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有導彈為什麼還要研究戰略轟炸機?

小右PAI


據美國CNN新聞網報道,當地時間5月11日,俄羅斯兩架圖-95戰略轟炸機飛入了北美防空識別區,距離阿拉斯加西海岸約有200英里,美國F-22隱形戰鬥機對圖-95進行了攔截。

這是自冷戰時代起美蘇之間就時常發生的一幕:慢悠悠的戰略轟炸機被高速戰鬥機攔截。轟炸機本是最早投擲核武器的工具,在1957年之前,也可以說是唯一的工具。當蘇聯的洲際導彈在1957年成功之後,很多人都認為,洲際導彈將取代戰略轟炸機。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就曾經說過,轟炸機和戰鬥機應該送進博物館了,導彈使這些東西過時了。

從表面上看,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轟炸機飛行速度慢,除個別可以超音速外,基本都是以亞音速飛行,如果進行洲際轟炸,起碼要飛行10個小時以上,就是超音速也快不了多少。而洲際彈道導彈在半小時之內就可以攻擊上萬公里以外的目標。這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地大。速度慢不僅意味著不能在第一時間發動攻擊,而且還表明容易被對方戰機和防空導彈攔截。本文開頭不就是這樣嗎?圖95距離阿拉斯加還有200海里就遭遇了F-22,如果再靠近一點,還有形形色色的防空導彈等候著。

話雖這麼說,實際情況卻是另一番景象。美蘇(俄)的戰略轟炸機一直頑強存在到今天,其中不乏有上世紀50年代就問世的老爺機,而且它們還時不時地通過各種方式博博眼球、刷刷存在感。

為什麼洲際導彈導彈沒有取代戰略轟炸機?面對半小時就可以實施全球打擊的洲際導彈,戰略轟炸機到底有什麼存在的理由?

第一,轟炸機飛行速度慢在某種程度上反倒成了它的特色和優點。洲際導彈的確速度快,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打出去就再也收不回來。萬一預警系統出了差錯,導彈來襲警報是一場誤會,那麼另一方用洲際導彈還擊的話就將引發錯誤的核戰爭(不立即還擊則擔心導彈被毀)。這個時候戰略轟炸機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只要沒有到達目的地完成投彈,轟炸機隨時可以召回,實際上是為避免誤會、誤解提供了寶貴的緩衝時間。換句話說,它可以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第二,如果說核武器的功能主要是威懾,那麼顯然,轟炸機在這方面有彈道導彈無法比擬的優勢。彈道導彈部署隱蔽,除非真的發射,否則不能、也無法展示給別人看。而戰略轟炸機無需投彈,通過飛行、轉場就可以讓對手明確感受到它的存在,並因此釋放政治信號。自從2005年俄羅斯戰略轟炸機恢復冷戰時期的戰略值班後,幾乎每一次飛行都帶有某種威懾的意味。此次圖-95飛抵北美防空識別區(沒有攜帶核彈),有媒體就認為是針對美國退出伊核協議而來的。

第三,包括戰略轟炸機在內的三位一體的核力量也是美蘇(俄)確保可靠的核報復能力的重要方式。按照美蘇的推斷,任何一個國家也不可能具備同時將一國陸海空核力量消滅的能力。彈道導彈核潛艇不必說,能夠藉助大洋實現隱蔽,戰略轟炸機則可以在接到核打擊的警報之後立即起飛在空中待命,而彈道導彈則不具備這個優勢,如果不及時發射的話就面臨被摧毀的命運。

當然,半個多世紀以來,戰略轟炸機也在發展,以迎合時代的需要。比如使用防區外發射的巡航導彈解決突防問題,採用隱身技術迴避防空系統的偵測和攔截,利用超音速縮短飛行時間等等。


進擊的女武神


導彈和戰略轟炸機是兩碼事,戰略轟炸機可以多次利用,洲際導彈可以嗎?戰略轟炸機可以執行常規任務,洲際導彈可以嗎?現階段洲際導彈頂多就是個威懾平臺而已,但是轟炸機是實實在在的帶著炸彈到處炸。

第一,戰略轟炸機作為一個遠程空中作戰平臺可以短時間內達到各個作戰地域,就比如美俄的戰略轟炸機可以全球到達,但是中國的轟6因為航程問題最遠只能控制到第二島鏈。

第二,戰略轟炸機使用成本低,可以反覆使用。一枚UGM133A三叉戟洲際導彈造價6500萬美金,只要一發射6500萬美金就沒了。但是戰略轟炸機不一樣,雖然轟炸機本身貴,但是可以反覆利用,一次任務下來幾十萬美金的成本。如果同樣執行10次任務,那麼洲際導彈成本6.5億美金,圖160戰略轟炸機算上本身飛機價格也不過3億多美金。

第三,戰略轟炸機雖然能帶核武器,但是不代表他只能帶核武器,他是核常兼備的。平時它主要攜帶的是導彈、航彈、精確制導炸彈等武器,執行任務的面比較廣。但是洲際導彈可不行,他的主要載荷是核彈頭,在當今世界除了二戰的廣島長崎誰也沒用過核武器,誰先用了誰就是罪人。所以洲際導彈的任務面非常窄。

第四,戰略轟炸機作為威懾力量可以飛到天上讓你看見,告訴你我的戰略核力量在這讓你別亂找麻煩。但是洲際導彈可不行,他平時是待在發射筒裡的,你總不能整天扛著導彈到處跑吧。所以論威懾力還是戰略轟炸機最直觀的。

所以,有了洲際導彈不代表沒有研究戰略轟炸機的必要。


雛菊西瓜Peterpan


武器的使用要考慮很多因素,每一款武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現代的有核大國都發展這自己的“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其中包括洲際導彈,核潛艇,還有就是搭載核彈的戰略轟炸機。其中洲際導彈的打擊效率最高,核潛艇擁有可靠的隱蔽性,只有戰略轟炸機最為獨特。

目前世界上主流戰略轟炸機都是亞音速的,跨洲際飛行至少需要十小時以上,而且目標容易暴露,難以突破對方防空系統達到攻擊目的。但是戰略轟炸機使用靈活,不像洲際導彈開弓沒有回頭箭。核武器的存在最主要的目的並不是要真的去摧毀對方,魚死網破。



其最大的目的就是核威懾,逼迫對手就範。洲際導彈在發射架上威力是最大的,戰略轟炸機在空中盤旋時最具威懾力。戰略轟炸機的威力雖然不如洲際導彈,但是其威懾效果遠比看不見摸不著的洲際導彈更具衝擊力。在談判時起飛一架戰略轟炸機對對手的震懾力遠比起豎洲際導彈來的直接。

而且戰略轟炸機的使用更加靈活,起飛時恐嚇對手,要是對手中途慫了還能再飛回來。在達到核威懾的同時不會完成嚴重後果,性價比極高,這也是世界主要強國一直沒有放棄戰略轟炸機研製的原因之一。


赤焰噠噠噠


彈道導彈和戰略轟炸機都屬於攻擊性武器裝備,都可以用作遠程作戰。但兩者的作用和意義並不完全相同。從技術門檻上來說,由於冷戰後彈道導彈技術的擴散、以及彈道導彈不屬於可重複使用武器,研製彈道導彈的門檻事實上相比於研製戰略轟炸機要低得多(目前能研發生產中程以上級別彈道導彈的國家為8個,而能研發生產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僅為3個)。

這就使得戰略轟炸機成為一種非常具有“非對稱優勢”的武器——相比於彈道導彈,戰略轟炸機雖然速度慢、突防能力差,但能夠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機動部署、可作為戰略反擊兵力或第二波戰略打擊兵力,相對於彈道導彈具備重複利用的優勢。

在彈藥投送量上,遠程彈道導彈也不如戰略轟炸機,這其實抵消了部分突防能力上的差距,同時還拉大了費效比的差距。而相比於彈道導彈,戰略轟炸機在平時能夠通過遠程巡邏飛行、巡航導彈試射等手段實現戰略威懾、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干預局勢。另外,戰略轟炸機除執行戰略威懾和戰略打擊任務外,還能在一般性軍事衝突中執行攻擊、偵察任務,並且可作為信息節點使用,這是遠程彈道導彈所難以做到的。

因此不難看出,戰略轟炸機和遠程彈道導彈在的作用、分工各不相同,兩者雖然同屬於戰略打擊力量,但並不能一概而論,互相之間也不存在替代關係。


軍機圖



在二戰後頭十年導彈飛速發展時期,美蘇兩國都出現過“導彈萬能論”,因為戰略洲際核導彈突防能力強的特點,被立足於打核戰爭的超級大國當成優先發展的撒手鐧武器。尤其是蘇聯的赫魯曉夫當政時期,蘇聯對戰略導彈的痴迷到了劍走偏鋒的地步,使得戰略轟炸機的發展被美國遠遠的甩開。

但是歷史的發展證明洲際導彈無法全面替代戰略轟炸機,真正的核打擊能力必須是戰略轟炸機、戰略核潛艇和路基戰略洲際導彈三位一體的均衡發展。尤其是戰略轟炸機,作為戰略空軍的標誌性武器,與洲際導彈相比有如下優點:

一是性價比優勢。洲際戰略導彈是吞金獸,價格及其昂貴,按目前的價格,每枚洲際導彈的價格在1億美元左右。戰略轟炸機當然也非常昂貴,B2轟炸機的價格在20億美元以上。但是轟炸機是可以重複使用的,每個架次的成本也就在百萬美元左右;

二是使用靈活性。利用洲際戰略導彈進行和核打擊是一錘子買賣,導彈一旦發射就無可挽回,大家一起走向世界末日。戰略轟炸機進行核打擊可以根據雙方博弈的情況進行召回,給大家留個迴旋的餘地。再者戰略轟炸機可以執行常規轟炸任務,任務靈活性和彈性好。而戰略導彈一般來說只能執行核打擊任務,執行常規打擊任務不划算,而且容易引起對方誤判形勢,本來的常規戰爭升級成核戰爭;

三是戰略轟炸機是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環,三種打擊手段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構成完整的核打擊能力可以提高打擊效能和在核戰爭中的報復能力,對對手構成強大的威懾,使其放棄打核戰爭的選擇;

四是戰略轟炸機是國家力量的重要威懾手段,跟航母一樣。美國、俄羅斯等軍事強國經常採用派遣戰略轟炸機到敏感空域巡航的辦法顯示威懾力,比如美國一般在朝鮮不老實的時候就派遣關島的B2等轟炸機到朝鮮半島轉一圈。我國近年來使用轟6K出島鏈和繞臺飛行也是這個意思。

正是因為戰略轟炸機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世界軍事強國一直在維持和發展戰略轟炸機。美國目前正在推進新一代隱身轟炸機B21的研製,俄羅斯也開始生產圖160的改進型。而我國在裝備了準戰略轟炸機轟6K後,又在緊鑼密鼓的研製傳說中的隱身戰略轟炸機轟20,據說不遠的將來就會有消息。筆者想起抗美援朝的空戰英雄、原北京軍區空軍司令劉玉堤中將在臨終前用較強的意志力向來看望的時任空軍司令馬曉天寫下臨終遺言:大大發展轟炸機!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導彈與轟炸機的核心性質都是把炸彈扔到對方的頭頂,區別在於載具不同,一個是火箭,一個是飛機。這兩款載具都有各自的特點,也就導致了導彈與轟炸機各有自身的特色,誰都很難取代誰。

能與戰略轟炸機放在一起探討的,也肯定是彈道導彈,所以,我這裡說的導彈也都指的是彈道導彈(現在寫點東西,真是防火防盜防槓精,稍微有點瑕疵他們就能跟你抬一下)。

然後咱們在這裡先簡單做個小科普。彈道導彈,就是這種大圓筒。

外面的圓筒是存儲和發射導彈用的。裡面的導彈大體是這樣的結構:由載具也就是火箭發動機和彈頭也就是戰鬥部組成。

工作的流程就是導彈發射,到達一定高度後,彈頭與載具分離,載具、火箭發動機自己就隨便找個地方掉下去了,彈頭則以拋物線的形式砸向敵方。

這裡有兩個關鍵點,1,就是彈頭與彈體分離。2,大家注意導彈的比例,火箭發動機其實是佔了整個導彈的絕大部分,而最後真正發起打擊的彈頭很小。注意這兩點,剩下的問題就簡單了。

導彈的優點首先是快,敵方几乎是無妨抵禦。彈道導彈是先發射到大氣層外,在那裡,彈頭與火箭分離,然後彈頭在重新進入大氣層,像隕石一樣,砸向敵人,這期間的速度可以達到20倍音速。以美國的實力想攔截,那也是在理論上有可能而已,實際上就是防不住。而且它最後墜下來的彈頭本身體積很小,這也增加了攔截的難度。

導彈的第二個優點是不需要駕駛人員,發射出去就收工,不用擔心被擊落損失飛行員的問題。

但如果與轟炸機比,導彈也有缺點。

太貴了。也可以說作戰效能不如戰略轟炸機。上面已經說了,導彈是靠彈頭髮起最後的攻擊,而導彈的絕大部分是火箭發動機,這部分是一次性的。

咱們以東風26為例,這麼大的導彈,實際上他的彈頭、戰鬥部也就是1噸重。也就是說一枚東風26可以把1噸的彈藥扔到對方頭頂。

一架B2轟炸機它的載彈量在30噸左右。也就是說B2出動一次,它能達到的效果,換成使用導彈,得發射30枚東風26,一個架B2的威力等於一個地對地導彈旅。

B2是燒油的,跟咱們開車比,那是貴,但跟30枚火箭比,B2出動的成本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戰略轟炸機,可以多次重複使用,導彈的火箭發動機是一次性。在使用的價格上,轟炸機要便宜得多。而轟炸機是直接扔炸彈,這就相當於去掉了巨大的火箭發動機,直接扔體積小的戰鬥部,它可以搭載高出火箭幾十倍的彈藥。

殲16號稱炸彈卡車,它的載彈量達到了12噸。像F15E這類的飛機,載彈量也是12噸。也就是說一枚東風26投放的彈頭,也就是殲16的十幾分之一,是B2這類戰略轟炸機的幾十分之一。算上巨大昂貴、一次性的火箭,導彈的效費比要比轟炸機低很多。

投放核彈和常規炸彈沒有區別,咱們是按載彈量算的。扔核彈轟炸機也是導彈的幾十倍。

所以說,導彈的特點是速度快、無法攔截、即使被被攔截也不損失飛行員,缺點就是一次性使用,價格昂貴。

而轟炸機的特點是載彈量大、可以重複使用,使用成本很低,缺點是速度慢,有被攔截或擊落風險。轟炸機要是被擊落這麻煩可就大了,它的便宜是使用成本便宜,也就是油錢和維護。但轟炸機本身還是極其昂貴的,B2轟炸機在當年的造價是24億美元,是自身體重的4倍黃金價格。也就是說買一架B2的錢可以打造4架純金B2。這要是被擊落,天上掉金機啊。而且開B2的飛行員那也得是國寶級,2名B2飛行員,如果被敵方活捉,也得值24億美金,死了最低也得5折。

根據這些特點,我們就能看出來,導彈,適合高烈度戰爭,發起第一波攻擊,打擊強大的敵人。如果敵方有比較完善的防空體系,甚至是全球頂級的防空網。尤其是在己方並不掌握絕對的制空權的情況下,用轟炸機就有被敵方戰機、地空導彈擊落的風險,這時候,用導彈就是不二之選。貴也得認,物有所值。通過導彈的攻擊,破壞掉敵方的防空系統以後,再加上自己空軍的掩護,轟炸機才能出場,但即便是這時候,攻擊的模式也得是轟炸機發射巡航導彈,在2500公里外打擊敵人。等敵人徹底殘了,才能用轟炸機飛到頭頂扔炸彈。

當今世界發生大國之間生死對決的可能還是很小,大多數的戰爭還是低烈度的,大國欺負小國。在這樣的情況下,轟炸機就更適合。本身小國就沒什麼防空力量,大國這邊電磁壓制,轟炸機再隱身設計,那就放心大膽的開過去,然後扔炸彈。美國打阿富汗,你要是發射彈道導彈就太不划算了。

即便是面對伊朗、伊拉克這類的中等國家,其實也用不上彈道導彈,他具備一定的防空實力,但可以採取轟炸機+巡航導彈的模式。在2500公里以外就能發起攻擊,他充其量能把導彈攔截,但打飛機是不可能的。而巡航導彈也要比彈道導彈便宜很多。

最後,戰爭也不過是政治的延續。絕大多數的對抗其實都是在講價。導彈發射出去,那就是正是開打,沒得談了。但轟炸機出動,是一種威懾,既表達了我的態度,也留下了餘地,咱們之間還可以談。


銳度何老師


您好,我是齊奧爾科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雖然有了導彈,但是近百年來的兩次世界大戰和大大小小的局部戰爭,都反覆證明了使用空中進攻力量——轟炸機的重要性,並向人們揭示:制空權在現代戰爭中至關重要,誰擁有天空,誰就在戰爭中握有主動權,就會以較小的代價獲得較大的戰果,戰爭的進程就會對誰更有利,勝利的天平就會向誰傾斜;用空中轟炸的進攻手段壓制地面防空火力,取得制空權,摧毀敵有生力童,為勝利奠定基礎;轟炸機的主旨是進攻,在進攻中要不斷承受防空兵器的攻擊,在不停的防禦中完成最後的進攻,達成戰略、戰術目的。

美軍B-2戰略轟炸機結構圖

為此,轟炸機必須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裝備起來,成為進攻之“矛”和防禦之“盾”的完善結合,並能不斷地適應變化的戰場環境,在與敵防空系統的博弈中不斷髮展壯大;轟炸機的發展受戰爭規律的支配、作戰思想的驅動、經濟實力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及科學技術發展的牽引,在戰爭中接受檢驗與磨練。由於現代戰略轟炸機具有航程遠、突擊力強、信息化程度高的特點,使之成為戰略威懾和實戰的有效裝備,它可以在戰略、戰役中發揮作用。雖然受到戰略導彈的激烈競爭和現代防空體系的嚴峻挑戰,戰略轟炸機仍有頑強的生命力,仍在不斷地自我完善與發展中。

俄羅斯圖-160戰略轟炸機

相比於導彈,在執行戰略轟炸任務時,轟炸機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和反應能力。轟炸機能攜帶多種核武器,並可在攻擊前緊急召回,具有較好的攻擊靈活性。在執行常規任務時,轟炸機的主要任務是對敵方機場、雷達站和指揮通信系統、運輸與發電設施、大型軍工企業、經濟命脈等高價值目標實施戰略空襲,協助地面部隊作戰,實施空中遮斷,轟炸敵重兵集團,以及與海軍共同實施反艦攻擊和佈設水雷等。


齊奧爾科夫


戰略轟炸機顧名思義就是執行戰略任務的轟炸機,執行這一任務的是遠程轟炸機,作戰半徑大、航程長,而且是現代戰爭體系下核威懾能力的重要代表。現代核三位一體既陸基洲際導彈發射井、海基潛射導彈、戰略轟炸機。很多人認為有陸基隱蔽式和高機動車載式核彈就可以完美完成核反擊任務,沒必要發展戰略轟炸機,轟炸機需要實際飛行到目標上空,至少也要飛到發射的極限距離才能發動有效的核攻擊,這樣就會有極大的危險存在,反擊任務也會因此失敗,這些都是反對戰略轟炸機發展的因素。

不可否認戰略轟炸機存在這樣那樣的危險,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個事情,核彈是不會輕易使用的大殺器,不到萬不得已是絕對不會用的,真要發生戰爭了,還是常規彈藥作用更大,這時候用洲際導彈發射常規彈藥就變得非常不划算了。其實很多人對戰略轟炸機有誤解,把它的主要任務定性為核威懾,這是很片面的。常規戰爭中非常需要遠程轟炸機對重要的戰略目標進行轟炸,消滅敵人的重要能力,這一點在二戰時被盟軍詮釋的淋漓盡致。

這樣我們就可以發現,保持一隻擁有完備轟炸能力的戰略轟炸機梯隊是非常必要的,戰略轟炸機超大的載彈量可以用相對較少的數量完成有效的轟炸任務,在經濟效益和實際戰果上更有優勢。而且陸基洲際導彈自然是陸軍的,空軍要保持常規威懾和核威懾就必須發展戰略轟炸機,戰機在空中時刻保持機動巡航,對敵人也是非常的的威懾。所以,戰略轟炸機是絕對不可以省略的。


李三萬的三萬裡


戰略導彈與戰略轟炸機之間孰優孰劣、各有何用的爭論其實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了,從冷戰結束之後一直到現在都是如此。目前,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有三個採取了折中的策略,既裝備戰略導彈、也裝備戰略轟炸機。而還有兩個國家已經放棄了戰略轟炸機,只裝備戰略導彈作為自己的戰略核反擊力量了。

總的來看,導彈尤其是戰略導彈在國家的核打擊體制上,有著裝備成本低、維護成本較低、反應速度快、突防能力強的優點。以美國的UGM-156“三叉戟”潛射戰略導彈為例,可以攜帶10枚W88型可調當量先進核彈頭打擊10個戰略目標,單彈頭當量可達47.5萬噸,而導彈的建造成本與維護成本只有B-2型戰略轟炸機的不到1%;且固體戰略導彈可以在接到發射命令的情況下迅速完成發射,在一個小時之內打擊到預定的攻擊目標,這種速度也是任何戰略轟炸機都望塵莫及的。因此饒是美國空軍這種對於戰略轟炸機有著異常偏好的空軍,在冷戰初期走了一陣子邪路之後也迅速轉到發展戰略導彈的方向上去了,目前美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也就150來架,卻有超過700枚洲際導彈處於時刻待命的狀態。

相比戰略導彈,戰略轟炸機卻有獨特的優勢:靈活。戰略導彈的優勢再明顯,本質上體現出的是一種“底線優勢”:發射出去,就再無轉圜的餘地,意味著對手可以立即啟動戰略核反擊。而戰略導彈在待命與發射之間,並沒有可以讓對手意識到危險的部署環節——因為戰略導彈的待命就是部署。相比而言,戰略轟炸機的帶彈起飛、戰略巡航可以多出一個“部署”的環節,在戰略上有著警告對手、昭示態勢升級的獨特作用,給雙方以更多的轉圜餘地。因此,冷戰時期的美蘇都同時裝備了戰略轟炸機與戰略導彈,而戰略轟炸機的帶彈巡航更是雙方不約而同上演的固定戲碼。


軍武次位面


二戰誕生並首次於日本實戰的核武器是個好東西,它依靠人類畏懼的殺傷威力,依靠核威懾一舉奠定了冷戰幾十年的和平。而核威懾核威懾,最重要的是要能把核武器扔到別人家裡。

早期美蘇都努力研製戰略轟炸機。不過蘇聯人率先搞出了彈道導彈,這玩意比轟炸機好用多了。20世紀60-70年代,陸基彈道導彈,海基彈道導彈是蘇聯核威懾體系的核心。

而戰略轟炸機方面,美國因為在歐洲有機場所以搞戰略轟炸機搞的比較多。蘇聯嘛,飛機飛不過去老老實實玩導彈。而且在當時,要攔截轟炸機可比攔截彈道導彈簡單多了。

所以實際上啊,從核威懾的角度看,彈道導彈顯然比戰略轟炸機要好得多。

但是如果是投放常規戰鬥部呢?這個時候戰略轟炸機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雖然可能會被攔截,但是畢竟普通炸彈比核彈便宜的多。

實際上彈道導彈打核彈,常規彈頭飛機扔的思路如今是有廣泛體現的,比如中國。美國空軍一直努力搞戰略轟炸機主要是為了保持軍種地位,彈道導彈是陸軍的,彈道導彈是海軍的。空軍雖說是可以發展彈道導彈,但是這玩意畢竟陸海軍都有了,指不定哪天砍你軍費,轟炸機就不一樣了。

另外,飛機可以在天上待機,這意味著相比地面導彈發射井,戰略轟炸機的生存能力要強得多。所以冷戰時期無論美蘇,任何時候都有一定數量的戰略轟炸機攜帶核武器作戰備巡航。沒事就往你防空識別區邊上一靠,作為一種戰略威懾。

總之,窮時玩導彈,富時玩飛機。這是不變的真理。你看這幾年土鱉有錢了H-6先改改感覺不行還要做轟-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