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魯迅到底該不該退出中學課本?

一滴水135929717


現在網上有很多言論,覺得,魯迅應該退出中學課本,而且,從目前來看,魯迅的很多文章,在我們上中學的時候可以看到(20年前),還在課本里,如今,已經消失在課本里了,看這個架勢,會響應磚家們的號召,魯迅的文章,極有可能會逐步退出中學課本里,這是很可悲的。



之所以有很多人支持魯迅文章退出中學課本,專家們的理由是:

1、魯迅性格太偏執,不利於中學生們思想健康教育。

2、文字表述或許過於血淋淋。裡面提到“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3、雜文難以理解。魯迅最大的成就就是雜文了,他的雜文中始終帶有很多的批判和暗示。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去讀他的文章會很難理解。


4、時代不同了,他的觀點不適合現在了。魯迅的文章畢竟是揭露舊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醜陋的一面,現在是新世紀,文章已經不適合現在人學習,文中宣揚的價值觀和思想與現代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偏離。雖然魯迅先生思想超前,但是畢竟現在已經是21世紀了。

5、思想直指人性。他看不慣誰,就罵誰,觀念激進、偏執,所以,很多人不喜歡。

這是很多所謂提出魯迅文章要退出中學教科書的原因,根本原因是,有些人害怕他說的文章,說的就是現實,其他的,都是藉口,我不太支持魯迅文章退出中學課本,原因如下:


1、魯迅是一個充滿正義感的人,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這樣的人。也就是說,魯迅對於看不慣的事情,就要說,也發表文章進行批判,他不怕得罪人,這種人,是社會的棟樑、國家的脊樑,我們的國家,太需要這種敢於說真話、有正義感的人了。

課本里把這種正義感的人拿出來,讓學生們去學習和效仿,做一個正義感的人,國家才有希望。

青年強、國家才強,青年興,國家才興嘛。我們國家,太需要有正義感的人了,特別是當代,太需要有敢於說真話、不怕得罪人,像魯迅這樣的人,需要這種品質和社會風氣。


2、魯迅是一個有民族感、國家觀念的人,一個充滿了民族氣節的人。我們不僅需要有正義感,還需要有民族觀、國家觀,敢於拿起刺刀跟外敵做鬥爭,哪怕是文字鬥爭,這樣,我們國家才有希望,才是一個有希望的民族,才會是一個值得別人尊敬的民族,當我們面對外敵的時候,我們才會團結一致,同仇敵愾應對外敵,國家需要這樣的民族氣節。

3、魯迅的作品充滿了正氣。一個人的人品,可以體現在他的作品裡,魯迅的人品,體現在他的作品裡,看了魯迅的作品後,才會引導我們如何去做人,做一個正直的人,魯迅的作品,引導我們、鼓舞我們,它猶如一盞燈燭,指引著我們朝正直、正義、正氣方向去做人,而不是做一個媚態、世故圓滑、阿諛奉承的奸詐之人。


魯迅的作品,充滿了正能量。

4、很多文章,是真的寫的好。他的很多文章,如《少年閏土》、《為了忘卻的紀念》、《故鄉》《阿Q正傳》、《孔乙己》等,是真的寫的好。讓大家看看好文章,有何不可呢。

5、雖然文章有點生澀一時半會看不懂,但等你長大後,就懂了,當你有了人生生活經歷後,就會覺得,他說的太有道理了,太超前和現實了。


烏魯木齊那些事兒


如果魯迅先生真的從教科書上退了下來,那將是中華民族的悲哀!因為它還沒到退休的年齡,他的精神永不過時。

大家知道,魯迅先生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他的精神是近代文學史上的一面旗幟。他不畏強暴,敢於直言,他謳歌光明,抨擊黑暗,為了民族的前途和命運而吶喊。特別是他的雜文象投槍,象匕首,直剌要害。他剛正不阿的正氣,實亊求是的精神永遠不可磨滅。

魯迅先生是否退出教科書這一議題,也許不是空穴來風。即然有這個議論,有些人就會有這種企圖。我是魯迅文學的鐵桿粉絲,我堅決反對讓魯迅文學下架的危險想法。當年,本人就是菾名魯迅,才參加中國魯迅文學院學習的。我崇拜魯迅,因為他代表了真正的文人氣質和中國精神。比起那些只會阿謅奉承,卑躬屈膝的奴隸文人,魯迅精神更加可貴。

願魯迅精神永世長存!那些圖謀不軌的人們見鬼吧。我們堅決捍衛魯迅精神,他才是真正的民族之魂!


老張9844


魯迅思想精神、當然不應該退出教課書的!毛主席稱魯迅是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魯迅的精神是敢於直面問題弊端的猛士,是敢於挑戰邪惡的正義筆鋒…!我們應該弘揚、讚揚、發揚光大這種精神…

讓我們的子孫後代要做“猛獸”、要做狼…不要去做待宰的牛羊…

我們的中華民族才會有希望!

我們靜下心來試想一下:我們人民到底是做狼…還是要做羊了

那麼就會明白:魯迅精神是不能夠、也不可以被撤掉的…!!





了了昨天


魯迅的文章對我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初中時期我家裡有一本《魯迅文學作品選》,囫圇吞棗的看完了,雖然當時並不懂,但是也看的津津有味,一些文章還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他的《論魏晉風度和藥物及酒的關係》、《鑄劍》、《阿Q正傳》等等,他的雜文集我也是在初中時期讀的,現在想來,一些文章直指人心,仍然讓人感覺後背發涼。

我覺得雖然現在的中學課本里對魯迅的文章有所刪減,但還是保留了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念劉和珍君》、《拿來主義》等文章。而這些文章到現在仍然具有現實主義的意義。



魯迅先生可以說是一面旗幟,他的文章現在看來仍然不過時,而且越讀越能感受到他的魅力,仍然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發,這也是為什麼雖然他的作品也在刪減,還保留了一些的原因。


除了文章,魯迅的書法也非常好,相比於胡適的字,多了幾分的古意。


不二齋


我們不理解魯迅精神的現實性和當代性;我們發現不了魯迅的當代價值;我們對當代社會精神病灶的漠然無知,我們做不了當代學生的指路明燈,所以我們只有人云亦云地否定魯迅,見風使舵地刪除魯迅,淺薄無知地逃避魯迅。



據媒體報道,今年開學伊始,不少老師和學生髮現,新版的高中語文課本刪除了魯迅的《阿Q正傳》,《藥》,《紀念劉和珍君》等文章,引起了很多爭議。有人認為這是與時共進,因為魯迅的文章已經過時;有人則為魯迅鳴冤叫屈,認為這是在否定魯迅。

如果純粹從好讀不好讀,好教不好教的角度考慮,我個人認為,刪除魯迅的文章的確可以降低很多難度,留出更多的位置去“引進”更多的當代作家們的好文章,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從這一點上考慮,去魯派的作為不僅是正當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還顯得很高尚,因為滿足了絕大多數人的需求啊!

問題的關鍵是,魯迅的作品曾經為什麼選入到高中課本,或者說我們那麼看重魯迅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這種看重的因素現在是否已經消失?如果已經消失,那麼我們還繼續在這裡維護魯迅提倡魯迅,的確顯得有點抱殘守缺,不合時宜。

我們曾經看重魯迅是因為他的文章優美嗎?不是。

我們曾經看重魯迅是因為他的文章可讀嗎?不是。

我們曾經看重魯迅是因為他的文章創新嗎?不是。

我們曾經看重魯迅是因為他的文章實用嗎?不是。

那麼,我們曾經看重的究竟是什麼?

有人說,是因為他是現代文學的開山派,《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白話小說。有人說他的文章犀利快捷,讀到痛快。有人說他敢於較真,文章有一股血性。

我認為這些說法都對,但是都沒有說出最關鍵的一點。如果按這些理解,魯迅的文章早可以從教材中刪除,根本就不用等到現在。

魯迅文章真正值得我們看重的,應該是那種無處不再,深厚沉雄的憂患意識,是那種直面現實百折不屈的精神氣概,是那種敢於批判直身赴死的義勇果敢。他的文章既是中華民族精神病灶的手術刀,又是中華民族精神營養的鈣片。魯迅本人,魯迅的文本(作品形態),魯迅的文學(作品內容)從三個不同的層面構築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

魯迅及其作品當代最大有價值是在全社會面前樹立起一塊靈魂的鏡子,它呈獻著我們所有人的精神面孔和心靈的脈動:

阿Q的精神勝利法還在,祥林嫂的反覆嘮叨還在,華小栓的癆病還在,孔已已的迂膺和窮酸還在,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埋怨還在;圍觀的“鴨勃子”還在;紅眼睛阿義還在。

而劉和珍的義然決然沒有;打破“鐵籠子”的人沒有;夏榆式的英雄主義沒有。

我們現在要從教材中刪除魯迅,可能完全從一點實用主義的立場出發,進行所謂的“緊跟時代步伐“的改革。說實話,我們忘記或忽略了,有些精神底蘊的東西是需要練“童子功”的,魯迅與他的作品的存在本身就是我們對那樣一種精神和風範的肯定與尊重;我們對那種“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人生,敢於正視淋漓鮮血”的英雄主義的倡導與呼喚,而這些是在教材中最容易普及和實現的,在青少年學生中是最有效的。一些去魯派根本沒有從這個意義上去考慮問題,或者說根本就沒有從這樣一種高度和深度上去認識這個問題,才僅僅從好學不好學,好教不好教這樣一個十分微觀的層面去論爭,去解釋,所以邏輯上顯得很無力,智識上顯得很可笑!

是的,我們的時代精神要倡導和諧,要以和為美。但是如果我們過於的宣揚溫潤與平和,過於地倡導與世無爭的中庸,並且在下一代的教育中剔除英雄主義的豪邁,剔除理想主義的激情,剔除“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盛世危言,我們的民族將如何應付突如其來的戰爭,災難,和其它不可知的挑戰?

我們不理解魯迅精神的現實性和當代性;我們發現不了魯迅的當代價值;我們對當代社會精神病灶的漠然無知,我們做不了當代學生的指路明燈,所以我們只有人云亦云地否定魯迅,見風使舵地刪除魯迅,淺薄無知地逃避魯迅。我們當以更大的氣局認識魯迅,學習魯迅,宣揚魯迅,給我們本就缺鈣的社會增加精神的營養和英雄的風範!

歸來吧,魯迅!


一往文學


我本人是高中語文老師,對於我來說,語文課本當然是很熟悉的,現在初中、高中的語文課本,魯迅的作品砍掉不少篇目,但是還保留了一些中學生容易接受的名篇。例如,初中語文教材刪除了《風箏》,保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而在高中課本里,刪去《阿Q正傳》《藥》《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仍然保留《記念劉和珍君》《祝福》《拿來主義》等。那麼為什麼讓魯迅先生的作品大部分從中學語文課本上退出呢?下面我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魯迅是我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們不可否認他是一位文學巨匠,但是魯迅先生的文章為什麼漸漸退出了中學課本呢?

因為魯迅的作品要不諷刺現實,要不充滿火藥味,這個與魯迅先生所處的歷史背景有關。在舊中國那個年代,是一個充滿黑暗和腐朽的舊社會,而魯迅的文章曾經激起過多少有志青年熱血沸騰,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社會浪潮中去。魯迅的作品也是那個特定的中國歷史時期的產物,如果過多的放到現在的中學語文課本上顯然是過時了。

我們今天的社會,老百姓衣食無憂,廣大人民正享受繁榮昌盛的幸福生活,而且還是需要的是社會和諧,在這種背景下,魯迅的許多文章放在中學語文課本上,顯然已經不適事宜了。

特別是現在的中學生多數還處在思想不成熟時期,看多了魯迅文章容易造成誤導,因此,將魯迅先生大部分作品從中學課文砍掉也是理所當然的。


百花亭雜談


魯迅的文章,可能讓某些人不舒服。現在已經進入電子時代,各種信息來源多的象洪水。僅僅把魯迅文章踢出中學課本,這種做法無疑是在攔堵,攔堵的結果就是水漲船高。

對於現代人所思所想,最聰明的辦法是疏而不在堵。一味的封殺,恰恰暴露出對方柔弱的一面,嚴重缺乏自信。

謝謝。


銀河系來者


毛主席評價魯迅先生是中國革命文化的主將,把主將的文章退出中學生課本,我很質疑這些掛牌專家有沒有文化?你們能評價了魯迅先生的文章嗎?魯迅先生的文章曾經喚起無數的進步青年投入了中國革命,魯迅先生的文章揭露了當時的黑暗統治社會。現在好多學生聊天隨時就用到魯迅名言。

有人說魯迅的文章不適應時代。我敢大膽的說到現在出來的文章沒有一個文人能比上魯迅。中學生正是學文化的時候,學習魯迅的文章主題思想,構思,寫作特點,文章藝術,民族思想是很有必要的。魯迅先生的文章是中國文化的精典著作。也是中學生學習的範文,有好的範文才能培養出好的學生。

這些所謂的掛牌專家,讀懂魯迅文章嗎?你們給魯迅當學生都不配,估計是拿錢買的一個專家牌子。難怪要讓魯迅文章退出中學生課本,是不是魯迅的文章在揭露你們的陰暗面?“中國人下來不敢正視人生,只好伸出瞞和騙的文藝來“。難道專家讓學生課本出現瞞和騙的文藝來嗎?

毛主席革命家,軍事家,思想家,詩人。也是語言大師,都評價魯迅先生是中國革命文化的主將。毛澤東把魯迅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澤東甚至在魯迅逝世一週年的紀念儀式上,把他稱為與孔子並列的“中國的第一等聖人”。

魯迅先生的文章不僅在過去要讀,現在要讀,將來還要讀。他的文章是站在中國民族利益上的文章。他的文章不僅揭露過去的黑暗社會,而且在吶喊當代中國人民高度警覺。魯迅先生的文章是中國文化的一座耀眼燈塔,一直照耀著中國文化前進的道路。中學生學習魯迅先生文章不僅現在要學將來還要學!


用戶100460892779


對於魯迅先生的作品到底應不應該退出中學課本,大家發表了很多看法,我來說下我的觀點。

我認為魯迅先生的作品不但不應該退出中學課本,如果有可能甚至可以適當增加一些他的作品,原因有以下兩點。

1、魯迅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文學造詣深厚,是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魯迅先生作為文學家,在眾多領域取得了非常矚目的成績。他一生致力於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文學史研究美術理論推廣等等,他創作了大量形式多樣的文學作品,如雜文、中短篇小說、散文、詩歌以及學術翻譯作品等,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華蓋集》、《中國小說史略》等等。

魯迅先生的這些文學作品和文學普及和推廣作用,對我國現代文學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他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正是因為魯迅先生在文學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魯迅先生的作品不應該退出中學課本。

2、魯迅先生是革命家和思想家,是時代的鬥士,他敢於向舊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現狀宣戰。

魯迅先生的一生都在追求民主,從新文化運動開始他就主動向舊的封建文化宣戰,與壓迫勞苦大眾的社會制度作鬥爭。在發生“女師大學潮”後他寫了大量文章,與迫害學生的軍閥勢力進行論戰,顯示出中國人文的骨氣。另外魯迅先生對國民黨的黑暗統治深惡痛絕,寫下了大量文章對其進行抨擊。他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多次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文藝對無產階級文藝的殘害。

毛主席盛讚魯迅先生:“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正是因為魯迅先生與舊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現狀的抗爭,我國現代文學和思想才有了發展的空間,魯迅先生堪稱現代中國的民族之魂,他的革命精神和思想光輝影響著一代一代的中國人,他的鬥爭精神不會落伍,應該被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從這方面來說,魯迅先生的作品也不應該退出中學課本。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同時希望藉此機會結交更多的朋友,謝謝!


劉笑東


筆者認為,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看目前選入中學課文的魯迅文章有哪些,其次要分析這些分章究竟適不適合中學生,又受不受中學生歡迎,學生能夠通過這些文章學到什麼,再來討論魯迅的文章該不該退出中學課本。

目前,2016年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魯迅先生的作品七年級上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七年級下有《阿長與》,八年級上有《藤野先生》,八年級下有《社戲》,九年級上有《故鄉》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九年級下有《孔乙己》。與魯迅先生相關的有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

從上文來看,魯迅先生的作品在初中一共有七篇,其中散文(主要是敘事散文)三篇,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以及《藤野先生》;小說三篇:《社戲》《故鄉》和《孔乙己》;雜文一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我們知道,魯迅先生是上個世紀散文、小說和雜文寫得最好的中國人,初中所選的這三篇散文,是他的敘事性散文中最有代表性的三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充滿了童趣,《藤野先生》講述的是學生時代的事;筆者認為,散文方面的選文很好地反映了編者熟諳教育心理學,這幾篇文章恰恰是非常適合初中生的。

小說方面,《社戲》和《故鄉》也是如此,能夠切合初中生的心理,僅有《孔乙己》一篇,筆者認為把它換成散文《風箏》更好,畢竟初中生的生活和理解能力更適合閱讀後者。

至於唯一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筆者認為,也是非常適合的,初中生正是初生的太陽,而今天的零零後也是最有自信的一代人,魯迅先生能在九一八三週年、全社會洋溢著抗日悲觀論調之時,反駁中國失掉了自信力的無恥讕言,振聾發聵,有益於當今的青少年。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魯迅先生的作品有必修一《記念劉和珍君》、必修三《祝福》、必修四《拿來主義》,一共只有三篇而已。

其中《記念劉和珍君》是散文,《祝福》是小說,《拿來主義》是雜文。散文、小說、雜文各一篇,這樣的數量,不可以說多。要知道在筆者父親那個時代,高中課本可是把《阿Q正傳》整篇選入,教師要花一個星期的時間來教授。

很有趣的是,其實以初中生的理解能力,他們並未見能理解魯迅,理解魯迅作品中的深層次的意思,未必能真正親近魯迅的靈魂,初中卻選了七篇;反觀理解能力大有長進的高中生,卻僅僅只選了三篇,讓筆者不得不思考:難道選文的標準在初高中是不一致的嗎,難道初中到高中的選文不考慮梯度和一慣性嗎?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魯迅先生不應該退出中學語文的教學,但是初中大可少一些,高中大可多一些;散文和小說多一些,雜文少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多一些,篇幅過長、意義複雜的少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