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一種修養,叫等人把話說完

有一種修養,叫等人把話說完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333天


01


故事一:


曾經有個小國,派使臣到中國來,進貢了3個一模一樣的金人,皇帝很高興。


可是這個小國不太厚道,獻金人的同時,也出了一道難題:讓受禮者猜猜,這3個金人中哪一個最有價值。猜不出來,金人就再拿回去。


為了破解這個難題,皇帝想了不少辦法,請珠寶匠來檢查,稱重量,看做工。結果,3個金人都是一模一樣的,分辨不出高低好壞。


怎麼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彙報呢。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不會連這樣的小事,也不知道怎麼辦吧?


最後,有一位老臣說他有辦法。


皇帝將小國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著3根稻草,分別將3根稻草,插入3個金人耳朵裡。


第一個金人的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冒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掉出來了;而第三個金人的稻草,掉進肚子裡了,什麼響動也沒有。


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


小國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有一種修養,叫等人把話說完


故事二:


美國有位著名主持人,叫林克萊特,某天在主持一檔節目時採訪了一個小男孩。


林克問小男孩:“你的夢想是什麼?”


小男孩激動地說:“我想當一名飛行駕駛員!”


林克有意逗他:“假如飛機在太平洋上空飛行到一半而燃油耗盡時,你怎麼辦?”


“我會告訴我的乘客繫好安全帶,然後我掛好降落傘跳出去……”


沒等他說完,觀眾和林克都笑了,這真是一個聰明卻又自私的小孩。


沒想到小孩委屈地補充道:“我跳下去拿燃料,然後馬上回到飛機上!”


此時,眾人都沉默了。


有一種修養,叫等人把話說完


02


從以上2個故事中,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示?


傾聽是一個思維的過程


傾聽不只是聽見,而是聽其音,得其義,這是一個思維過程。


卡耐基說過:“一雙靈巧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


故事一中想表達的,也是類似的道理:善於傾聽的人,最有價值


傾聽最困難的,是不帶判斷地專注聽對方表達


比如,故事二中,觀眾的偏見和自以為是,對小男孩所講的東西,做出了先入為主的判斷,從而急於提出自己的觀點,打斷對方。


高水平的傾聽者,通常不會急於判斷,而是表示肯定,並引導、啟發對方把來龍去脈等各方面都講清楚,直到自己認為,信息已收集完整,足夠下判斷。


傾聽不是一句話都不說,而是要有反應


對方在說話時,要觀察對方的微表情和肢體動作,判斷對方是否心下有戒備,而不敢說出全部的內容,此時,就應該想辦法找到並消除對方的顧慮。


比如,為了讓說者放下戒備心理,暢所欲言,你可以使用類似以下言語:


“我明白了為什麼那件事對你來說是個問題。”


“我能夠想象那是怎樣的感受。”


“我很感激你對我這麼坦誠。”


傾聽並不是被動地聽、一句話不說,而是有目標、有策略的主動行為,根據交流過程進行動態調整,並適當做出回應。


為什麼人只有一張嘴,卻有兩隻耳朵?


因為上帝告訴我們,要多聽少說。


正所謂無傾聽,非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