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火線上的抗“疫”脊樑——來自廊坊市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市三院的報道


火線上的抗“疫”脊樑

——來自我市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市三院的報道


這是一個讓廊坊人民歡欣鼓舞的日子。2月26日,收治在定點救治醫院廊坊市第三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市三院)的最後一位新冠肺炎感染患者出院了!從1月25日接診第一例確診患者,32天,我們的醫療救治團隊成員日夜堅守,爭分奪秒,與病魔鬥爭,與死神較量,取得了醫療救治工作的階段性成果。

新冠肺炎病魔來勢洶洶,感染病患病情發展迅速,專家組科學研判、精準施策,醫護人員對症治療、精心護理,讓病患從危重症轉重症、重症轉輕症,讓輕症儘快治癒、走出醫院,創造了一個個生命的奇蹟,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給他們的艱鉅任務,並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30例確診患者100%治癒率、收治患者“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

這是一個團隊,一個因抗“疫”而組建的聯合作戰部隊。抗“疫”之初,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敢於擔當、快速應對、果斷決策,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的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按照“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原則,確定把市三院作為定點救治醫院,以市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為主,抽調河北中石油中心醫院和市中醫醫院等醫療機構的專家,又從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抽調相關業務骨幹,組建了147名醫務人員的團隊,協同作戰,合力救治,有效提升了醫療救治能力和水平。

今天,記者走近他們,和他們一起回顧這32天的“奮戰史”,這32天的爭分奪秒,這32天的生死競速,這32天的殊死搏鬥,這32天的醫者仁心, 這32天裡,廊坊醫療救治團隊用大愛書寫著勇氣與擔當。

火線上的抗“疫”脊樑——來自廊坊市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市三院的報道

2月3日,市人民醫院醫生陳玉蘭(中)獲得第四屆最美廊坊人稱號。


與死神競速,創造生命奇蹟

2月13日凌晨3點30分,市三院隔離病區,一場生死戰打響了。

“患者血壓驟降,呼吸衰竭,意識狀態下降,做好上呼吸機準備!”生死就在一瞬間,醫護人員火力全開,立即與“死神”搶人。

“馬上為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凌晨3點,省、市專家組一聲令下,病區內隨時待命的醫生迅速行動,一切按照危重患者搶救流程進行。

市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靳立振和麻醉科高雷穿上最高級別防護服——正壓隔離服,準備插管。護士推完鎮靜藥物後,5秒鐘,高雷插管成功,接呼吸機,調整參數。厚厚的防護服下,靳立振戴著4層手套,摸不到患者的動脈搏動點,來不及用超聲引導,視線在護目鏡下受影響,憑著經驗,他僅用了2分鐘,中心靜脈置管成功。

“採取肺保護策略、限制性液體治療策略,上中心靜脈壓監測、重症超聲監測……”完成氣管插管後,市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市三院病區主任趙永華根據省、市專家組提出的意見,部署了跟蹤治療措施。他安排醫護人員24小時監測數據變化,觀察患者狀態,請來營養學專家精確計算患者每日所需要的營養支持,保證最科學、最有效的治療。

經過廣大醫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奇蹟終於出現了!

“降低鎮靜深度,過渡到淺鎮靜。”趙永華開始為拔除氣管插管做準備,讓患者逐步恢復意識。

臨近中午,患者呼吸平穩、神志清晰、能配合醫生的指令狀態。中午12點,成功拔除氣管插管!所有的醫護人員都鬆了一口氣。

2月18日,張女士轉為重症,露出了入院以來的第一次微笑。

“通常情況下,插管患者要十幾天才會慢慢好轉,但我們這一例危重患者僅用了三天就完成了拔管。”說起這段經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劉政臉上不無驕傲。

與病魔較量,就要分秒必爭,與時間賽跑。救治患者,場場都是硬仗。而對危重症患者的治療是提高治癒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重症監護室裡的治療,從來都不是一個或是幾個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整個醫療團隊的同心協力。”劉政說,工作量最高的時候,一個危重症病患就啟用了4名醫生8名護士組成的重症團隊:病房內,醫生護士一刻不離地守在患者身邊;病房外,專家組成員密切監控,隨時查看患者信息,隨時調整治療方案。

“重症病人的治療方案,幾乎半小時一調整,呼吸機和用藥的劑量都是一點一點地調,否則,人就沒了。”劉政說。

這兩天,廊坊市中醫醫院十病區主任劉強,收到了來自廊坊首例新冠肺炎治癒患者方某的微信:“我不懂醫學,但憑感覺藥很對症,恢復得很快,出院時身體就基本正常了,非常感謝您!”

方某是我市第二例確診病例,首診就是在廊坊市中醫醫院。1月26日該患者正式確診後,便轉入市三院治療。

“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從國家到地方都鼓勵中西醫一起上。其實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治療都是在不斷摸索調整中。”劉強說,經過專家組集體討論,在他確診的當天,他就與其餘幾位中醫專家商討了中藥治療方案,讓病人當天下午就喝上了中藥。住院僅僅6天,方某便恢復如常,成為廊坊首個治癒出院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不僅僅方某,廊坊每一個確診病例,都全程接受了中西醫結合治療。在劉強的手機裡,“三院中醫查房群”“三院中醫康復治療群”最為活躍,這裡集合了在院治療以及離院康復的病患和中醫治療團隊,患者有問題可以直接對話專家。

“中醫講究的是辨症施治,需要採集病人的各項體徵,要望、聞、問、切。由於工作需要我不能進隔離病區,所以就把患者加到微信裡,視頻問診,這樣便於時刻掌握病情,靈活處理。”劉強說。

“我們集中了全市的優質資源,中西醫合璧,對病人病情把控得更細緻、更精準,在治療過程中沒有讓患者走任何一點彎路,得到省專家組的一致認可。”劉政總結說。

北大醫學碩士出身的劉政,曾任廊坊市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2009年H1N1流感和2013年H7N9流感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自專家組成立以來,他和成員幾乎都是24小時不間斷工作。

以劉政為首的專家組有71人,由全市三級醫院呼吸、重症、感染、影像、檢驗、院感、中醫等專業人員組成,集結了全市最優質的醫療資源。“我們專家組起初是37人,後來隨著救治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逐漸吸收了更多領域的專家進來。”劉政說,集結全市的精兵強來集中救治患者,可以歸結為患者救治成功的“廊坊經驗”。

疫情發生以來,劉政帶領專家組,奔赴各個縣(市、區),各個社區以及市內的各三甲醫院進行病例篩查。他們經常要半夜跑到各縣去會診患者,有一次從前半夜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

55歲的陳光是市醫院副院長,也是定點醫院醫療救治的總指揮。1月27日他臨危受命,1月28日帶領團隊進駐市三院。醫務人員的安排、醫療物資的調配、各項工作的銜接……每天,他幾乎只有三四個小時的睡眠,吃住也都搬進了醫院。

“把床旁超聲機推到重症病室,馬上給病人做個B超。”“用床旁X光機給病人拍胸片。”2月15日,記者見到陳光時,他正一手拿著對講機,一手拿著手機,“兩機通用”地解決問題。“每天打電話打得耳朵疼。”剛剛掛完電話,他又匆忙參與專家會診。每天下午2點半,無論多忙,陳光都要抽出時間和專家們一起對醫院收治的確診病例進行集中會診,主要任務是負責研判分析疫情動態,提出防治建議,及時瞭解防治工作最新進展,為全市醫療救治和疫情防控提供信息諮詢和技術指導。

“患者的治癒出院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結果。其中核心的問題是醫療救治,核心的任務是醫療質量的管理,這是一個綜合工程。”陳光說。

火線上的抗“疫”脊樑——來自廊坊市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市三院的報道

2月26日,我市最後一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治癒出院。


把白衣當戰袍 築起生命防線

以生命護佑生命,把白衣當戰袍。

2月27日,已經在市三院隔離病區堅守整整一個月的趙永華終於走出三院,正式結束了他的戰“疫”。

41歲的趙永華是重症醫學博士,從事重症醫學14年。2月15日,本是趙永華結束戰鬥的時間,但為了更好地為患者診治,他主動提出申請,又延長了一個週期。

團隊臨時組建、流程重新制定、數據每天上報,擔任病區主任的趙永華一上任就面臨諸多壓力,工作量比平時翻了幾番。最初的幾天,他從早7點組織查房,制定每個患者的治療方案,直到深夜才能休息,一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

為了節省防護服,工作期間他不吃不喝。下班後脫掉防護服,總有一種虛脫的感覺。由於長時間戴著手套工作,趙永華手背上起了溼疹,又疼又癢,臉上因長時間戴口罩,壓痕清晰可見。趙永華卻說:“忙起來就感覺不到了。”

趙永華家中有兩個孩子,老大9歲,老二才2歲。妻子孟偉是市醫院放射科的一名護士。

當聽說丈夫要去支援市三院的時候,妻子孟偉說:“去吧!那裡的病人更需要你,家裡我自己扛!”

“父母年紀大了,為了不讓他們惦記,我沒敢告訴他們我已經進入了隔離病房。”提及父母,趙永華一度哽咽。

在隔離病區,與患者接觸時間最長的是護理人員。患者康復離不開醫生的精準治療,也離不開護士的精心護理。

38歲的李紅是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長,也是隔離病區的護士長。她肩負著醫護銜接和與外界溝通聯絡等各項工作,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接打電話不下100個。穿著厚重的防護服,說話基本靠喊,她嗓子已極度沙啞。

除了幫患者治療身體上的病痛,李紅還想方設法為患者調節心理。“我們會時刻關注病人的心理狀態,及時給病人進行心理疏導,無論是送藥、送飯,還是為病人測量體溫,我們都要在病人床頭站一會兒,和他們聊聊天,說幾句寬慰的話,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李紅說。

“等疫情過後,一定要多陪陪家人!”李紅感嘆地說,婆婆年前確診甲狀腺腫物,還沒有去複查;母親摔折的腿還沒有好利索,血壓也不穩定;已經有好長時間沒有和兩個孩子親近了……

陳玉蘭是市人民醫院檢驗科副主任,在萬家團圓的大年初一,她主動請纓奔赴市三院。在她到病區工作的第六天,母親病故離世。院領導特意打來慰問電話:“如果需要休整,隨時有人替換你。”但陳玉蘭堅定地說:“既然上了前線,就要堅守崗位!”

1月30日中午,陳玉蘭母親的遺體已被送去火化。前線的她,穿上隔離服,戴上兩層口罩,還有護目鏡、帽子,“全副武裝”,化悲痛為力量,再次走進實驗室。她將忠孝化為救死扶傷的親情和大愛,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2月23日,陳玉蘭解除隔離觀察,她終於能回家“看看”母親。一進家門,看到母親的遺像,陳玉蘭心裡“咯噔”一下,終於忍不住放聲痛哭,憋了20多天的情緒一剎那釋放出來。“這些天我流了不少眼淚,但是怕家人和同事擔心,一直是偷偷哭。現在終於能痛痛快快哭一場,盡一盡作女兒的孝道。”

然而待平靜下來,陳玉蘭堅定地說:“生活沒有如果,既然選擇了就不會後悔。即使再來一次,我還會義無反顧地衝上去。我始終記得當初入職的誓言,救死扶傷、不顧一切救治病患是醫生的職責。作為黨員,我更要帶頭衝在前面。”

經歷過非典、甲流等戰役的市醫院急診科副護士長李京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到達市三院的當天, 她就和年輕護士交心,幫她們樹立信心。為了節省一套防護服,李京堅持不吃不喝,穿著紙尿褲上班。

醫護人員的辛勤付出,記者從患者口中聽到了褒揚。

最後出院的84歲的郭某告訴記者:“我是南方人,飲食上和北方有很大差異,醫院就想盡辦法為我做可口的飯菜。我吃不下大塊的蘋果,醫護人員就削成小塊送到我床邊。在醫院裡穿的鞋子比較大,醫院就為我買來了合適的防滑鞋。我有時候身體不舒服難以入睡,醫護人員給我按摩,一直到我踏實入睡,我感謝這些幫助過我的醫護人員。”

對此,患者韓某也深有體會。有一天,他感覺心率很快,醫護人員一邊叮囑他平躺休息,一邊留心觀察。“醫護人員至少問了我20次感覺怎麼樣,跟自己家裡人一樣上心。如果沒有他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我不可能恢復得這麼快、這麼好。”


火線上的抗“疫”脊樑——來自廊坊市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市三院的報道

在市三院搶救病患的醫療救治團隊。


眾志成城 衝鋒戰士平安還

“請放心,我要把戰友們平平安安帶回來!”2月15日,申請延長一線工作週期的趙永華在視頻連線中告訴記者。

正如趙永華髮自內心的表達,白衣戰士在前方鏖戰,各級領導、各個部門和他們的家屬都在後方默默支援。

“一定要保障醫護人員的安全,確保零感染!”市委書記馮韶慧1月27日看望奮戰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時,就反覆叮囑大家加強自我防護、確保自身安全,為防控疫情和救治患者作出更大貢獻。

醫護人員在一線衝鋒陷陣,如何確保零感染?感控人員為防疫一線築起了一道“銅牆鐵壁”。

“傳染病醫院跟普通病區有很大區別,只有制定出規範合理的制度流程,醫務人員嚴格規範地執行下去,嚴格把好感染防控第一道關,才能有效防止院感的發生。” 院感工作組組長於建水說。在他的帶領下,制定了消毒隔離制度、措施、處置流程及記錄表等35條標準操作規程,並實時更新。感控工作涉及的範圍廣,事無鉅細。從進病區人員由哪進、從哪出到汙水管理、垃圾轉運,從所有工作人員的個人防護到各區域的消毒管理,從防護物資的審核儲備到醫務人員的健康觀察,這些都裝在於建水的心裡。

市醫院感控科護士胡靜原本膽小,從來不敢自己一個人走夜路。但是在定點醫院這段時間,她說沒有時間害怕。很多個夜晚,當其他人已經進入夢鄉,她和同事還在醫院的各個樓宇間穿梭,準備物資,查看路徑,確保流程合理,醫務人員安全。

“我們感控人員扮演的是偵察兵,我們要‘戴著放大鏡’去發現感染風險,做到早發現、早改進,將隱患扼殺在搖籃。”胡靜說。

“你們保護患者,我來保護你們!”一個多月裡,市三院副院長王曉詠“馬不停蹄、人不歇氣”,帶領後勤保障組人員奮戰在設施維護、醫廢暫存、汙水消毒檢查第一線。市三院設施老化,怎麼辦?拉網式排查!短短3天時間,就完成了水、電、暖的改造。敷設新線路、安裝熱水器,讓醫護人員洗上熱水澡。工作忙完了,他們自己卻沒顧上喝一口熱水。“在定點醫院裡,沒有前方後方之分,大家的想法只有一個,讓患者早日康復。”

病區如戰場,醫療物資如“彈藥”。在醫療物資保障上,我市集中全市醫療物資向市第三人民醫院傾斜,保障正常一線救治工作。

張寶巖是市物資保障組成員,該組承擔著醫療物資的調配工作。“高峰時市三院口罩、防護服的需求量是每天150到200套。最緊急的時候,庫裡物資存量只夠一天使用,如果醫療物資跟不上將會給患者救治帶來很大困難。後來經過市領導帶頭協調,各部門積極聯動保障,解了燃眉之急。”

面對防疫物資緊缺情況,我市廣開思路、深挖資源,多渠道破解物資需求難題。全市財政投入防疫資金1.96億元,其中市本級4079萬元,同時市財政投入2000萬元用於應急防控物資戰略儲備。市工信局突出保障企業生產,對涉及疫情防控的43家企業,幫助企業解決各種問題,確保企業開足馬力生產……

從救治團隊同心協力,到各級各部門聯合作戰,全市上下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號角格外嘹亮。這也是戰“疫”取得階段性成果中應該濃墨重彩書寫的一筆。

然而,戰“疫”並未停止。“患者全部治癒並不等於風險清零,防控工作依然任重道遠。”市疾病防控專家組組長程雨秋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