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沃血芙蓉猶自芳——探考大明遺鎮北芙蓉

沃血芙蓉猶自芳——探考大明遺鎮北芙蓉

明朝嘉靖三十六年任興化知縣的胡順華在任間主修了《縣誌》,為現存最早的《興化縣誌》。《縣誌》卷之一記載當時興化的鎮有芙蓉、安豐、陵亭、長安四鎮,標註有具體方位,其中芙蓉為:縣東北三十里。今興化整理修編方誌專業人士考證確認:芙蓉鎮即為現釣魚鎮北芙蓉村。

關於芙蓉這一地方,明縣誌還有多處提及。水利設施方面,當時興化的壩有兩處:蘭溪、盧家。民國金栻《重修興化縣誌河渠志纂稿·南北塘遺址考》注:蘭溪壩在芙蓉鎮。縣境內以石築成的蓄水、洩水的石䃮共七處,包括蘭溪壩和芙蓉鎮兩處。1370年,全國共有軍儲倉、屯田倉22所,興化佔7所,其中有南芙蓉、芙蓉營兩所。一個村莊在明縣誌有如此分量,可見那時的芙蓉鎮在全縣必定聞名遐邇。

北芙蓉村正處於河流縱橫交會之處,水系發達,水路暢通。村莊周邊均為寬闊河道,支汊溝河密佈,不出五公里,分別連接東、西、南、北四面的渭水河、上官河、海溝河、仇家灣,這些都是明朝縣境內交通主河道,距離最近僅不足兩公里的仇家灣,還是當時全縣兩處灣之一。南去十來公里可通得勝湖、平旺湖,西行六公里則下吳公湖,吳公湖又緊鄰大縱湖。全縣從南到北設有七處鋪設(驛站,掌郵遞、迎送官員事務),而北芙蓉向南四公里有火燒鋪(現釣魚鎮文遠村),北邊約兩公里就是仇家灣鋪。與此同時,全縣四鎮之一的長安鎮,處於北芙蓉西偏北四到五公里,兩個鎮集聚在一起,當為興化縣城北部比較繁榮興盛的區域。

關於芙蓉鎮的源頭,可以溯至元朝末年元順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 時興化張士誠發動起義一年多,攻克泰州,佔據高郵,稱誠王,國號大周,改元天佑,又破揚州,扼制元朝南北漕運主動脈-大運河。 朝廷上下一片恐慌,元順帝下詔命中書右丞相脫脫出師南征高郵。 十一月,脫脫親率百萬大軍抵高郵,大敗張士誠義軍並困守高郵城。 隨後,分兵殲擊六合、鹽城、興化等地義軍分部,元兵進軍興化與義軍交戰的地點就在芙蓉。 參閱興化地方文史專家郭保康研究資料可見,張士誠在興化的後方留守部隊“眾共十餘萬”,剛剛升任樞密院判官的董摶霄視這支灶戶、漁夫、農民組成的義軍為烏合之眾,統率十萬勇猛之軍直撲興化,徵鼙齊鳴,列隊而進,意在一鼓盪平,首戰獲勝。 義軍受挫,改變戰術,收縮戰線,集中屯駐“大縱、得勝兩湖水寨”,利用湖蕩港汊、蘆葦淺灘的複雜地形巧應周旋。 面對“蘆花深處屯兵士,荷葉蔭中泊戰船”的狀況,董摶霄選定北芙蓉所在地,築南、北芙蓉兩座營寨,截斷兩湖義軍互為猗角、聯動呼應的態勢。 又在兩寨之間挖溝渠、栽鹿砦、設疑陣、布伏兵,引誘義軍攻寨。 義軍將士“入輒迷故道,盡殺之。 ”鮮血染紅了芙蓉二寨周邊的土地和河流。 不久,元帝輕信讒言,下詔削去脫脫兵權。 臨陣易將致使元軍人心混亂,兵臨高郵城下的大軍不戰自潰。 張士誠乘勢組織反攻,董摶霄本為孤軍深入,見勢不妙,遂拔寨北遁。 兩湖義軍奮勇追殺,佔領芙蓉寨,立軍營於寨中改“寨”為“營”。 由此,也有人稱北芙蓉為北芙營。

沃血芙蓉猶自芳——探考大明遺鎮北芙蓉

也許正因為元軍開發了芙蓉這一塊地方,大明一統天下後仍將此處用做駐軍,並屯田建倉,繼而發展為興化早期的鎮。又經明、清五、六百年變遷,至1935年前後,興化縣設六個區公所,第三區公所轄4鎮32鄉,芙蓉鄉仍在32鄉之列。

解放戰爭時期,北芙蓉村這裡又上演過一場激烈的戰鬥。1947 年秋,人民解放軍轉入全面進攻階段,節節敗退的國民黨軍隊被迫實行戰略防禦。在蘇北裡下河一帶,國民黨拼湊10 萬兵力,配合固守華東,企圖保住南京屏障。從11 月中旬開始,駐守興化的一支國民黨部隊協同興化西線的土頑力量瘋狂向東竄犯,在雙方交鋒的前沿設立中心據點,試圖對解放區進行清剿。他們選定了北芙蓉這個扼守水上要道的關口,就地安營駐紮,和當地地主、還鄉團共同設立反動的拱北鄉政府,將莊中心大地主的院子作為辦公場所,委任莊上的土頑分子為保長,推行保甲制,編組保甲戶口,抽抓壯丁,普訓自衛隊,捕殺農會幹部和軍烈屬,徵收苛捐雜稅。他們拆掉了莊上的大廟,強迫周邊各村鋸樹把樹樁、稻草送集過來,又抓來民夫砌碉堡、築工事。在催命毒打之下,只花一個多月時間就建好了由土圩子和炮臺組成的兩座碉堡。依仗土圩子堅固,周邊八尺溝等地密集的據點呼應,且距離十八華里的西鮑有海軍炮艇撐腰,反動氣焰極其囂張。晚上龜縮在土圩子裡的營房,白天四出清剿、掃蕩,搞得四村八舍雞犬不寧,不少革命同志和親屬慘遭殺害。為粉碎敵人“蠶食”解放區的陰謀,全面開展反清剿鬥爭,蘇中二分區領導決定攻克北芙蓉,拔掉國民黨反動派這一中心據點。1948 年1月30 日凌晨,蘇中二分區老四團和六團奉命開拔攻打北芙蓉。蘇中軍區借來兩門山炮加強攻擊力量,解放區周邊十多個鄉鎮動員組織5000 多民工跟隨支援,海河區聯防隊配合作戰。戰鬥從晚上10 點打響,持續整整一晝夜,全殲國民黨興化保安隊第二中隊和拱北鄉還鄉團自衛隊,擊斃敵兵60多人,活捉122 人。以傷亡犧牲100 餘人的沉重代價,打亂了國民黨苦心經營的在興化西線清剿的計劃,迫使北芙蓉周邊的八尺溝、沈溝、灶陳、趙家莊、臘樹莊、南旺莊、南秦莊等據點的國民黨駐軍和還鄉團反動武裝相繼撤退。

古今兩戰均在同一村莊,這在興化乃至裡下河村莊史上實屬少見。鼓聲震天、戰馬嘶鳴、刀光劍影已經遙遠,槍彈呼嘯、軍號嘹亮、衝鋒突擊猶在耳畔,追思緬想,怎不叫人壯懷激烈、感喟慨嘆!“落盡群花獨自芳,紅英渾欲拒嚴霜”(宋·王安石《拒嚴霜》),戰火洗禮,沃血芙蓉,歷經六百六十多年依然泛波碧水,芳豔秀逸、似錦如霞。

沃血芙蓉猶自芳——探考大明遺鎮北芙蓉

解放後,北芙蓉村和全國各地的農村一樣,先後完成了土地改革,開展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成立起農業生產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和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0年以來,幾經行政區劃調整、撤併,前後隸屬海河區丁北鄉、勝傳鄉、海河鄉、海河人民公社等。直至1963年,海河人民公社經過兩度拆分,分設大鄒人民公社、釣魚人民公社和海河人民公社,海河人民公社駐北芙蓉村。1983年,人民公社體制改革,所有公社改建為鄉,海河鄉人民政府所在地仍在北芙蓉村。2000年3月,鄉鎮撤併調整,海河鄉撤銷與釣魚鄉合併,新的釣魚鄉政府駐釣魚村,北芙蓉村增設1個居委會。

北芙蓉村的地形其實也是與名稱相符的,如果從高處俯瞰,莊中心一座大垛子,四邊環繞著六、七個小垛子,大小河流分隔其間,周邊綠樹、碧野映襯,正如一朵美麗的芙蓉花蕩漾在清波之中。莊上的主街巷曾經都是古老的青磚側鋪,寬兩米許,路面隆起呈弧形,兩側同樣青磚鋪設的陰溝,南北伸展,東西蔓延,通向莊周圍河口。油潤的青黛色,滑溜的質感,浸染時光流痕。路面風化的凹陷,兩側屋簷雨滴的淺窩,常年生長的苔蘚,凝滯歲月滄桑。六百年前那場戰爭存留的祭馬樁、祭馬廟早已絕跡,一座明代古墓也於幾十年前遭毀,幾座古井廢墟和那座鄉間少見的吊樓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村莊道路擴建中最終消失。尤其這座吊樓,莊上許多人依然印象深刻。它處於莊中央的十字路口,四根立柱跨街,豎起距地面3米許一間空中小閣樓,總高度約摸5米多,是全莊的制高點,也是標誌性建築。這閣樓建於何年無從考證。一度時期,人們稱之為“忠字樓”。東面兩根柱子上掛有長條木牌,鐫刻著毛主席的詩聯: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小閣樓朝東,典型的亭子閣,外圍一圈欄杆,裡面立著一尊毛主席面朝東方揮手致意的石膏像。

早先的村莊,沿街土坯草房與豬圈、茅坑間雜,斑駁的土牆、草苫蘆笆隨處可見,幾處青磚小瓦的老房子隱在大片灰白、土黃之中,襯托出陳舊、古老的氣息。上世紀七十年代,莊上約三、四百戶人家,總計一千餘人口,在全公社人口第一,面積第二。村民以聶、楊、胡、孫四大姓為主,另有十多個小姓,最少的姓氏只有一兩戶。聶姓集聚莊北,楊姓散居莊南,胡姓穿插莊中,孫姓偏靠莊西一帶。莊戶人樸實敦厚、善良直爽,尤其熱情好客。對於外來人口,容易接受容納,主動示好。本莊鄰里間可能存在矛盾隔閡,但大都能一致地與外來戶融洽相處。家裡來客,極盡所有厚遇款待,禮數唯恐不周,勸酒必定奔港到門,為客人夾菜、添飯倍加殷勤。貴客登門,首先以茶相待,燒好開水,磕幾隻雞蛋,煮好一碗荷包蛋,抑或泡一把饊子,皆可算作請茶禮。招待客人的最高規格為“一頓早茶兩餐酒”,早茶的花樣相當豐富,青蒜湯卜頁,涼拌芫荽、香乾、花生米、鹹蛋、芽豆、熗豆、鹹生薑等若干小碟色味俱全,煮雞蛋、肉圓粉絲、炒芝麻圓、粘燒餅一道道擺滿桌子。中午、晚上酒席菜餚豐盛,以紅燒肉、肉坨子為代表的農家菜量足味美,你來我往舉杯頻頻,談笑風生好不熱鬧,最後紅燒魚上桌,按說是“魚到酒止”,可喝酒仍是高潮迭起,又道“魚到酒行”。

沃血芙蓉猶自芳——探考大明遺鎮北芙蓉

自鄉政府機關駐紮北芙蓉村以來,陸續成立和建起了站、所、廠、社等企事業單位,村莊範圍日漸擴大。村裡除了本地農戶以外,也有來自周邊集鎮或縣城的幾十戶外來戶,大都是公社機關、供銷社、商業社、糧站等單位的幹部職工,是鄉下的城裡人,說話的口音也與本地不同,而且他們之間也有著差別。公社管轄二十八個生產大隊,而北芙蓉村整成了各大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有客輪水道和環抱村莊的聯圩大路四通八達,也是鄉村交通樞紐。全公社各家各戶都需經常到公社辦事,售賣農副產品,購置生產、生活用品,就醫上學等等,村莊上因此而顯得熱鬧繁華。某種程度上,這裡是人們眼中城裡的鄉村、鄉里的城鎮,亦村亦鎮、半城半鄉。

改革開放以後,村莊發生了很大變化。幾乎每一家房屋都進行了新建和翻建,莊中心縱橫兩條主街道也經過了擴建,面貌煥然一新。東西橫向大街與穿過村莊的公路直接連通,南北大街縱貫全莊連接通村公路,過往穿行便捷暢通。沿街店鋪千米相連,傢俱、服裝、百貨、建材、木工坊、滷菜店、飯店、旅店、理髮店等等一應俱全。夏氏、邵氏的鹽水鵝口味獨特在四鄉八鎮享有盛譽,孫記豆腐、張記水面也堪為當地品牌。莊西首的農貿市場裡蔬菜、水產、禽肉、南北貨各類菜品早晚都能滿足供應。莊上青壯成人除在家養殖、經營、從事服務行業,大都四出在外從業,主要集聚在滬、蘇、錫、常和揚州、泰州等地,主要從事廢舊鋼材銷售、廢品回收、超市、建築、運輸等行業。村莊裡的人無論在哪裡,一般都顯得灑脫、大氣,不管什麼場合也看不出拘謹、畏縮,似乎與生俱來就擁有大明遺鎮的底氣。

原海河鄉撤銷後,鄉政府機關連同各站所皆已遷往釣魚村,北芙蓉仍保留學校、郵政、衛生、信用社、供銷社、糧站等單位部門。如今,除糧站、供銷社體制性總體日趨萎縮,其他行業保持健康發展。公辦、民營兩所學校輻射三、四個鄉鎮,生源充足,教學質量一直在興化北部地區農村學校保持領先。三產服務業沒有因為政府機關搬遷多年而衰落,一如既往的繁榮,飯店從過去三、五家增加到七、八家,原先兩、三家簡陋的旅店發展為三家設施升級換代的中小規模旅館,以前七八家零散的小商店逐漸集聚,還新增了兩、三傢俱有一定規模的超市,各種門類零售商品更為豐富。早晨,一撥撥健身的人們在街道、村周圍公路散步、跑步;白天,街上行人車輛一片喧鬧,菜市場和農副產品一條街人流熙熙攘攘一派繁忙;晚上,街邊廣場跳舞的人群比比皆是。兩條省道在莊後側交匯,通村公路縱橫聯網,公交車、汽車、電動車出行方便,進城走村輕鬆快捷。經過兩輪村合併調整,緊鄰的徐海、任興、蘇舍三個村先後劃入北芙蓉村。人口、面積規模擴大,資源優勢疊加,整體實力增強,一個新的北芙蓉村邁步在新時代征程,必將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華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