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去臺灣後白崇禧與閻錫山的待遇為何不同?

Hybrid_B


其實二者之間的遭遇幾乎都一樣,兩個人跑到臺灣以後都是遭到了蔣介石派出相應的警衛進行監視,而且都不給他們相應的實際權利,但是二者之間唯一不同的是,閻錫山有一個正兒八經的職位,但白崇禧卻沒有,所以一直流傳著白崇禧死在了蔣介石的手上。

其實縱觀蔣介石對待他手底下那些比較令他頭疼的將領,比如說張學良,比如說孫立人,白崇禧,閻錫山,蔣介石不會下死手,尤其到了臺灣以後,蔣介石在這方面可以說是有所收斂,至少不會像抗日戰爭那樣出現一個韓復渠,然後一槍把他給斃了,這一點主要原因就是大家都是在同一根線上的螞蚱,如果說蔣介石這時候不收斂,把哪個人隨隨便便給斃了,那麼誰替蔣介石打仗,誰替蔣介石守護臺灣,誰替蔣介石在國際上說話?因此從道理上來講。

閻錫山,白崇禧兩個人作為曾經的軍閥。現在失去了所有的權利,蔣介石是不會為難他們兩個,二人所接受的待遇應該是差不多的。至於說蔣介石害死白崇禧這個說法很顯然,通過白崇禧先生的兒子出來進行闢謠之後,大家都知道了,完全假的。現在國民黨整個在臺灣的佈局可以說是風雨飄搖,蔣介石甚至在前幾年面臨著自己的銅像被人斬首的命運。此時此刻,白崇禧的兒子不至於冒著大不違的風險去替蔣介石編這樣的謊話,可以看來,白崇禧兒子說的這句話是實話,也是真相。

那麼所謂的閻錫山和白崇禧跑到臺灣被蔣介石區分對待,這個說法是怎麼造成的呢?

其實這一點得說到當時解放戰爭後期,閻錫山和白崇禧或者說白崇禧的老大哥李宗仁對蔣介石做的事情態度上的不一樣。

閻錫山失去山西以後,當然他也知道自己跟共產黨之間雖然不像西北的馬家軍一樣是血海深仇,但是自己是絕對不可能投靠共產黨的,因此跑到南京去抱蔣介石的大腿,這個時候正好遇見這什麼事兒呢?李宗仁聯合美國等一系列勢力推翻蔣介石的地位開始執掌國民政府,閻錫山當時表示對於你們做的事情,我表示不參與,也不說任何東西,但是當李宗仁上臺以後,無論是處理各種乾的事情,閻錫山第一反應就是跟蔣介石父子進行商量,因此,蔣介石表示是十分感激閻錫山的。

而且閻錫山和蔣介石雖然說之間發生了一次中原大戰,這樣的不愉快,但是在他們人生大多數時間內,二者的人生的目標是相同的,或者說兩個人曾經擁有著共同的理想,也一起合作過,於情於理,蔣介石對於自己這個曾經的老戰友表示出了很大的寬容,不然如果蔣介石恨死閻錫山,甭管閻錫山在山西多麼鞏固,蔣介石派出自己中央軍駐紮山西,閻錫山就算是再怎麼有能耐也不可能翻盤,也不可能重新執掌山西,從道理上來講,閻錫山之所以能夠再次掌握山西的主動權,這一點跟蔣介石在山西這個方向上的放水有著不小的關係。

所以我們看到,等蔣介石剛到了臺灣以後,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一旦出現了問題以後,第一反應是詢問蔣介石,第二反應就是詢問閻錫山,可見此時此刻,閻錫山在蔣介石父子心裡的地位。

只不過後來估計是由於思鄉心切,還是急於激流勇退,閻錫山選擇自我作死,在某次演講上面大批痛批蔣介石政府的國民黨不團結,為此,蔣介石跟閻錫山之間甚至還吵過一架。閻錫山選擇我啥都不幹了。職位往那一扔,自己跑到某個深山老林裡面去,當起隱士,一直活到了1960年,蔣介石表示你我兩個心照不宣,你洗累了,想歇了好,給個理由,我也幫你幫到底。

相比較而言,蔣介石跟白崇禧之間的恩怨,那可就複雜得多了,一切還得回到李宗仁這個人頭上,李宗仁有野心,而且野心很大,這也就是為什麼李宗仁在解放戰爭末期會選擇推翻蔣介石,執掌國民政府,當然,完成這一切,光靠他在桂軍之中的影響力是不行的,恰巧這個時候自己的鐵桿兒小弟白崇禧在國防部佔有一席之地,因此,李宗仁選擇跟白崇禧一起聯合推翻蔣介石。

也正是因為這次事情的不愉快,在李宗仁離開大陸的時候,曾經告訴白崇禧千萬別去臺灣,去臺灣呢,等於自己去送死,所以大家認為白崇禧這個人一旦逃到臺灣,東西肯定是要受到蔣介石的擠兌,或者說蔣介石不會給他好臉色看。

但是事實上,在白崇禧幫助李宗仁奪得國民政府總統位置以後。白崇禧就沒再幫過李宗仁,當然,我們這裡說的幫助是私人在政治上給李宗仁幫助,原因是什麼呢?我想說一件事情,他就很明白了,就是有一個人跟你談合作,整天規劃自己的事業有多麼美好,(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於悟空問答首發)多麼壯觀,但是等你真正幫助他做成自己的事情之後,你會發現他所做的事情狗屁不如原先規劃的那個大餅根本就不存在。

白崇禧實際上從這個時候開始,從李宗仁掌管國民政府開始,就開始對李宗仁產生了懷疑,我幫你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你掌管國民政府之後,我們的勢力能夠得到拓展,現在你把蔣介石弄下臺了哦,共產黨的軍隊已經打過長江了,你什麼辦法都沒有,我只能看著我自己的勢力一點點被蠶食,現在這個情況,還不如一開始跟蔣介石合作的時候那個情況。

當然這個時候蔣介石也看透了白崇禧跟李宗仁那點小九九。跟李忠仁合作,蔣介石不可能,將介石打死都不會原諒李宗仁,因此,蔣介石選擇在這個時候跟李宗仁互相表露誠意,就說你看,一開始咱們合作有多麼好,但是現在你看到了這麼一檔子事,我被趕下臺了,共產黨打過長江了,咱們得到了什麼?什麼都沒有得到,雖然咱們兩個之間出現了某種意義上的不愉快,但是我還是會支持你繼續在中國大陸上進行作戰。

白崇禧從某種意義上通過這次事情也被蔣介石給打動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白崇禧在中國大陸作戰失敗以後,沒有聽李宗仁的意見去美國,而是直接跑去臺灣,並不是無路可逃,或者說是被逼無奈,而是他自己心甘情願跑去向自己的蔣委員長去認錯。

當然,對於這麼一個可愛的部下,蔣介石也不至於痛下殺手,因為這個時候這個人是孤身一人逃到了臺灣,而且甚至負傷,因此,好吃好喝的供上,讓你在臺灣好好的活著,蔣介石也不至於犯眾怒去殺了你,不過如果你想拿回權利這一點,蔣介石明確的告訴他不可能。

從二人整個在臺灣待的經歷來看,兩者的待遇是相同的,不存在什麼差異,說實話,作為一個跨越了半個世紀的老人,此時此刻,蔣介石也覺得能夠有幾個說得上話的人也是挺好的,至於自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吧。


漩渦鳴人yy


白崇禧和閻錫山在臺灣不同的待遇問題在我看來就是政治鬥爭的問題,他們的待遇不同是因為他們的政治資本不同,我們可以看看白,閻二人到了臺灣之後他們身後政治資本的變化。

閻錫山退到臺灣以後,其實已經就是虎落平陽了,閻錫山在大陸能和蔣介石爭雄是因為他掌握了山西,手上還有幾十萬的晉綏軍。可是解放戰爭打完以後,他的晉綏軍打光了,山西也丟了,這時候的閻錫山已經不具備和蔣介石爭雄的資本了,所以一到臺灣以後,閻錫山的行政院院長位置丟了,晉系的人也被抹了乾淨。


蔣介石作為一個老政治家,自然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招呼閻錫山,他沒有必要對閻錫山趕盡殺絕。閻錫山自己也很聰明,很自覺的終老山林,不和蔣介石對著幹了。

白崇禧則不一樣,白崇禧最大的問題在於他是桂系的人,而退到臺灣以後,桂系還是有些勢力的,再加上桂系是職業的反蔣派。蔣介石自然不能放任白崇禧自己發展,所以他不得不對白崇禧下手。


但是剛到臺灣的時候,桂系的李宗仁遠在美國,所以一開始蔣介石還是想利用白崇禧牽制李宗仁,以免李宗仁迴歸大陸。到了1965年,李宗仁夫婦回到了大陸,白崇禧的作用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所以這個時候蔣介石選擇對白崇禧下手,白崇禧的死因至今還沒有定論

民國時期的這些風雲人物,各有各的人生軌跡,他們在歷史上都寫下了自己的篇章,蔣介石也好,閻錫山也好,白崇禧也好終究都是斯人已逝了。不知道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嗎?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意見哦。我是頭條作者一樹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點個贊關注一下,謝謝各位啦!


是阿維啊


其實在蔣委員長的心裡,他對閻百川是瞧不起的,但是對白鍵生卻一直很忌憚!淮海戰役期間,蔣介石要調自己的黃埔嫡系部隊去徐州參戰,結果被白崇禧這個華中剿總司令給硬頂回去了。蔣介石氣的打電話問白崇禧,我調我的嫡系參戰,你憑什麼阻攔!白崇禧也不是吃素的,兩人在電話兩頭說著說著就罵起來了,這一罵就是半個多小時。



蔣介石和白崇禧對罵的結果,就是白崇禧對淮海戰役的消極應付。當杜聿明和黃維兩個集團先後被圍後,蔣介石的手上已無兵可調,除了空投彈藥和給養外,每天能做的就是對著上帝祈禱。最後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王牌主力被全殲在淮海戰場。

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被打輸光了,而坐鎮武漢的白崇禧卻加緊了倒蔣活動,逼著蔣介石讓位於李宗仁。蔣介石怒不可遏,大罵:共產黨要我的江山,李宗仁和白崇禧是既要我的江山,還要我的錢!蔣介石曾經想讓軍統特務沈醉刺殺李、白二人,但苦於看家部隊在損失殆盡,江北局勢還要桂系收拾,只能忍痛作罷。

蔣介石怒罵白崇禧的話,在八八年拍攝《開國大典》電影時被引用,編劇對蔣總裁的原話做了一些修改。



白崇禧斗膽包天的做法,閻錫山敢幹嗎?估計給他十個豹子膽才有可能敢吧。閻長官的處事準則就是謹小慎微,如果不是被逼急了,他絕對不咬人。他一輩子,其實就只幹了三件爺們事:

1911年起兵反清

1927年起兵反奉

1930年起兵反蔣

除此之外,閻長官再沒幹過出格之事。基本上就是盤踞在山西,給中央各路大佬當孫子。北洋時代做了十六年孫子,國民政府時代做了十七年孫子,晚年在臺灣又當了十年孫子。在認慫當孫子這方面,閻長官是有豐富經驗的。既然這麼聽話,蔣介石又何必刁難他呢?這從側面也證明了,閻錫山這個人有政治頭腦,知進退。在黨國內,就屬他最會充和事佬。



反觀桂系的一貫做派,逼宮篡位,什麼出格的事都乾的出來。蔣介石對白崇禧的恨,可以用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來形容。這並不是誇張的說法,因為蔣介石確實太恨李宗仁和白崇禧了!

民國十六年八月中,蔣介石第一次下野,逼他下野的是白崇禧和何應欽。

民國三十年十二月,蔣介石第二次下野,這一次聯名反對他的人裡面,又有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

民國三十八年一月,年逾六旬的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幕後主使,還是桂系。

完了嗎?沒完……



民國二十五年的兩廣事變,粵系陳濟棠朝蔣介石開炮,桂系又公開支持陳濟棠,氣的蔣介石牙癢癢!平定廣東後,蔣介石調動二十萬部隊進攻廣西。桂系方面也不含糊,在李宗仁和白崇禧的調動下,廣西也武裝了二十萬兵力抗戰中央。最後不了了之……

同年的西安事變,剛剛跟蔣介石和解的桂系又在故意找事。當李、白二人聽說張學良扣押蔣介石後,滴酒不沾的李宗仁,給自己倒了一滿杯白蘭地,高興地說:蔣公這是罪有應得,死有餘辜!蔣公也只有一死方能平國人之義憤!蔣介石聽後,咬牙切齒。

民國三十七年,因為競選副總統一事,蔣介石和桂系又槓上了。雙方動用了輿論相互攻擊對方,蔣介石還暗中派遣特務刺殺李宗仁。最後還是李宗仁和白崇禧棋高一著,讓蔣介石吃了啞巴虧。但是蔣介石也不服輸,在總統就任典禮上也讓李宗仁也了啞巴虧。一來一往,扯平了。但雙方也算是徹底的鬧掰了……



以上算是把蔣介石和白崇禧,蔣介石和閻錫山的政治矛盾大體捋了一遍。從互相傷害的程度來看,蔣介石和閻錫山其實沒什麼大仇,雙方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閻錫山的生存問題上,也就是蔣介石想不想讓他繼續在山西當土皇帝;但是蔣介石和白崇禧的仇,那可就大了。雙方的矛盾在於蔣介石的領導權,也就是白崇禧總想把蔣介石給搞下臺!這就意味著蔣介石的生存受到了威脅。

如果白崇禧不是兵敗雷州半島,他和蔣介石的鬥爭,還會繼續下去。這樣的人,蔣介石豈能給他好看?到臺灣後沒殺他,只是做樣子給黨國同仁看罷了。蔣內心的的真實想法,就是白崇禧一日不死,自己的領導權一天都得不到保障。

其實早在北伐結束時,智囊楊永泰就對白崇禧和閻錫山做過一個非常精準的總結。他對蔣介石說:應該用軍事手段(戰爭)解決桂系;用經濟手段(收買)和政治手段(安撫)解決晉系。楊永泰的話,直白的不能太直白了。蔣介石若想坐穩江山,跟李宗仁和白崇禧是沒有調解餘地的,只能用武力解決!而閻錫山,他是小肚雞腸之人,扣扣搜搜的過日子,給點小錢就能收買。論眼界和魄力,閻錫山遠遠不如李宗仁和白崇禧。

楊永泰給出這個論斷的時間是1928年,不得不佩服他,說的非常之精準!閻錫山在後來,給點小錢就能打發,只要不動搖他在山西的土皇帝地位,他比誰都忠誠;白崇禧則是截然相反,怎麼喂都喂不飽。

可能也正是因為這種人物性格的差異,決定了蔣介石對閻錫山和白崇禧的態度吧。


Mer86


在臺灣,白崇禧和閻錫山的待遇有不同嗎?不都是被蔣介石打入冷宮,最多坐個閒職,要說最大的不同就是閻錫山是自己病死的,白崇禧有可能是被蔣介石下令毒死的。而且,除了他倆,在大陸叱吒風雲的那些大佬、軍閥們,當年都還能跟蔣介石掰一掰腕子,到了臺灣基本都被解除了權力,像何應欽、楊森、薛嶽等,馬步芳更是直接跑外國去了。

蔣介石去了臺灣之後,總結失敗的原因,深感派系眾多、人心不齊,還有就是紀律渙散,不得民心,需要建立自己的絕對專治地位。於是他把閻錫山、白崇禧這些人全部擱置一旁,全力重用黃埔系學生,如陳誠。

閻錫山剛到臺灣時任行政院長,還準備大展拳腳,到處發表演講,批評國民黨內的不團結。差點沒把老蔣氣死,1950年蔣介石改組行政院,把閻錫山的人全換掉了,氣的閻錫山打算以退為進,提出辭職,誰知蔣介石直接給批准了。

這下閻錫山只好真的辭職了,辭職第二天就把家搬到了臺北地處偏僻的麗水街,開始一心寫書,後來又搬到了陽明山邊的菁山居住,一邊著述,一邊除草種地,打發時間,直到1960年去世,享年77歲。

白崇禧和閻錫山不同,組開始沒去臺灣,而是跟著老大哥李宗仁去了香港,結果想來想去還是孤身去了臺灣。白崇禧跟著李宗仁,在大陸時就經常反蔣,抗戰之前就打過好幾仗,抗戰後還曾把他從總統的位置下弄下去了,李宗仁成了代總統。

白崇禧到了臺灣後,只擔任了個“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職務,保密局(以前的軍統)甚至在白崇禧公館對面建了個派出所,對她他行嚴密監視。

1966年白崇禧去世時屬於暴斃,而且屍身發綠,有傳聞是被蔣介石下令毒殺。


漁樵講史


在臺灣,白崇禧和閻錫山的待遇有不同嗎?不都是被蔣介石打入冷宮,最多坐個閒職,要說最大的不同就是閻錫山是自己病死的,白崇禧有可能是被蔣介石下令毒死的。而且,除了他倆,在大陸叱吒風雲的那些大佬、軍閥們,當年都還能跟蔣介石掰一掰腕子,到了臺灣基本都被解除了權力,像何應欽、楊森、薛嶽等,馬步芳更是直接跑外國去了。

白崇禧

蔣介石去了臺灣之後,總結失敗的原因,深感派系眾多、人心不齊,還有就是紀律渙散,不得民心,需要建立自己的絕對專治地位。於是他把閻錫山、白崇禧這些人全部擱置一旁,全力重用黃埔系學生,如陳誠。

閻錫山

閻錫山剛到臺灣時任行政院長,還準備大展拳腳,到處發表演講,批評國民黨內的不團結。差點沒把老蔣氣死,1950年蔣介石改組行政院,把閻錫山的人全換掉了,氣的閻錫山打算以退為進,提出辭職,誰知蔣介石直接給批准了。

這下閻錫山只好真的辭職了,辭職第二天就把家搬到了臺北地處偏僻的麗水街,開始一心寫書,後來又搬到了陽明山邊的菁山居住,一邊著述,一邊除草種地,打發時間,直到1960年去世,享年77歲。

閻錫山

白崇禧和閻錫山不同,組開始沒去臺灣,而是跟著老大哥李宗仁去了香港,結果想來想去還是孤身去了臺灣。白崇禧跟著李宗仁,在大陸時就經常反蔣,抗戰之前就打過好幾仗,抗戰後還曾把他從總統的位置下弄下去了,李宗仁成了代總統。

白崇禧到了臺灣後,只擔任了個“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職務,保密局(以前的軍統)甚至在白崇禧公館對面建了個派出所,對她他行嚴密監視。

1966年白崇禧去世時屬於暴斃,而且屍身發綠,有傳聞是被蔣介石下令毒殺。


遠元歐巴


這個問題就先不下結論了,給大家講講閻錫山和白崇禧在臺灣的日子,就都能判斷出來了。

先說說閻錫山吧,作為山西王,他在那裡盤踞了38年之久,最終還是被趕到了臺灣。

但是,閻錫山在去臺灣之前,利用蔣介石和李宗仁之間的矛盾,居中調停,竟然拿到了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的職務,算是收穫很大了。

1949年12月,閻錫山來到了臺灣。作為國民黨的行政院長,既然李宗仁去美國了,那自己總要出來說說話的。

至少從表面上看,閻錫山還是很把自己當回事兒的。一回到臺灣,他就立刻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國民政府”遷移至臺北辦公。這之後更是經常開個新聞發佈會,說說自己的施政方針,批評批評國民黨內部的不團結,要總結經驗教訓,在臺灣好好發展。

這時期的閻錫山,頗有幾分臥薪嚐膽的意思。

但是,閻錫山也明白,後面還有蔣介石呢!真正的“國民政府”,還是捏在老蔣的手裡,他對閻錫山可沒有多好的印象,中原大戰的時候還掐過架呢。

蔣介石這時候因為立足未穩,不想有太大的動作。而閻錫山呢,揹著行政院長的頭銜,還是事事都要蔣介石拿主意,雖然心裡不爽,但是也沒辦法。

到1950年初,蔣介石終於謀劃好了,於是,閻錫山的好日子到頭了。蔣介石拿出了一套“行政院”改組建議,閻錫山知道自己不能反對,只好認命。

根據改組方案,“行政院”裡面閻錫山的人都被蔣介石的人替換了,閻錫山的“國防部長”一職也被拿了下來。

閻錫山這個“行政院長”,現在成了孤家寡人,毫無實權了。

到1950年3月,蔣介石也不管遠在美國的李宗仁了,自己在臺北正式復職。這樣一來,閻錫山的行政院長更沒有意義了。所以,他非常識時務的交了辭呈。

蔣介石當然願意看到這個結果,很快就批覆了。至此,閻錫山算是離開政局,放飛自我了。

雖然無法離開臺灣,自己的親信也沒有多少。但閻錫山不缺錢,心態也好。先是住在臺北麗水街,深居簡出在家寫書。半年之後,閻錫山又搬到了更偏僻的陽明山邊的菁山居住。

菁山這個地方更偏僻,步行半小時才能到公路,附近沒有村子,沒有電話、電燈、自來水。看來,閻錫山選了個適合隱居的地方。

閻錫山還專門建了一個“窯洞”,感受一下他當年山西的生活。並且,花錢租了一大片地,建了一個農場,在裡面種了不少橘子樹。

總之,閻錫山不能離開臺灣,失去了權力,但是晚年生活並不算悽慘。一直到他78歲那年,病逝在臺灣。



再說說白崇禧吧。

白崇禧是新桂系的人,那是李宗仁的好搭檔,一直都和老蔣不對付。尤其是淮海戰役的時候,生死存亡的大仗,白崇禧愣是坐在旁邊看著,蔣介石的精銳全軍覆沒。

你說這種情況,蔣介石能不記恨他!

這個情況是很明白的,所以當年李宗仁堅決不去臺灣,也勸白崇禧不要去。但是,白崇禧能去哪?儘管李宗仁再三勸說,白崇禧還是選擇了去臺灣。

至於為什麼,白崇禧的兒子白先勇說:“父親其實很清楚自己去臺灣的境遇不會很好,也有機會去香港,去海外生活,但是最後他的選擇就是‘要向歷史有個交代’……對於自己在臺灣的境遇,我想他心裡是有抱怨的,但是他不講,至少他保全了自己的尊嚴……”

所以,白崇禧去臺灣,是為了自己的尊嚴,他不想漂泊在外。

白崇禧到了臺灣之後,蔣介石自然要收拾他。只不過因為能牽制李宗仁,所以蔣介石只是奪了他的兵權,給他一個虛職,然後讓他在被監視的情況下生活。

之後,白崇禧的生活也是簡簡單單,一直到1966年因心臟病去世。

關於白崇禧的死亡,有很多說法,比如傳言他是被蔣介石毒殺的。不過按照白先勇的說法,他的父親白崇禧並非死於暗殺,確實是心臟病去世。

所以,這麼看的話,白崇禧和閻錫山的晚年境遇差不多,都是沒了實權,不能離開臺灣,平平淡淡的過完一生。

但是,咱們可以看出,從心態上來看,白崇禧還是更悲劇性一些。他來臺灣之前,就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境遇不會很好,但還是很悲壯的來了。他心裡有抱怨,有情緒,但是不能表露出來,如果說閻錫山是淡然的,那白崇禧則多少有些憋屈了。


七追風


單獨從表面上來看,兩人來到臺灣之後確實有所不同。閻錫山還有著一個正兒八經的職位,白崇禧啥都沒有不說,家門口甚至都有個警察局。後來臺灣召開“全代會”推選新的中央委員的時候,唯獨白崇禧被落了下來。

▲白崇禧與閻錫山

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兩人來到臺灣之後受到的待遇差別不大。雖然閻錫山有一個正兒八經的職位,但是權利沒有多少。他自己也很明白蔣介石的用意,幹了沒多久就跑到“身上老林”裡面養老。從這點來說和無職無權的白崇禧沒區別。

而且蔣介石為了兩人的安全,還派遣警衛進行每天24小時貼身保護,保護到這個程度可見對兩人的“關愛”了。然而如果你想硬掰兩人不一樣,那我就和你好好說道說道。

白崇禧、閻錫山與蔣老闆的愛恨情仇

我們先說閻錫山,他和蔣介石最大的矛盾其實是中原大戰的時候,那個時候他聯合馮玉祥以70萬大軍去打蔣介石的30萬。蔣介石自知不敵寫信去求閻錫山,最後閻錫山也沒給他面子,後來還發展到在兩人在報紙上展開了對罵,最後當然是該打當然要打。

▲閻錫山、蔣介石、馮玉祥(中原大戰)

最後當然是在張學良的幫助下,蔣介石才挽回了敗局,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作為戰敗方的閻錫山,最後選擇的是通電下野。而通電下野這種手段其實是民國時期軍閥的慣用手法,對於軍閥勢力的影響不大。 畢竟投入的110萬戰力,最後死傷才20多萬,根本沒有傷筋動骨。

因為民國時期各方軍閥混戰,說到底都是打著民國政府的旗幟,也就是所說的“內戰”。不像是楚漢之爭,爭得是你死我活。中原大戰是“地盤”的爭奪,最後不會“死人”。他們這種爭奪在沒有出現最後的局面之前就認輸,損失根本不大,選擇通電下野只是為了保持實力。

但是這些問題都是小問題,蔣介石做人特別的“大度”。他明白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所以說在他重新掌握權利後,對於山西的閻錫山並沒有採取趕盡殺絕的做法。

▲閻錫山

如果說蔣介石真的記仇,他完全可以派中央軍駐紮在山西,把閻錫山壓的死死的。就算是閻錫山再厲害,也不可能重新掌握山西大權。所以從這一點來看,蔣介石並沒有把那次中原大戰當回事,畢竟自己被迫下野的情況多了去了。這也就解釋了蔣介石最後為何沒有為難到了臺灣的閻錫山,畢竟兩人沒啥生死矛盾。

而反觀白崇禧這邊,作為桂系軍閥的重要代表人物。雖然表面上是歸蔣介石管轄,但是自理程度很大,其實更加聽從老大哥李宗仁的號召。白蔣之間的矛盾,其實要比閻蔣之間要大。

白崇禧與老大哥李宗仁早在1924年就聯合到了一起,革命友誼不可謂不深厚。而在早期的時候,其實白崇禧還是很支持蔣介石的工作。比如北伐戰爭的時候,他就在蔣介石的請求下指揮作戰。

▲白崇禧

雖然說後來白崇禧也出兵打過蔣介石,然而蔣介石也是幹過“拉胡倒桂”的行經。大家都不怎麼幹淨,也沒必要說誰對誰不好或者誰陰過誰。至於這一點,蔣介石也和對待閻錫山的中原大戰一樣。說到底都還是小問題,都可以原諒。因為大家“都是”軍閥,打來打去都是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總而言之,從之前這些小矛盾來看,兩人與蔣介石之間的關係都不是問題。如果真的只是做了這些事情,兩人跟隨蔣介石敗退臺灣的時候,雖然大官做不了,但是還是有很大機會掌握點實權。但是事情不會這麼簡單!

臨走前的“突生意外”

還是一樣我們先說閻錫山!閻錫山在失去山西以後,就跑到了南京投靠蔣介石。但是好巧不巧,當時恰逢李宗仁聯合美國,準備推翻蔣介石。而自古以來關於站位的事情,一個處理不好就是萬劫不復。

▲李宗仁

而閻錫山的選擇和古代手握大權的人很像,你們爭你們的我不說話。但是閻錫山做了幾十年山西土皇帝,那肯定有自己的道道。所以雖然說李宗仁最後成功上位,但是閻錫山擇是兩面押寶。

李宗仁布置下來的事情,他也會去做,但是做之前會和蔣介石商量。這正能體現閻錫山的精明之處,當時我黨的大好局勢之下,其實換作任何一個人都很難翻盤。所以既然知道註定要失敗,肯定要為失敗之後做打算。

至於投靠我黨的情況,因為毀了閻錫山山西整個基業,雖然雙方血海深仇算不上,但是投靠是不可能了。戰敗後是跟誰跑好?蔣介石還是誰?

他當時沒決定好,所以說要兩邊討好。然而正是此舉最後救了他一命,但是也只是救了命,其他就不能再多了。 (如果破釜沉舟,對於蔣介石死撐到底,到了臺灣就是另一個說法。)

▲白崇禧與李宗仁

再看白崇禧就不一樣了!白崇禧作為李宗仁的鐵桿小弟,當時李宗仁為了推翻蔣介石,除了聯繫美國,國內支持肯定少不了。當然是找上了早已經有了合作基礎的小弟白崇禧了,為了讓他死心塌地還給他畫了一塊大餅。

白崇禧為了更好的未來,確實跟著李宗仁大幹一場。但是當推翻了蔣介石以後,白崇禧有點後悔了,因為他發現了李宗仁是在騙自己。餅畫的很好,但是終究還是充不了飢。眼看著我黨打過長江,李宗仁還是改變不了局面,而白崇禧的勢力也是被一點點被蠶食。

幸虧發現的早,要不然他到臺灣後就不是簡單的無職無權了。所以自從扶持李宗仁奪得政權之後,白崇禧就選擇什麼都不做了。而蔣介石也是精明的人,他也知道兩人之間的尷尬情況,於是選擇跟白崇禧示好。“我馬上準備跑路到臺灣,但是我支持你在大陸上繼續到底。”

▲蔣介石與白崇禧

白崇禧沒想到蔣介石竟然可以不計前嫌,甚至還願意支持自己。所以臨逃跑的時候,李宗仁勸他去美國,否則到了臺灣蔣介石肯定不會給他好下場。但是白崇禧對於這個欺騙自己的老大哥很失望,還是毅然決然地跑到臺灣。

然而還是他太年輕啊,雖然白崇禧到了臺灣沒有性命之憂,但是也什麼都沒了,反倒還被派了警衛24小時保護。

不知道各位認為兩人下場慘不慘?當年在自己的地盤都是吆五喝六甚至是土皇帝的存在。來到臺灣之後甚至是連自己的警衛隊都沒有,不可謂不可憐了。但是你看看張雪良、孫立人的下場就知道,這兩個人真的好多了,最起碼還可以有自己的選擇。

其實到了臺灣之後,蔣介石對於這種“叛徒”真的容忍很多,不會像韓復渠一樣,他放棄濟南密謀反蔣,被蔣知道後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被槍斃於武昌,並通令全國。

▲韓復渠

但是臺灣不同於大陸,大家都是一個繩上的螞蚱,最後鬧掰了對誰都沒有好處。那些之前在大陸有小九九的人,就好好的活著吧,我蔣某人大度不去動你,但是想翻身還是做做夢來的實在。

而至於後來很多人說的蔣介石害死白崇禧,也更是無稽之談了。我們先不說上面這個原因,單獨白崇禧去世的時候七十多歲了,也來到臺灣十幾年了,要是報復早就會報復了。70多歲的老人還能翻出什麼浪花?

對於這個傳言,其實他的兒子也在後來出來闢謠,死於心臟病的可能性更大。而閻錫山倒是比白崇禧早走了幾年,和他一樣也是病逝。所以說兩人來到臺灣後,老蔣對他們的待遇都差不多。


史之策


白崇禧在臺灣的悽慘待遇實在是令人不願多談,“桂系雙雄”之一,一代“小諸葛”竟然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令人嗟嘆。

而閻錫山的下場要好很多,當然,實權是不可能有實權的了,但安樂的日子還是能過的,頂多也就是有些思鄉之苦罷了。

為啥待遇不同呢?那自然是因為老蔣更恨,也更忌憚白崇禧了。

“桂系”和閻錫山雖然都是民國軍閥中的大派,但他們的目的可是不一樣的,桂系是想從“鎮南關”平推到“山海關”,控制全國政權,“李白”二人可是老蔣在國民政府內部的最大死對頭。

而閻錫山不同,他沒那麼大的眼界和格局,只想當山西的“土皇帝”,他和蔣介石可沒多大仇恨,頂多就是在“中央集權”的問題上有點矛盾。

他們眼界,格局和志向的差別帶來了不同的後果,在大陸打江山的時候,“桂系”曾經風光無限,鼎盛時期,李宗仁更是直接當上中華民國總統!

而閻錫山呢?守著山西老窩當“工業黨”,一副胸無大志的樣子,老蔣一般也不怎麼把他當回事,甚至直白點說就是看不起他。

但到了臺灣就不一樣了,對於白崇禧,委員長那是“有仇報仇”;對於閻錫山呢?閻錫山丟了山西,老蔣不也丟了南京嘛,所謂“亡國君臣最道同”,抱團痛哭吧,就別再為之前那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慪氣了。


國史拾遺


論軍事智商,白崇禧完勝閻錫山;論政治情商,閻錫山完勝白崇禧。白崇禧是典型的聰明反被聰明誤,他若跟定李宗仁,結局要比到臺灣追隨老蔣強。

國民黨內部矛盾重重,派系林立,蔣介石依靠自己的權謀手段,成功攫取了國民黨內和國民政府最高領袖位置,自然引起其他黨內實力派和地方軍閥的不滿,汪精衛、胡漢民等人和蔣介石在黨內的明爭暗鬥,但他們沒有軍權,只是沒牙的老虎,最後被蔣介石一一收拾。

地方軍閥如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人,手裡有兵,就硬氣的多,老蔣想讓他們乖乖聽話,讓他們服從自己,他們不服氣,不是陰謀倒蔣,就是抄起傢伙和老蔣真刀實槍地幹。

但各路軍閥和蔣介石的表現,差別還是很大的。

李宗仁和白崇禧都很聰明,尤其白崇禧號稱“小諸葛”,軍事上的造詣在國民黨內數一數二,登峰造極,桂系軍閥的實力也不賴,廣西人戰鬥力很強。

正因為如此,李宗仁和白崇禧有野心,總想把老蔣打翻下臺,自己取而代之。

除了抗日戰爭的八年稍微消停點,李宗仁和白崇禧從未停止過“倒蔣”的陰謀和行動。

粗略一數,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倒蔣行動至少有6次:

1,1927年,逼蔣下野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成立南京國民政府,與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對立,引發矛盾衝突。關鍵時刻,李宗仁、白崇禧反對蔣介石,蔣介石無奈下野。

2,1929年,蔣桂戰爭

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桂系慘敗,李宗仁下野,白崇禧敗逃越南,蔣桂再次接下樑子。

3,1930年,中原大戰

1930年,閻錫山、馮玉祥聯合發兵倒蔣,李宗仁、白崇禧趁機率兵參加,中原大戰爆發,最後還是桂系軍閥失利,老蔣大獲全勝。

4,1934年,圍剿紅軍

紅軍開始長征後,蔣介石下令各路軍隊參與圍追堵截,想一箭雙鵰,既消滅紅軍,又消耗桂系,但李宗仁、白崇禧跟老蔣不是一條心,對老蔣的命令陽奉陰違,出工不出力,嚴防蔣介石一石二鳥之計,氣得蔣介石仰天長嘆:“這真是外國的軍隊呀!”

5,1936年,兩廣事變

1936年,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聯合廣東的陳濟棠進攻蔣介石,陳濟棠兵敗後,蔣介石大兵壓境準備進攻廣西,後在各方調解下握手言和,共同抗日。

6,1949年,再度倒蔣

1948年年底,國民黨敗局已定,蔣介石亟需支援,此時手握重兵的李宗仁、白崇禧不但不幫忙,反而“落井下石”,聯合各省發電,逼迫蔣介石下野,結果老蔣被迫第三次辭職下野,改由李宗仁繼任代總統。

有這麼多恩恩怨怨,老蔣早把白崇禧恨得牙癢癢,比恨日本人和解放軍更甚,這一點白崇禧自己也知道,他曾經向人說起“老蔣恨我們比恨朱、毛更甚”。

當時白崇禧有三個選擇,一是留在大陸,毛主席承諾讓他繼續帶兵,而且是帶兵30萬;二是跟著李宗仁跑到香港,誰也管不著,逍遙自在;三是跑到臺灣,追隨一生敵人蔣介石。

以白崇禧的精明,按理說會做出最正確的決定,但他還是失算了。

塵埃落定時,蔣介石跑到臺灣,李宗仁跑到香港,白崇禧卻選擇了追隨老蔣。

白崇禧以為蔣介石跟自己是公對公,不是個人恩怨,但他高估了蔣介石的肚量。

一到臺灣,蔣介石立刻解除了白崇禧的兵權和一切權力,給了他一個閒職養老,而且派人時刻監視他的住所,對白崇禧一百個不放心,最後白崇禧據說是蔣介石派人毒死的。

跟白崇禧的“聰明反被聰明誤”相比,閻錫山破有些“大智若愚”的味道。

閻錫山會做人,又有自知之明,一生信奉中庸之道,他知道自己的實力不足以跟老蔣掰手腕,就不和李宗仁、白崇禧、馮玉祥他們瞎摻和了,你們鬧你們的,我保持中立。

閻錫山的勢力範圍是山西,他也沒有大的野心,實行的政策就是保境安民,在大事上服從中央,尊重老蔣,不給老蔣找茬添麻煩,也不給老蔣難堪,但老蔣你也不能干涉我山西的事,讓我在山西這一畝三分地當土皇帝,所以山西在他治理下日子紅紅火火。

塵埃落定時,閻錫山也跑到了臺灣,但他和蔣介石並無深仇大恨,又會做人,所以在臺灣生活地優哉遊哉,不是養生釣魚,就是讀書寫書,最後壽終正寢。

以白崇禧和蔣介石的恩怨之深,換做我是蔣介石,恐怕也很難原諒他——即便不幹掉他,也會讓他活的不痛快。可惜白崇禧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在人生最後一個重大抉擇時,做出了一個十分錯誤的選擇,充分彰顯了蔣介石的愛憎分明。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豔齊說正史:白崇禧與閻錫山到臺灣後,在待遇上沒有什麼大的不同。

據史料記載,白崇禧於1950年5月1日出任中華民國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同年7月16日,他又被聘為國民黨改造委員會中央評議委員。閻錫山於1950年3月1日辭去行政院院長一職之後,也跟白崇禧一樣,獲得了上述二職,再無其他。

至於說白崇禧到臺灣後,蔣介石曾兩次派人暗殺白崇禧,那隻能說是有人為了醜化蔣介石,演義出來的故事,至今還未見可靠的史料能證實此等事件的存在。

儘管在歷史上白崇禧和閻錫山都有倒蔣的前科,但到了臺灣之後,那些早已成為過去的事情,在蔣介石那裡已算不了什麼。而此二人在蔣介石大陸敗局已定的大背景下,還能堅持追隨蔣介石去臺灣,就這一點,做為蔣介石本人是很感動的。在蔣介石看來,他們畢竟要比某些人背離他跑到別處去要強出許多。

而且,在蔣介石準備退守臺灣之前,於此二人在關係上早已趨於正常,並非像有些人說的那樣,對白崇禧充滿忌恨。

據《中華民國大事記》記載,1949年9月25日,蔣介石就曾親自接見過白崇禧,會商軍事。同年9月29日,蔣介石在廣州召集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會議決定於非常委員會中設立軍事、財政、外交三個委員會,便同時吸納白崇禧、閻錫山二人進入了軍事委員會。

且在1945年10月3日,蔣介石就已將白崇禧由陸軍二級上將晉升為一級上將。

從以上舉動中可以看出,蔣介石對其並非像人們所猜測的那樣心裡充滿忌恨之情;即使有,做為一個政治家,一個政府首腦,蔣介石也可謂沒有將其帶入正常的政務接觸之中。

蔣介石在處理這方面的事情上,也並非像有些人想象得那樣心胸狹窄得容不下一個人。

況且,在1950年1月16日,白崇禧已經完全站到蔣介石這一邊了,是他白崇禧通電於國民黨政府各級機關及臺灣社會各界,要求李宗仁自動解除代總統一職,並主動請求已經下野的蔣介石復職。

如果蔣介石到了臺灣之後,存心報復或想整治白崇禧,也沒有必要像有些人描繪的那樣,去搞什麼暗殺。已經重新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的蔣介石隨便給他編織一個罪名,就可以將之置於死地。但蔣介石沒有那樣做。

更有人說,臺灣特務機關安排了一名護士貼身照顧白崇禧,引誘他吃猛藥助興,結果傷身而亡。這亦無實證可查,只能列入道聽途說的花邊新聞。

綜合各種史料,可以這樣說,到了臺灣之後,白崇禧和閻錫山一樣,薪金一天也沒有停發過,且都有固定居所,並配有照顧其起居的工作人員。

而閻錫山與蔣介石之間曾有過的矛盾與衝突,更是早在1932年2月2日蔣介石任命閻錫山為太原綏靖主任時就已經化解。閻錫山於1933年3月9日在石家莊晉見蔣介石時,就曾公開表示:錫山向來追隨鈞座,受國家之優遇,亦當追隨鈞座赴國家之危難,為發揚民族精神,願隨鈞座犧牲。其言詞懇切,可謂致極。

要說去臺灣後,白崇禧與閻錫山兩人在待遇上有什麼不同,只能說,兩人在生活享受方面確實是有所區別。白崇禧喜歡打獵喜歡遊山玩水,年過70了還曾帶著隨從去郊外登山;而閻錫山喜歡靜,喜歡一個人紮在屋子裡著書立說。閻錫山到臺灣後,出版了《孔子學說》、《世界大同》等個人專著20餘部。

閻錫山死於1960年5月23日,享年77歲;白崇禧死於1966年12月2日,享年73歲。二人皆善終。

二人死後,蔣介石亦是一視同仁地都曾親自向其遺體告別,並獻花致祭。在這方面有所不同的是,對白崇禧沒有再贈別的什麼,而對閻錫山倒是單送了一塊題有愴懷耆勳四字的匾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