管控安全。”


16小时建起一道“绿网”,浦东这个街道通过个性化定制解决封闭式管理难题


小布了解到,街道能够在最短时间完成隔离加装,很重要的便是运用群众工作法宝,提前与居民沟通情况,将可能出现的思想矛盾提前消化。


通过居民党总动员党小组长、楼组长和骨干力量向居民说明情况,并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加了绿网,一部分居民需要绕道而行,出行路线比以前长了,但由于提前做了工作,项目实施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认同和支持。


目前,通过构建小区“大闭环”,在疫情防控中潍坊新村街道减轻了人员管控压力,提前化解了疫情传播风险,扎实了基层防控一张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