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拆遷補償每平米1900-3300元,4類房屋全額賠償!

5月15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通氣會,發佈了8起人民法院徵收拆遷典型案例。這是法院對拆遷訴訟立案之後第二次發佈典型案件,上一次是2014年8月29日。可見國家現在對徵收拆遷工作的重視。

拆遷補償每平米1900-3300元,4類房屋全額賠償!

安置

2018年1月30日清晨,一封來自原昆明紡織廠房屋徵收全體回遷安置戶的感謝信和一面錦旗被送到了位於昆明市盤龍區的俊發中心大樓裡。“住房解困,讓居者有其屋……”錦旗上的話語在寒冷冬日裡溫暖了在場所有人的心。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更新正成為越來越多城市不可迴避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很多地區獨闢蹊徑,探索出“先安置、後搬遷、再拆遷”的開發模式,且深耕其中20年,既解決了城市發展用地問題,提升了土地價值,又實現了和諧拆遷。將加速推動該模式在全國範圍內複製推廣。

可以看出,這樣的拆遷模式在當地取得成功不無道理,解決了農民朋友最擔心的問題。

其實,歸根到底,農民朋友擔心的還是補償安置的問題,國家也針對安置補償在2018年制定了不少新規。接下來我們給大家講一講2018年農村房屋拆遷補償新規!可能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具體規定,今天拋磚引玉給大家講一講大的趨勢!

2018年開始將實施新的房屋拆遷補徵地拆遷標準了

拆遷補償每平米1900-3300元,4類房屋全額賠償!

那麼農村房屋拆遷補償標準是什麼?

1、農村草房補償1900元/平米;

2、磚瓦房補償2400元/平米;

3、磚砼結構房屋補償2800元/平米;

4、二層及及以上樓房補償3300元/平米,另外房屋附屬物等給予等價的補償。

異地安置每戶給予2萬元的補償。

宅基地補償主要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費、地上附屬物以及青苗費。土地補償和安置費將最多為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附屬物給予等價補償,青苗費按照農作物種類來定價。對於耕地徵用,補償種類如上。土地補償費用為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6到10倍。

2018年起4種無證房屋也可以獲得全額賠償了

之前給大家講過在戶籍制度改革之後,要抓緊辦理房屋產權證,但是話又說回來,農村問題複雜程度在政策上也不能搞一刀切,

農村房屋是農民的財產,在這個問題上更要慎之又慎,有四類房屋可以全額賠償!具體的道哥給大家講一講!

第一類房屋:農民家中從祖上流傳下來的房屋,尤其是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帶這段時間流傳下來的房屋,由於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即便是沒有任何證件也算是合法的,可以獲得全額補償。

第二類房屋:新房新規矩,老房老規矩。簡單來說,只要房子建造時是符合當時的政策規定的,都可以獲得賠付。

第三類房屋:代代相傳的祖屋,只要認定成功即可獲得賠付。

第四類房屋:因城市發展需要規劃拆遷的房子,這種情況多見於城市周邊。

一旦村裡要拆遷,村裡的微信群,也異常熱鬧,很多人擔心沒了房子和地,以後會過得很糟糕。我理解大家的不捨和擔憂,儘管很多地方出臺了很多惠民政策,可是農民朋友還是有很多擔心。那麼,在拆遷後,農民面臨的都有哪些難題?

一、安居

拆遷補償每平米1900-3300元,4類房屋全額賠償!

農民失去土地後,首先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安居問題。得不到安居的原因:

現在的拆遷採用的是“先破後立”的工作方式。即不是先建好安置房,讓農民搬好家,再徵地拆遷,而是不管農民到哪裡居住,先徵地拆遷,為了趕工期,趕進度,往往規定很多的時間內必須搬離,不管你投親靠友,還是怎麼辦,拆後再慢慢安置。農村的東西又多,一時半會難以找到合適的房子,以致鬧得雞飛狗跳,劍拔弩張。

二、有的補償太低,難以安居

拆遷補償每平米1900-3300元,4類房屋全額賠償!

從補償形式看,目前絕大多數地方主要採取較為單一的貨幣安置方式,即“要地不要人”。在一些地方,農民的補償費甚至還不夠購買安置搬遷房。

舉個例子,一個人回遷房面積是60㎡,獨生子女多給一個人的,所以一般家庭最少3套房。回遷房約800元/1㎡,所以一家用於購房的錢最少在24萬。以一家四口為例,賠償下來也不到40萬。而村裡有些人自己家前後蓋的房子加裝修比這個還多。買了房子,添置一些東西之後也就所剩無幾了。

三、收入來源減少,生活開支加大

拆遷補償每平米1900-3300元,4類房屋全額賠償!

徵地前,農民除了種地,可以利用房前屋後搞一些庭院種植養殖,這些活即便年老體弱也能幹,這樣可以節省很多開支,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沒了地,一方面是生活中的收入來源減少了,老弱病殘沒了幹活的地方;另一方面各項生活開支增加了,過去不花錢的糧食、蔬菜、肉蛋、飲水等,現在都需要花錢從市場上購買,一邊是生活成本增加,一邊是收入減少,一增一減立即使他們陷入困境。

四、擔心就業問題

拆遷補償每平米1900-3300元,4類房屋全額賠償!

土地是農民的生產資料,失地前的農民主要從事的是第一產業。失地以後,農民面對的首要問題是需要從一產轉向二產或三產。所謂隔行如隔山,對於文化低、技能差的農民來說,要從一產升級為二產、三產,實屬不易。特別是那些上了年紀的農民,想找個合適的工作太難了,只能成為單一的消費者。

五、擔憂醫療和養老

拆遷補償每平米1900-3300元,4類房屋全額賠償!

即便享受了社保,一些地方失地農民與當地市民“同城”卻不“同保”。比如醫療,失地農民的醫保卡只能在社區使用,而市民可在全市通用。比如養老保險,市民有70歲的高齡卡,坐公交、逛公園都可免費;80歲老人有高齡補貼,失地農民則享受不到這些待遇。比如低保,有些地方不能做到應保盡保,失地農民的低保受“指標”限制,失地農民需等待有了指標才能享受。

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讓他們充分就業,要建立健全失地農民的就業服務體系。希望政府能把失地農民就業培訓納入城鎮下崗再就業培訓範圍統籌安排。有針對性地免費開展實用技術、職業證書、社區服務、家政服務等職業技能的培訓和認證,提高農民素質和就業技能,既“輸血”又“造血”,增強失地農民的謀生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