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直腸癌合併原發性肺腺癌患者的MDT診治報道

作者:湯小虎1,李明2,吳楠3,沈琳4

單位:1.北京新里程腫瘤醫院外科;2.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胃腸腫瘤外科;3.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胸外科;4.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內科

直腸癌合併原發性肺腺癌患者的MDT診治報道

1.初診情況

患者女性,65歲。因排便困難及血便2個月餘、診斷直腸癌4d於2015年11月25日收治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國際診療中心(即北京新里程腫瘤醫院)。患者2個月餘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排便困難,伴血便,血色深紅,每次量約10mL,偶伴黏液便,無腹脹、腹痛、腹瀉、尿頻、尿急、噁心、嘔吐或發熱。於外院就診,2015年11月20日當地醫院行腸鏡示,距肛緣約10cm處可見一增生隆起樣病變,腫物環繞腸腔1/2,腫物表面不平整,可見充血糜爛,觸之易出血,腸腔變形、狹窄,腸鏡勉強通過,病理報告(直腸)腺癌,中分化。起病以來,胃納可,體質量無明顯減輕。既往無高血壓、糖尿病或肝炎等病史,無家族中腫瘤病史。

入院評估體質量指數(BMI)26.3kg/m2,日常生活能力(ADL)評級Ⅰ級,ECOG評分0分。查體示,血壓150/85mmHg(1mmHg=0.133kPa),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明顯腫大,心肺無殊,腹平軟,未觸及明顯腫塊,無壓痛反跳痛,肝脾下界未觸及。膝胸位,肛門指檢示,進指6cm未及明顯腸內外腫塊,退出指套無染血。

入院後實驗室檢查結果示,血常規、血液凝固功能以及肝、腎功能未見明顯異常。胸部計算機X線攝影(CR)檢查提示,右上肺後段可見一約2.2cm×1.7cm結節影,邊緣呈分葉狀,並可見毛刺,其內密度均勻(圖1)。胸部CT平掃檢查示,右上肺佔位性病變,大小3.8cm×2.7cm,縱隔內可見腫大淋巴結(圖2)。2015年11月27日在局麻下行CT引導右肺結節穿刺活檢,過程順利,病理檢查示,非小細胞癌,腺癌可能性大。免疫組織化學結果示,CK(+),CK5/6(-),p63部分弱(+),TTF-1(+),NapsinA(+),CD56(-),Ki67(+25%~50%),ALK(Ventana)(-),ROS(-),支持肺腺癌。

直腸癌合併原發性肺腺癌患者的MDT診治報道

基因檢測示,可檢測到EGFR基因突變(19外顯子缺失突變);未檢測到KRAS基因突變。頸部彩超示,左側鎖骨可見多個大小不等類圓形低迴聲及靶環樣回聲結節,較大約1.8cm×1.6cm,邊界清,內可見條狀血流信號,結合病史考慮轉移。2015年11月25日腹部增強CT檢查示,肝右葉內小囊腫,餘未見異常。2015年11月26日盆腔增強MRI檢查示,距肛門約10.1cm處與乙狀結腸交界處直腸內可見一長約4.2cm腫塊,腫塊呈環形,內緣不規則,外緣光整。腫塊在T1加權影像上呈中等信號,在T2加權影像上及脂肪抑制序列影像上呈高信號;骶骨前方、直腸繫膜脂肪間隙內及雙側腹股溝未見確切增大的大淋巴結(圖3)。初步診斷:(1)直腸癌(ⅡA期);(2)右肺腺癌(ⅢB期)。

直腸癌合併原發性肺腺癌患者的MDT診治報道

2.診療經過

2.1 第1次多學科專家組(MDT)討論及治療情況(2015年12月)

2.1.1 第1次MDT討論

李明主任醫師(胃腸腫瘤外科):直腸癌臨床分期較早,目前患者局部症狀較為輕微,無明顯嚴重梗阻、出血、惡病質等症狀,可以考慮不以直腸局部治療為主,可行放化療或化療控制病情。

吳楠主任醫師(胸外科):患者肺腫瘤較大,合併縱隔及左側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其臨床分期相對直腸癌較晚,目前不宜行手術治療,並且預期病變進展的可能性較大,可針對患者基因檢測結果給予靶向治療。

患者於2015年12月採取肺癌靶向治療(吉非替尼250mg,1次/d+卡培他濱1500mg,2次/d)。治療2個月後複查。患者自訴自主排便尚可,偶有排便困難,血便無明顯加重,無明顯呼吸系統咳嗽、咳痰、痰中帶血等症狀。胸部CT檢查示,右肺上葉結節較2個月前病灶體積縮小。盆腔CT檢查示,近端局部腸壁略增厚,管腔顯示欠清,盆腔未見積液及腫大淋巴結。

2.2 第2次MDT討論和治療情況(2016年2月)

2.2.1 第2次MDT討論

吳楠主任醫師(胸外科):肺腺癌控制良好,仍繼續目前治療,暫不考慮局部治療。

沈琳主任醫師(消化內科):直腸病變化療控制不理想,考慮到目前肺癌控制良好,而直腸癌位置相對較高,切除後吻合,其手術難度並不大,可以考慮手術切除。術後可僅針對肺癌進行治療。

李明主任醫師(胃腸腫瘤外科):同意沈琳主任意見,直腸病灶通過腹腔鏡手術可以達到根治,並且預期患者恢復期≤2周。

患者於2016年2月23日接受直腸癌低位前切除術,術中順利,術後恢復良好。術後病理檢查示,直腸中低分化腺癌,浸潤腸壁達深肌層,上下切緣未見癌組織,腸周淋巴結1/4轉移。

2.3 第3次MDT討論和治療情況(2016年3月)

2.3.1 第3次MDT討論

沈琳主任醫師(消化內科):患者經過直腸癌手術,術後病理檢查提示,可以考慮為根治性切除,故術後不必再針對直腸癌進行治療,完全考慮以肺癌為主的治療,可以考慮繼續以吉非替尼治療。

患者術後持續口服吉非替尼(250mg,1次/d)至今。目前患者帶瘤生存,生活質量良好,行肺癌維持治療。

3.討論

結直腸癌患者是最早進行MDT診療的,也是從MDT診療中獲益最多的。通過結直腸外科、其他外科學專業、腫瘤內科、放療科、放射科和病理科等多個專科的合作,相當一部分患者獲得切除原發灶的機會,從而有治癒的希望。為在國內的醫療單位裡規範而有序地開展MDT,2015年3月12日國家衛生計生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牽頭啟動全國大腸癌MDT工程,發佈相關的技術方案,已經在全國鋪開該項活動。

本例患者為直腸癌合併肺腺癌。直腸癌肺轉移是常見的轉移模式,其發生率約20%;而直腸癌合併肺癌並不常見,以往研究表明,在127281例結直腸癌患者中,原發肺癌的發生率僅0.6%(801例),其中同時性存在2種原發腫瘤的發生率更低。因此,當結直腸癌診斷明確,而又有肺部結節的時候,應首先考慮肺轉移可能,但同樣不能忽視雙原發的可能性。由於肺轉移癌和原發肺癌的診治差別很大,所以臨床的鑑別診斷十分重要,通過影像學表現,必要時穿刺活檢,輔以免疫組織化學進行鑑別診斷,通常情況下能夠明確診斷。對於直腸癌合併肺癌這樣的雙原發惡性腫瘤,治療原則是先處理預後差、危及患者生命的腫瘤。但必須指出,隨著治療的開展,治療的目標和手段等需要及時調整,以獲得最好的療效。

本例患者為直腸癌伴同時性肺腺癌,EGFR基因突變型。經MDT討論,初始評估為不可手術切除,在進行肺癌靶向藥物治療後,出現肺部腫瘤顯著退縮,從而獲得機會切除直腸腫瘤。目前患者帶瘤生存,生活質量良好,進入肺癌維持治療期。總體而言,本例患者經MDT討論後,及時把握肺癌退縮時間窗,成功實現直腸癌根治,患者生存及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本病例提示:(1)對每例患者要仔細評估,動態評估,不可輕易放棄,即使是不可切除的異源性多原發腫瘤,也有可能獲得良好的預後;(2)MDT討論需貫穿整個治療過程,實現動態評估,及時調整治療目標和治療策略,每次MDT討論都有調整治療方案的可能;(3)MDT團隊中每位成員應發揮其專科特長,精誠合作,局部治療配合全身治療,使患者獲益最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