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西安人民剧院前身:上世纪50年代被拆除的长安大剧院 文

西安人民剧院前身:上世纪50年代被拆除的长安大剧院 文/成兆勋

现在北大街的“人民剧院”是在解放前十七路军的席棚剧场“长安大剧院”上盖的,席棚剧场又是在北大街青年体育场最南边搭建的。该剧场从搭建到拆除,一直都以演出十七路军京剧团的京剧为主,它的主要演员是“猴王”李万春和“坤角”段丽君。

热闹的青年体育场

解放前,现在的西一路叫武庙街,武庙在现在西一路小学和陕西省文化厅的位置。过去每个城市少不了这三座庙,文庙、武庙、城隍庙。文庙敬孔子,武庙供关公,城隍管本市。

武庙主殿在西一路小学里,但它的庙产范围很大,在它的左边就有一个空场子,是谁都可活动的场所。这个空场子南起现在“人民剧院”的南边围墙,西至北大街的马路边上,北至现在电信大楼前边街心花园处,东至大钟表底下。这个广场在民国初年就建成了青年体育场,可能归教会管理,所以解放前市民把它称为北大街青年会。

解放前,美国人要在这个空场子放映露天电影,具体就在今天建行营业厅的门前,群众一直是免费观看,我小时候经常观看,但放映的内容,一点印象都没了。

河南那边来的马戏团,经常在这个空场子西北角上(现在中国电信西边的那个街心花园处)表演马术,马戏团的演员“一撮毛”最出名,“一撮毛”是他的艺名,他在20米高的杆上表演顶东西,那种绝技是独一无二。

几十年后的一天,那时我在峨眉电影制片厂工作,到成都市杂技团去选演员。在练功房,我和他们的老教练谈起在西安看“一撮毛”的杆顶表演,老教练说:“我就是曾经在你们西安表演的‘一撮毛’,那是他们给我起的外号。”真想不到几十年后在异乡还能再见到他。

那时,中国武术陕西省研究会就把牌子挂在广场最东边,也是最后边那个院子的门口,再后边就可直通武庙。每天耍枪弄棒学武术的在广场上练武,硏究会的总师父是个又瘦又矮留着山羊胡子的李老头,拳打得不错,那时候在大华纱厂教了上百个徒弟。

“长安大剧院”的电光布景

在武术研究会门前的北边,有一座露天舞台,其实这种舞台很简易,周围砌上砖,中间填上土就行了。就这样简易的舞台,挂上几道幕布,打上灯光,还真像个样子。这就是“长安大剧院”。

十七路军那个京剧团,一直都在席棚剧场“长安大剧院”演出,是以演连台本戏为主,如《火烧红莲寺》《大侠十三妹》《年羹尧》等,很像现在的电视连续剧。

十七路军京剧团,是西安那几年时兴电光布景的始作俑者。如《火烧红莲寺》的一场,一座大殿里,三尊佛像坐在供桌后。一个女施主前来进香,在拜垫上跪下叩头。供桌的两扇门向两边滑去,拜垫拉着女施主向供桌里钻入。供桌的两扇门复原如故,烧香的年轻女子被恶人虏于地下室了。再如一英雄持剑追赶一恶僧,恶僧按动机关,佛像移动,佛像后现出一暗门,恶僧跳上供桌钻入暗门,勇士追上,结果掉入暗井。

一时间观众很稀奇,很喜欢这些新玩意儿,“尚友社”和“三意社”就步其后尘大搞电光布景。解放后这些电光布景都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绘画屏风。

我小时候迷上电光布景,我有一个木匣子,匣子里是一座舞台,舞台上布置的是我绘制的小布景,可以任意变换。在匣子的一方开了一个小孔,可以像观看西洋镜一样地通过小孔观看舞台的变换。那时候画小布景和看戏是我的最爱,有一次我在长安大剧院看京戏,看到半截被我父亲拉回来了,我拽着门就是不进去。我父亲气得踢了我两脚,我还是拉着门不进去,嘴里哼哼着:“我要去看戏!”

“长安大剧院”是国民党部队上的戏园子,观众常常被他们的士兵骚扰。记得有一次谁得罪了一个伤兵,第二天伤兵把手榴弹都掷进了席棚。

解放初,从延安来的西北文艺工作团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了好长时间,尤其是那中苏混血儿兄妹俩表演的《抡板凳》,短小精悍,很受欢迎。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席棚戏园子“长安大剧院”被拆除,在原址盖起了今天的“人民剧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