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原力 • 家国(二)

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明君。

周文王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邘(今河南沁阳)等国;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除此之外,创周礼,被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称文王为“三代之英”。

原力 • 家国(二)

《史记》周本纪记载: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

原力 • 家国(二)

《史记》记载的周文王事迹,是礼贤下士,广揽人才,文治武功,最终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天下归心。

另据《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记载:“周文王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於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今我非其主也?”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下闻之曰:“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於人乎?”

与之相似的还有成汤《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者,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原力 • 家国(二)

如果以实证的方法探究中国文化的基因,应当从商周开始,但是殷商文化原始过于血腥,殷商注重祭祀和占卜,人殉、人祭很普遍。甲骨文卜辞记载,一次祭祀曾最多用五百个奴仆作祭祀。不同的祭品,祭祀方法也不一样,根据祭祀的需求,杀人做祭品的方式多达几十种,纣王的残暴酷刑在当时不过是稀松平常的祭祀常用手段。

而周朝更像是一个文明时代的开始,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父子三人持续接力,所形成思想文化和礼乐文化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源头。

孔子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朝从向天顶礼膜拜进而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天的主宰作用与人的作用统一了起来,修德治民,“民”与“德”并重。

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今我非其主也?”

即使用现代的人文视角重新审视文王葬骨,也符合现在的道德标准。

君王行德义而受天命,因责任和救赎,让民众得以依归,民众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精忠报国,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循环体系。

但是周朝开始的家国一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国一体。核心是血缘关系,除了个别的功臣和诸侯,分封的主体是王室的子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以血缘关系作为分封的主要因素是主流。“异姓不封王”或异姓生前不封王在诸多王朝都是皇家的祖训或者传统。

古代中国高举“行德义而受天命”大旗,以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的思想,教诲民众亲亲、尊尊、长长和男女有别,使民众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相信君权神授,以忠孝为最高准则。在此过程中,君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世代尽享权力和财富。

原力 • 家国(二)


回顾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的描述,国家是有产阶级用来防御无产阶级的组织,国家通过保护有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实现有产者阶级剥削无产者阶级的权利以及前者对后者的统治永久化。

由于地理的阻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的国家概念和西方的国家概念并不相同,中国人的国家概念是天下,中央王朝之外为蛮夷。

中国周期性的封建朝代更迭,更像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或瘟疫、或水旱灾害、或地震等自然灾害为诱因,加之外族入侵或农民起义,诸侯节度使藩王强寇作乱,于是另一个家族携带暴力集团登场,虽然局部有工具、农作物等些许进步,但历史惯性仍然改变不了君王血缘相传的传统。


原力 • 家国(二)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以德以义,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华之高,会稽之险,不能障矣;阖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故古之王者,德回乎天地,澹乎四海,东西南北,极日月之所烛。天覆地载,爱恶不臧。虚素以公,小民皆之,其之敌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之谓顺天。教变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谓顺情。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说通而化奋,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识,岂必以严罚厚赏哉?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孔子闻之,曰:“通乎德之情,则孟门、太行不为险矣。故曰德之速,疾乎以邮传命。”《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他人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於物也无不材。”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很难想象在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发生了什么,这种高于宗教的文化基因铸就了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

周朝得以延续八百年,而孔子家族超越了历代王朝,成为最成功的中国家族。

文化之下,是权力和财富。

无论是君王的德义,还是仁义礼智信,都是获得并分配权力和财富的最好籍口。


在这种家国体制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谈不上产权制度,素封也没有空间。

创新也不过是“奇技淫巧”(“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是武王伐纣所作《泰誓》中纣王的重要罪行)。

道德和名利,阴阳和谐。


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

原力 • 家国(二)

原力链接:


象企康以普及企业基础管理知识为企业赋能,以法律为企业家守安全底线。

祝愿企业健康发展,企业家平安幸福。

前方有光,身旁有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