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鲁迅到底该不该退出中学课本?

一滴水135929717


现在网上有很多言论,觉得,鲁迅应该退出中学课本,而且,从目前来看,鲁迅的很多文章,在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可以看到(20年前),还在课本里,如今,已经消失在课本里了,看这个架势,会响应砖家们的号召,鲁迅的文章,极有可能会逐步退出中学课本里,这是很可悲的。



之所以有很多人支持鲁迅文章退出中学课本,专家们的理由是:

1、鲁迅性格太偏执,不利于中学生们思想健康教育。

2、文字表述或许过于血淋淋。里面提到“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3、杂文难以理解。鲁迅最大的成就就是杂文了,他的杂文中始终带有很多的批判和暗示。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去读他的文章会很难理解。


4、时代不同了,他的观点不适合现在了。鲁迅的文章毕竟是揭露旧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丑陋的一面,现在是新世纪,文章已经不适合现在人学习,文中宣扬的价值观和思想与现代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偏离。虽然鲁迅先生思想超前,但是毕竟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

5、思想直指人性。他看不惯谁,就骂谁,观念激进、偏执,所以,很多人不喜欢。

这是很多所谓提出鲁迅文章要退出中学教科书的原因,根本原因是,有些人害怕他说的文章,说的就是现实,其他的,都是借口,我不太支持鲁迅文章退出中学课本,原因如下:


1、鲁迅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人。也就是说,鲁迅对于看不惯的事情,就要说,也发表文章进行批判,他不怕得罪人,这种人,是社会的栋梁、国家的脊梁,我们的国家,太需要这种敢于说真话、有正义感的人了。

课本里把这种正义感的人拿出来,让学生们去学习和效仿,做一个正义感的人,国家才有希望。

青年强、国家才强,青年兴,国家才兴嘛。我们国家,太需要有正义感的人了,特别是当代,太需要有敢于说真话、不怕得罪人,像鲁迅这样的人,需要这种品质和社会风气。


2、鲁迅是一个有民族感、国家观念的人,一个充满了民族气节的人。我们不仅需要有正义感,还需要有民族观、国家观,敢于拿起刺刀跟外敌做斗争,哪怕是文字斗争,这样,我们国家才有希望,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才会是一个值得别人尊敬的民族,当我们面对外敌的时候,我们才会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应对外敌,国家需要这样的民族气节。

3、鲁迅的作品充满了正气。一个人的人品,可以体现在他的作品里,鲁迅的人品,体现在他的作品里,看了鲁迅的作品后,才会引导我们如何去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鲁迅的作品,引导我们、鼓舞我们,它犹如一盏灯烛,指引着我们朝正直、正义、正气方向去做人,而不是做一个媚态、世故圆滑、阿谀奉承的奸诈之人。


鲁迅的作品,充满了正能量。

4、很多文章,是真的写的好。他的很多文章,如《少年闰土》、《为了忘却的纪念》、《故乡》《阿Q正传》、《孔乙己》等,是真的写的好。让大家看看好文章,有何不可呢。

5、虽然文章有点生涩一时半会看不懂,但等你长大后,就懂了,当你有了人生生活经历后,就会觉得,他说的太有道理了,太超前和现实了。


乌鲁木齐那些事儿


如果鲁迅先生真的从教科书上退了下来,那将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因为它还没到退休的年龄,他的精神永不过时。

大家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精神是近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他不畏強暴,敢于直言,他讴歌光明,抨击黑暗,为了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呐喊。特别是他的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剌要害。他刚正不阿的正气,实亊求是的精神永远不可磨灭。

鲁迅先生是否退出教科书这一议题,也许不是空穴来风。即然有这个议论,有些人就会有这种企图。我是鲁迅文学的铁杆粉丝,我坚决反对让鲁迅文学下架的危险想法。当年,本人就是菾名鲁迅,才参加中国鲁迅文学院学习的。我崇拜鲁迅,因为他代表了真正的文人气质和中国精神。比起那些只会阿诌奉承,卑躬屈膝的奴隶文人,鲁迅精神更加可贵。

愿鲁迅精神永世长存!那些图谋不轨的人们见鬼吧。我们坚决捍卫鲁迅精神,他才是真正的民族之魂!


老张9844


鲁迅思想精神、当然不应该退出教课书的!毛主席称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鲁迅的精神是敢于直面问题弊端的猛士,是敢于挑战邪恶的正义笔锋…!我们应该弘扬、赞扬、发扬光大这种精神…

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要做“猛兽”、要做狼…不要去做待宰的牛羊…

我们的中华民族才会有希望!

我们静下心来试想一下:我们人民到底是做狼…还是要做羊了

那么就会明白:鲁迅精神是不能够、也不可以被撤掉的…!!





了了昨天


鲁迅的文章对我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初中时期我家里有一本《鲁迅文学作品选》,囫囵吞枣的看完了,虽然当时并不懂,但是也看的津津有味,一些文章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他的《论魏晋风度和药物及酒的关系》、《铸剑》、《阿Q正传》等等,他的杂文集我也是在初中时期读的,现在想来,一些文章直指人心,仍然让人感觉后背发凉。

我觉得虽然现在的中学课本里对鲁迅的文章有所删减,但还是保留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等文章。而这些文章到现在仍然具有现实主义的意义。



鲁迅先生可以说是一面旗帜,他的文章现在看来仍然不过时,而且越读越能感受到他的魅力,仍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这也是为什么虽然他的作品也在删减,还保留了一些的原因。


除了文章,鲁迅的书法也非常好,相比于胡适的字,多了几分的古意。


不二斋


我们不理解鲁迅精神的现实性和当代性;我们发现不了鲁迅的当代价值;我们对当代社会精神病灶的漠然无知,我们做不了当代学生的指路明灯,所以我们只有人云亦云地否定鲁迅,见风使舵地删除鲁迅,浅薄无知地逃避鲁迅。



据媒体报道,今年开学伊始,不少老师和学生发现,新版的高中语文课本删除了鲁迅的《阿Q正传》,《药》,《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引起了很多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与时共进,因为鲁迅的文章已经过时;有人则为鲁迅鸣冤叫屈,认为这是在否定鲁迅。

如果纯粹从好读不好读,好教不好教的角度考虑,我个人认为,删除鲁迅的文章的确可以降低很多难度,留出更多的位置去“引进”更多的当代作家们的好文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这一点上考虑,去鲁派的作为不仅是正当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显得很高尚,因为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啊!

问题的关键是,鲁迅的作品曾经为什么选入到高中课本,或者说我们那么看重鲁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种看重的因素现在是否已经消失?如果已经消失,那么我们还继续在这里维护鲁迅提倡鲁迅,的确显得有点抱残守缺,不合时宜。

我们曾经看重鲁迅是因为他的文章优美吗?不是。

我们曾经看重鲁迅是因为他的文章可读吗?不是。

我们曾经看重鲁迅是因为他的文章创新吗?不是。

我们曾经看重鲁迅是因为他的文章实用吗?不是。

那么,我们曾经看重的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是因为他是现代文学的开山派,《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有人说他的文章犀利快捷,读到痛快。有人说他敢于较真,文章有一股血性。

我认为这些说法都对,但是都没有说出最关键的一点。如果按这些理解,鲁迅的文章早可以从教材中删除,根本就不用等到现在。

鲁迅文章真正值得我们看重的,应该是那种无处不再,深厚沉雄的忧患意识,是那种直面现实百折不屈的精神气概,是那种敢于批判直身赴死的义勇果敢。他的文章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病灶的手术刀,又是中华民族精神营养的钙片。鲁迅本人,鲁迅的文本(作品形态),鲁迅的文学(作品内容)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鲁迅及其作品当代最大有价值是在全社会面前树立起一块灵魂的镜子,它呈献着我们所有人的精神面孔和心灵的脉动:

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在,祥林嫂的反复唠叨还在,华小栓的痨病还在,孔已已的迂膺和穷酸还在,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埋怨还在;围观的“鸭勃子”还在;红眼睛阿义还在。

而刘和珍的义然决然没有;打破“铁笼子”的人没有;夏榆式的英雄主义没有。

我们现在要从教材中删除鲁迅,可能完全从一点实用主义的立场出发,进行所谓的“紧跟时代步伐“的改革。说实话,我们忘记或忽略了,有些精神底蕴的东西是需要练“童子功”的,鲁迅与他的作品的存在本身就是我们对那样一种精神和风范的肯定与尊重;我们对那种“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英雄主义的倡导与呼唤,而这些是在教材中最容易普及和实现的,在青少年学生中是最有效的。一些去鲁派根本没有从这个意义上去考虑问题,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从这样一种高度和深度上去认识这个问题,才仅仅从好学不好学,好教不好教这样一个十分微观的层面去论争,去解释,所以逻辑上显得很无力,智识上显得很可笑!

是的,我们的时代精神要倡导和谐,要以和为美。但是如果我们过于的宣扬温润与平和,过于地倡导与世无争的中庸,并且在下一代的教育中剔除英雄主义的豪迈,剔除理想主义的激情,剔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盛世危言,我们的民族将如何应付突如其来的战争,灾难,和其它不可知的挑战?

我们不理解鲁迅精神的现实性和当代性;我们发现不了鲁迅的当代价值;我们对当代社会精神病灶的漠然无知,我们做不了当代学生的指路明灯,所以我们只有人云亦云地否定鲁迅,见风使舵地删除鲁迅,浅薄无知地逃避鲁迅。我们当以更大的气局认识鲁迅,学习鲁迅,宣扬鲁迅,给我们本就缺钙的社会增加精神的营养和英雄的风范!

归来吧,鲁迅!


一往文学


我本人是高中语文老师,对于我来说,语文课本当然是很熟悉的,现在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鲁迅的作品砍掉不少篇目,但是还保留了一些中学生容易接受的名篇。例如,初中语文教材删除了《风筝》,保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在高中课本里,删去《阿Q正传》《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仍然保留《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等。那么为什么让鲁迅先生的作品大部分从中学语文课本上退出呢?下面我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们不可否认他是一位文学巨匠,但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什么渐渐退出了中学课本呢?

因为鲁迅的作品要不讽刺现实,要不充满火药味,这个与鲁迅先生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关。在旧中国那个年代,是一个充满黑暗和腐朽的旧社会,而鲁迅的文章曾经激起过多少有志青年热血沸腾,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社会浪潮中去。鲁迅的作品也是那个特定的中国历史时期的产物,如果过多的放到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上显然是过时了。

我们今天的社会,老百姓衣食无忧,广大人民正享受繁荣昌盛的幸福生活,而且还是需要的是社会和谐,在这种背景下,鲁迅的许多文章放在中学语文课本上,显然已经不适事宜了。

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多数还处在思想不成熟时期,看多了鲁迅文章容易造成误导,因此,将鲁迅先生大部分作品从中学课文砍掉也是理所当然的。


百花亭雜談


鲁迅的文章,可能让某些人不舒服。现在已经进入电子时代,各种信息来源多的象洪水。仅仅把鲁迅文章踢出中学课本,这种做法无疑是在拦堵,拦堵的结果就是水涨船高。

对于现代人所思所想,最聪明的办法是疏而不在堵。一味的封杀,恰恰暴露出对方柔弱的一面,严重缺乏自信。

谢谢。


银河系来者


毛主席评价鲁迅先生是中国革命文化的主将,把主将的文章退出中学生课本,我很质疑这些挂牌专家有没有文化?你们能评价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吗?鲁迅先生的文章曾经唤起无数的进步青年投入了中国革命,鲁迅先生的文章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统治社会。现在好多学生聊天随时就用到鲁迅名言。

有人说鲁迅的文章不适应时代。我敢大胆的说到现在出来的文章没有一个文人能比上鲁迅。中学生正是学文化的时候,学习鲁迅的文章主题思想,构思,写作特点,文章艺术,民族思想是很有必要的。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中国文化的精典著作。也是中学生学习的范文,有好的范文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

这些所谓的挂牌专家,读懂鲁迅文章吗?你们给鲁迅当学生都不配,估计是拿钱买的一个专家牌子。难怪要让鲁迅文章退出中学生课本,是不是鲁迅的文章在揭露你们的阴暗面?“中国人下来不敢正视人生,只好伸出瞒和骗的文艺来“。难道专家让学生课本出现瞒和骗的文艺来吗?

毛主席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也是语言大师,都评价鲁迅先生是中国革命文化的主将。毛泽东把鲁迅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甚至在鲁迅逝世一周年的纪念仪式上,把他称为与孔子并列的“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在过去要读,现在要读,将来还要读。他的文章是站在中国民族利益上的文章。他的文章不仅揭露过去的黑暗社会,而且在呐喊当代中国人民高度警觉。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中国文化的一座耀眼灯塔,一直照耀着中国文化前进的道路。中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文章不仅现在要学将来还要学!


用户100460892779


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到底应不应该退出中学课本,大家发表了很多看法,我来说下我的观点。

我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但不应该退出中学课本,如果有可能甚至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他的作品,原因有以下两点。

1、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造诣深厚,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先生作为文学家,在众多领域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美术理论推广等等,他创作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如杂文、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以及学术翻译作品等,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等。

鲁迅先生的这些文学作品和文学普及和推广作用,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他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正是因为鲁迅先生在文学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鲁迅先生的作品不应该退出中学课本。

2、鲁迅先生是革命家和思想家,是时代的斗士,他敢于向旧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现状宣战。

鲁迅先生的一生都在追求民主,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他就主动向旧的封建文化宣战,与压迫劳苦大众的社会制度作斗争。在发生“女师大学潮”后他写了大量文章,与迫害学生的军阀势力进行论战,显示出中国人文的骨气。另外鲁迅先生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深恶痛绝,写下了大量文章对其进行抨击。他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对无产阶级文艺的残害。

毛主席盛赞鲁迅先生:“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正是因为鲁迅先生与旧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现状的抗争,我国现代文学和思想才有了发展的空间,鲁迅先生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之魂,他的革命精神和思想光辉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他的斗争精神不会落伍,应该被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从这方面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也不应该退出中学课本。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同时希望借此机会结交更多的朋友,谢谢!


刘笑东


笔者认为,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目前选入中学课文的鲁迅文章有哪些,其次要分析这些分章究竟适不适合中学生,又受不受中学生欢迎,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文章学到什么,再来讨论鲁迅的文章该不该退出中学课本。

目前,2016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七年级上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有《阿长与》,八年级上有《藤野先生》,八年级下有《社戏》,九年级上有《故乡》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下有《孔乙己》。与鲁迅先生相关的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从上文来看,鲁迅先生的作品在初中一共有七篇,其中散文(主要是叙事散文)三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以及《藤野先生》;小说三篇:《社戏》《故乡》和《孔乙己》;杂文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上个世纪散文、小说和杂文写得最好的中国人,初中所选的这三篇散文,是他的叙事性散文中最有代表性的三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充满了童趣,《藤野先生》讲述的是学生时代的事;笔者认为,散文方面的选文很好地反映了编者熟谙教育心理学,这几篇文章恰恰是非常适合初中生的。

小说方面,《社戏》和《故乡》也是如此,能够切合初中生的心理,仅有《孔乙己》一篇,笔者认为把它换成散文《风筝》更好,毕竟初中生的生活和理解能力更适合阅读后者。

至于唯一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笔者认为,也是非常适合的,初中生正是初生的太阳,而今天的零零后也是最有自信的一代人,鲁迅先生能在九一八三周年、全社会洋溢着抗日悲观论调之时,反驳中国失掉了自信力的无耻谰言,振聋发聩,有益于当今的青少年。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三《祝福》、必修四《拿来主义》,一共只有三篇而已。

其中《记念刘和珍君》是散文,《祝福》是小说,《拿来主义》是杂文。散文、小说、杂文各一篇,这样的数量,不可以说多。要知道在笔者父亲那个时代,高中课本可是把《阿Q正传》整篇选入,教师要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来教授。

很有趣的是,其实以初中生的理解能力,他们并未见能理解鲁迅,理解鲁迅作品中的深层次的意思,未必能真正亲近鲁迅的灵魂,初中却选了七篇;反观理解能力大有长进的高中生,却仅仅只选了三篇,让笔者不得不思考:难道选文的标准在初高中是不一致的吗,难道初中到高中的选文不考虑梯度和一惯性吗?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鲁迅先生不应该退出中学语文的教学,但是初中大可少一些,高中大可多一些;散文和小说多一些,杂文少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多一些,篇幅过长、意义复杂的少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