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梅州有2區1市5縣,而客家話為何卻以梅縣話為代表!

客家話以哪一方言點的話為代表,不是由某個人的主觀意願決定的,而是有其客觀歷史條件作為依據的。人們普遍認為,梅縣話是客家話的代表,這是因為自明末清初以來,梅縣長時期是客家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梅州有2區1市5縣,而客家話為何卻以梅縣話為代表!

我們知道,宋代末年,大批客家先民自贛南進入閩西汀江流域,在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條件下,最終形成了客家民系。在客家民系的形成時期,汀州曾經是客家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大量客家人經由汀江和贛江水路,翻越南嶺進入廣東的鎮平(今蕉嶺)、大埔、程鄉(今梅縣)、興寧、長樂(今五華)、和平、龍川一帶以後,到了明末清初,客家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就逐漸由汀州南移到了嘉應州的中心梅縣。清代中葉以後,嘉應州治各縣的客家人,不少翻越五華岐嶺經東江遷移至粵中、粵北、粵西等地,更有不少經韓江水路陸續往東南亞以至海外各地謀生和發展,因而嘉應州亦即今天的梅州也就被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公認為“世界客都”。

梅州有2區1市5縣,而客家話為何卻以梅縣話為代表!

自北宋以至清初,梅州隸屬潮州。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格為嘉應州,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程鄉五縣,稱嘉應五屬。民國建立後,程鄉改稱梅縣。解放以後,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平遠、蕉嶺、豐順、大埔七縣,專員公署設於梅城。1965年,設立梅縣專區,仍轄七縣。1988年至今,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轄梅縣、興寧等七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①梅縣位於閩粵贛邊,在軍事上有重要地位。南宋末年,文天祥曾率領義軍在梅縣一帶與元軍奮戰。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太平軍翼王石達開部屬和康王汪海洋部曾先後兩次攻佔嘉應州。1925年,廣東革命政府東征軍討伐反動軍閥陳炯明,曾兩度進駐梅城。1929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六千多人,在朱德率領下亦曾進駐梅城。②抗日戰爭期間,梅揭師管區設在梅城。解放後,興梅軍分區司令部亦設梅城。長期以來,梅縣成為粵東純客住地區的政治活動中心,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同。

梅州有2區1市5縣,而客家話為何卻以梅縣話為代表!

梅縣是文化之鄉。北宋元符元年,即1098年,御史劉安世(字元城)貶謫梅州,於城內創建了一所書院, 後人因其字命名為“元城書院”。③其後陸續創辦的書院有濂溪書院、錦江書院、周溪書院、義學書院、東山書院和南口培南書院等。抗日戰爭期間,梅縣已有省立梅州中學、省立梅州農業學校、省立梅州師範學校、省立梅州女子師範學校、省立嶺東商業職業學校等5間省立中學,加上東山中學等共有中學三十多間,還有一所南華學院。不僅鄰縣的優秀學子慕名報考梅縣的省立中學,連贛南、閩西、潮汕一帶的青少年都有遠道前來梅縣求學的。梅縣學術文化界的名人為數甚多,清代有宋湘、黃遵憲、丘逢甲等,現代有饒芙裳、蒲風、張資平、李金髮、黃藥眠等。自民國至1987年,據不完全統計,梅縣一個縣就出了大專院校正副校長、院長45人,學部委員7人,正副教授324人,高級工程師105人。⑤梅縣成為粵東地區的文化中心,是有其長期的文化積澱的。

梅州有2區1市5縣,而客家話為何卻以梅縣話為代表!

正是因為梅縣是粵東廣大客屬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周邊各縣的客家人與梅縣有著經常的聯繫和往來,由梅縣地區移居到海外的華僑亦常往返梅縣。人們接觸梅縣話的機會非常多,自然會認同梅縣話作為客家話的代表。

梅州有2區1市5縣,而客家話為何卻以梅縣話為代表!

而又因為梅縣話內部的話音有些差異,這就需要有一個大眾認同的標準音。這個標準音就是梅城話,即以舊時梅縣城區,也就是相當於現今梅州市梅江區中心所說的話為標準。上個世紀50年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派人前來梅縣招聘客家話播音員,就提出以原梅縣人民政府(今梅江區人民政府)為中心,以半徑2公里範圍內原居地的知識青年為推薦對象。這個範圍恰好就是梅縣城區及其近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前海外客家話節目播音員張國華,教場背樓下塘人,就是那時在這一範圍內擇優挑選到北京的。因此梅縣話以梅城話為標準音,應該是得到廣大客家人公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