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西安人民劇院前身:上世紀50年代被拆除的長安大劇院 文

西安人民劇院前身:上世紀50年代被拆除的長安大劇院 文/成兆勳

現在北大街的“人民劇院”是在解放前十七路軍的蓆棚劇場“長安大劇院”上蓋的,蓆棚劇場又是在北大街青年體育場最南邊搭建的。該劇場從搭建到拆除,一直都以演出十七路軍京劇團的京劇為主,它的主要演員是“猴王”李萬春和“坤角”段麗君。

熱鬧的青年體育場

解放前,現在的西一路叫武廟街,武廟在現在西一路小學和陝西省文化廳的位置。過去每個城市少不了這三座廟,文廟、武廟、城隍廟。文廟敬孔子,武廟供關公,城隍管本市。

武廟主殿在西一路小學裡,但它的廟產範圍很大,在它的左邊就有一個空場子,是誰都可活動的場所。這個空場子南起現在“人民劇院”的南邊圍牆,西至北大街的馬路邊上,北至現在電信大樓前邊街心花園處,東至大鐘表底下。這個廣場在民國初年就建成了青年體育場,可能歸教會管理,所以解放前市民把它稱為北大街青年會。

解放前,美國人要在這個空場子放映露天電影,具體就在今天建行營業廳的門前,群眾一直是免費觀看,我小時候經常觀看,但放映的內容,一點印象都沒了。

河南那邊來的馬戲團,經常在這個空場子西北角上(現在中國電信西邊的那個街心花園處)表演馬術,馬戲團的演員“一撮毛”最出名,“一撮毛”是他的藝名,他在20米高的杆上表演頂東西,那種絕技是獨一無二。

幾十年後的一天,那時我在峨眉電影製片廠工作,到成都市雜技團去選演員。在練功房,我和他們的老教練談起在西安看“一撮毛”的杆頂表演,老教練說:“我就是曾經在你們西安表演的‘一撮毛’,那是他們給我起的外號。”真想不到幾十年後在異鄉還能再見到他。

那時,中國武術陝西省研究會就把牌子掛在廣場最東邊,也是最後邊那個院子的門口,再後邊就可直通武廟。每天耍槍弄棒學武術的在廣場上練武,硏究會的總師父是個又瘦又矮留著山羊鬍子的李老頭,拳打得不錯,那時候在大華紗廠教了上百個徒弟。

“長安大劇院”的電光佈景

在武術研究會門前的北邊,有一座露天舞臺,其實這種舞臺很簡易,周圍砌上磚,中間填上土就行了。就這樣簡易的舞臺,掛上幾道幕布,打上燈光,還真像個樣子。這就是“長安大劇院”。

十七路軍那個京劇團,一直都在蓆棚劇場“長安大劇院”演出,是以演連臺本戲為主,如《火燒紅蓮寺》《大俠十三妹》《年羹堯》等,很像現在的電視連續劇。

十七路軍京劇團,是西安那幾年時興電光佈景的始作俑者。如《火燒紅蓮寺》的一場,一座大殿裡,三尊佛像坐在供桌後。一個女施主前來進香,在拜墊上跪下叩頭。供桌的兩扇門向兩邊滑去,拜墊拉著女施主向供桌裡鑽入。供桌的兩扇門復原如故,燒香的年輕女子被惡人虜於地下室了。再如一英雄持劍追趕一惡僧,惡僧按動機關,佛像移動,佛像後現出一暗門,惡僧跳上供桌鑽入暗門,勇士追上,結果掉入暗井。

一時間觀眾很稀奇,很喜歡這些新玩意兒,“尚友社”和“三意社”就步其後塵大搞電光佈景。解放後這些電光佈景都沒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繪畫屏風。

我小時候迷上電光佈景,我有一個木匣子,匣子裡是一座舞臺,舞臺上佈置的是我繪製的小布景,可以任意變換。在匣子的一方開了一個小孔,可以像觀看西洋鏡一樣地通過小孔觀看舞臺的變換。那時候畫小布景和看戲是我的最愛,有一次我在長安大劇院看京戲,看到半截被我父親拉回來了,我拽著門就是不進去。我父親氣得踢了我兩腳,我還是拉著門不進去,嘴裡哼哼著:“我要去看戲!”

“長安大劇院”是國民黨部隊上的戲園子,觀眾常常被他們的士兵騷擾。記得有一次誰得罪了一個傷兵,第二天傷兵把手榴彈都擲進了蓆棚。

解放初,從延安來的西北文藝工作團在這個舞臺上演出了好長時間,尤其是那中蘇混血兒兄妹倆表演的《掄板凳》,短小精悍,很受歡迎。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蓆棚戲園子“長安大劇院”被拆除,在原址蓋起了今天的“人民劇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