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津南故事】鄭家瓦房

津南故事

津南,歷史悠久,民風淳厚,文化積澱深厚。這裡是馳名中外的“小站稻”的發源地,是中國近代陸軍成長的搖籃;這裡漕運文化興盛,大型媽祖祭祀活動——“寶輦花會”享譽海內外;這裡是新中國紅學研究第一人、“紅學泰斗”周汝昌的故鄉……

津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多年以來,有太多的故事發生在這片美麗而富有人情的土地上。因此我們特別開設“津南故事”系列,將近幾年來區文旅局、各街鎮徵集到的津南故事擇優展示,讓更多的人瞭解、熱愛津南這座城!

津南故事的第一頁就讓我們從《鄭家瓦房》開啟。

鄭家瓦房

瞭解葛沽的人都知道,本鎮有所最大的私人宅邸-鄭家瓦房。瓦房主人鄭筠榮(1846-1925)祖籍福建,其祖先明末遷葛沽,歷代貧寒。鄭筠榮年輕時隨父闖關東,歷時幾十年在營口發跡。花甲之年時,落葉歸根,榮歸故里。增置田地,修建房宅,成為葛沽大戶。

鄭家瓦房於宣統二年(1910)破土動工,分兩部分工程,歷時三年竣工。落成後的鄭家瓦房以規模之巨大,氣勢之恢宏在葛沽古宅群落(另有夏家瓦房、劉家瓦房、張家瓦房、蘇家瓦房等)中鶴立雞群,形成葛沽一景。宅院坐落葛沽南大街東中段北側。院落佔地東西七十餘米,南北七十餘米,呈正方形。宅院西側建寬三十米,長七十米西花園。正門對面隔街建寬三米,長七十米彩繪遊廊,整體工程佔地近萬米。

院落結構奇特,佈局嚴謹巧妙,遠望鄭宅渾為城堡。青磚圍牆高六米,圍牆上圍繞一米寬馬道,半人高護牆。登上馬道可環顧鄭宅四周,俯視街道行蹤。南大門三個,東北西三門一字排開。寬闊的大門上端鑲嵌精美的花鳥雕磚,渾厚的門扇上碩大的鋪首獸面猙獰,扣齒銜環,明亮拋光。門前階石如玉,光滑可鑑,階石兩側一對石獅蹲伏在雕以花草的石鼓上,卷尾昂首,露齒探爪,滑稽誘人。宅院東圍牆南方開便門,北端開車門。車門寬三米,無臺階,車輛可直通後院。西圍牆北端設後門,通達西花園。

宅院整體佈局以正門寬闊的南北甬道為中軸線,將院落分成東西兩大片。東片四大院兩小院,西片兩大院兩小院兩跨院。欲進各四合院須通過甬道兩側相對排列的上排便門,才可一覽各院落真面目。房屋清末風格,紅梁高柱,畫廊連結,灰瓦青壁,挑簷飛脊,磚雕、木雕遍佈山簷畫廊。甬道兩側四合院相對並列,風格樣式盡同無異,毫無二致。初次進院,如進迷宮,漫步幾許頓覺方位錯亂,實感易進難出。穿堂過戶,行走之間又似乎回到原處。西片宅院西北角,建一座二層繡樓,繡檻綺窗,玉階鏤戶。走下繡樓,緩步西行,出後門便是繁花似錦的西花園。內栽四時常青之草,八節不謝之花,滴紅垂綠,鬥豔爭奇。

與西花園相媲美的是高懸於各門楣和充斥整個院落的名家匾額,書家墨跡。東大門兩側廊柱上有民國大總統徐世昌題寫的額聯“桑梓七百年鹽田更替,海河八千月帆影往來”。門匾題“日新歲異”。字體瀟灑雄健,秀而不媚。西大門有晚清葛沽進士任嘉莪題寫的“柴門水繞銜南灶,玉帶雲縈繫葛沽”。額聯和門上高懸的“鄭家府第”橫匾,筆墨凝重,蒼勁秀美。西門回首匾“親仁善鄰”出自瓦房主人鄭筠榮老人手筆。既展現鄭家文采,又立下鄭家家訓。鄭筠榮住的院門上橫匾“富貴壽考”,額聯“鶴群長繞三株樹,人瑞先登五色雲”,乃民國大書家華世奎親筆。字體雄健、粗挺峻拔,極現大家之風。中國末狀元劉春霖的墨寶展示在鄭宅“香積院”。額匾“麗影月霽”,聯題“花懶偷眠因院靜,鳥歡爭鳴為庭幽”。字跡出類拔萃,巧奪天工。葛沽顧儒清末舉人蘇之鑑、葛沽奇人劉道原、天津名家劉嘉琛、房地山、曹清川,以及宗教名人的匾額墨跡也分別展現在各院落庭廊。如西花園的百草百花各領風騷,各吐芬芳。遊覽鄭宅如進名家書展館,頓覺翰墨飄香,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鄭宅“松鶴軒”書房橫匾及楹聯“障牗簾垂花外雨,掃廊帚借竹稍風”為鄭筠榮長子葛沽書畫名家鄭麟蓀自題,字體雋永,風格別具,極現儒雅之風。

鄭麟蓀不求功名,不慕仕途,終生玩味鑽研於詩詞書畫之中。字畫精良,尤善金石。清末民初,他是葛沽書畫界領軍人物之一。松鶴軒書房進出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那是文人墨客垂慕光顧之所。鄭家瓦房這片文化的肥田沃土多年來與葛沽文化密切相融,對古鎮的文化繁榮和發展產生著廣泛深遠的影響。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由鄭筠榮等主辦的葛沽書畫展,在鄭家瓦房展出。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為明末創建斷續延綿發展的葛沽書法社再現了空前盛況。展覽活動中有幸者可喜獲麟蓀先生贈送的鄭氏篆刻的巔峰鉅作《百壽印存》和《陰騭文印拓》。《百壽印存》為摘取古詩詞歌賦中帶壽字的語句成印一方,共集百方,是為《百壽印存》。《陰騭文印拓》是麟蓀氏以六十方巨印涵括文昌帝君泱泱數百言的“勸善”格言《陰騭文》而成的印集。印章每方少則四字,多則數十字。印文章法奇絕,構思奧妙,方寸之間萬千變化。平正中凸顯險絕,險絕中不失平正,疏密得法,渾然成趣,存紅留白,相得益彰,漢印風格躍然紙上,無窮變化獨具匠心。鐵筆犀利,刀法嫻熟,衝刀、切刀得心應手。難怪大書家李鶴年先生謫居葛沽期間見到鄭氏《陰騭文印拓》拓本後不禁拍案叫絕,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然而好景不長,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盧溝橋事變。北京失守,華北告急。鄭家無奈闔家遷天津租界。僅留少數氏族僕人看守家院,家資、文物一併轉移。不久天津淪陷,日軍兵不血刃開進葛沽。鄭家大院旋即淪為日寇盤踞的首選地。荷槍實彈的鬼子兵在瓦房高高的圍牆上站崗放哨,耀武揚威,鄭家瓦房的輝煌不復存在。

1939年葛沽名人陳子衡創建渤海小學。鄭家身在津城,心懷故鄉。無償闢西跨院作小學校舍,並慷慨解囊無私資助,助陳順利建成葛沽又一所私立學校。

日本降服後的1946年,葛沽創建津東中學,鄭家獻瓦房做葛沽第一所中學的校址。津東中學成為現葛沽一中的前身。

1949年後,鄭宅歸公。1952年市教育局在鄭宅南面興建萬米葛中校園。校園北門與瓦房正門隔街相對,瓦房改為學生和教工宿舍。

【津南故事】鄭家瓦房

六十年代初,葛沽建“二小”,葛中拔瓦房東北角兩大院做二小校園。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中,鄭家瓦房對葛沽教育事業的發展默默奉獻,功不可沒。直到葛沽新一中和二小教學樓落成,歷經百年滄桑的鄭家瓦房終於閒置下來。而她的榮辱興衰和講不完的故事,卻永遠在葛沽人中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