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蘇軾歐陽修,為何唐宋八大家每人都認識一個很牛的和尚?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宋朝的歐陽修和三蘇、王安石、曾鞏。都唐宋時期的散文泰斗。巧合的是他們八人分別和一個和尚結緣,這些和尚大師們,或對他們人生際遇給予很大幫助,或對他們佛儒思想產生深遠影響。

蘇軾和佛印:黃廬兩岸闊,隔江論儒佛

北宋宋神宗時期,蘇軾名聲鵲起,詩詞文章深得時人喜愛。元豐二年,蘇軾四十二歲,王安石重返政壇二次任宰相,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重持變法。蘇軾因為樹大招風,被御史何正臣上表彈劾,說蘇軾寫詩諷刺新法,蘇軾被捕入獄103天,差點失去性命。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後來蘇軾出獄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正是在黃州時期,大文豪蘇東坡寫出了《赤壁賦》和《後赤壁賦》等佳作。被貶之後,蘇軾心生頹意,漸漸接觸佛法。黃州位於長江北岸,與之隔江相對的是江西廬山,廬山之上有個香火很旺盛的歸宗寺,廟中主持大和尚名叫佛印,蘇軾早年在瓜洲時就和佛印相識,而今機緣巧合,在黃州,蘇軾與佛印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成為摯友。佛印和蘇軾互有才學,相互敬仰。

蘇軾歐陽修,為何唐宋八大家每人都認識一個很牛的和尚?

蘇軾和佛印

佛印是個豪邁的大和尚,和蘇軾性情較為投趣,他雖是出家人,但是不忌酒肉,經常不修邊幅,但是他是個得道高僧,其修為很受蘇軾佩服。相傳蘇軾曾經寫過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其實蘇軾是想借這首詩,表達自己此時的心態平靜,不為任何事情所擾。蘇軾讓人把這首詩送給佛印,心想佛印一定會頷首讚賞,沒想到佛印派人送來兩個字:放屁。

蘇軾拍案大怒,氣沖沖的找佛印問清楚緣由,當時蘇軾在黃州,佛印在廬山,蘇軾要橫渡長江才能到宗歸寺。佛印見蘇軾前來問罪,寫了十個字: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蘇軾恍然大悟,自己八風吹不動,卻為了佛印的兩個字過來問罪,可見自己的修為還是達不到。

蘇軾與佛印,一儒一佛,兩人一起論禪,一起談詩論文,成就一時佳話。

韓愈和大癲和尚: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識大癲

唐武周時期,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利,大力推崇佛教,佛家幾個宗派也順勢宣揚女性可以為皇帝。所以當時許多傳統儒學出身的人敢怒而不敢言,到了唐憲宗時期,佛教已很是壯大,民間和官場都盛興信佛,同時也助推了佛儒之間的激烈碰撞。韓愈生於官宦家庭,從小深得儒學教化。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朝廷依舊例舉行30年一次的迎佛骨活動,據說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需要拜迎佛骨,甚至很多人傾家蕩產來迎佛骨。韓愈對於迎佛骨事件,極力反對,認為這是勞民傷財,同時,對本土儒學有很大沖擊。上表《諫迎佛骨表》唐憲宗大發雷霆,認為韓愈是對皇家祖制有意見,要將韓愈抄家斬首。幸好當時的宰相裴度和朝中一干儒學大臣極力求情,韓愈免死,被貶到潮州刺史。

52歲的韓愈被貶潮州,在潮州愛民如子,政績斐然,深受潮州百姓愛戴。潮州靈山寺有個大癲和尚,棋藝超群,文采也很出眾,韓愈偶爾和其對弈,後來發展成為摯友。通過大癲和尚,韓愈漸漸對佛教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後來韓愈上表給唐憲宗,承認自己反對佛教是錯誤的,這與大癲和尚不無關係。當然後來有人說韓愈皈依佛門,其實韓愈自己反覆辯解:自己與大癲和尚只是至交,自己仍是儒門子弟,對佛教並不反對,但是並未遁入佛門。

蘇軾歐陽修,為何唐宋八大家每人都認識一個很牛的和尚?

韓愈和大癲和尚

一個反對佛教的人,後來因為一個僧人轉變自己的看法,說明此僧人確實有很深的修為,也足見友誼是不分儒佛的。後來韓愈獲赦回京,大癲和尚相送,可見二人友誼。

柳宗元與文暢:儒人子厚好佛,文暢助其統合

柳宗元雖然和韓愈齊名,但是柳宗元不反對佛教,他從小就在母親的影響下好佛,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中曾自述:"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積三十年。"

柳宗元在長安科考之前,就與著名的文暢上人有交往,後來為政期間,和文暢關係甚密。文暢當時是可以出入朝廷的僧人,地位極高,按輩分也是柳宗元的叔輩。但是文暢極為欣賞柳宗元的品質。柳宗元也曾為文暢作詩,有著名的《送文暢上人登五臺遂遊河朔序》。如果說早年在母親薰陶下信佛是淺嘗輒止,那後來文暢對他的指導和教化是非常重要的。柳宗元提倡"統合釋儒"主張,在當時是一個很大膽的想法,可見文暢對他的影響。

蘇軾歐陽修,為何唐宋八大家每人都認識一個很牛的和尚?

柳宗元和文暢

後來柳宗元被貶柳州,由於聲名在外,有很多寺院慕名來找他書寫經文碑文,他都沒有拒絕。和多個寺院的僧侶都有結交。

歐陽修與智仙:滁州山水醉太守,琅琊寺院遇知音

北宋六一居士歐陽修,唐宋八大家有5位是他的學生。他與智仙和尚成為一生知己。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歐陽修因為為范仲淹辯護被貶饒州,後來被召回京城,官復原職。四年後,他和范仲淹、韓琦等人大力推進"慶曆新政",提倡在吏治、軍事等方面做重大改革,後來改革派失利,歐陽修再遭貶謫。本來宋仁宗打算對歐陽修網開一面的,但是當時的左丞相夏舒誣告歐陽修和自己的外甥女有然,宋仁宗大怒,貶歐陽修到滁州。(後來宋仁宗查出是誣告)。

歐陽修初到滁州,心情失落,就來到滁州的琅琊山賞景,歐陽修走到樹木蔥鬱處,看見有座寺院,名叫:琅琊寺院,正想進去時候,發現有個和尚前來開門迎接。歐陽修進門之後,和尚便說:僧家萬幸,得太守到此,世事多曲折,這裡山水能陶冶情操,太守這次深負冤屈,不如常和這些山水草木為伴。

歐陽修問和尚:您為何認為我是受了冤屈呢

和尚說:太守正直,誰人不知,當年您為了替范仲淹大人打抱不平,作《朋黨論》,讓人歎服。

這個和尚叫做智仙,是琅琊寺院的住持。智仙說的情真意切,歐陽修聽了感慨萬千,他拉著智仙的手說:知我者,智仙也。

歐陽修和智仙有很多故事,他們是摯友,一個太守,一個住持,經常一起登山,談詩論道,在智仙的引領下,歐陽修對滁州的山山水水,很是快意。《醉翁亭記》也是歐陽修在智仙的開解下,心情得到平復釋然,寫下的千古名作。智仙對於歐陽修,是失憶時的知音,是放浪形骸的朋友。

蘇軾歐陽修,為何唐宋八大家每人都認識一個很牛的和尚?

歐陽修:醉翁亭記

王安石與瑞信:出仕勤知縣,七年慕老僧

臨川先生王安石初為官時,曾經在鄞縣做知縣,初到鄞縣,王安石花了30天的時間,把全縣的十四個地方全部跑了一遍,對鄞縣當地的地理環境做了深入瞭解。當得知天童山天童寺有個叫瑞新的高僧,經常賙濟周邊百姓,也常利用佛法治病救人。王安石抽空去拜訪了瑞信大師,兩人一見如故,暢談甚歡,王安石初出茅廬,雖說文章寫得好,但是對於人間疾苦認識不深入,瑞信給了他很大的指導。王安石認識了一位普渡眾生的高人,而瑞信認識了以為一心為民的知縣。

王安石的《漣水軍淳化院經藏記》中曾說:瑞信是佛家比較超然的,他們的認知與學問,超脫世俗,而且明辨,所以我很幸運和他交往。王安石一生兩次做宰相,很少正面誇獎其他人,瑞信在他心中的地位很高,在他出仕之初,對他理解底層百姓,幫助很深。也對他後期的變法思想,有間接的幫助。

蘇軾歐陽修,為何唐宋八大家每人都認識一個很牛的和尚?

王安石與瑞信

後來王安石又做了舒州通判,他和瑞信之間交往了七年之久,然後突然收不到瑞信的消息,於是他處理完公務,從淮南趕到舒州,探訪瑞信,發現瑞信已經圓寂。王安石非常悲痛。瑞信對於王安石,亦師亦友。

蘇洵蘇轍父子與訥禪師和景福順長老:父遇禪師兒拜師,古稀百里屬真情

蘇洵在慶曆年間,進京趕考沒有考中,便獨自一人去遊離山水,到了廬山後,意外生病,他到廬山的東林寺和西林寺,這裡面有兩位高僧,分別是:訥禪師和景福順長老,蘇洵在這兩個寺院中住了一個多月。和兩位高僧談論文學史事,獲益良多。一個月後,蘇洵病癒,拜別兩位禪師。

蘇洵曾多次在蘇軾和蘇轍面前提起兩位大師,以兩位大師的話來教育兩個兒子。可見兩位禪師對落榜和生病的蘇洵有很大的幫助和思想啟迪。

蘇軾歐陽修,為何唐宋八大家每人都認識一個很牛的和尚?

蘇洵像

三十六年後,蘇轍到江西高安為官,曾派人打探兩位禪師的下落,得知訥禪師已經圓寂十一年,而景福順長老已經七十四歲。景福順長老聽說蘇轍來到江西,古稀之年的他走了百餘里路,從廬山到達高安,來訪蘇轍,並收蘇轍為徒。雖然是七十四歲,蘇轍對於老師的思想和教誨,還是深深佩服。

兩位禪師對於蘇氏父子來說,在思想啟迪和教育上非常重要,在感情上,有傳承之意。

曾鞏與草堂和尚:前世草堂,今生曾鞏

曾鞏和草堂和尚並未見過面,但是關係密切,一直被後事後事史書記載和評論。

曾鞏的家庭是書香門第,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都是北宋名臣。曾鞏的母親信佛,時興供養三寶僧人,曾鞏的母親供養的僧人叫:草堂和尚。就是說,草堂和尚這個僧人的飲食,衣服,起居用具,都是曾鞏的母親供養。供養三寶僧人,並不是說隨便選一個僧人,而是選一個得道高僧來供養。曾夫人每天早晨和晚上,都要跪拜這位僧人,香火從來不斷,草堂和尚被曾夫人的虔誠所打動,曾說:您對佛如此虔誠,我若死去,來生願意做您的兒子。

後來曾夫人生曾鞏的時候,異常困難,曾鞏的父親連忙請草堂和尚前來誦經渡過難關,當曾鞏呱呱墜地時,草堂和尚卻圓寂了。曾家人都認為曾鞏是草堂和尚轉世。所以曾鞏一生信佛,善待僧侶。

曾鞏和草堂和尚的故事,現在看有迷信的成分,不管如何,一代文學家修佛向善,草堂對曾鞏的影響,是非常正面的。

唐宋八大家,文學界的豐碑,他們每人都和僧人結緣。蘇軾、韓愈、歐陽修和蘇洵,他們都在人生失意的時候偶遇大師,或成為人生摯友,或成為成長恩師。柳宗元、王安石和蘇轍,在出仕之初,就得到大師幫助,嘆為幸事。而曾鞏更是在出生之前,就與僧侶結緣。八大家,八位僧人,是巧合嗎,還是歷史文化的獨特造就?您作何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