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父母的这6种错误方式,很容易触碰到孩子的自尊底线,该改改了

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听话,但是孩子一直温顺下去,他们又觉得不满意,希望孩子再胆大些,有决断一些。这两种要求同时加诸孩子身上,其实是相互矛盾的。

我们不可能在一直打压孩子个人意志、鲜少给孩子提供决断机会的环境下,养出一个果断的、干脆利落的孩子。不要当孩子表现出越来越优柔寡断的时候,才突然发现,原来是自己把孩子养成了这样。

父母的这6种错误方式,很容易触碰到孩子的自尊底线,该改改了

误区一:事事替孩子做主

相当一部分父母习惯于事事为孩子做决定。他们甚至可能都不自知,只是在要求孩子做事时,往往喜欢使用命令句式,比如“你必须这样做”、“你该去干……了。”还有很多父母往往是无意识的,或者通常是出于“好心”地要去帮助、过多地干涉甚至代替孩子的事情。没有独自面对、处理问题的经验,尤其是自己独立思考并作判断的成功经验,真遇事需要他们自己拿主意的时候,孩子难免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父母不妨换一种表达方式,在涉及孩子自己的事情时,多将命令式语气改为启发式语气,比如:“你觉得这件事可以怎样做呢?”“你是要先做这个还是那个?”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也会引发孩子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意志主动处理好事情。还比如,带孩子出门购物前,可以跟孩子约定好买一件他想要的东西;周末去公园玩,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走哪条路线等。简言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育儿过程也是一样。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父母可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和发挥,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想怎么做?

误区二:事事让孩子做主

物极必反。同样地,无原则地事事都让孩子做主,父母没有必要的引导和支持,也极有可能会让孩子变得优柔寡断。原因在于,孩子的脑功能发育有限,思维能力有限,复杂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

内做出恰当的判断和选择。反复把孩子独自丢到问题面前,反而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会因为害怕再次体验到那种无助感而迟迟不敢做决定。

所以,常给孩子选择的机会是对的,但要根据情况而定。当孩子还不能够理智地进行选择时,妈妈给孩子过多的选择机会就是错误的。孩子都希望两全其美,或者希望得到更多的满足。妈妈给孩子选择权时,要考虑孩子的思维和情志发展,要在孩子具有分析判断的能力后,再逐渐升级“做主”的难度。比如,可以多用“你希望选择A 还是B ?”而不是问“你希望选择什么?”对于低龄宝宝,你可以让他选择是要红色气球还是黄色气球;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选择是要买玩具还是去游乐场;更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让他选择是要学习音乐还是绘画……问题逐步升级,符合孩子的心智成熟度才好。

父母的这6种错误方式,很容易触碰到孩子的自尊底线,该改改了

误区三: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既不能事事替孩子做决定,也不能万事完全任由孩子自己做主,那么日常教养中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呢?要紧的是一切以呵护孩子的自信为前提。

育儿作家娜奥米·阿尔多特告诉我们:“真正的自信得益于‘我能行’的信念。当孩子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父母就务必时刻提醒自己:除非他提出要求,否则不要随便帮助他。”

为了做到这一点,父母需要保持对孩子的关注,看得到孩子情绪上的变化,多与孩子保持沟通。孩子遇到困难不愿意表达,就通过询问的方式了解。同时尊重孩子的个人意志,引导、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才会越来越坚信“我能行”而不是“我不行”。

除了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去做分内的事,还要让孩子适当帮我们做些事。其实,请孩子帮忙非常容易,因为孩子个个都是巴不得为我们效劳的热心肠,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他们从不把提供帮助当成负担,而是当成乐趣,当成游戏。父母可趁此让孩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培养责任心、建立自信。

当孩子要刷碗时,不要把他推开;当孩子要扫地时,不要夺走他手里的笤帚;当孩子要拎起一个口袋时,不要拒绝递给他……总之,我们要学会忍心、放心、开心地接受孩子的帮助,这样才更有助于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实现和自信心的确立。

误区四:对孩子要求过高,经常否定孩子的选择

由于年龄的原因,孩子在表达意见时,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误。但是无论这意见多么幼稚和错误,父母也不要给予批评、指责这些负面评价。如果孩子总遭受这种挫败,就会不愿再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终止此种尝试。尤其不少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往往期望过高,总是不满意孩子的表现,赞许少,批评多。有的爸爸妈妈还让孩子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又不帮助他。结果,孩子就会产生越

来越深的挫败感,失去自信,他们害怕做错事情后被父母批评,却又不知怎样才能做好,因而变得优柔寡断,无法做主。

父母的这6种错误方式,很容易触碰到孩子的自尊底线,该改改了

误区五:乱给孩子贴“标签”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不同的。有些孩子看起来缺少主见,这跟他们本身的性格特点有关。有些孩子本身就很随和,愿意听从和服从他人的决定。这种顺从本身,就是他们做出的选择,是他们的主见。这种个性未必不好。只是一旦当父母的有了对比,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很有想法的样子,就容易担心自己孩子没主见,将来会“吃大亏”。当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孩子“这种个性不好”,孩子很可能由于你给他贴上了这个“不好”的标签,而产生一种深深的自卑感与缺陷感,而失去自信,结果是愈发内向和没主见了。父母需要知道一点:孩子就是在模仿和探索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起来的,这是积累经验的一种途径和过程。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如此。

误区六:不给孩子“犹豫”的时间

很多时候,孩子做不了决定,并不是他们没有想法,而恰恰是想得太多,才导致犹豫不决。当孩子在做选择的时候,父母如果不耐烦地一直催促,或者干脆替孩子做决定,很容易打击孩子自主的积极性。

给孩子充分的考虑时间,相信孩子能做出决定,父母的信心将会转化为孩子的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