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日本偷襲珍珠港,為什麼不事先告知德國?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美國珍珠港海軍軍事基地。第二天,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了“國恥演說”,美國全面對日開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從二戰結果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行為,使得美國順理成章地加入了盟軍集團,這也最終導致了軸心國集團的失敗。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偷襲珍珠港之前,卻並沒有向作為盟友的德國透露半點信息。這也使得希特勒在聽說珍珠港的消息後,忍不住破口大罵。

(羅斯福舊照)

那麼,日本在行動之前,為什麼沒有提前知會盟友德國一聲呢?如果提前告訴盟友,盟友不是就會配合日本的行動嗎?

一、日本沒有義務告知德國。

1940年9月27日,德國、意大利和日本三國代表在柏林簽署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從而正式成立了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從條約中的情況來看,德意日三國屬於平等關係,三國的戰略方針也具有主觀獨立性。單就這一層面來說,日本策動的戰爭計劃,並沒有義務告與德國知曉。

(德意日三國同盟漫畫)

二、日本告知德國不符合自身利益。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那就是日德結盟的初衷,實際上都是為了擴大自身的利益。對於希特勒來說,德國在一戰中,因為兩線作戰而導致失敗的教訓,還歷歷在目。換句話說,在希特勒還沒有徵服西歐之前,他是絕對不希望同蘇聯開戰的。

儘管蘇聯當時正值動亂,但卻依然是一顆定時炸彈。德國想要更好地征服西歐,就必須找到一個能牽制住蘇聯的力量。就整個遠東地區來說,也只有日本才具有那樣的能力。

另外,德國要想完成稱霸世界的目標,就必須要擊敗美國這樣一個潛在的敵人。在軸心國的勢力劃分中,太平洋區域之所以被劃分給了日本,就是因為德國希望藉助日本的海軍力量,來牽制美國。

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德國聯手日本,的確是當時的最佳選擇。

而對於日本來說,由於在中國戰場中陷入膠著,且美國又開始逐步減少了對日本的資源出口。這也就意味著日本必須要“以戰養戰”,出兵掠奪資源。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日本軍方實際上一早就擬定了“北上”和“南下”兩條計劃。在日本看來,假如選擇“北上”,有德國在西面配合進攻蘇聯,那麼日本和德國是完全有能力瓜分高加索地區豐富資源的。

而如果選擇“南下”,德國在歐洲戰場中對英法荷等國的壓制,同樣會使得日本能夠更輕鬆地將西方國家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納入手中。

因此,對於日本來說,德國也同樣是一個非常好的合作伙伴。

不過,由於美國還在東南亞有著大片的殖民地,因此日本想要徹底佔領東南亞,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就必然會觸犯美國的利益。而這一點,也最終導致了日本先下手為強,策劃了珍珠港偷襲事件。

在日本看來,將美國這個龐然大物拉入戰爭當中,對於軸心國集團,是很有風險的,起碼德國肯定是會派出外交官與日本進行交涉商議的。

這樣一來,事情就可能變得麻煩,而計劃的機密性也有可能受到影響。因此,出於這樣的考慮,日本最終並沒有將這個計劃告知德國。

(諾門罕戰爭)

三、日德兩國互不信任。

日本與德國都是驕傲的民族,雖然由於利益關係,暫時走到了一起,但實際上卻是互相不服氣的。從當時的一些事件來看,日本與德國缺乏溝通的情況,顯然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1939年,當日本準備為“北上”踩點探路,在諾門罕與蘇聯軍隊激戰時,德國卻猛不丁地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件事對當時正在與德國秘密商談結盟計劃的日本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傷害。

在1941年4月日本與蘇聯簽訂《蘇日中立條約》後,作為日本盟友的德國,卻在沒有攻下英國,並且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於1941年5月對蘇聯發起了閃電入侵。

就這兩件事來看,德國人完全就是隨心所欲,根本沒有把日本放在眼裡。因此,當日本最終確定要執行“南下”計劃時,他們也不會去通知德國自己的行動。

值得一說的是,希特勒在短暫地憤怒後,很快就發現了日本偷襲美國的積極意義。日本的行動雖說魯莽,但卻也拖住了蠢蠢欲動的美國。這樣一來,德國就有更多時間,專心致志地對付蘇聯了。

不過,由於美國奉行了“先歐後亞”的策略,德國人如意算盤,最終還是落空了。而日本與德國只顧自身的利益,各自為戰的行為,也最終使得他們在二戰中戰敗。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極其機密的重大事件,不事先告知德國是正常的。日本與德國雖然都是軸心國集團的重要成員國,在利益上有一致的地方;但畢竟日本與德國是兩個國家,其根本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都受到了經濟危機的打擊的德國和日本有共同的利益需求和敵對目標,聯合在一起協調行動可以增強彼此的力量;但畢竟德國和日本所面臨的國際和國內環境不是完全一樣的,因此德國和日本只能在大方向上保持一致;而在實現整體目標的過程中的具體行為是不可能做到完全信任與互相告知的。如果說在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訂之前,德國對於日本偷襲珍珠港是否告知德國是無所謂的態度的話,那麼在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訂之後,德國對於日本偷襲珍珠港不告知德國是極其憤怒的。德國只是想日本牽制住美國的注意力,而不是要把美國拖入戰爭。

德國和日本走向結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有共同的敵人與利益。

第一,日本和德國都遭受了1929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打擊,都走上了通過對外侵略擴張來解決經濟危機的道路。1929年的經濟危機使德國和日本的工廠大量倒閉及無數的工人失業,不僅造成了社會秩序的不穩定,還是政府的財政出現了極其嚴重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和德國要解決財政危機並同時穩定住社會秩序,就必須使自己國家的剩餘產品能夠銷售出去並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資金。怎麼做到這一點?對外侵略!德國的侵略目標是歐洲,日本的侵略目標是亞洲。

第二,日本需要德國牽制住英國和美國,德國也需要日本牽制住英國和美國。日本要佔領以中國為主的亞洲地區,這就會損害英國和美國在中國以及亞洲的利益,這必然會遭到英國和美國的強烈反對和打擊,而為了減少美國和英國對日本的威脅就需要德國在歐洲地區牽制住英國和美國。同樣的道理,德國要佔領歐洲地區也必然會損害英國和美國的利益,為了減小德國的壓力就需要日本在亞洲地區牽制住英國和美國的力量。德國和日本目標的一致導致了他們逐漸走向結盟。

第三,德國與日本有共同的敵人——社會主義蘇聯。德國和日本是資本主義國家,其統治階級是資產階級;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其統治階級是無產階級。可以說,資本主義的德國和日本與社會主義的蘇聯是天然的敵人。為了達到共同打擊共產主義的目的,德國和日本逐漸走向了聯合。德國和日本在1936年11月25日就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

德國和日本選擇了不同的進攻方向,德國向北進攻蘇聯,日本向南進攻東南亞和美國。為什麼呢?

第一,德國需要的戰爭資源在北方的蘇聯,而日本需要的戰爭資源則在南方的東南亞。這一點就決定了德國和日本進攻的方向必然是不同的。戰爭需要大量的橡膠和石油等資源,沒有這些資源就無法繼續進行戰爭。無論是德國還是日本都是領土比較小的國家,其本土的資源都是比較貧瘠的;這就迫使德國和日本不得不通過掠奪的方式進行戰爭。德國為了掠奪蘇聯的資源而執行了巴巴羅薩計劃,日本為了掠奪東南亞的資源而偷襲了珍珠港。

第二,德國和日本軍事力量側重的不同導致了其進攻方向上的不一致。德國的陸軍強大而海軍弱小,這就決定了德國必然是運用強大的陸軍力量來進攻蘇聯,而不是運用弱小的海軍力量來進攻英國。相比較來說,面對美國的日本海軍力量是比較強大的,而面對蘇聯的日本陸軍力量是比較弱小的;日本也必然用強大的海軍去攻打美國,而不是用相對弱小的陸軍去攻打蘇聯——諾門罕戰役已經讓日本陸軍認識到了蘇聯陸軍的強大。

第三,陸權強國德國和海權強國日本的作戰對象是不一樣的,德國的主要作戰對象是蘇聯,日本的主要作戰對象是中國和美國。這種作戰對象的不一樣,就導致了德國和日本對彼此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德國要求日本牽制住美國並與德國共同進攻蘇聯,而日本則要求德國與日本共同打擊美國;這種作戰對象和目標上的分歧必然會導致德國和日本不會進行太緊密的作戰計劃情報方面的合作。

日本和德國國家利益的分歧最終導致了他們在合作侵略的岔路上越走越遠。

第一,日軍執行南下計劃是為了日本的國家利益,因為東南亞有日本所需要的戰略物資和市場。日本佔領東南亞不僅可以獲得穩定的戰爭資源獲得地,還可以為國內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找到更廣闊的市場;既解決了經濟危機,又增強了國家力量。收穫大於付出。而如果日本進攻蘇聯則會出現付出大於收穫的情況。南下是日本國家利益的體現。

第二,德國執行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則是為了德國的國家利益,因為德國可以從蘇聯獲得急需的戰略物資和商品傾銷的市場。雖然蘇聯的冬天極其寒冷,但擁有眾多人口的蘇聯的自然資源是無比豐富的;德國佔領蘇聯既可以推動重工業的發展,又能解決人民的失業問題。如果做到這一點,希特勒就做到了他所說的為德意志民族爭取生存空間的目標。所以說,北上進攻蘇聯是德國的國家利益所在。

第三,德國與日本的最終國家利益是有衝突的,這種衝突必然導致德國和日本軍事協調上的盲區。希特勒的最終目標是稱霸世界,日本的最終目標也是稱霸世界;世界上能夠容得下兩個以稱霸世界為目標的霸主嗎?當然不能!如果1945年德國和日本沒有先後敗亡,那麼德國和日本之間最終會發生戰爭。想當世界霸主的日本會把自己偷襲珍珠港的戰略意圖事先告知想當世界霸主的德國嗎?當然不會!

受到當時國際國內環境的影響,日本並沒有把偷襲珍珠港的情況事先告知德國。國家利益的一致程度決定國家交往的程度,國家利益高度一致那就高度交往,反之則低度交往。還是那句話:國家利益決定外交政策,外交政策反映國家利益;而最終決定國家利益的則是國家的綜合國力。


歷史緯度


日本偷襲珍珠港,事先告訴了希特勒。這麼大的事情,東條英機就算再瘋狂,還不至於事先不告訴德國。

一直以來網上流傳的說法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沒有告訴希特勒,導致希特勒在事後勃然大怒,大罵日本愚蠢。然而根據《第三帝國的興亡》的大量資料記載,真實的歷史並非如此。

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高層認為對美開戰已不可避免,而此等大事若不告訴德國,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假如德國不對美國宣戰,日本單獨開戰,日本就虧大了)

於是日本在偷襲珍珠港的一個月前,緊急召見了德國駐日大使歐根奧特。這次召見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極力同德國達成協議,共同對付美國,並且承諾各自不單獨跟美國媾和,兩國一起承擔戰爭的後果。

當時由於德軍進攻蘇聯不利,希特勒希望日本參加對蘇聯作戰,而不是對美開戰。但日本的回應卻是必須馬上討論德國是否會推遲對美作戰,藉口不提蘇聯問題。

11月21日,德國駐日大使歐根奧特將這個情況彙報給了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裡賓特洛甫的回覆是這樣說的:戈林認為如果德國或者日本有一方已經陷入對美戰爭,另一方一定不會實現單獨和平。

到了11月28日,裡賓特洛甫在柏林召見了日本駐德大使渡島支廳,他對渡島保證:如果日本對美開戰,德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同美國實現單獨和平,並且德國還會給予日本支援。這是元首的意思。

這也就證明,日本偷襲珍珠港,希特勒不僅知道,而且還是支持的。(其實日本人襲擊珍珠港的時候,德日之間還沒有籤協議,這只是日本人的單方面行動,德國可以不需要對日本承諾什麼了,不過希特勒依然對日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說到這裡,有人就很好奇了。希特勒不是希望日本打蘇聯嗎?怎麼突然又支持日本去招惹美國了呢?

其實這不是希特勒的臨時起意,他做出這個決定是有原因:

首先,希特勒對滅掉蘇聯很有信心。

德軍在莫斯科城下受挫後,希特勒認為這只是一次小失敗,依然樂觀自信的認為德國可以靠自己的實力解決蘇聯,日本是否出兵幫忙,對他來說並不重要。

第二,希特勒早就想跟美國宣戰了。

根據有些人的錯誤說法,德國是被日本拖下水的,美德之間沒矛盾。然而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其實早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和德國就已經是劍拔弩張了。

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的當天,美國就宣佈解凍蘇聯資產,並宣佈對蘇聯實施經濟援助。

1941年7月,美國接管了冰島,主動接替英國負擔起了在大西洋護航的任務,加大了對英國的援助。


1941年9月,羅斯福還要求美國海軍在大西洋見到德國潛艇就打,還要先發制人。希特勒為了不招惹美國,下令限制德國潛艇的行動,搞得潛艇部隊非常難受。

這些事件都表明,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德國已經是不宣而戰。美國和德國已經處於事實上的戰爭狀態。只不過當時希特勒沒有開戰的藉口,並且希特勒也知道憑德國的實力也無法單挑英美蘇三國,所以他一直都在忍耐,想找機會報復。



第三,希特勒想把日本拖下水。

當時的背景很搞笑。日本挑起侵華戰爭的時間雖然早,但日本只是有限度的傷害了英美的利益,並沒有跟英美翻臉。而德國入侵波蘭的時間雖然晚,但直接跟英國翻臉了。這也就意味著,德日雖然同盟了,但他們是各打各的,利益沒有綁到一塊,日本隨時都可以終結與德國的同盟關係,然後拋棄德國向英美示好。

希特勒作為當時壓力最大的人,他非常希望把日本拉下水,讓日本敞開膀子跟自己一起挑釁英美世界霸權,向全世界開戰。而日本主動去招惹美國,這顯然很符合希特勒拖日本下水的目的。

所以,當日本真正的行動後,希特勒感到非常高興。他馬上打電話給戈培爾,表達了他的興奮,並在珍珠港事件後的第四天,召開國會會議,在會議上對美國宣戰。歡欣鼓舞的慶祝日本和德國上了同一艘“賊船”。



綜上所述,希特勒支持日本的決定,並非是他臨時起意,也並非是日本擅自做主,坑了希特勒和德國。而是希特勒很早就希望日本跟美國開戰,把戰爭擴大化。因為在希特勒看來,日本進攻美國至少對德國有四方面的好處:

首先,日本可以把美國拴在太平洋上,讓美國無法專心對付自己。

其次,日本打東南亞,可以削弱英國,讓英國無法專心對付自己。

第三,日本對美宣戰,可以切斷美國對蘇聯的援助,有助於德國消滅蘇聯。

第四,日本無法單獨媾和,將來只能跟德國同進同退。



只不過,希特勒誤判了形勢,美國沒有被日本拖在太平洋,而是採取先歐後亞策略,打算先解決德國,然後再去對付日本。德國在珍珠港事件中,虧大發了。

並且,日本也特別不夠意思。希特勒對日本鼎力支持,只提了一個小小要求,就是希望日本能截擊美國支援蘇聯的貨輪,不致使美國的援助能源源不斷的運到蘇聯。其實這個要求並不過分,畢竟那是美國的貨船,日本都與美國開戰了,還有什麼顧忌?

結果日本大使居然說:不想因為攻擊美國支援蘇聯的貨輪而開罪於蘇聯。斷然拒絕了希特勒的這一請求。導致日本對美開戰後,日本和德國還是各打各打,沒有任何實質性合作可言。

一個意呆利,一個日自己,希特勒找到這兩個坑爹的盟友,德國也不輸也難吶。


Mer86


二戰中,雖然德意日法西斯三國,組成了軸心國。成為了聯盟關係,但是三者的利益點卻千差萬別。

德國的目標是儘量穩住美國,奠定歐洲大陸新政治局面,強迫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在歐洲地區乖乖就範。因為美國的實力實在太強大,希特勒也非常明白這一點,一旦美國捲入進來,戰場局面將更加瞬息萬變。德意志的勝算也會大大減少。

意大利的目標是“建立環地中海的大羅馬帝國”,恢復羅馬帝國時代的榮光。結果連希臘,非洲土著都打不過,變相給德國增加了很多麻煩。

日本鬼子的戰略目標是最大的,也就是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

但是這個圈北有蘇聯,所以日本試了試諾門罕,發現打不過蘇聯,於是全力投入太平洋,但是太平洋是美國的勢力範圍,日本想擴張,就必須先處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恰好這時候軸心國勢如破竹,美國怕英國等國戰敗,貸款收不回來了,所以在經濟,石油方面,狠狠地制裁日本。

這也變相逼迫日本必須把髒手伸向東南亞,也就是同盟國的殖民地。

於是就上演了偷襲珍珠港與南下東南亞兩出大戲。日本國土面積一下子擴張到740萬平方公里。

但是美國的參戰,直接扭轉了二戰的戰局。羸弱的軸心小國,如何和超級大國抗衡!最後也只能投降。





西餐劉顯琨


日本和德國的關係雖然是盟國關係,但是並沒有實質性的作戰聯盟,從心理上說,擁有極度自豪感的大和民族和擁有極度自豪感的德意志雅利安民族是互相看不起的。兩國關係其實以前就不咋滴,難以相互支持!


不過日本在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和德國正在共同討論對付美國的協議。

1941年11月12日,日本的高層認為對美作戰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日本高層決定應該努力同德國達成協議共同對付美國,並且承諾不實現單獨和平。此時德國在蘇聯的戰況不利,德國是希望日本能夠參加蘇聯作戰的,只是日本考慮到參與蘇聯作戰對自己沒什麼收益可言,日本人可不想當德國人火中取栗的角色和配角 ,所以日本給德國的回應是必須馬上討論德國是否會推遲對美國作戰。

11月21日,德國駐日本大使歐根奧特將情況彙報給外長裡賓特洛浦,隨後裡賓特洛浦給了回覆:“戈林認為德國或者日本有一方已經陷入對美戰爭,另一方一定不會實現單獨和平。”

11月28日,德國外長裡賓特洛浦會見了日本駐德大使渡島支廳,並且跟他保證如果日本對美開戰,德國將給予幫助,在任何情況下,德國都不會同美國實現單獨和平,元首已經下過決心。


12月4日,裡賓特洛浦在東線司令部見到希特勒,得到同意去準備一個有德意日三方締結的協定,約定三方如果任何一方對美開戰的話 ,另外兩方將立即認為自己也同美國開戰了!只不過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時候,協定還沒有籤,這就變成日本單方面行動,德國反而不需要承諾什麼。

從以上可以看到,日本雖然在偷襲珍珠港這件事沒有通知德國,不過兩方都有一種共識,就是早晚要跟美國開戰。

其實德國對於美國早晚要參戰已經很明瞭,希特勒是希望日本對美國開戰的,日本進攻美國對德國至少有三個好處:既可以把美國栓在太平洋上,又可以削弱英國,還可以切斷美國對蘇聯的援助,有助於德國消滅蘇聯。

而日本偷襲珍珠港也基於自己作戰的目標,想要取得制海權,最好的結果是德國在蘇聯取得勝利,美國知道大勢已去放棄“復仇”。最壞的結果就是炸掉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型艦船和飛機,使其無法在短期內參戰,更無法突襲日本國內,進而取得制海權,掩護海軍繼續南進!


日本偷襲珍珠港沒有通知德國,有幾個原因:

  1. 他們雖然是盟友關係,但並沒有真情實意,德國在閃擊波蘭和突襲蘇聯的時候都沒有通知日本。
  2. 日本擔心洩密,偷襲的主要目的就是出其不意 ,日本與德國相距甚遠,信息的傳遞很可能導致消息洩露!
  3. 日本不知道德國是否真的支持自己進攻美國,因為德國是希望日本能幫忙夾擊蘇聯的,如果消息傳給德國,德國很有可能故意洩露消息,以逼迫日本北上。
  4. 絕大多數日本高層對美國不屑一顧,甚至大放厥詞說美國只能生產玩具,認為美國都是貪生怕死之人,如果在大日本帝國威壓下美國選擇投降,那麼掌握美國的就是獨自發動戰爭的日本,那樣就不用和德國平分美國!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對美宣戰後,美國也隨之對日宣戰,隨後德國也對美國宣戰,只是日本和德國都沒想到美國會開掛,希特勒也沒想到美國的戰略是先歐後亞,美國沒有被拖在太平洋,導致歐洲戰場的天平瞬間傾斜,美國就成了壓死德國這匹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日本也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代價!

歷史紅塵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軍事重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捲入戰爭。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性事件之一,加速了日本等法西斯國家的滅亡。

有人會問,日本和德國是盟國,日本為什麼事先沒有通知德國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導致日本對德國強烈不滿

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納粹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在1939年的5月到9月份,在遠東的中國諾門坎地區,日本正在與蘇聯進行諾門坎戰役。作為同盟國,納粹德國不進攻蘇聯也就罷了,還與蘇聯簽訂了相互不侵犯性質的條約。這使得日本有一種被盟國納粹德國欺騙,被出賣的感覺,日本十分惱怒。

2 德國對日本的鄙視

1939年5月到9月的諾門坎戰役,德國是派有觀察團進行戰爭觀摩的,但對日本在與蘇聯戰爭中的表現深感失望,認為日本水平還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水平。這是德國決定與蘇聯簽約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於嚴重鄙視日本,覺得沒必要告知日本,於是就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簽約時日本還正在與蘇聯進行作戰呢。

3 日本與德國國家利益的衝突

日本國家利益:

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小島國,希望解決石油和橡膠等戰爭資源問題,以便戰爭能打下去,實現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並且幫助德國進攻蘇聯,日本得不到太多好處。而進攻英美殖民地,可以獲得大量戰爭資源。

德國國家利益:

德國希望日本在遠東進攻蘇聯,自己在歐洲進攻蘇聯,這樣迫使蘇聯陷入“兩線作戰”的戰略陷阱中去。

“友誼的小船,真是說翻就翻”,日本和德國兩個國家都是抱著“生米煮成熟飯”和“幹了再說”的思想,這樣迫使對方必須接受既成事實,因此都沒有事先告知對方。


寶劍鋒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偷襲美國的珍珠港,這在當時震驚了全世界。日本在行動之前連德國和意大利都沒有通知,這讓身為軸心國聯盟大哥的兩國非常惱火,日本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1940年9月27日,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在柏林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軸心國聯盟正式成立。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實際上看不起日本的軍事實力,他們之所以把日本拉進聯盟,為的是讓日本牽制住蘇聯和美國,尤其是美國。希特勒極度不希望美國加入戰鬥,他們多次叮囑手下的軍官,不準攻擊美國的船隻。即便如此,希特勒還是不放心,於是他希望日本能夠在太平洋給美國製造點壓力,使得美國無心插手歐洲的戰事,但是他只希望日本能夠給美國製造點壓力,他不希望日本去攻擊美國。

日本很清楚德國和意大利拉自己進聯盟的意圖,可是美國切斷了他們的石油貿易,如果他們不突破美國的封鎖的話,那麼他們將無力再戰下去,佔領的東亞土地都必須放棄,這肯定不是日本願意做的事情。日本想要打破美國製造的困局,他們只有偷襲美國的珍珠港,消滅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然後南下佔領東南亞的資源區。假如日本把偷襲珍珠港的想法提前告訴德國,那麼他們將陷入兩難的境地,襲擊行動計劃是要取消掉。

日本於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此時的德軍正在莫斯科城外與蘇軍進行戰鬥,戰鬥打得異常激烈,德軍已經顯現出戰敗的徵兆。希特勒多次要求日本從滿洲進攻蘇聯的西伯利亞,然後與德軍東西夾擊蘇軍,可是每次都被日本以石油和物資匱乏為由給搪塞過去。如果日本把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告訴德國,那麼他們就不能以缺乏石油和物資來搪塞德國,希特勒肯定會逼日本撤銷襲擊珍珠港的計劃,並進攻蘇聯的西伯利亞,否則日本必然被踢出軸心國聯盟,日本將失去德國的援助。

二戰的時候,德國沒少幫助日本,特別是在提高日本軍事理論水平上的幫助非常大。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開始向法國學習戰術理論,法國教給他們的進攻理論以步兵攻擊為主,坦克只是步兵的後盾,這使得日軍在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中吃了大虧。當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簽訂《三國同盟條約》的時候,法國已經被德國的坦克奇襲戰術打敗,日本請求德國能夠派人去給他們的參謀們傳授新的戰術理論,德國還真的派人去給日本的參謀們授課了。

德國對日本的幫助除了傳授戰術理論外,還有實質性的武器資助。1940年,德國的傘兵在西歐大陸了屢建奇功,日本立刻要求德國幫助他們建立傘兵部隊,德國既送武器裝備,又派教官去指導訓練。日本在1942年奪取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時候,他們的傘兵部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還有緬甸阻擊盟軍的時候,日本傘兵也建立了讓人稱奇的功勞。

如果日本事先告訴德國,那麼德國必然會阻止日本的行動,只要日本不聽話,德國肯定會解除與日本的同盟關係。日本既不希望失去德國的援助,也不希望取消偷襲珍珠港的計劃,他們唯有瞞著德國才能成事,而且知道的人越少,成功的幾率就越高。二戰時期,國家之間的通訊主要以無線電發報機為主,這不是一個萬無一失的通訊方式,英國和美國都具備破譯的技術,如果日本通知德國的話,美國可能事先就會得到消息,那麼進攻就會失敗。為了能夠成功偷襲珍珠港,日本大本營當時對外封鎖了一切相關的信息,他們要的是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一擊必殺”。


世界近代史觀察員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首先日本不管從哪方面說也沒必要向德國彙報。二戰時期德意日三國軸心。他們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雖然建立軸心國的提議是德國提出來的。而且軸心國的建立也是在德國的組織下建立的。但是地位上三國平等一致,於公於私日本也沒有向德國彙報的理由。按照德國和日本區域劃分美國的勢力範圍歸屬日本。所以美國和日本發生什麼事情都與德國無關。德國之所以會和日本結盟,就是想要藉助日本的海軍來牽制美國。


而日本和美國的關係一支非常好。即使二戰爆發後,美國和日本的經濟貿易往來一直沒有停歇。日本在二戰期間戰略物資70%都是由美國供應的。直到後來日本決心想要擺脫被美國控制,所以日本攻佔了法國殖民地越南。準備從東南亞獲取物資能源。日本的舉動讓美國十分的生氣,所以在日本佔領越南之後美國就切斷了日本的能源物資供應。並且對日本進行的封鎖。美日關係開始惡化。


美國原本也沒有打算和日本開戰。就是希望日本可以知難而退。繼續依賴美國,而美國也可以從日本身上掙到大筆的資金。但這個時候美國的所作所為已經徹底激怒了日本。日本一方面痛恨美國想把自己握在手裡不放,另一方面又心有餘悸。更加堅定了想要擺脫能源物資依賴美國的這種做法。而且日本政府確定了繼續入侵東南亞等決定後,他們也怕美國對日本的海上航路進行破壞。並且美國的行為讓日本深深感到了背叛。所以日本也想要報復美國。這個時候日本海軍提出了襲擊美國珍珠港的行動部署。按照日本的預想珍珠港會被日本徹底擊垮,而美國除了忍耐就是會投降,因為日本人一直都認為美國人膽小。而日本當時囂張到什麼程度?他們選擇性的忽視了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甚至有的人還不放厥詞,認為美國的工業只能生產玩具。根本造不出飛機大炮還有軍艦。至於通知德國更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



事實證明。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雖然成功了。但只是破壞了軍港而已。珍珠港內的艦隊主力都不在港口內。除了破壞港口之外日本再無收穫。而日本的莽撞行為之後,美國也沒有向他們預想的忍氣吞聲。而是直接對日本宣戰介入了戰爭中。而德國也是因為和日本的盟國的關係。美國在對日宣戰後也同時對德國宣戰。並且美國決定對歐洲的同盟國開始進行物資輸送,確保盟國可以擊敗軸心國。要說德國也是倒黴催的。本來德國和蘇聯英國就已經陷入了僵持階段,這個時候最怕外力打破這種僵持。而日本還不知死活的招惹美國。導致歐洲戰場的天平瞬間便開始傾斜。德國也因為美國的參戰,處境變得越發的艱難。美國也就成了壓死德國這匹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小小小百科全書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盡最大努力詳盡透徹的回答每一道問題。(當然有時可能篇幅有點長)。希望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


1941年3月12日,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出訪歐洲,訪問蘇德意三國。松岡洋右此行的目的是為了確保日本南下東南亞的戰略能正常實施,在加強與德國關係的同時, 力圖進 一步改善同蘇聯的關係。

3月26日,松岡到訪德意,打算了解一下盟友德國和意大利(以德國為主)對歐洲的打算和對日蘇改善關係的反應。希特勒在4月4 日接見松岡時卻宣稱德國不會進攻蘇聯, 對蘇日談判 默持許態度。結果日本外相松岡洋右信以為真,將情況發回國內。並在日本政府的首肯下於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與蘇聯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

而當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時,日本政府好似被一記耳光打在臉上,原來德國在對蘇聯開戰問題上愚弄了自己。

被人當傻子任誰都不會高興,既然你德國做得初一,那我日本也做得十五。德國在蘇聯問題上,對日本的欺瞞可以說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不事先告知德國的直接原因。

其實,在珍珠港之前。軸心國之間,相互拆臺,互相算計的情況就已經出現了很多次。

1937年,七七事變後,作為日本盟友的德國,宣佈德國對中日戰爭嚴守中立。並繼續賣軍火給中國;

1939年,因不滿德國單方面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墨索里尼在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的當天,宣佈嚴守中立;

日本由於身陷中國,因此在1939年二戰全面爆發後,日本也沒有配合德國;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自感被德國掃了面子,又一次的選擇了中立。

德意日軸心國,雖然鼓吹他們的同盟是鋼鐵同盟,三國如同一國。但其實,作為極端反動自私 的法西斯政權,德意日三國的關係只是其爭霸的工具而已,本質上是強盜式的合作。這種關係也導致了三國既互相利用又互不相讓,甚至互相拆臺。這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不事先告知德國的本質原因。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非常歡迎大家來吐槽!!!


東斯坦因


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美日的關係還是可以的,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頻繁,互有利益關係,美日雙方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矛盾,更不至於翻臉,可是在近代史上,日本是一個非常囂張而且野心勃勃的國家,當時美國一直都在給日本提供二戰期間的物資,這樣的關係讓日本感覺自己被美國控制住了,想要掙脫美國這個枷鎖。

日本當時發現越南是個好地方,他們打算在越南解決物資問題,從而徹底擺脫美國,日本在作戰時成本會減少到更低,也不用考慮到其他。日本對於越南這條東南亞的物資供應鏈十分的重視,可是在美國得知日本的計劃後,美國馬上採取了反對措施,當時美國將提供給日本物資的渠道給中斷了,讓日本陷入到了孤立無援的境地,美日之間的貿易戰完全是日本自己作出來的,可是日本也因此和美國翻了臉。

而美國當時的想法其實只是希望日本依舊通過他們來提供物資,只要一切恢復以往的貿易往來就沒有什麼問題,關鍵在於當時的日本卻不這麼認為,日本不想再受美國的牽制。在日本看來當時的美國工業發展水平太低,而且日本企圖通過毀掉珍珠港讓美國陷入絕境。

不想日本偷襲珍珠港沒有對美軍造成慘重的損失,更不要提摧毀珍珠港,而日本的這一行為讓美國開始對其宣戰,而且還將德國拉下水,因為當時德國和日本是盟國,所以美國同時也對德國宣戰,美國開始向同盟國提供了大量的物資。當時的德國因為受到日本的牽連而四面受敵,一方面是美國,一方面是英國和蘇聯,德國因為有了日本這個豬隊友,讓本來已經穩固的局勢被徹底摧毀。

當時的德國很無奈,而且日本在偷襲珍珠港之前也沒有和德國進行任何商議。其實日本也沒有任何必要和德國商量,首先日本當時本就目中無人,其次雖然軸心國的建立是德國提議的,但是日本、意大利和德國之間都是處於平等地位的,不存在向誰彙報這種問題,所以日本並沒有義務告知德國。當時軸心國的勢力範圍劃分明確,美國並不是屬於德國侵略範圍內的,所以更加無權過問,只不過因為日本而導致德國腹背受敵,美國對日本宣戰,也標誌著美國正式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鬥爭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