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16小時建起一道“綠網”,浦東這個街道通過個性化定製解決封閉式管理難題

疫情防控阻擊戰正在檢驗著城市管理的智慧和能力。守好門、管好人、盡好責無疑是這次戰疫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上海一些老舊小區、商住一體樓、臨街單體樓棟並不具備“全封閉”條件,隨著復工潮來臨,人員流動性增大,成為了疫情防控的的突出環節和風險防範重點。針對這一問題,濰坊新村街道想出了扎牢一張“綠網”的新辦法,突破了疫情防控的難點“瓶頸”。

16小時建起一道“綠網”,浦東這個街道通過個性化定製解決封閉式管理難題

小布瞭解到,小區封閉式管理對於浦東濰坊新村街道部分沿街門洞類房屋、單體樓棟的小區而言,是個巨大的挑戰,因為居民出門不走小區門,一下樓就是大馬路。


街道統計下來發現,僅浦電路、濰坊路的沿街面居民樓組,就有對街居住樓60個共1362戶居民。實施小區封閉式管理全覆蓋時,這些居民樓最先採用了樓組長+居民自治的方法進行管理。


近期,面臨復工潮和人流劇增的情況,浦電路、濰坊路等沿街居民樓在防控工作上的風險隱患顯著。只有讓這些特殊形態的居民樓,在原先的管轄方式進行優化和升級,才能將小區一體化“封閉式管理”做得更紮實、更有效。


16小時建起一道“綠網”,浦東這個街道通過個性化定製解決封閉式管理難題


面對這種情況,應該如何防控?不能“一刀切”,必須“個性化”定製。街道通過調研發現,對街居民樓設計動線存在多種情況。


比如,有的沿街居民樓中間有因疫情暫時封閉的轉門,統籌利用更有利於設計居民出行的合理動線;有的對街居民樓一邊連接著小區出入口,優化小區大門動線成了重點考慮的問題;還有的對街居民樓中間隔著民生用品商鋪,動線設計既要符合封閉管理的要求,也要兼顧商鋪營業的實際情況。


綜合分析了該路段各類情況及自管自控現狀後,街道方面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分類設策,快速地確定了不同類型的封閉方案,將這些開門對街的居民樓管理納入整體閉環管理。


16小時建起一道“綠網”,浦東這個街道通過個性化定製解決封閉式管理難題


2月19日,總長約1300米的“綠網”在16小時內現身浦電路、濰坊路等路段,將原本“落單”的居民樓“包圍”了起來。


“早一分完成,就少一分風險”,再困難也要想辦法在最短時間調齊物資和人力。基於這樣的思慮,街道迅速調配物資和施工力量,在最短時間內協調出1000餘平方米鐵絲網、警示照明等物資;由3個工程隊同步施工並立下軍令狀隔天限時完成。


考慮到夜間照明不足等安全問題,還特意在綠網隔斷處,加裝了警示燈和熒光指示牌。這些“綠網””是戰“疫”時期的隔離設施,疫情結束後還可重複利用。


16小時建起一道“綠網”,浦東這個街道通過個性化定製解決封閉式管理難題


“我們在實行加裝前,做了很多調研工作,考慮了透風、易裝卸、透光等,在守住門的同時,也要因地制宜人性化考慮。”街道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濰坊路有一段線路比較長,中間也沒有通道,為了方便居民進出,在原有牆體暫時開了一個口子,居民可以通行至小區大門,疫情結束後再封上。


濰坊十村二小區沿街居民樓中間有一家經營的店鋪,在加裝“綠網”時,就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個性化”定製,“為了能確保居民買生活必需品,針對沿街商鋪和居民樓組共存,小區門口的綠網可以在白天開啟,出入口實施門崗測溫,限流進入;下午五點,在商鋪關門後綠網再鎖上,居民走小區內部通道,為避免夜間通道照明不夠,還特意安裝了三個照明燈,確保夜間管控安全。”


16小時建起一道“綠網”,浦東這個街道通過個性化定製解決封閉式管理難題


小布瞭解到,街道能夠在最短時間完成隔離加裝,很重要的便是運用群眾工作法寶,提前與居民溝通情況,將可能出現的思想矛盾提前消化。


通過居民黨總動員黨小組長、樓組長和骨幹力量向居民說明情況,並聽取大家的意見建議。加了綠網,一部分居民需要繞道而行,出行路線比以前長了,但由於提前做了工作,項目實施得到了廣大居民的認同和支持。


目前,通過構建小區“大閉環”,在疫情防控中濰坊新村街道減輕了人員管控壓力,提前化解了疫情傳播風險,紮實了基層防控一張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