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這個安徽男人:發現“世界第三大鎳礦”,61歲成全國第二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如今84歲高齡,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安大學教授湯中立依然活躍在我國地質領域,“為祖國找礦”的座右銘陪伴了他輝煌的一生。他是中國鎳礦工業和甘肅省金礦工業的開拓者之一,他提出的岩漿成礦理論,使我國在岩漿硫化物礦床研究領域的科學研究水平躋身於世界前列。他對金川鎳礦的發現和二礦區深部隱伏礦體的勘探和突破,使該鎳礦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鎳礦

這個安徽男人:發現“世界第三大鎳礦”,61歲成全國第二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湯中立長安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礦產勘查專家、礦床地質學家。長期從事礦產勘查和岩漿礦床的研究工作,是中國鎳礦工業和甘肅省金礦工業的開拓者之一。先後出版學術專著7部,譯著2部,撰寫和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SCI檢索31篇。研究的理論成果在國內外被廣泛引用。對我國的礦產勘查和地質礦產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榮獲甘肅省科技先進工作者、地礦部全國地礦系統勞動模範和甘肅省優秀專家光榮稱號,1986年被甘肅省政府和地礦部聯合授予“祖國鎳都開拓者”榮譽稱號。

這個安徽男人:發現“世界第三大鎳礦”,61歲成全國第二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叩問荒涼,為祖國找礦

1934年10月,湯中立出生於安徽,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父母帶著他流亡到湖南省乾城縣所裡鎮(現湖南省吉首市)。那段舊時光在他的記憶裡深刻難忘,直到如今,他還和當地的老人一樣,習慣稱吉首為“所裡”。所裡有條清澈見底的峒河,湯中立的童年就是在峒河水裡、吊腳樓下度過的,“就像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一樣。”但小時候的湯中立經常“翹課”出去瘋玩,老惹母親擔憂。

直到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他寫了一篇作文,還配了一幅圖畫,得到了班主任的表揚,老師還把文章和畫貼在教室牆上進行展示。湯中立自覺“問心有愧”,從此便開始認真學習,不再逃學了。後來,他考入了安慶中學高中部,新中國的成立使他明確了奮鬥目標——“為祖國而學”。 湯中立選擇了理工科,又和幾個學習好的同學成立了學習小組,互相競爭。1952年,他順利考入了由清華、北大、北洋工學院等幾所知名大學的地質系合併建立的北京地質學院。

在這所地質學的殿堂裡,湯中立聆聽了李四光、孫雲鑄等大師的教誨。尤其是李四光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希望同學們成為新中國優秀的地質學家,像神話中的“土地神”一樣,熟悉和掌握腳下的地球。湯中立至今都記得李四光演講時的神采,情真意切,令他永生難忘。在不斷深入的學習中,湯中立了解到地質工作將是一份融入自然、叩問荒涼的艱苦工作,但他沒有止步,“為祖國找礦”的座右銘始終激勵著他奔赴地質事業最前沿。

這個安徽男人:發現“世界第三大鎳礦”,61歲成全國第二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地質一線,山川探礦源

1956年,大學一畢業,湯中立就帶著頭、打著旗、唱著歌,一路向西,奔赴地質工作的一線——甘肅酒泉。一個南方人,來到了大西北,曾經紙上說礦山,如今山川探礦源。湯中立很快把自己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並數年如一日持續在艱苦、寂寞、危險的地質一線執著行走,一干就是46年

他的足跡遍佈大西北的角角落落,走遍了甘肅北山地區、祁連山、河西走廊……在一次次的探索與實踐中,他發現了金川鎳礦,總結了金川礦床模式和中國鎳礦成礦規律,創新性提出了“小巖體成大礦”的學說,建立了以甘肅金川、吉林紅旗嶺、新疆喀拉通克、河北銅硐子四個小巖體銅鎳礦床為代表的深部熔離—貫入的組合成礦模式……歲月不會辜負任何一個努力奮鬥的人,1995年,61歲的湯中立當選為全國第二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2年,湯中立從地質一線轉向教學前沿。在收到浙江大學、蘭州大學、地質大學等邀請的同時,湯中立選擇了位於古城西安的

長安大學。從蘭州到西安是一種回家的感覺,湯中立的全家人都落戶在西安,工作在西安,在不同的崗位上為大西安的發展默默做著各自的奉獻。而湯中立更是馬不停蹄地帶領著自己的學生努力當好新時代的“土地公公”。

這個安徽男人:發現“世界第三大鎳礦”,61歲成全國第二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野外,他是一把鋥亮的地質錘,在科研平臺,他是一支滿弓待發的箭。在長安大學

湯中立院士先後帶頭做了十幾個項目,出版了四部著作。近10餘年來,他榮獲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李四光地質科學獎1項,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陝西省、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今年,84歲的他依舊奮戰在崗位上,老當益壯,“在陝西這個地質礦業大省,每個地質工作者的人生都將波瀾壯闊。”

注:文章部分素材來自魅力碑林、長安大學新聞網、中國甘肅網、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