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開封”並非宋太祖趙匡胤心中的理想首都,為何不遷都呢

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每年裹挾約16億噸泥沙向東奔流,有12億噸流入大海,4億噸積澱在下游,形成約4.2萬平方公里的沖積平原。開封位於這個沖積扇面南翼,有4100多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有“八朝古都”之稱,其中尤以北宋帝都影響最為深遠。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會選擇無險可守的開封作為都城呢?

“開封”並非宋太祖趙匡胤心中的理想首都,為何不遷都呢

上圖_ 燕雲十六州


  • 定都開封的先天優勢

五代時期,中原紛亂,群雄蜂起。此時,契丹建立遼國,對中原虎視眈眈。後晉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之後,中原和外敵攻守易勢,國家安全形勢陡然惡化。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周世宗柴榮在詔書中表示:開封“華夷輻輳,水陸會通,時向隆平,日增繁盛。”體現了開封在當時的重要地位。

次年,深知開封利弊的柴榮組織人力搬運虎牢關附近的粘土,在舊城外增築外城,城牆“堅密如鐵”。蒙古圍攻金國開封,城牆“受炮擊,唯凹而已”。城內規劃了諸司公廨、營房、倉庫和街道。幹道拓寬至能通大車的三十步。經過擴建,開封外城南北長5.8公里,東西寬4.8公里,發展成為“天下之要會也”,為定都打下了物質基礎。

“開封”並非宋太祖趙匡胤心中的理想首都,為何不遷都呢

上圖_ 趙匡胤(927年-976年)


  • 定都開封的政治因素

公元960年正月初二,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受命率軍出征,大軍在陳橋發生兵變。趙匡胤兵不血刃進入了開封,建宋代周,改元建隆,開創了中國封建史上輝煌的朝代。趙匡胤登基後,根基不穩,人心浮動,迫切需要選擇首都,以此鞏固新生的政權。

面對抉擇,趙匡胤選擇了維持現狀,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定都開封能夠安撫後周老臣的情緒,避免損害他們的利益,便於維持社會穩定。

二是儘管經歷兵變,開封保存完好,仍然保持生機和活力。

三是當時正處於國家分裂的時期,促進統一是政治活動的側重點,趙匡胤並沒有餘力另建新都。前朝舊都開封自然而然成為新朝北宋的首選。

“開封”並非宋太祖趙匡胤心中的理想首都,為何不遷都呢

.


“開封”並非宋太祖趙匡胤心中的理想首都,為何不遷都呢

上圖_ 《清明上河圖》中,記錄了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繁榮景象


  • 定都開封的經濟因素

據史料記載,開封商業和手工業十分發達,行業門類多達三十多種,滿足廣大消費者的日常需求。全城各類店鋪共有一百多家,其中大型酒樓有“七十二戶”,而“飲食果子”多達五十多種。為了豐富民眾的夜生活,朝廷取消了“夜禁”制度。

街市出現了“早市”、“夜市”和“鬼市”,商家為了追逐利益,五更開業,三更打烊,宋朝學者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讚歎:“八荒爭湊,萬國鹹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開封“人物繁阜”的盛況可見一斑。

開封商品經濟的高度繁榮,引起了商人的關注。“南船北馬”雲集開封,店鋪林立,客流如雲。忙碌的商業交易,形成了巨大的商品物流和交易利潤。國家的運行離不開經濟,開封的經濟集聚效應,無疑對促進北宋社會發展有著良好的推動作用。

“開封”並非宋太祖趙匡胤心中的理想首都,為何不遷都呢

上圖_ 北宋開封城(汴京)平面佈局示意圖


  • 定都開封的交通因素

開封境內有分屬黃河和淮河的眾多水系,使開封城區的水域面積達220公頃,占城區面積的10%。《宋史·河渠志》載:

“惠民、金水、五丈、汴水曰渠,派引脈分,鹹會天邑,舳艫相接,贍給公私,所以無匱乏。唯汴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富” 每年僅汴河運抵的東南六路漕糧多達六百萬石,百貨雜物更是不計其數。

除了水路,開封的陸路交通同樣四通八達。密集的交通網將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南京應天府(今江蘇南京)聯繫在一起,此外,北渡黃河沿太行山可到北京,南下大道聯通著東南和南方各地,形成以開封為中心、輻射全國的陸路交通網。作為水陸運輸的樞紐,開封有著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開封”並非宋太祖趙匡胤心中的理想首都,為何不遷都呢

上圖_ 隋唐運河及漕運 (圈黑處為古代開封位軒所在)

  • 定都開封的軍事因素

趙匡胤即位之初,吸取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推行軍制改革。他在開封周邊屯集了全國半數以上的精銳禁軍,而由地方長官節制的廂兵鎮守各地,此外,將鄉兵和藩兵作為軍事力量的有益補充,出現了“強幹弱枝”、“守內虛外”的局面。

有了數量眾多的軍隊拱衛開封,抵消了地理上的劣勢,建立起堅實的軍事防禦。軍隊依託開封水陸交通體系的優勢,既能保證了數十萬宋軍的物資供應,又可以向四周機動部署,對北方入侵的遊牧民族進行積極防禦。這一做法結合開封自身實際,加強了北宋初期的政權,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開封”並非宋太祖趙匡胤心中的理想首都,為何不遷都呢

上圖_ 北宋東京(開封)平面圖


  • 備選方案的淘汰

其實,開封並非趙匡胤心中理想的首都。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趙匡胤回洛陽祭祖之際,曾提出:“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表明計劃遷都長安和洛陽的意願。不過,長安在唐末屢遭兵禍。“宮室居市閭里,十焚六七。”短暫復建後,長安再遭塗炭,“ 自僖宗中和以來修葺宮室、市肆,燔燒俱盡”。

天覆四年(公元904年),朱溫擊敗李茂貞後,脅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強令長安附近百姓遷徙,“毀長安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經過強拆的長安“遂成丘墟”。此外,“唐都長安,而關中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處不足以給京師”

,另加黃河三門峽的阻隔,造成漕運不利。三大不利因素疊加,趙匡胤不得不放棄定都長安的想法。

“開封”並非宋太祖趙匡胤心中的理想首都,為何不遷都呢

上圖_ 隋朝東都洛陽平面圖


用“中茲宇宙,均朝宗於萬國”來形容洛陽一點都不過分,它有外城、皇城、宮城組成,外城周長28公里,有城門8座、109坊,佔地面積49.4平方公里。全城商業貿易分為南市、西市和北市,三市依傍與運河相通的河道。五代時期,沙陀人建立的後唐曾在此建都。

趙匡胤對遷都洛陽向郡臣解釋:“吾將西遷者,非它,欲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顯然他意識到了開封不利的地勢以及長期“冗兵”產生的弊端。這個建議遭到晉王趙光義的強烈反對,他以“在德不在險”為由進行駁斥。趙光義走後,趙匡胤對侍從嘆息:“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開封”並非宋太祖趙匡胤心中的理想首都,為何不遷都呢

上圖_ 趙光義(939年-997年),即宋太宗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軍攻破開封,趙光義的子嗣除康王趙構外被一網打盡。趙匡胤一語成讖,事實正如他預料的那樣。事實上,只要趙匡胤決心遷都,是沒人可以阻止的。

不久,趙匡胤在“燭影斧聲”的迷霧中暴亡,遷都洛陽隨之戛然而止。開封的幸運,築就了北宋的不幸。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新五代史》、《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