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改革开放40年|郫都区农业发展侧记: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发展活力

60年前

毛主席来到红光农业合作社视察;

60年后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唐昌战旗村视察。

可以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郫都农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抓手,走在改革试点的前沿,郫都农业始终聚焦全国目光。

2018年

迎来了改革开放40年。

40年弹指一挥,站在全新的历史征程上,

才知道郫都“三农”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年|郫都区农业发展侧记: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发展活力

收割韭黄感受丰收的喜悦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而农村土地改革无疑成了推动农业巨变的重要一环。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土地流转,再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乡村振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营改革 农业闯出新天地

改革开放的郫都农业故事,也是李宗堂的企业成长故事。

改革开放40年|郫都区农业发展侧记: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发展活力

农科村花海

“高中毕业那年,我就回家做了‘专业户’,当时村民都很吃惊,说这个小伙子高中毕业回来居然养鸡、种菜,都用一种歧视的眼光看我。”1983年,李宗堂18岁,刚出校园就赶上了包产到户,家里每个人都有了7分地。奔着当“万元户”的梦想,李宗堂开始尝试在自家田里喂蚯蚓、养鸡、种蔬菜,几番尝试,最终选定了食用菌种植,这一种就是35年。

从小小“专业户”到农业企业家,李宗堂带着榕珍菌业一路搭乘改革春风不断壮大。从1983年仅有几亩平菇种植规模,到2000年已经发展到几百亩金针菇种植,一举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金针菇种植基地。然而,在村民那里短租的土地始终让李宗堂心里不踏实,一心想着让自己的产业走上规范化道路。

机遇终于在2007年等到了。“我要把农业变成标准化、工厂化的生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独自一人走进县领导办公室,把原本只有5分钟的交谈争取到了50分钟,思路一拍即合。

于是,在一边新建的战旗村新型社区旁,李宗堂通过土地流转取得的300亩榕珍菌业也开始同步建设。“村民都集中居住了,钱从哪里来?我去解决,我们每年至少能产生上千万手工费,村民不仅住进小洋楼,还有稳定的工作和社保,还能照顾家庭。”事实证明,榕珍菌业每年实际带来人工费2600多万元,“看榕珍必看战旗村,看战旗村必看榕珍”成为一时间盛传的佳话。

改革开放40年|郫都区农业发展侧记: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发展活力

多利农庄

榕珍菌业是郫都农业企业在改革开放大潮巨变中的一个缩影。

丹丹豆瓣、高福记、金大洲、吉峰农机、新华西乳业……从改革开放前农业企业为零,到如今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24家;从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8894万元,到2017年农业总产值41.65亿元;从单纯的自给自足式种植,到农业产业化发展。改革,始终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不竭动力,农村资源被快速激活,大量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涌入乡村,开辟了农村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

改革开放40年|郫都区农业发展侧记: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发展活力

韭黄基地

今天,全区绿色有机农业面已达60%以上,建成唐元韭黄智慧农业示范园,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2.5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坚持“农业+工业”发展模式,一二产业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2017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44.35亿元,农产品初加工产值5.13亿元。35家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9.49亿元,截止目前,“三品一标”产品认证239个。加大“农业+商贸”发展力度,建立“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搭建了B2B2C电子商务运营平台,鼓励郫县豆瓣等自主创建电商销售平台,组织经营主体参加国内外涉农展会,外销特色农副产品750吨,依托各类媒体推介品牌产品,推动优质农产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2017年,完成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4.55亿元。

还权赋能 农民变身新股东

因在兴修水利、

农田改造中成为一面旗帜的战旗村,

在这40年土地改革探索过程中,

充分感受到了改革所带来的冲击、

变革和红利。

改革开放40年|郫都区农业发展侧记: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发展活力

战旗新农村

“改革开放前,饭都吃不饱,更不要想吃肉,这40年的变化,过去简直想都不敢想。”今年51岁的战旗村村民廖代建亲身见证了改革给村民带来的实惠,给村子带来的变化。

80年代初,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原有的分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廖代建和村民的积极性。然而,繁重的劳动和“农业税”却让廖代建过得很辛苦。“家里有好几亩地,农忙时经常忙到半夜。”廖代建回忆。

这样的生活没过多久,就有了新的转机,敢为人先的战旗人率先兴办了村集体企业,廖代建有了进酒厂上班的机会,生活条件开始改善。后来还在村上经营起了一家农资销售店。一直到2007年,战旗村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建新型社区、发展高端设施农业,廖代建的农资店没了生意。但很快,村上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名义,合作开发了“战旗第五季妈妈农庄”,廖代建到村上找了份治安维护的工作,妻子也在村上的超市上班。

2015年,战旗村敲响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槌”,这一宗地收益705.97万元,让战旗村集体资产一举突破2000万元。“大河涨水小河满”,廖代建的荷包也不断鼓起——战旗村首宗地出让后,他得到了现金分红520元,股份还增值了2600元。

一切都变了,生活变了、工作变了、村变了,连总书记都到我们这里来了!”廖代建说着,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战旗村的变化,是探索土地制度改革的缩影。近年来,郫都区紧紧抓住被列为全国首批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区县契机,有力推进了全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三道堰青杠树村,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带来的变化让村民倍感自豪,得益于土地综合整治,2000多名村民住进新居。“土地入市+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形成了“村是景区,景在村中”的良好形态;

改革开放40年|郫都区农业发展侧记: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发展活力

乡村绿道

在红光白云村,“宅基地改革入市+都市农业”发展,吸引龙头企业注入资金、品牌和人才,催生农文旅和农旅养等新业态,实现了传统农村脱胎换骨,涅槃重生。

改革开放40年|郫都区农业发展侧记: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发展活力

青杠树村

在安德广福村

,“配套入市+特色农业”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改革推动下,2017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060元,超过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3762元,较2012年提高了91%。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相关农民集体及个人共获得了超过3.7亿元的土地收入,其中约1.6亿元用于集体经济的积累和发展,约4000万元用于农民股东的现金分配。另一方面,农民通过住房改善、现金分红、股权增厚和就近就业等形式,实现了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步提升。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改革开放40年农业历程,虽然是郫都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间,但却风云变化,革故鼎新,催育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