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如果宇宙不止一個,世界將會怎樣?

但凡是深入思考過宇宙的,遲早會好奇這樣一個問題:宇宙是否不止一個?自古以來,多重宇宙存在與否,就讓人爭執不下。推崇“原子論”的古希臘哲學家(比如德謨克里特)提出,宇宙有無限個。但亞里士多德反對此說,堅稱宇宙只可能有一個。

如果宇宙不止一個,世界將會怎樣?

現如今,圍繞多重宇宙存在與否,一場類似的爭論也在上演。近幾十年來,宇宙學的進步暗示了多重宇宙的可能性,但並未提供證明。具體言之,暴脹理論提出,大爆炸發生後的瞬間,太空在短時間內急劇膨脹,接著進入緩慢膨脹階段,形成了如今地球、太陽、銀河系及其他億萬星系所在的宇宙。如果這一理論屬實,這就意味著,類似的大爆炸發生過很多次,創造出了無數其他宇宙。

每一個宇宙中,比如基本粒子的質量、基本力的強度等,這些屬性可能各不相同。如此一來,眾多物理學家共同追尋的目標——用一個統一的理論來解釋自然界的一切屬性——就成了泡影。多重宇宙可以提供眾多不同的世界,有的適宜生命生存,有的則不然。我們的宇宙必定是所需特徵一應俱全,才得以形成適宜生命存在的環境——這就是人擇原理。

但有的科學家反對多重宇宙理論,以及它所推導出的人擇原理。有人甚至論稱,多重宇宙研究不能算是科學。在認為多重宇宙屬於正當科學研究課題的人中,有一個就是馬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物理學家約翰·多諾霍(John Donoghue)。

在《2016年核與粒子科學年評》中,多諾霍指出,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描述自然界一切基本粒子與基本力行為的理論——並未指明宇宙的一切屬性。宇宙有很多重要特徵,比如粒子的質量和力的強度,這些用標準模型的方程計算不出來,只能靠測量。也許在其他宇宙中,甚至就在我們這個宇宙、但超出望遠鏡觀測範圍的某些遙遠角落,這些特徵就全然不同。

如果宇宙不止一個,世界將會怎樣?

也許,未來的某個理論會闡釋自然為何如是,多諾霍說,但又或許,現實就包含著多重可能性。描述自然的真理論可能容許諸多穩定的“基態”,對應其他的宇宙,或是其他遙遠的太空區域,它們各自擁有不同的物理特徵。若基態各不相同的多重宇宙確實存在,我們這個宇宙的宜居性就可以用人擇原理來解釋,即我們生活在狀況適合的宇宙區域內,而不是說,宇宙的屬性適用於一切,可以被單一理論所描述。

圍繞多重宇宙的含義、人擇原理存在的問題,以及多重宇宙理論是否科學,《可知》雜誌(Knowable Magazine)採訪了多諾霍。訪談內容如下。

問:能否闡述一下您對多重宇宙的理解?

答:至少對我而言,多重宇宙的概念就是說,在我們可觀測的範圍之外,客觀存在著那麼一些區域,其屬性異於我們所觀測到的宇宙。宇宙不止我們觀測範圍這麼大,這一點我們知道;至於大出多少,我們就不清楚了。所以問題就在於,是無論在哪裡,宇宙都是一樣的,還是說,其屬性會發生變化?

問:是不是說,如果存在多重宇宙,關鍵點除了存在各種不同的區域,還有一點是,它們的屬性也千差萬別?

答:如果向任意方向無限延展,屬性都一概不變,那多重宇宙就沒有意義了。人們的普遍預期是,除了比較隨意的細節外——比如這兒有一個星系,那兒又一個星系,中間什麼都沒有——更廣泛宇宙的各處基本都是統一的。標準模型理論下就是如此,這個模型只有一種可能。各處都是一樣的,不可以不同。

問:大多數物理學家不都希望如此嗎?

答:可能每個人都希望這樣:有朝一日,我們找到一個理論,突然之間,一切都變得清晰了——可能性只有這一種,邏輯自洽,你別無選擇,但這就是定論。誰都巴不得這樣。

問:但標準模型並沒有指明所有描述自然界屬性的數,對吧?

答:標準模型的結構被一個對稱原則定死了。它美就美在這裡。但在這個結構內,比如不同粒子的質量和電荷數,這些量——也就是標準模型的參數——都有選擇的空間。這些參數不是標準模型能預測到的——是我們親手測量出來的。我們希望有朝一日,某個理論能預測到這些參數。但問題來了,它們是可以預測的呢,還是隻是多重宇宙中的隨機選項之一?

在那篇論文中,我舉了日地距離的例子。研究太陽系你就知道,太陽系中存在各種規律性和一種對稱,一種球對稱力。這種力大致與軌道半徑的平方成反比,這是它背後的理論所決定的。你可能會想到,它可以預測日地距離。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就作過這樣的嘗試,並構建了一種巧妙的幾何結構,差一點就成功了。但現在我們知道,這個距離即便預測出來,也不是根本性的,只是歷史的偶然。這個法則放在太陽系裡,就產生現在的日地距離,放到另一個星系裡,就是另外的距離。這類距離不可預測。因此,我們面臨的物理問題是:像電子質量這樣的參數究竟是根本性的,可以從更為根本的理論推導出來呢,還是說,它們只是我們這一方宇宙中的機緣巧合?

如果宇宙不止一個,世界將會怎樣?

電場力改為電磁力

問:考慮到多重宇宙的可能性,標準模型中那些數的解讀會受到什麼影響?

答:理解了標準模型怎麼造就了這個世界,你就可以提出那個科學問題:假如標準模型中的數——比如電子質量或所帶電荷——略有變動,結果會怎麼樣?你不會想到的一點是,這些參數只要稍稍改動一下,世界就會天翻地覆。電子的質量為什麼就是這個數?我們不清楚。它只要增加兩倍,所有的原子就會消失,世界將面目全非。電子會被質子捕獲,質子變成中子,那個宇宙會讓我們備感陌生,而且,生命根本沒有機會存在。

問:在標準模型下,還有哪些改變能產生如此戲劇性的效果?

答:我在這裡的貢獻是關於希格斯場(希格斯玻色子的場)。它的值遠小於標準模型的預測區間。但只要改動一點點,原子就不會形成,原子核也不會形成,世界將面目全非。這是我和我的協作者們指出的。

這些參數組合可能限定於六七種吧——原子、恆星、行星等要存在,標準模型的參數就得是這些值才行。也就是說,人擇宇宙允許的參數組合大約有六種。

問:這裡的“人擇”是說,要讓一個宇宙適合生命存在,這些參數的值被限定在狹窄的區間內。這種人擇原理歷來不受眾多物理學家的待見。

答:沒錯。如果有一種完善的理論,它不需要動用任何人擇推理,那所有人都會青睞它吧。無論如何,這種原則是有可能出現的。而且,完全忽視人擇理論,也是不科學的。一些例子就是涉及人擇推理,你不得不考慮它。

歷史上,人擇推理受到了不小的阻力,因為它——至少是最普遍的那種解釋——似乎倒置了因果。它有點像是說,我們(的存在)決定了宇宙的參數。這聽著不太對勁。它的現代版本——即多重宇宙理論——則是說,不同的宇宙區域有不同的參數,而我們只存在於允許原子和原子核存在的那方宇宙中,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就比較實際一些。因果關係是對的:有這樣的參數,我們才存在於此。現代的這個版本更實際一些。

問:假如多重宇宙是存在的,那物理學追尋的某些目標——比如尋找大一統理論——不就變了嗎?而且,不得不用到某種人擇推理?

答:我們能知道多少,或許取決於我們能探索的範圍有多大。尋找解釋一切的大一統理論,這個動機也許就不對。當然,多重宇宙理論還引出一種可能:我們也許永遠回答不了這些問題。這讓人很困擾。

問:這是不是說,多重宇宙改變了物理學家該問的問題?

答:那些有關“如何”的問題還是要解答的:W玻色子是如何衰變的,希格斯玻色子是如何衰變的,諸如此類,以期儘可能準確地描述自然。但也得明白,我們可能無法得到一種終極理論,因為某些問題的解答所需的觀測範圍,也許是我們無法企及的。這是很讓人灰心的地方。我得承認,第一次聽到物理學中的人擇推理時,我的心都沉到谷底了。做某些事的動力就這樣被抹殺掉了。

問:雖然多重宇宙好像把人擇推理合理化了,但還是有人說,即便如此,人擇推理依然是不科學的。

答:在這場討論中,這是讓我很不舒服的一點。你不喜歡多重宇宙,不表明它就不對;它的某些方面無法驗證,也不表明它就是錯的。所以我們要思考的是,它值不值得考慮?在多重宇宙理論中,我們可以獲知什麼?它將如何改變我們的動機?如何改變我們提出的問題?說多重宇宙不科學,這種判斷本身就不科學。你站在非科學的立場上,將一種具體的物理理論,一種有可能屬實的物理理論,拒之門外了。不過,它也的確讓人擔憂:如果只能被侷限於觀測範圍之內,長此以往,我們對終極理論能有多大的瞭解?多重宇宙理論是科學,有時候,這種科學的確讓人沮喪,但我們還是得看看,看哪些東西會得到驗證,看看究竟會發生什麼。

問:研究多重宇宙時,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找到一個包羅多種“基態”的理論。這是什麼意思?

答:基態是將系統中所有能量去掉後所得的狀態。通常,所有粒子去掉後,剩下的就是基態,即所有的背景場、充斥空間的那些東西。標準模型就對基態進行了描述,它明確告訴你,當你把粒子重新放回去的時候,它們會是怎樣的狀態——它們會帶有特定的質量和特定的電荷。

不難想象,有的理論囊括的基態不止一種,在一種基態裡,粒子是這個樣子;在另一種基態裡,又是另一個樣子——可能質量都不一樣。多重宇宙對應的假設是,基態有很多很多種,存在於更廣泛宇宙的各個不同區域中。

17世紀初,開普勒想找一個數學定律,來解釋當時已知的六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在幾何實體多面體中,他找到了答案。通過將多面體互相嵌套起來,開普勒證明,多面體的大小大致對應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但他不知有其他的太陽系行星,也不知道其他的星系;在不同的星系中,行星與恆星的距離各不相同,決定它們的是各星系的具體條件,而非某一個數學公式。同理,當今的一些科學家也認為,並沒有一個公式決定宇宙屬性,太空中存在不同區域,其屬性各不相同,它們共同構成一個多重宇宙。

問:即便有這麼一個粒子與力的理論,它能兼容多種基態,那麼,創造這些基態不也需要一種理論嗎?

答:得具備兩點:必須要有存在多種基態的可能性,然後必須有產生這些基態的機制。在我們目前的理論中,產生機制還算簡單,暴脹宇宙論就可以。相對更難的要求,是找到囊括足夠多基態的理論。但這是一個科學問題。這樣的理論是有一個,還是兩個,還是有很多?

問:超弦理論囊括了眾多基態,統稱“弦景觀”。它是暗示多重宇宙可能性的理論之一嗎?

答:我們知道(多種基態)是有可能存在的,其中一條途徑就是通過弦景觀。弦理論中的基態數量是可以計算的,最後結果有多大:10的500次方。所以,要說囊括巨量基態的理論,我們至少有這一個。也許還有別的。具有這種可能性的其他理論也一直層出不窮,所以說,多種基態確實是有可能存在的。

問:批評家們不是說,不管是弦理論還是暴脹宇宙論,都還沒有絕對成熟嗎?

答:除了標準模型理論外,其他所有理論都是這樣。沒有一個已經成熟。因此,我們並不能信誓旦旦地說,多重宇宙就是存在的。這只是一種可能性而已。它興許是錯的,但也有可能是對的。

翻譯:雁行

校對:其奇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臺,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點擊藍字“瞭解更多”,獲取更多「造就」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