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 陕西出土一块石碑,揭开神龙政变隐情,难怪武则天毫无反抗

关于神龙政变,史书记载的很简单,武则天几乎没有一点抵抗。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崔玄暐等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城,杀死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兵围武则天所在的集仙殿。武则天被逼第二天命太子监国,第三天传位于太子,第四天唐中宗李显正式复位。

《旧唐书》:兵至玄武门,彦范等奉太子斩关而入,兵士大噪。时则天在迎仙宫之集仙殿。《新唐书》:太后闻变而起,桓彦范进请传位,太后返卧,不复语。中宗於是复即位。

从新旧唐书来看,神龙政变非常轻松,甚至等到兵围集仙殿时,武则天才知道发生了政变。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尽管武则天当时82岁了,但毕竟经历过血雨腥风,策划过无数阴谋诡计,怎么会轻易束手就擒?陕西出土一块石碑,上面文字记载解开了真相!

陕西出土一块石碑,揭开神龙政变隐情,难怪武则天毫无反抗

在陕西唐中宗定陵的陪葬墓中,考古专家挖出一块墓志铭,这就是《唐王同皎墓志》,里面一句话,意外揭开神龙政变的隐情。

《唐王同皎墓志》:时则天皇帝春秋高,加有风疾,张易之及弟昌宗共利颠颐,俱承先比,居中专制.......

王同皎,是唐中宗李显的女婿,武则天的孙女婿,身份非同一般,是神龙政变的重要推动者。他墓志铭中提到“则天皇帝春秋高,加有风疾”,武则天年纪大、又有风疾,有志之士害怕武则天一旦病逝,张易之兄弟借机作乱,所以才发动神龙政变。

张易之兄弟是不是有意谋反作乱,这一段历史真相谁也不知道,但墓志铭中提到的一个词很关键,即“风疾”。所谓风疾,其实就是我们熟知的中风,是一种心血管类疾病,发作表现往往是行动不利索,甚至是半身不遂。

陕西出土一块石碑,揭开神龙政变隐情,难怪武则天毫无反抗

关于武则天病情,史书上没有直接记载“风疾”,但却也有相关表述。

《资治通鉴》:圣历二年(699年)二月,太后不豫,遣使祷少室山(嵩山一部分),疾小愈。长安四年(704年)七月,服神丹有验。

结合考古发现的“武则天除罪金简”,即公元700年时,武则天上嵩山投简,关键这一金简极不平凡,而是一块“除罪”金简。以武则天的杀伐意志,几乎杀尽了李唐宗室成员,一般的小病能让她想到“除罪”?

显然,武则天的病很麻烦,有可能就是短期之内的半身不遂,让武则天内心非常恐惧,认为鬼神之力作祟,等到身体略好之后,立即就去嵩山投“除罪金简”。

结合王同皎墓志铭的记载可见,武则天就是中风了。只是前期不严重,修养之后很快好了,但此后可能就陆陆续续的又发作了。

陕西出土一块石碑,揭开神龙政变隐情,难怪武则天毫无反抗

根据《新唐书》记载,“后既春秋高,易之兄弟专政”,张易之等之所以能专政,是因为武则天长久生病,居住在迎仙宫,宰相们都不能进去拜见,只有张昌宗等人在她身边侍候。到了705年,武则天病笃,更是在迎仙宫卧床不起。

显然,武则天最后几年中,老病缠身的她长期不能正常上朝,对朝政的控制力急速下降。武则天给面首张易之兄弟升官之类,除了宠爱,还有将二张兄弟当做耳目的意思,这就从侧面反映出武则天身体真不行了,只能依赖二张掌握朝政,否则以武则天的权利欲,岂会这么做?

然而,二张毕竟只是面首宠臣,政治斗争能力不足,加之武则天长期生病甚至卧床不起,无法把控朝廷动向,于是张柬之等趁机发动神龙政变,并轻易成功。

陕西出土一块石碑,揭开神龙政变隐情,难怪武则天毫无反抗

因此,705年之前,武则天偶尔或还能主持朝政,有心政变之人也不敢乱动,但705年之后(或之前一段时间),武则天中风,彻底卧床不起,根本就无法掌控朝廷,神龙政变由此才轻易成功。否则,以武则天的精明,即便年岁较大,也不至于毫无反抗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