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商場的人越來越少?

錦九鯉美食


首先是因為商場越開越多,所以商場裡面的顧客也越來越少;其次是因為消費降級,普通老百姓都把資金堆在房子上了;第三是電子商務對實體商店的衝擊。

一、現在幾乎每一個城市都在建造城市綜合體;其有利之處在於功能齊全,集購物、休閒、美食及娛樂為一體,特別適合城市中偏離市中心地段的市民消費。但城市綜合體租金昂貴,商品價格偏高 ,使得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分流了其它商店的客源。

二、拼多多異軍突起,今年一到五月全國汽車銷量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見,大眾的消費降級的態勢比較明顯。顧客房貸壓力較大;他們逛商店的的熱情因此減弱,進一步轉向網上購物。

三、電子商務日臻成熟,七天無理由退貨,強大的物流給客戶帶來了“上帝”的感覺。電商、微商的可選擇性,使得客戶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尋找和發現自己喜歡的商品。

然而,隨著電子商務的相對飽和,實體店的生意還是有望迴歸。畢竟實體店的商品眼見為實,衣服可以試穿,營業員當面講解商品性能。

電商、微商看起來很好,但是目前商品質量也在下降。所以實體店和電子商務互為補充,達到相對平衡,才是最佳的購物標配。


陸燕青


有好幾次,晚上去上海虹口的某條商業街逛逛,卻驚訝的發現街上的人流如織,但各商場裡的人流卻非常稀少,很多商場裡開著各種小吃店,或者雜貨鋪,還有服裝店,基本上都看不到有多少人流光顧,生意冷清,往往難以為繼。

對此,有學者表示,大城市的商場感覺人口越來越少是有原因的。一般的大型商場基本上屬於中高端消費水平,又具有一定的地理優勢。而近年來房租、員工工資都在不斷上漲,造成了物價的不斷上漲,讓很多民眾望而卻步。

事實也是如此,我們發現一些商場的飲食、娛樂、購物的價格都不便宜,同時,現在商場內的商鋪空置率也很高,很多商鋪被長期空置,這樣也難以吸收人氣。

不過,導致商場人流越來越少的根本原因應該還有以下幾類:首先,大中城市的商業建築如雨後春筍搬的造起來,於是可供顧客選擇的面就越來越大,這就造成了客戶的分流。

實際上,大城市裡的中心城區,幾乎每一條繁華大街上,都有好幾家大型商場,它們的定位和品牌類型幾乎雷同,這樣導致消費者在逛商場時更趨向於多元化。而對於消費者來說,往往選擇離家近,好停車的商場,成為了他們首選的目標。所以,相關部門在做城市規劃時,商場之間最好間隔一公里左右,商場建造過多,反而不利於人口的集中流入。

再者,現代化節奏加快,電商平臺的崛起,逛商場已不是人們的生活必須。像年輕群體忙了一天,回到家裡就不想出去了,他們喜歡在網上購物,解決一切需求問題。儘管現在電商在產品質量和售後服務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是快捷高效,已成為現代年輕消費者喜歡網上購物,不喜歡逛商場的主要原因。

最後,商場對外的吸引力也越來越不如從前。現在大型實體商業還是以傳統的百貨模式運營,除了搞一些線下現場活動(比如抽獎)和打折促銷吸引顧客以外,再無創新的有效辦法。近些年,一些商場巧借春節、端午節、母親節、兒童節等日子,通過舉辦相關活動的形式來推廣自己,但是收效甚微,這就導致實體商圈從業人員的大量流失,整個商場出現日漸衰弱的景象。

對此,我們認為,現在商場之間,以及電商與商場之間產生的競爭在所難免。對於商場來說,要做到以人為本,讓顧客體驗到在其他地方體驗不到的樂趣。現在的商場,除了硬性的吃飯和娛樂外,就沒什麼吸引人的地方了。所以,對商場來說,要針對不同的群體,提供不同的服務方案,讓顧客在購物的同時,逐步提高實體商場的依賴度,從而提高商場的客流量和復購率。

打個比方說,一對小夫妻剛買了健身卡,去某大型商場去健身,出來後發現,該大型商場裡有家不錯的餐廳,於是就選擇在這裡吃飯。而當他們吃完了飯後,發現商場裡還有大型的影院,他們順便在吃完飯後,買了電影票看了電影。


然後出來時,又看到商場裡有買各種自己所需要衣服和包包,可以在實體店裡體驗後購買。這樣消費者一圈幾個小時下來,還是在本商場內完成消費,也就是說商場要讓消費者呆在這裡時間越長,商場的客流量就越大,生意就越紅火。這樣的商場通過增加消費者的體驗度、購物的舒適度來吸引人流,用戶的多重體驗是電商做不到的。


不執著財經


商場的人越來越少原因有幾個方面的:

一是受到電商的衝擊,現在人們已經習慣了網上購物,到商場去購物的人是越來越少,隨著人們購物習慣的改變,商場經營的壓力是越來越大。

二是當人們購物習慣改變後,人們的生活習慣也發生了改變,有一部分人通過網絡購物解決了所有的購物問題後,就宅在家裡不出門了,這就是傳說的宅男宅女。

三是當人們的購物習慣改變之後中,大部分城市人的生活,除了日常的工作之外,有一部分人就是在家附近活動,很少有去商場的衝動,人們會覺得去商場就是浪費時間。

四是逛商場太累,而且商場購物比網上購物價格高,品種少,網上購物,可選擇的品種多,價格還優惠。

五是現在的經濟不好,在高房價和高物價的壓力下,對於大部分普通的工薪階層來說,可供支配的金錢在減少,普通人的生活壓力太大,沒有心情逛商場。

六是各個城市的商業地產越來越多,在地產大發展的情況下,許多地產商都衝進了商業地產,各種商業綜合體太多,這兩年天天有地產商找筆者,請求我去救他們的商業綜合體,許多商業綜合體是賣不出去也租不出去,融資也融不到資金,地產商被困在商業綜合體上,面對大部分過剩的商業地產,怎麼解決?當然,不同的商業地產遇到的問題是不一樣的需要去調研後才能找到解決方案,可是商業地產過剩確實是事實。在這些因素下,商場的人越來越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投資或融資的難題也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由於目前國家基建力度加大,大中型城市商業建設已接近飽和。再加上房地產行業的侷限,各大企業紛紛轉型,商業成了最便捷的方法。遍地的商場,定位和品牌類型又大同小異,導致消費者的趨向多元化。離家近,好停車成了現在人們逛商場的首要考慮因素。

其次最近幾年,各大電商企業各具地位,各個業態的精準平臺數不勝數。便宜的價格,快捷的物流,必定對線下實體市場形成巨大的衝擊。消費者可以足不出戶,隨時隨地進行購物。雖然目前互聯網產業管理制度還不算完善,偶爾在產品質量和售後服務上還存在紕漏,但是快捷有效成了現代消費者購物時最受益的原因。



大型實體商業目前已經走到了一個瓶頸,還是以傳統的百貨模式運營,除了搞些現場活動和打折促銷吸引顧客以外,再無創新的有效辦法。近幾年出現很多以主題方式呈現的商業模式也收效甚微,而且商業體系的人員大量流失,造成目前整個商業市場日漸衰落的景象。


以下個人觀點:目前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其實還是沒有做到以人為本。顧客體驗不到任何服務,除了硬性的吃飯和娛樂外,逛街已經成了大部分人的一種負擔。應該多從顧客體驗的角度出發,讓顧客來逛街可以享受到網上購物無法比擬的實質性服務。針對不同的群體,提供不同的服務方案,讓顧客在購物的同時,逐步提高對實體商業的依賴度,從而提高商場的客流量和復購率。


脫離了人和人的交流,其實對未來的社會發展並無好處,互聯網的時代加速了這一現象的發生。最終我們還是應該回歸到最初的狀態,有交流的購物,有服務的購物,讓顧客更滿意,讓社會更和諧。


海滄鴻浪


商場的人越來越少,是一個長期的趨勢,這個趨勢,大家都感受得到,從而因為感受到了更加加快了減少的趨勢。

以我身邊的案例為例,我們一個小四線城市,市區人口也就25萬人,卻一共有沃爾瑪,大潤發,新華都,永輝等全國性知名商超,還有地方性的比如友誼商店等當地商超巨頭。而如今,沃爾瑪已經關閉兩年以上時間,且沃爾瑪在當地的新區繁華區,周邊是新區人口密度最大和未來城市在地理上主要的發展方向。

從我們身邊的商超來看,普遍的問題是,同質化競爭嚴重,從普通百姓角度去看,彼此之間的差異不是太大,不論從商場的佈局,商品展示,銷售服務人員,還是從價格,以及各個商場的競爭策略角度去看,沒有明顯的感覺彼此之間有什麼本質差異或者哪怕是不同品牌之間的經營差異。我的感覺是隻能總結為四線城市的人口數量不足以支撐如此多的大型商超,從而導致了超市的經營持續下滑,即新增商超超越了當地的人口密集度所支撐的消費需求。

再從我生活過十年以上的深圳來看,比如關外的龍華,最繁華時,有人口100多萬,其典型特徵就是一些超大型樓盤或者社區,從建立到住戶入住,再到商圈繁華的週期非常短,且繁華的持續時間長,甚至每個村的小超市依舊人流如織(我所處的村就有25萬人口)。

回到題主的問答,從這兩個明顯的城市體量差異來看,商超的人流密度和繁華程度的差異,首先取決於城市的人口密度。以及城市的人口流入趨勢。真正從每個不同品牌的商超的品牌經營差異其實不是問題的核心,也沒有看到明顯的品牌差異有多大,只能說每個品牌商超的經營側重點略有不同。

其次,電商的衝擊和影響在持續,因為網絡的高速發展和支付的便利,快遞的便利,疊加了人們工作和生活的節奏的持續改變的趨勢,的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消費習慣。

從我的角度去看,深圳的商超,其超市加美食的模式,可能是消費趨勢改變速度不如四線城市下降那麼快的主要原因。

因為美食飲食,是人們週末或者閒暇時間中會影響人們外出的一個驅動力。而四線城市在這點上差異比較明顯,即商超沒有強有力的美食飲食從而對人們的吸引力沒有深圳那麼明顯。

從這個角度去看,新興業態比如餓了麼等的崛起,也是從趨勢上逐漸改變了人們去超市的一個潛移默化的趨勢。

第三,人們的生活條件的改變。

以前應該說空調的普及率和人們的消費,使得夏天冬天,在商場混空調的人們數量持續出現下滑,這應該是一個相對次要的改變因素。

大體上來說,經濟增速持續下滑,房價持續上漲,比較大程度地影響了人們的消費支出。而上述只是在形式和心裡上被動地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


屠龍刀fei0598


經常去逛商場的人最近幾年應該發現了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現在去逛商場的人越來越少了,以前那種到了週末商場人聲鼎沸的場景,現在已經很少出現。

最近幾年商場人流減少甚至倒閉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

在十幾年前,各大商場還是大家購物的天堂,但是最近幾年各大商場的人流量卻不斷減少,而隨著人流量越來越少,最近幾年也有越來越多的商場已經出現倒閉。比如我所住的這個地方,附近已經有一個大型商場,營業面積大概有三四千平米,在前幾年這個商場還挺有人氣的,一到晚上以及週末都有大量的人流,所以商場的業績一直表現的比較好。

但是大概從2015年之後,這個商場的人流量明顯下降了很多,與巔峰時期相比,短短几年時間人流量我估計至少減少一半以上,因為人流量減少,所以這個商場在2018年的時候選擇關閉。這個商場關閉之後,盒馬鮮生很快就入駐這個原來的地方,我原以為在盒馬鮮生的帶動之下,這個地方的商業、人流會慢慢恢復,但一年時間過去了,這個地方人流非但沒有搞起來,反而越越來越少。

類似這種現象我相信絕對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比如最近傳的比較火熱的就是北京天橋百貨的拍賣,天橋百貨起拍價是4.48億,但是第一次已經流拍,沒有人願意花這麼多錢去接手。

說起天橋百貨,相信北京人應該不陌生。這個百貨成立於1953年,至今為止已經有66年的歷史,在66年的歷史當中,天橋百貨曾經有過非常輝煌的業績,他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1家正式註冊的股份制企業,沒想到天橋百貨經過了60多年的發展之後,竟然以這種慘淡的場景收場。

類似天橋百貨這種以慘淡場景收場的在北京還有很多,比如地安門百貨,會城門商場,晨曦百貨,三利百貨,瑪莎百貨,太平洋百貨等等,就連萬達百貨也逃脫不了關門的命運,所以我們看到萬達把部分門店全部賣給了蘇寧。

為什麼現在去商場的人越來越少了?

按理來說,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增長,大家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水平以及購物的衝動應該增長才對,但我們看到的恰恰是相反,最近幾年我國消費增速是不斷出現下降的。

比如2018年我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8.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這個增速從單純的數據上來看還說得過去,但是這個增速就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個百分點,這已經是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連續多年下降。

那為何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大家收入的不斷提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反而下降了呢?我認為這裡面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房地產擠出效應開始顯現。

過去幾年我國房價經歷一輪高速增長階段,很多城市的房價已經實現翻倍,而在高房價的壓力之下,大家的購房成本越來越高,不僅要面臨較高的首付,而且每個月還要面臨較高的月供,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的收入都用在了房子上面,所以很少有多餘的錢就用於消費,這直接導致了大家消費水平的下降。

第二、受到電商的影響。

過去十幾年,我國電商經歷了高速發展的增長階段,而且這種增速並沒有減速的跡象,未來這種增速還有可能進一步加大。電商的高速發展最直接受到影響的肯定是線下的一些商場百貨以及零售店。比如2008年的時候,我國電子商務的交易總額只有3.4萬億人民幣,但到了2018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的總額已經達到31.63萬億。其中網上零售的規模更是從2008年的0.13萬億增長到了2018年的9萬億,網上零售總額佔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達到了23.6%,而且預計未來這個比例會進一步增加。

在電商的迅猛發展之下,線下的一些零售百貨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跟傳統的線下零售相比,網上購物更加方便,而且選擇的餘地更多,此外價格也相對比較便宜一些,所以目前網購已經成為了很多年輕人首選的購物方式。

第三、供給側跟不上

人的消費水平以及消費層次是伴隨大家收入的增長而改變的,最近幾年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不斷提升,大家的基本消費需求都得到了滿足,所以對那些有錢的中產階級以上家庭來說,他們已經過了吃穿住行的消費階段,升級到了更高層次的消費水平當中。

但是在我國居民消費不斷升級的過程中,我國的供給側卻跟不上,很多東西都沒法滿足大家消費增長的需求,所以我們看到很多高收入家庭基本上都到國外去購物,或者是海外代購。

供給側跟不上出現了一個很尷尬的的現象,那些有房貸等負債的普通居民沒錢去消費,而那些有錢去消費的高收入家庭卻不在國內消費,所以導致國內的很多商場出現了人流銳減的情況。


貸款教授


我覺的,現在的大型百貨商場顧客越來越少,主要有6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各類商業綜合體越來越多,大量地分流了顧客。比如,我居住的周邊地區,20年前方圓十公里之內就只有一家大的百貨商場。而到了5年前,陸續建了3個大的綜合性的商業體,買啥東西的都是,而且是購物、娛樂、餐飲、休閒、健身等一應俱全。所以,原來那一家百貨商場基本上就沒有顧客了。

二是受網上購物(電商)的衝擊很大。這裡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電商購物方便快捷,衝擊了顧客去商場購物;另一方面是電商購物價格便宜,衝擊了顧客去商場購物。

三是人們現在的生活方式變了,不像過去以逛個商場購物為樂趣,而是把更多的時間尤其是節假日時間,安排到了旅遊、健身以及陪伴孩子䃼課等等方面去了。

四是人們的時間觀念的確比過去更強了,不像過去為了買一件衣服或一雙鞋子,就專門用幾個小時或耽誤半天時間,單獨去逛一家百貨商場了。

五是由於大型商場的場地租金、員工工資等成本上漲,導致商品的價格偏高,也影響了一部分消費者不到商場去購物。

六是由於許多大型商場的停車位很少,使得如今出門就要開車的顧客難於停車,甚至就根本停不了車,也減少了一部分人去逛商場。


潤友


為什麼我家假日去商場就是人山人海的?不說節假日,連週末去也是人山人海的。不過去商場一般只是吃吃喝喝,要說真的買東西的話。老實講,就算貨比三家後,還是老老實實打開淘寶網購了。實在是因為商場的東西和網上的一對比,顯得太不划算了。


恆程說知產


商場尤其是高檔商場客人越來越少,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可以說大致已經有5年以上的時間了。當我們所有人認為他們難以為繼恐怕會關門的時候,發現越是高檔的商場卻越顯得穩定。難道真的是這樣:一部分人在高端,另一部分人在低端。

就我個人來講,杭州的一些高檔商場,我從來未給他們做過任何貢獻。因為我發現就我這收入水平,似乎都夠不上他們的要求了。這裡講任何理由和原因都是徒勞的。我從來不認為我需要一件上萬的服裝來顯示我尊貴的地位。我身上的服裝,我看了一下,沒有超過500的。而我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據說省裡有一個人被滯留了,聯繫到她的就是她在某大廈的消費積分。一個人能在一個高檔商場消費幾十萬,這錢的來路肯定是有問題的。但是這也不能說明為啥商場的人越來越少的原因。

商場的人流減少,並不是大陸某一個城市的,某一些高檔商場的獨特現象。我每年會去到各個城市走走,看看當地的經濟情況。去年特意在某個靠近節日的時候去了一趟上海。發現即使在上海新天地這樣熱鬧的商圈,周圍的商場也是冷冷清清,只能看到服務員,看不到什麼顧客。去年夏季還去過上海的南京東路。我想夏天大家會往商場裡鑽,但是依舊沒什麼人。

杭州的一些商場中,新建的城市綜合體,因為有餐飲做在裡面,甚至和商鋪穿插安排,又加上公共空間大,很多人願意在這種新型的商場裡逗留餐飲。但是走過每一個獨立的商鋪門口,依舊是很少有客人。

我不知道他們是靠什麼生存下來的。要是沒人買,肯定去年不關門,前年也關門了。所以,利潤大,無需更多的顧客可能是主要的原因。要不那綜合體的製冷和上下自動扶梯的電力都夠喝一壺的了。

中國人有了錢,和老外不一樣。中國人不是存錢,就是趕緊買房子,要不拿錢去投資,很少願意花在商場的,這可能是主要原因。說電商搶走了客戶,恐怕不真實。因為城市的商場裡賣的不是電商能賣的東西。他們爭奪的客戶是不一致的。而有點錢的人,還有很多直接去國外旅行的時候就採購了。這就是為什麼總是看到中國客人大包小包的從法國老爺車裡出來的場景。的確,要是有時間去香港,買兩季衣服,算上來回機票也是合適的。

大城市的商場,希望找到的客戶真的在減少,這是不爭的事實。今天的人們不會因為說去某大廈買了一件2萬的衣服可以有什麼炫耀。人們的觀念在改變。我們顯得更加務實,這才是對商場最大的課題。


大舟財經觀


這個很正常。

首先,以前商場太少,逛街去處有限,所以人流非常密集。

就以二線城市福州為例子。

福州以前的東街口,是福建有名的商業中心,不僅是福州市區,就是當時福州的五區八縣,消費都以東街口為一箇中心。早些年,如果在福州周邊農村生活,如果連縣城都沒有去過的,都可以從長輩聊天時候,知道東街口百貨店大名。但那些長輩,很多人都沒有去過東街口百貨,是典型的只聞其名,不見其店的聊天派。

圖為早年的福州東街口百貨

所以當時各地人道福州,簡直是以“朝聖”的態度對待東街口百貨,很多人根本買不起裡面的東西,但只要去福州,也要想方設法到那兒逛一圈。

其次,現在商場越來越多,多到太多了,人流想要很密集因此很難。

還以福州為例。十多家大型商業中心,分佈在各個角落,知道的、並且去過的就有東街口商圈、萬達廣場(兩家,臺江萬達與倉山萬達)、泰禾廣場(五四北泰禾廣場、東二環泰禾廣場)、蘇寧廣場、寶龍城市廣場、紅星美凱龍、中防萬寶城、世歐王莊、正榮財富中心、天澤奧萊時代等等。有的沒去過也不熟悉就不提了。

太多的商業中心,大量分流了購物人群。所以商場的人就沒有那麼多。

高端客戶有限。

商業中心一般都是針對高端客戶。但不管哪一個城市,高端客戶總體上總是有限的,都是人口中佔比最少的那一部分人。那麼點人,這麼多的商場,怎麼夠分。

第三,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商業更新,令網購的分流效果明顯。

不要以為網購買的都是低端產品,其實當人們懶得去商場的時候,在家裡隨手一點手機,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可以充分滿足自己的購物興趣與慾望。要知道,網絡購物,是永不落幕、沒有休息日的超級大商場。這樣一個無遠弗屆的超級商場,分流了太多的購物人群。

商場的人不是越來越少,因為隨著收入的增加,其實商場的人流依舊在增加,不過被多種形式,給分流了。這樣大米春看某一個商場,確實人流不如以前一個商場那樣火爆。

以後到了物聯網與人工智能化時代,商業模式與消費模式都會又一次遇到變革。變化的時代,帶給我們變化的生活,這一點永遠要相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