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朝34個開國功臣,朱元璋殺了30個,剩下四人為何不殺?

成朝利


如果要在中國歷史上找到一位草根皇帝的話,那麼非朱元璋莫屬。朱元璋出生於安徽鳳陽,從小過著一種家徒四壁、衣不遮體的貧苦生活。而不甘平庸的他卻靠著自己的艱苦努力南征北討,終於成為一代帝王,開創了一個新的朝代。可是這個人也有著如曹操那樣“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心態。在基業穩固之後,居然害死了30位開國功臣。唯有四位沒有被害,是因為他們身上各有一種特點讓朱元璋無法下手。

第一位沒有被害的是朱元璋的乾兒子沐英。這個人出身貧苦,從小也沒有家族的庇護,過著顛沛流離的苦日子。他的經歷跟朱元璋極其相似,從沐英的身上朱元璋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能夠對他所受之苦感同身受。況且沐英忠厚,為朱元璋駐守邊關不生異心。自然能夠在朱元璋的心裡生根。

第二位沒有被加害的是信國公湯和。湯和是朱元璋能夠進入到軍隊當中的一個介紹人,用現在俗話說是個牽線兒的。沒有湯和朱元璋就難以進入軍隊當中,他所建立的大明王朝也就是一個虛幻的影子。湯和給了他一個成王的契機。這種恩情縱使湯和有謀反之心,朱元璋恐怕也不會輕易殺他。殺了湯和朱元璋必成千古罪人。

第三位沒有被殺的是武定侯郭英。郭英免於死難,跟他的身份有重要的關係。他是寧妃的哥哥,而寧妃是朱元璋所寵愛的女人。因有這層關係,朱元璋如果加害郭英,那就是往自己心愛的女人身上刺刀。況且郭英為人比較謙和低調,又為大明朝屢立戰功,開疆擴土,這一點也許令朱元璋折服,想殺他都難以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

第四位沒有被殺的是長興侯耿炳文。耿炳文這個人的性情直率,素有忠義之心。他能夠長期鎮守長興城長達十年之久,而且能夠堅決抵禦外來侵略者,可見他的忠勇。這樣的人從骨子裡都是很忠誠的,就算讓他背叛,借他一百個膽他也不會那麼做。因此朱元璋對此人深信不疑,不想為難他。自己將要入土的時候,甚至將孫兒相托。可見,朱元璋已經在心目中徹底相信這個人。忠義的精神挽救了耿炳文。

朱元璋不殺的這幾個人其實身上都有一種美好的品質。沐英多淳樸,湯和多熱心助人,郭英比較謙虛厚道,耿炳文比較忠誠、堅守信義。他們沒有一個人是那種投機的人。話說好人自有福,其實朱元璋不殺他們,其實是他們自己救了自己。從這件事來看朱元璋也是有那麼一點點良心。可是其他的30位大臣又有什麼大的罪過呢,殺了他們就能把明朝的江山延續下去嗎?自古帝王之心難猜測,朱元璋更是如此。


鄧海春


(朱元璋圖)

明朝34個開國功臣:

1、徐達:魏國公,洪武十八年病逝。

2、常茂:鄭國公,常遇春之子,洪武二十年獲罪,被貶到龍州,洪武二十四年病逝。

3、李善長:韓國公,被捕入獄,後將其處死,連累全家70餘口。

4、李文忠:曹國公,洪武十七年病逝。

5、馮勝:宋國公,因“藍玉案”受牽連,被賜死。

6、鄭愈:衛國公,洪武十年病逝。

7、湯和:信國公,洪武二十八年病逝。

8、傅友德:穎國公,後因“藍玉案”被猜忌,當眾自盡。

9、藍玉:涼國公,後因謀反被斬首,滅其三族,受牽連官員達一萬五千餘人。

10、唐勝宗:延安侯,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牽連被殺。

11、陸仲亨:吉安侯,洪武二十三年,因參與胡惟庸案被殺。

12、周德興:江夏侯,洪武二十五年,因其子淫亂後宮受牽連被誅殺。

13、華雲龍:淮安侯,洪武七年,病逝于軍中。

14、顧時:濟寧侯,洪武十二年病逝。

15、耿炳文:長興侯,因受彈劾而畏罪自殺。

16、陳德:臨江侯,洪武十一年病逝。

17、郭興:鞏昌侯,洪武十七年病逝。

18、王志:六安侯,因胡惟庸案,因其已死,未被追究。

19、鄭遇春:滎陽侯,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被殺。

20、費聚:平涼侯,洪武二十三年,因受胡惟庸案被殺。

21、吳良:江陰侯,洪武十四年,病逝於青州。

22、吳禎:靖海侯,洪武十二年病逝。

23、趙庸:南雄侯,因受胡惟庸案被殺。

24、廖永忠:德慶侯,違法之事被賜死。

25、俞通源:南安侯,洪武二十二年病逝。

26、華高:廣德侯,洪武四年病逝於瓊州。

27、楊璟:營陽侯,洪武十五年病逝。

28、朱亮祖:永嘉侯,被鞭打至死。

29、胡美:臨川侯,洪武十七年獲罪被殺。

30、韓政:東平侯,洪武十一年病逝。

31、黃彬:宜春侯,洪武二十三年,因胡惟庸案被殺。

32、曹良臣:宣寧侯,洪武五年,戰死阿魯渾河。

33、梅思祖:汝南侯,洪武二十三年,因胡惟庸案全家被殺。

34、陸聚:河南侯,洪武二十三年因胡惟庸案被殺。

朱元璋總共殺了15人,並非殺30人,誇大了。

(朱元璋圖)

剩下四人:

第一位:信國公湯和,主動告老還鄉。

第二位:黔寧王沐英,與太子朱標關係最好。

第三位:營國公郭英,輔佐朱允炆。

第四位:興國公耿炳文,躲過朱元璋誅殺,卻躲不過朱允炆御使彈劾,被迫自殺。


鐵男春秋


你好,我是歷史百事通。

首先明朝的開國功臣、將領大將以及統帥

徐達 (1332-1385)明朝時期明初大將

沐英 (1345-1392)明朝時期將領

郭英 (1335-1403)明朝時期將領

常遇春(1330-1369)明朝時期開國名將

李文忠(1339-1369)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鄧愈 (1338-1378)明朝時期開國元勳之一。追封為寧河王,諡號武順

李善長(1314-1390)明朝時期開國丞相

馮國用(1323-1358)明朝時期開國大將

馮勝 (不明-1395)明朝時期大將

傅友德(不明-1394)明朝時期開國功臣

廖永忠(1323-1375)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湯和 (1326-1395)明朝時期開國功臣

朱亮祖(不明-1380)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耿炳文(1334-1403)明朝時期大將軍 長興候

周德興(不明-1392)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江夏侯

薛顯 (不明-1387)明朝時期開國大將

費聚 (不明-1390)明朝時期開國將領,淮西24將之一

鄭遇春(1333-1390)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吳禎 (1328-1379)明朝時期開國大將

華雲龍(1332-1374)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淮安侯

陸仲享(1336-1390)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吉安候

謝成 (1339-1394)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永平侯

張德勝(133-1363)明朝時期開國功臣 蔡國公

葉升 (不明-1392)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靖寧候

梅思祖(不明-1382)明朝時期開國功臣 汝南候

顧時 (1334-1379)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滕國公

陸聚 (不明-1390)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河南候

王粥 (不明-1393)明朝時期開國功臣 定遠候

胡海 (1329-1391)明朝時期開國功臣

孫興祖(1335-1390)明朝時期開國功臣 燕山候

陳恆 (不明-1393)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普定候

桑世傑(不明-1358)明朝時期開國功臣 永義候

丁德興(1327-1366)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濟國公

金朝興(不明-1382)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王志 (1335-1386)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徐國公、六安候

俞海通(1329-1366)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韓政 (不明-1378)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東平候

曹良臣(不明-1372)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宣寧候

剩下四人未死的是信國公湯和,湯和是軍事家,自小是個孤兒,和朱元璋是好友。與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軍,後隨朱元璋下采石、太平,功升元帥。其後又下金壇、常州,功升御史大於夫,但他是在所有功臣裡面最明哲保身的,在朱元璋稱帝后,不戀權利富貴,便卸甲告老還鄉。朱元璋得知便賜給他大批金銀財寶,土地與豪宅,雖無權利,但也保住了性命。

第二位是長興候耿炳文,管軍總管耿君用的兒子。耿炳文為人處世低調,無時無刻不彰顯對朱元璋的忠心。更是在自身祖先的碑文上雕刻自己是朱元璋的狗,還發誓要做一條有功之狗。耿炳文更是在戰場上勇猛無比,跟隨大將徐達、常遇春攻大同、晉冀、陝西。打敗李思奇、張思道等屢建奇功。朱元璋對他非常的滿意,對他也是放下了心。

第三位是西平候沐英,從小是個孤兒被朱元璋收為義子,由朱元璋撫養成人,對他有著父子的感情。沐英對朱元璋也是十分的忠心,戰場上也是表現的優秀。征戰福建、略崇安,破閔西十八寨等等。

第四位是武定侯郭英,他的姐姐是朱元璋的寵妃,而他也是功勳滿滿,跟隨朱元璋、郭達、常遇春等人攻打陳友諒、張士誠。奪回了雲南和中原。身經百戰,經歷大大小小的戰爭。後被冊封為武定侯。但他居功不傲。樸實的品質深受朱元璋的信任。


歷史百事通


第一位信國公湯和

1:湯和與朱元璋不僅是同鄉,還是一條小街上一起長大的,而且是湯和把朱元璋推薦給郭子興,既有手足之情又有知遇之恩,朱元璋參加郭子興隊伍後級別比湯和還高,湯和比朱元璋大三歲,但他認真謹慎地聽從指揮,朱元璋為此非常高興。

2:湯和不爭功,能以平常心看待不公正待遇。打下江山朱元璋只封湯和為侯,而其他同等條件的將領和大臣,都封了公的爵位。但湯和卻很慎重,從不發怨言,繼續兢兢業業屢立戰功,後晉封為信國公。

3:湯和能審時度勢,1388年朱元璋年事已高,不願諸將長期統領軍隊,只是還沒有公開採取措施。湯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因此尋找機會對朱元璋說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揮軍隊馳騁戰場了,希望能返回故鄉,為將來死去找一片容身之處。”朱元璋聽後大為高興,解除了湯和的兵權,開始在中都鳳陽給湯和修建府第。

4:湯和回鄉後,整天喝酒下棋,遊山玩水,含飴弄孫;從不結交中央官吏和鄉紳,也不議論國度大事,給人一副只貪圖享用,不問世事的樣子,也讓朱元璋十分放心。

5:湯和的機敏和自律,並能急流勇退,不貪戀勢力,在朝中潔身自好。所以,不只保全了本人,也維護了家族。當時許多公、侯等老將都因奸黨罪先後伏法,很少有人倖免,而湯和獨享老年之福,並以功名而終。

第二位長興候耿炳文

1:耿炳文為人小心。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開始對那些建國功臣揮起了屠刀。但他也不是要殺了所有人,只是把那些他認為心懷不軌的人全部殺光,給自己的子孫後代掃清障礙。而耿炳文為人就十分的小心謹慎,他處處隱藏自己,把所有的功勞都推給朱元璋,一個如此低調之人,朱元璋也沒有必要去殺他。

2:朱元璋要留下他為朱氏子孫鎮守江山。記得電視劇《亮劍》中有一個橋段,解放戰爭中楚雲飛的部下,面對李雲龍猛烈的炮火,沒有守住陣地,回來之後請楚雲飛責罰自己,而楚雲飛放走了他並且說:“我不可能把我所有的士官都送到 軍法處,那樣的話誰來替我打仗”。

朱元璋當時跟楚雲飛的想法一樣,他不可能把自己所有的大將都送到地獄,如果是這樣,那麼一旦外敵來襲,誰替他朱家子孫去打仗。而耿炳文這個人有十分擅長防守,是守護朱家子孫的不二人選,所以朱元璋才會放過他。

第三位西平候沐英

1:沐英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養子,從小就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功勞。他為人低調,又聰明好學,很受朱元璋的喜愛。沐英最有名的戰例就是大財雲南象兵的那次戰役。話說本來投降的雲南首領又發動暴亂,沐英負責率領軍隊去平亂。結果這次敵人派出了幾百頭披著鎧甲的大象,往沐英軍衝了過來。沐英並沒有驚慌,命令手下的兵士分三隊,火器和弓箭手交錯著放,被後人稱為“三段擊”。果然打得大象亂跑,敵人大敗。最終沐英平定了暴亂。

2:沐英後來被任命鎮守雲南,而且後來自己的子孫全部都鎮守雲南。沐英在雲南,大力發展農業,還興修水利,開墾土地,維修道路,還開辦學堂,鼓勵教育。在沐英的這樣治理下,雲南的農業,教育業,水利道路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馬皇后病死,沐英哭得大病了一場,再後來皇太子朱標病死,他又過於哀痛,也病死。朱元璋在聽到他死去的消息悲痛不已,追封他為黔寧王。


第四位武定候郭英

1:郭英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他深諳為臣之道,他知道一個君主最忌諱的就是臣子借功幹出一些損害帝王利益的事,因此他做事從不出錯,別人都主張奢華時,他卻只求富餘即可;別人借功自傲的時候,他卻謹小慎微;別人功高蓋主的時候,他卻在朱元璋面前卑躬屈膝,正是由於他在官場的所做所為,深受朱元璋的喜愛,才沒有被朱元璋忌憚。所以說為什麼朱元璋不殺郭英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郭英懂得君心。

2:郭英的不貪和不驕讓他成功地躲過了那個可怕的洪武晚年,可是其他的老臣卻不能倖免,最終多數落得個慘死的下場,由此可見郭英的聰明睿智。從以上分析中就不難解釋朱元璋為什麼不殺郭英這個問題了,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郭英深諳為官之道,避免了自己像其他的老臣一樣落得個不得善終,可見郭英本人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


愛歷史說野史


狡兔死走狗烹!哪朝哪代都是一樣 除了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誅殺的人有超過10萬!大部分人是官員! 光丞相胡惟庸案就殺了3萬多人!可謂是心狠手辣! 那麼他放過的功臣是哪些呢? 有四人也! 第一位就是他的養子沐英!沐英8歲被朱元璋收為義子!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更是帶領大軍平定了雲南 ,然後在那兒駐守休養生息大力發展,遠離了權利中心!所以朱元璋十分放心! 第二位就是湯和, 大將軍湯和和朱元璋從小穿一條褲子 是同鄉發小,長大後舉薦朱元璋參加義軍 , 之後隨著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無數戰功!朱元璋對他很放心 ! 答應他回鄉養老! 第三位就是郭英。濠州人。 他與兄長郭興跟隨朱元璋起兵,負責宿衛。

朱元璋稱郭英為"郭四"。先後跟隨朱元璋、徐達、常遇春攻打陳友諒、張士誠,平定中原、雲南等地,身經百戰。郭英是朱元璋的侍衛,鄱陽湖大戰時身負重傷,死戰不退,最終大敗陳友諒。

洪武十七年,郭英受封武定侯,他的妹妹是朱元璋妃子,因而備受恩寵。後朱棣起兵造反時,郭英作為碩果僅存的開國老將,跟隨大將軍李景隆平叛,無功而返。

朱棣即位後大肆清算,郭英被罷官回鄉,同年病逝,追贈營國公,諡威襄。 還有最後一位是軍師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劉伯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

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

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後為胡惟庸下毒於農歷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波瀾不驚的世界


大明建國後,共封賞功臣34位,其中公6人,候28人。李善長,劉伯溫、宋濂、徐達、常遇春、湯和,鄧愈、藍玉、馮盛、傅友德、李文忠、沐英、胡懷庸、胡大海等。其中在洪武朝自然死亡及被殺後剩餘的有,湯和、沐英、郭英、耿炳文。之所以未被殺害,主要有兩點原因:

1、這四人除了沐英為朱元璋義子之外,其他皆為臣子。也都跟隨朱元璋征戰天下,深知朱元璋的性格。並且在太子朱標去世後,該幾位,明顯更加低調,事事不爭,屬於半隱狀態。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因此,獲得善終。

2、朱元璋為了鞏固皇長孫朱允炆的皇位,必須要殺掉一些功臣,因為朱標若在,到還好,因為也是從創業一直開始的。而朱允炆過於年輕,在功臣心中沒有過高的威望。所以為了孫子的地位,必須如此。但也過於狠毒。同時朱元璋又考慮到,朱允炆上位後,怕無將可用,這四位又顯得很低調,很知趣,所以,就留下未殺,主要為孫子皇位鞏固過渡。

朱元璋千防萬防,防過了很多人,獨獨沒有狠下心放置自己兒子的叛亂。導致建文帝被推翻。若朱標不死,建文帝殺伐果斷,那麼整個大明朝的歷史,甚至中國歷史都會改變。也就是明朝很可能不會定都北京。朱標上位,有很大希望遷都西安。朱允炆在,會穩固南京。那麼之後縱然假如出現朝代更迭,北京的首都地位也不會出現。也就不會出現如今的北京京都局面。


仰閣文化


殺自然有殺的原因,沒殺也有沒殺的原因,聽我細細道來。

先來說一下哪四個人逃過一劫和為什麼逃過一劫?

第一個人湯和。湯和是朱元璋的發小,並且是他把朱元璋從寺廟裡拉出來的,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前和當上皇帝以後,湯和對他也是非常尊重。後來湯和還把兵權也交給了朱元璋,之後帶著朱元璋的賞賜告老還鄉,也許是他這一系列做法讓朱元璋對他放下了戒心,最後沒有殺他。

第二個人就是沐英,沐英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養子,從小就跟著朱元璋,不僅在戰場上驍勇善戰,文治也是可圈可點。在治理雲南期間,興修水利,屯墾農田,注重發展商業,開發鹽井,整修道路,保護糧運,老百姓都得以安居樂業。而且他忠心耿耿,為人小心謹慎,深得朱元璋的喜歡。



第三個人就是郭英,一是因為郭英為人聰明,當官期間沒有犯過一個錯誤,在處理事務上小心謹慎。二是因為寧妃的關係,因而郭英備受朱元璋恩寵。


第四個人就是耿炳文,耿炳文第一是沒有什麼野心,為人謙虛。第二他擅長的不是進攻而是防守,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秘密武器。

再說一下為什麼其他人沒有逃過“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呢?

答案就是因為朱標死的太早,打亂了朱元璋之前的計劃。朱允炆優柔寡斷,軍事才能也不行,而且是晚輩,這些功臣們們根本不可能臣服於他,而且朱允炆也駕馭不了這些功臣。所以朱元璋才痛下殺手,製造了明初四大案: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藍玉案。




不過具體殺了多少人,應該沒有史書上記載的這麼多,有的人還說朱元璋是變態,殺人魔,誰是誰非,後世自由論斷吧?


史之鑑


我來闢謠,這純粹是在給朱元璋潑髒水。

所謂的“明朝34個開國功臣”,實際上說的是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十一月所封的6個公爵和28個侯爵,《明史》有云:“進李善長韓國公,徐達魏國公,封李文忠曹國公,馮勝宋國公,鄧愈衛國公,常遇春子茂鄭國公,湯和等侯者二十八人。”

李善長、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和常茂等6人被封為公爵,所以又被稱為“開國六公爵”。

那麼,當時朱元璋所封的28個侯爵又是哪些人呢?

湯和當時被封了箇中山侯,耿炳文被封了長興侯,周德興被封了江夏侯,廖永忠被封了德慶侯,傅友德被封了潁川侯,以及郭興、華雲龍、唐勝宗、鄭遇春、梅思祖等人,一起28個人同時被封侯。

這6位公爵和28位侯爵中,難道真的被朱元璋殺了30個,只餘4人得了善終?

顯然不是。

當時,這34位開國功臣當中受到胡惟庸案牽連致死的只有8人,被以別的原因處死的有6人,或病死或戰死的則多達18人,1人在永樂二年自盡,1人洪武十五年炸死。

或病死或戰死的18人中雖然有幾個人死後受到了胡惟庸案的牽連,但並不是在胡惟庸案中被處死的,總不能說是被朱元璋殺的吧?難道朱元璋還能將他們挖出來救活過來,然後再殺一遍?

李善長原本被列為開國功臣之首,但是後來因為牽連進了胡惟庸案,所以在洪武十三年被處死了,朱元璋也因此取消了他的功臣地位,將徐達放到了第一的位置,不過,徐達這個“開國第一功臣”倒也實至名歸。

徐達是被朱元璋殺死的嗎?雖然傳說是朱元璋送了一隻蒸鵝給徐達,以至於徐達“背疽”發作去世,可是當時的徐達正奉命鎮守北平打北元殘餘勢力,朱元璋也幾次試探過徐達,確認了他並沒有異心,朱元璋根本沒理由殺他。

所以,徐達被殺之說顯然不可信,徐達應當如史書所說是病死。

朱元璋對徐達的評價也很高,說他:“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雖然只活了45歲,可是也算得上是善終了。他和沐英一樣,曾經也被朱元璋收為養子,並且改姓了朱,後來立了功,又得以恢復了自己的姓氏,也算是光耀門楣了。

朱元璋很信任和欣賞自己的這個外甥,當然,李文忠立功也不少,所以才得以在洪武三年被封為公爵,並且位列第三。

馮勝是因為受到了朱元璋的猜忌,最後找了個罪名賜死了他,所以他沒能得個善終,不僅他的兒子不能繼承爵位,他自己也沒能進功臣廟。

鄧愈在洪武十年的時候奉命討伐吐蕃,打得吐蕃人找不著北,但是他在回師途中卻生了病,後病逝於壽春。

朱元璋一聽說鄧愈病逝,心情還挺悲傷,然後追封他為寧河王,又配享太廟,這還不算善終?

常茂是常遇春的兒子,之所以也能夠被封為開國公爵,實則是因為常遇春雖然戰功赫赫,無奈卻在洪武二年突然病死,所以功勞轉移到了常茂的身上。常茂後來因為和馮勝發生衝突,二人紛紛被貶,他也是病逝的,並非朱元璋所殺。

可見,“開國六公爵”之中,只有李善長和馮勝二人死在朱元璋手上,其餘四人則是病逝。

再看“開國28侯爵”,其中有7人是受到胡惟庸案的牽連被處死,有5人是因為別的原因被處死,但是這28個人中卻有14個人是或戰死或病死,只有12人被處死或被賜死。

湯和此人很知趣,或者說他很瞭解朱元璋,所以能夠做到激流勇退,他是34位開國功臣中得了善終的典型。

當時朱元璋想為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鋪路,所以想從湯和這幫老將手裡收回兵權,可是又不好開口,怕被罵過河拆橋,所以只能給他們一點暗示。湯和一看,瞬間明白了朱元璋的心思,所以主動湊上去,皇上呀,我老湯已經老了,再也打不動了,請您批准我辭職回家養老去吧!

朱元璋看到這麼知趣的湯和,心裡也很開心,不愧是自己的老朋友呀!所以,雖然湯和辭職了,可是朱元璋一直很善待湯和。

湯和也因為看得開,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安然地活了70歲。

這28位侯爵中,除了說說湯和之外,我們再看說說耿炳文和楊璟這兩個人。

耿炳文之所以被很多人認為是“開國34功臣”中沒被朱元璋殺死的四人之一,是因為他活到了永樂年間。

耿炳文在開國將領中以“善守”聞名,這也是他被視為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用的一個原因,因為他不善於進攻,所以造反的可能性小,又因為他善於防守,所以能夠在關鍵時刻保護朱允炆。

只可惜,朱允炆沒有用好耿炳文,以至於最後落了一個悽慘結局。

永年二年,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彈劾耿炳文服飾逾制,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是朱棣在故意找茬,所以耿炳文選擇了自殺,想以此保護家人,可惜他的兒子也沒能逃過一劫。

楊璟此人很有意思,他在洪武十五年的時候炸死,還被朱元璋追封為芮國公,可是一轉眼過了八年,朱棣發起了“靖難之役”後,他卻突然出現在了朱棣軍中,和朱棣一起打朱允炆,讓人目瞪口呆。

不過,楊璟後來在靈璧一戰為救朱棣而被朱允炆一方所殺,後被封為璟國公。

所以,說朱元璋一口氣殺了34個開國功臣中的30個,顯然是在故意向朱元璋潑髒水,將他標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暴君,可實際上並非如此。


寧糊塗


朱元璋確實殺了很多功臣,但是說明朝有三十四個開國功臣,朱元璋殺了其中的三十個,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因為朱元璋雖然為人狠辣,但他對功臣也遠沒有傳言的那麼嚴酷。他殺開國功臣的邏輯,帶有很強的目的性,並非是亂殺。

一、早期去世的功臣多是善終

先按照死亡的時間順序,列一下明朝開國功臣的死亡日期及原因。(明朝建立之前去世的功臣不算,追贈爵位的也不算)

1369年—鄂國公常遇春病卒 

1371年—廣德侯華高病卒

1372年—宣寧侯曹良臣戰死

1374年—淮安侯華雲龍病卒

1375年—誠意伯劉伯溫被胡惟庸害死

1375年—德慶侯廖永忠賜死

1377年—衛國公鄧愈病卒

1378年—臨江侯陳德病卒

1378年—東平侯韓政病卒

1379年—濟寧侯顧時病卒

1379年—靖海侯吳禎病卒

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鞭死


1381年—江陰侯吳良病卒

1382年—營陽侯楊景病卒

1382年—汝南侯梅思祖病卒

1382年—宣德侯金朝興病卒

1383年—安陸侯吳復病卒

1384年—曹國公李文忠病卒

1384年—鞏昌侯郭興病卒

1385年—魏國公徐達病卒

1386年—六安侯王志病卒

1387年—鄭國公常茂流放

1387年—永城侯薛顯病卒

1388年—安慶侯仇成病卒

1388年—海西侯納哈出病卒

1389年—南安侯俞通源病卒

從以上列出的名單可以明顯看出,在洪武二十二年之前(公元1389年),明初開國功臣一共死了26人,其中22人是正常病死。

只有廖永忠、朱亮祖是被朱元璋賜死。但是這兩個人的死,一個是知道的太多了,一個是貪贓枉法,都是死有餘辜,跟朱元璋誅殺功臣沒有什麼關係。

因此可以這麼說,洪武二十二年之前,朱元璋對功臣很少下手。僅有得個別案例,那也是沒辦法的選擇。

另外就是明朝第一功臣徐達的死因,關於他的死,我傾向於是跟朱元璋沒有關係。理由很簡單:徐達死的那年,朱元璋沒有任何必要殺掉他。

二、李善長案被誅殺十人

朱元璋真正大開殺戒,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殺李善長開始的。這一年死了十一人,其中朱元璋殺了九人。

首先是兩個病死的:雄武侯周武病卒、航海侯張赫病卒,這兩人是善終。

同年,韓國公李善長因坐胡黨被處死,同年因為同樣原因處死的還有: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臨川侯胡美、宜春侯黃彬、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河南侯陸聚、滎陽侯鄭遇春。以上九人確確實實是被朱元璋所殺,無可辯駁。

關於殺他們的原因,《明史》的官方說法是當年胡惟庸謀反,這些人都有參與。事件在這一年被披露,然後被朱元璋一鍋端了。不過這屬於很不靠譜的說法。我覺得他們被殺的真正原因,應該還是朱元璋為了徹底廢除丞相制,有意得在打壓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李善長當過丞相,這是他必死無疑的重要原因)


從李善長開始,朱元璋才是真正動了殺開國功臣的殺心。不過殺了李善長一黨後,朱元璋並沒有繼續大開殺戒,而是及時停手。按照當時他的預估,應該是殺夠了,沒必要再殺了。

可是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1392年,朱標突然病逝了。他的死,嚴重打亂了朱元璋的傳位計劃。為了能讓皇孫朱允炆順利繼位,朱元璋只得繼續大開殺戒了。

不過這一年,朱元璋還來得及開殺戒。(要編造殺這些功臣的藉口)。因而在洪武二十五年,只死了三個人。

其中黔國公沐英是病死(死的非常及時,算是一個善終);江夏侯周德興因為他的兒子跟宮女淫亂,被朱元璋以株連罪誅殺;靖寧侯葉升也是坐胡黨誅,屬於李善長一案的殘黨。

三、藍玉案被誅殺十七人

轉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殺人藉口收集夠了,朱元璋便開始了大開殺戒:

首先是涼國公藍玉和開國公常升被誅。因受他們的牽連,會寧侯張溫、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桓、景川侯曹震、舳艫侯朱壽、懷遠侯曹興、全寧侯孫恪、瀋陽侯察罕、西涼侯濮興、宜寧侯曹泰、支平侯韓勳、徽先伯桑敬、東莞伯何榮等13人,一併被處死。


四、為了平衡政治,警告藩王,誅殺傅友德、馮勝二人。

再到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極具分量的穎國公傅友德被賜死。同一年,定遠侯王弼和永平侯謝成因為藍玉案被誅殺,屬於上一年沒殺完的殘黨。

最後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朝僅存的兩個開國公爵也都死了。其中宋國公馮勝是被朱元璋賜死,信國公湯和是病死。

同一年,崇山侯李新因為貪汙受賄,被朱元璋下令處死。

以上一共列舉了61人:其中病死26人;因自身原因被朱元璋處死的有5人;被朱元璋找茬而冤殺的有29人;被胡惟庸害死者1人。

如果再分得細緻一些,朱元璋真正對功臣的全面大清洗是發生在朱標死後,1393—1395年這三年時間。被冤殺者高達19人,佔明朝被誅殺功臣的三分之二。

五、朱元璋大開殺戒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朱元璋要在這三年時間內大開殺戒呢?其實原因在前面提到過。


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由於皇太孫朱允炆太過年輕,且毫無政治威望和手腕。朱元璋原本為朱標培植的藍玉、常升一黨),反倒成了太孫朱允炆的最大政治威脅。(朱允炆鎮不住這些大將)

朱元璋當時63歲了,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幾年。迫於時間壓力,朱元璋只能在自己風燭殘年之際,以大開殺戒的方式,儘快解決最大政治隱患,消滅了藍玉、常升等一系列開國功臣。

殺掉了藍玉、常升一黨後,傅友德、馮勝因為跟藩王有姻親關係,他們兩人的存在,同樣會造成政治失衡。所以朱元璋乾脆就一不做,二不休,把他們也一併剷除了。

這裡插一句,宋國公馮勝的女兒是周王朱橚的王妃,穎國公傅友德的女兒是晉王一系的世子妃。他們跟藩王的關係太親密,對朱允炆的威脅太大了。所以他們必須死。如果徐達還活著得話,他肯定也會被誅殺。(徐達是朱棣的老丈人)

六、總結

從後知後覺的角度來說,在朱標未死前,開國功臣只要不嚴重違法或偷偷搞小團體,朱元璋都不會殺他們。但是在朱標死後,除非是像湯和一樣變成廢人了,朱元璋才有可能放過。因此朱標的死,太孫朱允炆的懦弱無能,這才是朱元璋下定決心,大開殺戒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見,朱元璋殺開國功臣的決定,是非常冷靜的以政治理性為準則,絕不感情用事的選擇。某些歷史發明家動輒就說朱元璋是個賊王八,他殺功臣是因為他的出身低,導致他的性格自卑,變成變態殺人狂。這種極為膚淺的觀點,就當作是笑話了。


Mer86


明太祖朱元璋所封開國功臣(指有世襲伯爵以上爵位者)不止三十四位,而且得以善終者也不止四位,下面詳細敘述。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為了表彰起兵以來追隨自己建功立業的文武諸臣,特意於南京雞籠山建造功臣廟,“死者塑像供奉,生者虛位以待”,一共設立了二十一個位置。但是“只建名號、未賜封爵”,就是先設立了名份,還沒有正式賜封爵位。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太祖正式大封功臣,共封爵三十六人。

其中公爵六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侯爵自中山侯湯和以下二十八人、伯爵誠意伯劉基、忠勤伯汪廣洋二人。

此後洪武五年(1372年)崇山侯李新封侯,十年(1377年)西平侯沐英封侯,十二年(1379年)安慶侯仇成等十二人封侯,十七年(1384年)武定侯郭英等三人封侯,二十年(1387年)航海侯張赫等三人封侯,二十一年(1388年)全寧侯孫恪封侯,二十五年(1392年)越巂侯俞淵封侯。另何真二十年(1387年)封東莞伯,桑敬二十三年(1390年)封徽先伯。

原有侯爵中,十一年(1378年)中山侯湯和晉爵信國公,十七年(1384年)潁川侯傅友德晉爵穎國公,二十一年(1388年)永昌侯藍玉晉爵涼國公。

另常遇春次子常升,二十一年(1388年)因兄長常茂被廢黜,承襲世襲公爵,改封開國公。

合併晉爵者,及剔除死後追封、追晉爵位者(如湯和自中山侯晉爵信國公,常遇春追封鄂國公),洪武時生前封爵功臣共計五十八人。

這其中,因各種原因被太祖誅殺者二十八人,包括:

公爵:韓國公李善長、宋國公馮勝、涼國公藍玉、開國公常升;

侯爵:平涼侯費聚以下二十一人;

伯爵:忠勤伯汪廣洋、東莞伯何榮(何真子)、徽先伯桑敬;

未被太祖誅殺,但是也不屬於善終者有三人,包括:

除爵流放抑鬱而終者一人:鄭國公常茂;

受迫自殺一人:穎國公傅友德;

疑似中毒被害一人:誠意伯劉基;

得以善終者有二十七人,包括:

公爵: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信國公湯和、衛國公鄧愈;

侯爵:淮安侯華雲龍等二十三人。

善終者內,又可以分出洪武二十三年(1389年)前去世,和洪武二十三年後去世兩部分。洪武二十三年前去世者,是正常情況。洪武二十三年後,因李善長、藍玉兩件大案,功臣們被誅殺大半,但還是有未被牽連、得以善終的。

這其中有:

信國公湯和(歿於洪武二十八年)

長興侯耿炳文(歿於永樂元年)

西平侯沐英(歿於洪武二十五年)

雄武侯周武(歿於洪武二十三年,運氣好)

武定侯郭英(歿於永樂元年)

航海侯張赫(歿於洪武二十三年,一樣好運氣)

鳳翔侯張龍(歿於洪武三十年)

越巂侯俞淵(歿於建文二年征伐燕軍陣中)。

以上一共八人。

被太祖誅殺的功臣們,如德慶侯廖永安是知道秘密太多被滅口(溺死小明王之事),永嘉侯朱亮祖是貪贓枉法、搜刮地方導致太祖震怒而被殺,沒有什麼可說的。

韓國公李善長一案,明著是牽扯到胡惟庸謀反案,其實是太祖為了打壓淮西功臣派,順便徹底廢除丞相制度,獨攬大權所致,這一案誅殺韓國公李善長及平涼侯費聚以下八侯。

江夏侯周德興是因為兒子淫亂後宮,被株連所殺,和故意誅殺功臣不是一個路子。靖寧侯葉升按史書記載是“胡黨餘孽”,屬於李、胡一黨收尾而已。

真正導致太祖晚年打大開殺戒,牽連巨大的誅殺攻城,還是因為太子朱標突然去世,造成太祖原定的承襲計劃被打亂,大明社稷不穩。

太子朱標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只有十五歲,年幼無知,也沒有政治經驗和威望。太祖此時也是六十五歲的老人了,自知時日無多,為了保證自己死後大明皇位能夠順利地傳承,所以太祖才下定決心,清除原本為了穩固太子地位而大力扶持的藍玉、常升一派(藍玉為太子妃常氏母舅,常升為太子內弟),以免日後皇太孫朱允炆登基後,鎮壓不住這些功臣元勳,導致江山傾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西平侯沐英因為驚聞太子朱標薨逝,憂傷悲哀,不能自己(沐英是太祖養子,自幼與朱標一同長大,感情深厚),導致重病而逝於雲南,太祖追贈其為黔寧王(這也是沐英死得正是時候,晚一兩年,不知太祖是否還顧念父子親情。)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太祖以涼國公藍玉居功自傲、橫行不法、不尊人臣之禮、勾連黨羽意圖謀反等罪名,逮捕並誅殺涼國公藍玉、開國公常升,及牽扯其內的會寧侯張溫以下侯爵十一人,伯爵東莞伯何榮、徽先伯桑敬二人。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與藍玉案有牽連的定遠侯王弼、永平侯謝成下獄論死,為藍玉逆案畫上了句號。

也是在同一年,功勳卓著的穎國公傅友德,被太祖藉口兒子傅讓宿衛不嚴謹,遷怒於其父,導致傅友德先殺二子,然後自殺於太祖面前。太祖逼迫傅友德自殺,其實是因為傅友德是晉王朱棡的親家,又長期坐鎮山西晉藩封地,日後皇太孫繼位,怕傅友德聯合晉藩不利於嗣君而已,穎國公實在冤枉。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僅存的開國元勳、宋國公馮勝因之前私會女婿、太祖第五子周王朱橚,以及侵佔民田、私馭兵士的名義,被太祖賜死,宋國公爵位也不允許其諸子世襲。太祖之所以賜死馮勝,還是因為他是周王朱橚的岳父,與傅友德一樣,為親藩外戚。太祖唯恐自己死後,馮勝藉機聯合周藩不利於嗣皇帝,所以痛下殺手,消除了這個隱患。

馮勝死的這一年,信國公湯和病薨於鳳陽老家,總算是善終。但是信國公的爵位卻沒有傳下去,湯和的子孫以後幾代都是平民(直到嘉靖帝在位時,湯和的後裔才被封為靈璧侯,承襲湯和的封賜)。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崇山侯李新以貪汙納賄、盤剝百姓的罪名被太祖處死,這也是太祖在位時最後誅殺的開國功臣。

此後,在朝的封爵功臣,除了襲爵的魏國公徐輝祖、曹國公李景隆、西平侯沐春三個二代子弟外,就只有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鳳翔侯張龍、越巂侯俞淵四人了。

鳳翔侯張龍歿於洪武三十年(1397年),平安老死在家。這也是他平日裡微小謹慎,又識相知趣,早早以年老多病為理由,告老退休而換取的平安壽終。

越巂侯俞淵,是開國功臣、追封河間郡公俞廷玉的第三子,兩個兄長追封虢國公俞通海、南安侯俞通源都為太祖鞍前馬後、出生入死,建立過功勳,所以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祖追思其父兄的功勞,封俞淵越巂侯。但是第二年俞淵就因為過失被削爵,遣送老家安置(這也是太祖掛念俞家父子的功勞,要是別的普通侯爵,早結果了事了。)建文元年,為了對付燕王朱棣的造反,建文帝把俞淵召回南京,復封越巂侯,讓他協助李景隆率軍出征,討伐燕軍。但是建文二年(1400年),俞淵在白溝河之戰對陣燕軍時,戰死沙場。沒有死於太祖之手,廢爵後又復封,最後還是陣亡,這也是俞淵命中註定的結果。

能夠平安度過洪武末年,熬過太祖身後的,只有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兩人,算是碩果僅存的開國元勳。

而耿炳文,因為在建文元年率軍征討燕王朱棣,在朱棣登基後,於永樂元年(1403年)被人彈劾僭越制度、物器違禁,惶恐而自殺(實在是成祖打擊報復),也不得善終。

最後,只有武定侯郭英一人,因為與其兄鞏昌侯郭興追隨太祖最早,功勞甚多,妹妹郭氏又是太祖最早的妻妾之一,所以得以保全。郭英平時也小心謹慎,處世謙虛,避免過失。所以避過太祖晚年誅殺功臣的歲月,平安度洪武末年。最後郭英善終於永樂元年(1403年)身後世爵不斷,傳至子孫,得報富貴,這也是洪武時期唯一一個能夠把世祿爵位傳給子孫的開國侯爵(僅指侯爵而言。)

以上,就是明初諸功臣的最終結局之詳細說明,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