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說點不給說的,咱不是文化人,就是歷史一憤青,一個奮鬥的青年

說點不給說的,咱不是文化人,就是歷史一憤青,一個奮鬥的青年

說點不給說的,咱不是文化人,就是歷史一憤青,一個奮鬥的青年


最近寫了幾篇駁斥侵害甚至是胡亂篡改傳統文化的文章,在頭條上被很多朋友認可了,幾天的時間漲了600多的粉絲,這使我感到很欣慰,先謝謝大家的支持。

提起“憤青”這個詞,實際上在我國出現的時間並不長,大概在一九八幾年到九零年左右,憤青這個詞開始流行,憤青的全稱應該是“憤怒的青年”。


說點不給說的,咱不是文化人,就是歷史一憤青,一個奮鬥的青年


但是“憤青”這個詞在國外出現的比較早。大概在上個世界50年代,英國出現了一幫作家,因為當時的英國在政治、軍事、宗教等各方面等級森嚴,他們寫出了一些為底層民眾發出呼籲的文章。

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奧斯本所寫的三幕劇《憤怒的回顧》,在《憤怒的回顧》中,奧斯本通過其中的主人公吉米抒發出自己內心的感受。

吉米是在一戰後,英國的一個普通青年。由於當時英國的等級制度,使得身為底層人民的吉米眼看著一些自己的朋友親人和其它的底層民眾在貧困和孤寂中不斷的死去,而自己卻沒有能力去幫助和解救他們。

說點不給說的,咱不是文化人,就是歷史一憤青,一個奮鬥的青年


由於社會的原因,吉米空有一腔熱血卻無處施展,因而極度的敵視當時的各級統治者。因為各級統治者的虛偽、和腐敗,使得吉米無力改變現實。終日憂鬱的吉米只能通過各種途徑來發洩自己的感情。

《憤怒的回顧》是一戰後文學運動的巔峰作品,以它為開端,英國新一代的作家們,開始將以前注意紳士淑女們的眼光轉移到了中下層民眾的身上,用底層民眾對醜惡制度和現實的抨擊與不滿代替了上層統治者的歌功頌德。

說點不給說的,咱不是文化人,就是歷史一憤青,一個奮鬥的青年


在現在我們看來,憤青是一個貶義詞,很多人將“憤青”和“噴子”這兩個詞結合在的一起,認為,憤青就是一些荷爾蒙過剩的青年在盲目的宣洩自己的情緒。

但是事實上憤青是一個褒義詞,“憤青”並不是“噴子”,也不會因為一言不合就上去拍你板磚。真正的憤青其實是有思想、有主張、有愛國精神,能夠不畏強暴、勇往直前、充滿了正義感,為了對抗社會的不良現象而勇於鬥爭的人。

說點不給說的,咱不是文化人,就是歷史一憤青,一個奮鬥的青年


因此我認為,憤青並不是憤怒的青年。如果僅僅只看字面的意思,就將“憤怒”和“青年”牽強在一起,這是極端的不負責任的,是完全不正確的。如果一個沒有文化的青年,即使他正藉著酒勁大發脾氣,或者是和領導進行激烈的,非理性的爭吵。這種人,我們是不願意將他們歸結為憤青的。

“憤青”之所以憤怒,並不是因為個人的得失,並不帶有功利的色彩,他們之所以憤怒,原本就是帶有“義憤填膺”的意思,是青年人天生帶有的正義感使之產生的憤怒。

說點不給說的,咱不是文化人,就是歷史一憤青,一個奮鬥的青年


所以我認為“憤青”應該是“奮鬥的青年”,在民國時期,“憤青”的另外一個稱呼叫“進步青年”。既有青年人天生的正義感,又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風骨與情懷,不是那些一言不合就罵街的噴子。

中國的歷史上並不缺乏憤青,尤其是文人之中。古代有東漢大夫汲黯、霍去病、西漢陳湯、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南宋“犟牛鼻子”陳亮、被現在人戲稱為中國第一憤青的辛棄疾。“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犯我強悍者,雖遠必誅。”“天生我才必有用。”“醉裡挑燈看劍”這些都是出自一種進步的心裡,都是表現出了一種愛國的情操。


說點不給說的,咱不是文化人,就是歷史一憤青,一個奮鬥的青年


民國時期有梁啟超、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憤青”的真正特質是具有批判精神,並且是徹底的批判,他們不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更不是街邊路上欺行霸市光著膀子的流氓。

真正的“憤青”是思想家,是智者,是道德高尚的人,他們天生的正義感使得他們無法與其他不良風氣所共存。因為他們有熱情,有活力,有憤怒,一旦某些黑惡、不良的東西進入了他們的眼中,他們的憤怒就會將這些黑暗與不良徹底燃燒。

說點不給說的,咱不是文化人,就是歷史一憤青,一個奮鬥的青年


他們不會像流氓一樣欺軟怕硬,也不會像漢奸一樣卑言屈膝,他們是真正的鬥士,是真正堅持理想,堅持真理的一群人。正因為他們憤怒著,所以他們才不會低下自己高貴的頭顱,正因為他們憤怒著,他們才會執著的堅持著自己所認為的理想和正義。

路上不平有人踩,我們所需要的正是這種大智大勇,大仁大義的憤青們。如果沒有了這些人,如果沒有了這些人的堅持,如果沒有了這樣的憤青,還有誰會去對那些汙穢的齷齪的事情去盡情批判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