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東方問題的來龍去脈

說起東方問題,就繞不開奧斯曼帝國。因為東方問題,指的就是近代歐洲列強為爭奪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奧斯曼帝國及其屬國的領土和權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國際問題。因為從歐洲看,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東面,所以就有了“東方問題”的說法。東方問題,在19世紀專門被用來概括在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和它被假定即將瓦解中所造成的各種國際問題。


龐大而驕傲的帝國

東方問題的來龍去脈

奧斯曼帝國,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因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而得名。其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疆域龐大,擁有巴爾幹半島、中東及北非的大部分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裡海及波斯灣,北及今天的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現在的蘇丹與也門。

土耳其人本為一個突厥小部族,初居中亞,遷至小亞細亞,後來日漸興盛。奧斯曼帝國自1453年消滅拜佔廷帝國後,定都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奧斯曼帝國日趨鼎盛。疆域在17世紀達到最高峰。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掌控了地中海。

奧斯曼帝國是15到19世紀唯一能挑戰歐洲國家的伊斯蘭勢力。但是1699年《卡洛維茨條約》的簽訂標誌著奧斯曼帝國由盛而衰,到19世紀初,帝國已經沒落。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敗於協約國之手,奧斯曼帝國因而分裂。1922年,凱末爾領導起義,擊退歐洲勢力,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奧斯曼帝國滅亡。

奧斯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6個世紀之久。伴隨著向外擴張,促進了伊斯蘭教在世界的第三次大傳播。在15至19世紀成為伊斯蘭世界的盟主。享國期間,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與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不斷模糊。

衰敗與沙俄的進攻

東方問題的來龍去脈

盛極而衰在歷史上並不鮮見。大英帝國如此,奧斯曼帝國也難逃此厄運。這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持續擴張幾個世紀的大帝國在向西擴張受到阻之後,便墜入了無可挽回的內憂外患之中。

奧斯曼帝國在1683年進攻奧地利帝國的首都維也納失敗後,就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雄風,走了下坡路,開啟了由盛而衰之旅。

到了18世紀,這個地跨歐亞非三洲,控制地中海、黑海和紅海的奧斯曼帝國,可謂強鄰步步緊逼,國勢日落西山。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方列強日益向外擴張。

到了19世紀,歐洲列強已經不把奧斯曼帝國放在眼裡,開始爭奪戰略要地奧斯曼藩屬巴爾幹及其東南端的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兩海峽。而黑海是俄國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巴爾幹是東南歐的門戶,這兩海峽地扼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所以,歷代沙皇都把侵佔土耳其,奪取黑海出海口,佔領巴爾幹,打通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通道作為追求的目標。

為此,沙俄動作頻頻,始終沒有閒著。最早在1695年和1696年,就兩次進攻奧斯曼帝國的屬地亞速。1774年又進攻奧斯曼帝國,協迫訂立《楚庫克-凱那爾吉和約》。按約把領土擴張到黑海沿岸,使節常駐君士坦丁堡。這標誌著俄國在近東擴張膨脹的開端,也埋下了東方問題諸多爭鬥的種子。1792年再進攻奧斯曼帝國,通過《雅西和約》獲得克里木汗國。1812年又逼迫奧斯曼帝國通過《布加勒斯特和約》,奪得比薩拉比亞和部分摩爾達維亞,從而控制了黑海和多瑙河口。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又進攻奧斯曼帝國,1829年簽訂《亞得里亞堡條約》。

慾望與列強的政策

東方問題的來龍去脈

俄國在近東的持續擴張,讓歐洲諸列強心中發癢。從1821年至1829年,歐洲列強紛紛把手伸向奧斯曼,使東方問題開始成為全歐性的問題和牽動國際政治的問題。

而最為活躍的俄、英、法、奧和統一後的德國,成為整個19世紀東方問題爭奪舞臺上的主要國家。

俄國對東方問題的策略是,肢解奧斯曼帝國,將其領土蠶食鯨吞,力求控制黑海、君士坦丁堡和兩海峽,以便自由出入地中海。英國則想保持一個由它控制的表面獨立的奧斯曼帝國,以保障英國在東方特別在印度的權益,並藉此控制兩海峽,遏制俄國通過地中海與英國爭霸。

伴隨英國加強對東方的侵略和在北美殖民地的失去,印度對英國顯得更為重要,而俄國在近東的擴張勢頭強勁,所以,英國為了維護它這條龐大殖民體系中的東西方重要通道,在近東與俄國展開激烈角逐,成為19世紀東方問題爭奪舞臺上的兩個主要對手。

法國最早在近東就有通商權,並在奧斯曼帝國及其屬國埃及擁有很大的經濟利益,所以跟俄國的南進政策早就有衝突。從拿破崙帝國覆滅以後,法國對東方問題的策略基本與英國保持一致。

奧地利是奧斯曼帝國鄰居,對東方問題的態度起初與俄國大體一致,所以就有了1726年與俄國結盟,共同侵略奧斯曼帝國。可是,到了19世紀,俄國在近東的擴張,嚴重威脅奧地利,因此兩國關係逐漸對立起來。19世紀末,奧地利把擴張重點轉向巴爾幹,就此兩國矛盾和衝突激化。

德國在統一前沒有閒心染指近東問題,而1878年柏林會議時,德國才登上了東方問題的舞臺,威廉二世掌握大權後,聯合奧地利大力推行東進政策,才與英、俄、法在近東進行激烈角逐。

爭奪與列強的混戰

東方問題的來龍去脈

列強圍繞著東方問題越來越激烈的爭奪,是1821年希臘獨立戰爭爆發後。

1833年俄國利用奧斯曼帝國與其屬國埃及戰爭的有利時機,迫使奧斯曼帝國與俄國簽訂《溫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後來俄國在諸列強的反對聲中放棄了這一條約,然而隨著列強在近東爭奪的不斷加劇,最終導致1853年至1856年英、法、薩丁王國聯合對俄的克里米亞戰爭。

俄國戰敗後,無奈訂立了《巴黎和約》,其中規定了黑海中立化,致使俄國在歐洲大陸霸主地位受到嚴重的削弱。然而,普法戰爭爆發後,俄國借英、法無暇顧及近東事務之機,自己廢除了《巴黎和約》中黑海中立化條款。1877年俄國又進攻奧斯曼帝國,使其簽訂《聖斯特凡諾條約》,企圖獨佔奧斯曼帝國,引起列強強烈不滿和反對。1878年訂立《柏林條約》,逼迫俄國放棄根據《聖斯特凡諾條約》獲取的許多領土和權益。

進入1890年,德國與奧匈帝國強勁向近東和巴爾幹擴張,而俄國不斷加強了對巴爾幹“泛斯拉夫主義”的煽動,這樣,德、奧與俄、英、法在這一地區劍拔弩張,到20世紀初,兩大軍事營壘最後形成,至此,巴爾幹半島硝煙滿天,戰爭一觸即發,剛過了波斯尼亞危機,兩次巴爾幹戰爭相繼而來,最終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結束語

東方問題的來龍去脈

事實上,到了18世紀,東方問題就一直縈繞在歐洲上空。在1821年至1829年的希臘獨立戰爭、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1908年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危機、以及1912年至1913年的巴爾幹戰爭中,都有東方問題的影子。

說到底就是兩個問題,一個是都擔心奧斯曼帝國這塊大蛋糕被別人獨吞。眼看著奧斯曼帝國搖搖欲墜,它在巴爾幹半島和中近東地區的領土和屬地究竟怎麼分?歐洲列強各有各的盤算,由此而引發矛盾和鬥爭,他們明裡暗裡你爭我奪,相互牽制,互不相讓。一個是奧斯曼帝國自身衰敗,其統治下的巴爾幹受壓迫已久的民族開始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在歐洲列強的鼓搗下,使巴爾幹民族解放運動的道路更加艱難。這兩個問題攪和到了一起,使巴爾幹問題錯綜複雜,成為國際衝突的主要矛盾,也使巴爾幹半島成了歐洲的“火藥桶”。

總之,奧斯曼帝國的衰敗和西方列強對這個即將滅亡龐大帝國的垂涎,是東方問題出現的主要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