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這些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是“真”戲迷

戲曲作為我國代表性傳統文化之一,千百年來一直深受國民的喜愛,不管喜不喜歡,都會哼唱上兩句,也都大致瞭解些戲曲知識。

這些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是“真”戲迷

當然,關注我們戲緣的朋友肯定個個都是此中翹楚,不過,下面這些戲曲冷知識,您是不是全知道呢?

↓↓↓

戲曲裡的“圓場”可不用你來救哦。

在我們生活中,我們常見到“打圓場”這一場面,“打圓場”是從善意的出發,以特定的話語去緩和緊張氣氛、調節人際關係的一種語言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戲曲中的“圓場”可不是這哦!

這些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是“真”戲迷

在戲曲中,圓場是戲曲表演的動作形式,演員在舞臺上所走的路線呈圓圈形,週而復始,稱為圓場。圓場的速度多為由慢到快,因此又稱跑圓場。

圓場在戲曲中是一種步法,分男、女兩種步法。

男性圓場,開始時左手端拳,右手單山膀,左丁宇步,目平視。起步時左腳尖微撇,踹腳跟,勾腳面向前邁出,腳跟著地,隨即壓腳掌滿腳著地,同時右腳跟稍踮起,隨之向前邁右步,雙腳交替逐漸加快前進,跑圓場時,兩腿膝蓋不能僵直,上身不能亂晃。步子要均勻,不可端肩、晃腰、腆腹、撅臀。先慢後快,每步距離約為大半步。

這些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是“真”戲迷

女性跑圓場,開始時左手叉腰,有手單山膀,右踏步,目視左前方。起步時右腳尖微向外撇,勾腳面向前邁出,腳跟先著地,隨即壓腳掌滿腳著地,同時左腳跟踮起,順勢左腳邁步向前跑,姿態同前,且角跑圓場時,腿不能僵直,兩膝蓋內側要貼緊,步於要小、快、均勻,上身穩,不能扣胸、撅臀。

這些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是“真”戲迷

北京的地方戲可不是“京劇”。

北京的地方戲是北京曲劇,這個名字是著名作家老舍命名的第一個劇目就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柳樹井》,以“京腔京韻、京弦京鼓”演繹“京人京事”。

這些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是“真”戲迷

《柳樹井》劇照

“曲劇”這個名字只有不到七十年的歷史,但是北京曲劇是北京這座千年文化名城孕育而生的、真正屬於北京的地方劇種,它的音樂唱腔是以單絃曲牌為基本音樂素材發展創作而成,道白以普通話為基礎,突出北京語言的特色,具有濃郁的京腔京味兒。

北京曲劇的表演沒有傳統戲曲的程式化,而是貼近生活的現實主義表演風格,創作上尤以演繹清代和近代、現代的北京本土題材為長。

中西結合的戲曲可不是最近才有的!

1937年創排的《鎖麟囊》就吸取了西洋歌劇的元素,同時也是是四大名旦程硯秋的代表作。

這些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是“真”戲迷

一般來說,京劇唱詞都是很規整七字一句或十字一句,但程硯秋要求翁偶虹寫長短句。

比如薛湘靈在花園一折中有如下唱詞:"這也是老天爺一番教訓,他叫我收餘恨、免嬌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戀逝水、苦海回身、早悟蘭因。";在三讓椅一折中又有這樣幾句唱詞:"在轎中只覺得天昏地暗,耳邊廂,風聲斷,雨聲喧,雷聲亂,樂聲闌珊,人聲吶喊,都道是大雨傾天。","轎中人,必定有一腔幽怨,她淚自彈,聲續斷,似杜鵑,啼別院,巴峽哀猿,動人心絃,好不慘然。"

這種句式,在傳統京劇裡是根本沒有的。而程硯秋就依據文學描述和人物需要,創造出抑揚錯落、疾徐有致的新腔,並把唱腔和身段融合在一起,使程式化表演裝滿了真實的人間情感和驚人美感。

崑曲的發源地是江蘇,而不是四季如春的昆明哦~

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崑劇”。

這些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是“真”戲迷

它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太倉南碼頭,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細節決定地位的頭面!

茨菰葉在戲曲的舞臺上作為一種身份的裝飾細節,有很多時候是體現一個特定人物的形象特點。

這些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是“真”戲迷

所以,戴這個像極了高達機器人頭上的小天線可不是為了信號好,而是表示落難窮苦及喪偶。

前四大鬚生和後四大鬚生加一起其實是七個人!

前四大鬚生是:餘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

後四大鬚生是: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這些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是“真”戲迷

馬連良先生即是前四大鬚生也是後四大鬚生!所以前後四大鬚生加起來是七個人。

看完這些戲曲冷知識,有哪些是你早就知道的呢?還是說作為真·戲緣粉絲,這種難度根本不值一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