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蒙古與西夏國的大決戰,西夏擁有30多萬軍隊為何慘敗?

黃強


題目中所謂的“大決戰”,是指發生於公元1226年11月於靈州城外的冰原血戰,當年七月夏國主德旺聽聞西征歸來的成吉思汗對西夏大舉用兵的消息後,驚懼致病而死。當年8月,成吉思汗以大將速不臺為先鋒由西向東殺奔西夏而來,已故木華黎國王之子孛魯以其父的五投下軍、探馬赤軍由東面夾攻西夏。10月,蒙古軍攻陷西夏龍興之所——夏州城,守將術速忽裡以敗軍投降;11月,東西兩路蒙古大軍會攻西夏軍事重鎮——靈州,擺出逼迫西夏軍決戰之態。西夏政權無計可施,只好蒐羅全國精銳十萬人馬,由嵬名令公為大將前來解圍,靈州城內軍民也拼死出城助戰,蒙、夏雙方在一片冰雪的原野上展開了會戰,結果是夏軍大敗、傷亡慘重、伏屍遍野,蒙古軍乘勢破城後進行了大屠殺,史載靈州城內外西夏軍民被殺者超過30萬之多。等到了第二年正月,蒙古軍大將阿術魯率軍直取西夏首府中興府,後者已經是亡國在即了。


題目中問及三十萬西夏軍隊為何敗績?其實,西夏援軍十萬,加上城中守軍不會超過二十萬,所謂三十萬者,有大批靈州百姓在內而已。這樣的軍隊雖屬哀兵,但疏於訓練,與經過了西征凱旋的蒙古大軍相抗,當然是難覓勝機。


西夏王朝在軍事上的衰亡早在金滅遼的時期就已經開始,而對於其北面的大蒙古國而言,公元1205年蒙古軍就首次攻襲西夏,擄掠了大量財富,直到北返,西夏軍都沒有能夠集合起來予以抵抗。1207年,蒙古軍第二次攻夏,這回西夏右廂諸路軍得以集結對敵,蒙古軍攻勢受阻,被迫退軍。1210年,蒙古軍第三次攻夏,在河西兀剌海城外的對陣中,大敗由當時的太子李承禎為主將的夏軍,俘殺了副將高逸。其後連破西夏多城,俘獲太傅西壁訛答等多名將帥,迫使西夏求和、甘為附庸。


戰場上連戰連敗的西夏王朝,不但不整軍經武、發憤圖強,反倒是宮廷政變頻頻,更在蒙古的要求下,悍然對金朝用兵,充當蒙古軍的偏師,與金國的關中軍隊拼個兩敗俱傷。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西征花拉子模在即,希望西夏跟隨出兵遭到拒絕後,立即以騎兵襲擊西夏,夏神宗李遵頊遠逃西涼府避戰,幸虧蒙古軍輕騎居多,無法攻陷中興府而撤兵,此為蒙古第四次攻夏。


1223年,夏神宗退位,太子李德旺繼位,西夏終於停止了與金國間的戰爭,兩國修好一致抗蒙。但時機已失,成吉思汗已經結束西征東返,前鋒諸軍直逼西夏的沙州城,然守將籍辣思義憑險固守,蒙古軍數月無法攻拔。轉而攻擊銀州,西夏監軍司塔海率眾出戰失利被俘,傷亡數萬,銀州淪陷。李德旺眼見諸部潰散、軍民乏力,只好再次請降,以皇子為質,成吉思汗始解沙州之圍北返,其時被圍困達半年之久的沙州城內早已是餓殍滿目。。。。


1224年3月,成吉思汗遣使孛禿至西夏,追問皇子入質之事,右丞相高良惠、樞密使李元吉均勸應遵守盟約,以不給蒙古人入侵的藉口。但李德旺不聽,認為已經修好金國、共同對敵,絕不能“任子一往,受其束縛”,遂決定毀約。


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以西夏屢次背約、貪而無信,更接納了乃蠻王子曲出律之子赤剌合翔昆為名,起大軍對西夏發起了第六次攻伐。此戰,成吉思汗以曾受西夏將領阿沙敢不的嘲諷為辭,堅決要滅國方休,西夏王朝的末日即將來臨。。。。


以上,我們簡述了蒙古與西夏戰爭的大致過程,可以看出,靈州之戰雖然浩大、慘烈,其實並不是什麼“大決戰”,因為蒙強而夏弱的格局早在前幾次的蒙古侵夏戰爭中就已出現,西夏沒有獨自抗蒙的實力,尤其在外交上陷入孤立後,它的滅亡就已被註定,不是某一兩次戰役的勝負所能夠改變的。



史海悠遊閭春暉


打個比方:我小時候生活在一個國企老廠,廠旁邊很多村子。80年代那會治安不太好,廠裡混混和村子上的混混三天兩頭打架。但無論怎麼打,村上的混混都是完勝廠裡的混混!

為什麼呢?沒有別的,因為村上的混混特別狠,因為當時生活條件不好,村上很多人都是務農,反正爛命一條,打架起來都是拼了命的上。而單位的混混呢?因為“兵源”也來自廠裡的子弟,養尊處優習慣了,甚至有的還是幹部子女,平時在廠裡橫還行,真正面對不要命的村混混,自然不是對手。

但時過境遷,20年後,國企效益不好倒閉了。而附近村子被徵收了,村上的人幾乎每戶都有豐厚的拆遷款,而且建起樓房做起了包租公。

這時候劇情反轉了,廠裡的混混經常去附近搶錢、偷東西。村上原來的混混可都不敢出聲,為什麼呢?個個都有錢了,誰還跟你拼命?


中槍的小鵪鶉


蒙古與西夏國的大決戰指的是1226年11月發生的冰原之戰,再者,當時的西夏遠遠沒有30萬軍隊,頂多也就湊夠20萬人,剩餘的10萬人就是西夏國戰敗之後被屠殺的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公元1227年正月,西夏王朝覆滅,這個存在了189年的帝國正式宣佈滅亡。

其實西夏的存在感很低,因為同時代存在的還有金國和北宋,但是實際上金國和北宋都沒有西夏存在的時間長。可是西夏在熬死了金國和北宋後,卻被突然崛起的蒙古給滅了國,難道是因為西夏國很弱?其實不然,西夏輸就輸在了他的圓滑,輸在了外交政策上。


下面就從西夏國的建國說起。

西夏國建國之初,由於國力衰敗,被北宋大舉入侵,西夏雖然抵擋了幾次進攻,無奈人力物力太差,情急之下便和遼國結盟,但是後來由於一些原因又和遼國撕裂,西夏又求助於宋朝;再後來又和宋朝撕裂,結盟遼國。西夏反覆的圓滑都是因為從中可以獲取利益,但是他不知道圓滑早晚會害了自己。

由於在遼國和北宋滅亡的時候,西夏都會趁機咬上一口,結果西夏的國力變得修建強盛,達到了一個頂峰。這個時期的金國國力強盛,而南方又是南宋朝廷,於是西夏又和金國結盟,雙方穩定了幾十年,但是這個時候一個龐大的帝國正在冉冉升起。


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分散的蒙古各個部落,建立了龐大的蒙古帝國,隨即就對西夏發動了戰爭。從進攻西夏到滅亡西夏一共發生了六次戰爭,持續了十多年的戰爭之後,西夏國徹底宣佈滅亡。

第一次戰爭發生在1205年,蒙古鐵騎衝進西夏,掠奪了很多的資源,西夏國無力反抗;1207年,蒙古軍第二次進攻西夏,西夏聯合周圍的盟軍進行抵抗,蒙古軍不得已撤兵;1210年,蒙古軍在進攻西夏的過程中大敗西夏太子李承禎,俘獲了多名將士,西夏被迫成為蒙古的附屬國。


可是西夏國仍然不思進取,單到宮廷裡面發生政變,整個西夏國變得越來越腐朽。1216年,成吉思汗征戰花拉子模,希望西夏出兵支援,結果西夏無動於衷,迫使成吉思汗出兵攻打西夏,此為第四次戰爭。1223年西夏決定和金國聯盟,共同對抗強大的蒙古帝國,可是他們已經錯過了好時機。

這個時候的成吉思汗已經西征歸來,整個蒙古帝國空前龐大,西夏遠遠不是其對手。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以西夏多次違背約定、言而無信對西夏國發動了戰爭。1226年8月成吉思汗率領大軍攻打西夏,10月拿下夏州城,11月攻陷靈州,雙方在此決戰。當時的西夏湊齊了10萬精兵,加上援兵10萬,一共20萬軍隊進行抵抗,無奈實力懸殊,最終20萬軍隊全部戰死,蒙古軍更是屠殺了10多萬的百姓。1227年正月,蒙古大軍阿術魯率軍進攻西夏首府中興府,西夏正式宣佈滅亡。



從西夏國建立到滅亡存在了189年,真正滅亡它的不是蒙古軍,而是他西夏自己的措施毀了自己。西夏不守約定,到處圓滑,結果導致各國都對其不信任,錯過了最佳的合作機會。再加上西夏統治者的不思進取,大肆浪費奢侈,昏庸腐朽,最終導致了西夏的滅亡。

打字不易,感謝您的觀看。如果感覺本人寫的還不錯的話,輕輕點一下關注。如果有什麼意見,大家可以多多評論,我們一起來討論問題。謝謝!


歷史清單


歷史的誤區,總是以軍隊的總量做對比!

因為西夏雖全民皆兵,軍隊有超過三十萬,但西夏有著廣闊的國土,其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接蕭關(今寧夏同心南),北控大漠,佔地兩萬餘里。



廣袤的國土,制約了西夏的調動能力,即便蒙古進犯,西夏也只能以近鄰的兵力救援,而蒙古則可以全力進攻,因此兩者單場戰鬥,往往都是蒙古佔據兵力優勢,西夏只能憑城固守!



而且西夏通過漢化以後,平原灌溉區,迅速轉為農耕文明。首都興慶府所在的銀川平原,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稱”,河套平原更是匈奴曾經夢寐以求,使我閼氏無顏色!


因此,蒙古對國力衰弱的西夏,集中攻擊重點打擊,使得西夏疲於應對無法集結,雙方始終沒有出現如遼國,金國那樣的超級會戰!

這就是蒙古成吉思汗的高明之處,以蠶食的手段削弱西夏,間接為滅亡金國做準備!


多臻貴


金國的百萬鐵騎尚且被蒙古大軍錘的連頭毛驢都不剩,西夏打不贏也是正常結果。


說到成吉思汗和蒙古騎兵,不管你對他們有沒有偏見,也必須要承認一點:那一代蒙古人確實很會打仗,也很有戰略眼光。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當年,成吉思汗就制定了一個蛇吞象的計劃——滅掉人口超過5000萬,兵力超過100萬的金國。

可眾所周知,蒙古一共才70萬人,兵力也不過區區15萬。這幾十倍的人口差距,怎麼可能吞掉金國呢?

這種問題難不倒成吉思汗,因為蒙古人在幾百年前就明白了一個道理:他們馴養牧羊犬幫助牧民放牧,一個牧民帶領十幾只牧羊犬就可以控制幾百頭規模的羊群。

只要先找到足夠多的牧羊犬,慢慢的吃掉金國這個大羊群,不是白日做夢。

那麼,第一支牧羊犬在哪裡呢?很顯然,當時實力最弱的西夏就是最合適的目標。



不過這話又說回來了,西夏的實力只是相對來說最弱,蒙古要滅夏,成吉思汗也必須要花點心思琢磨出對手的弱點才行。

為此,他精心研究了西夏軍的特點,把西夏軍隊的兵力情況、戰術打法、將領實力,以及西夏皇室的矛盾都摸得一清二楚。可以說是知根知底,完全就是針對西夏軍隊的弱點佈置的戰術。

而反觀西夏方面呢?除了知道蒙古人有個叫成吉思汗的大汗上臺,剛剛滅了自己的北部屏障克烈部以外,對蒙古是一無所知,根本不知道蒙古軍隊的優勢和弱點。

於是在1205年,就在這種蒙古人已經摸透了西夏人,而西夏人完全不清楚蒙古人的背景下,雙方展開了第一次大戰。

當時的蒙古軍有三萬人,由成吉思汗的四兒子拖雷率領。西夏軍有十萬,由西夏將領阿沙敢不率領。本來蒙古軍兵力居於劣勢,但是拖雷由於在指揮這次大決戰之前就瞭解西夏軍隊的打法。因此兩軍一交手,兵力佔優的西夏軍就被打蒙圈了。最後,蒙古軍以少勝多,重創了阿沙敢不的十萬西夏大軍,把西夏北部地區的財富橫掃一空。

有了這次成功的摸底突襲,蒙古人對西夏軍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兩年後,成吉思汗趁西夏內訌之際(夏襄宗篡位),發動了第二次徵夏之戰,以五萬大軍進攻西夏的西北部重鎮斡羅孩城。

不過由於西夏人吸取了上次的慘敗教訓,也針對蒙軍的特點做了一些戰術性的優化。所以成吉思汗的第二次侵夏戰爭,最終以糧草吃盡而退兵。

事後,成吉思汗做了反省,他認為西夏畢竟也是個強國,想要一滅夏並不現實。於是他轉變思路,先解決西夏西部的高昌回鶻,剷斷西夏與西域諸部落的聯繫,徹底把西夏孤立起來。



1209年,蒙古滅高昌回鶻。不久後,蒙古第三次徵夏戰爭爆發。

蒙古軍這一次由河西地區入侵,迂迴攻擊西夏的腹地。而主力則從北面南下,把西夏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數萬人馬被殲滅,連大將高逸也被俘虜。

隨後,蒙古軍直逼克夷門,攻打西夏首都中興府的最後一道防線。西夏大將嵬名令公統領五萬西夏軍在克夷門迎戰。由於克夷門地勢非常險峻,蒙夏僵持兩個月,蒙古軍不得而勝。但是過長的僵持時間導致夏軍上下出現了鬆懈心理(中間還打贏了一次),被蒙古軍抓住他們急於求勝的心理,在克夷門外設伏以待,一戰將夏軍全殲。

隨即,蒙軍進而圍困中興府,夏襄宗親自登城激勵將士堅守。蒙軍久攻不克,便在秋季時分引黃河水灌中興城。

眼看城池要被攻破,夏襄宗急忙派使者向金國求援,金國大臣聽說消息後,便請求皇帝發兵救援夏國,內外夾擊蒙古。但當時的金國皇帝是愚蠢的衛紹王完顏永濟,他說蒙古和西夏狗咬狗,正是我國之福啊,我們為什麼要發兵救西夏?

夏襄宗在城內等援軍,怎麼都等不來,眼看中興城要被黃河水淹沒,便無可奈何的派人向成吉思汗請降。

當時成吉思汗也很尷尬,由於黃河水倒灌進了蒙軍大營,導致蒙軍也被淹了,他便接受了夏襄宗的請降。表示不要西夏的土地,只要求西夏賠款,並答應“附蒙伐金”,一起打金國即可。

夏襄宗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只得暫且答應,並陪嫁了女兒到蒙古聯姻。就這樣,蒙古人找到了第一隻替自己放羊的牧羊犬。

有了西夏的幫忙,1211年,蒙古正式對金朝這個巨無霸開戰。



值得一提的是,先跟金國翻臉的還不是成吉思汗,而是西夏。

公元1210年,夏襄宗以金國的拒絕出兵救援西夏為由,斷絕了西夏與金國維持了86年的宗主關係,興兵十萬攻金國的葭州。

第二年,蒙古以15萬大軍伐金。當時的金國皇帝完顏永濟完全搞不清楚蒙古軍的突擊方向,也搞不清楚蒙古軍的戰略意圖。幾十萬金軍在他這種昏君的指揮下,被蒙古軍打的團團轉。

而蒙古方面的目標則非常清晰——金國乃龐然大物,一戰必然無法滅金,蒙古軍必須採取遊動作戰,不與金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只求儘量爭取殲滅金軍的有生力量,對金國百姓造成恐慌心理。

由於金軍的主力被蒙古軍像遛狗一樣,耍的團團轉,因而金軍的多處城防要塞都兵力不足,無法跟蒙古軍的主力對抗。很多守城的金軍見蒙古軍勢大,便開城投降,淪為了蒙古的半奴隸化軍隊——“偽軍”。

金國被蒙古—西夏聯軍這麼打了三年後,力不從心,再加上金宣宗完顏珣(靠篡位上臺的皇帝)也是個罕見的奇葩昏君。在他的主張下,金國主動放棄中都北京,舉國南渡黃河,試圖以河水來抵禦如狼似虎的蒙古人。

蒙古在金軍主力南移後,迅速攻佔金軍在東北的老家,並進入關內,在中原北部一帶開始經營。

當時的中原有非常多的漢人工匠,金人主動跑了,這些工匠便臣服於了蒙古。在這幫工匠的協助下,蒙古在短短几年時間,便從一支只有輕騎兵的草臺班子軍隊,進化成了擁有輕重騎兵、工程兵、步兵和攻城器的先進混編軍隊。

如果按照這個發展速度,蒙古滅掉金國,指日可待。

不過後來發生了一個突發事件,影響了蒙古滅金的進程,這個事件就是花剌子模虐殺蒙古商隊事件。

為了給商隊報仇(當然是藉口了)。蒙古軍隊的主力西征,只留下一萬蒙古軍和十幾萬金國偽軍鎮守蒙古老家。

蒙古大軍西征之前,成吉思汗因為西夏拒絕協助他進行西征(也是藉口,主要是怕蒙古大軍西征後,西夏和金國聯合),對西夏進行了第四次征討。

這一次伐夏之戰,由於西夏不敢抵抗,因而蒙古軍直接就殺到了西夏國都中興府,當時的西夏國主夏神宗害怕(夏神宗也是個靠篡位上臺的昏君),便棄城逃到西涼府,只留下太子李德旺獨守中興城。

李德旺緊急派使者求饒,表示西夏一定會臣服於蒙古。成吉思汗見目的達到,便賣了李德旺一個面子,撤軍回師。夏神宗見蒙軍走了,才返回國都。

回朝之後的夏神宗認為西夏“附蒙攻金”並沒有撈到好處,還遭受更大的經濟損失,便決定改變策略,與金國緩和關係,主動要求議和,恢復邊地互市,但是遭到金國拒絕。

比較搞笑的是,奇葩昏君金宣宗認為西夏協助蒙古打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不與西夏議和就算了,反而還授意西北金軍趁機攻夏,蠶食西夏領土。

結果這就導致蒙古西征期間,原本是西夏和金國聯合反攻蒙古的大好時機,就這麼白白的錯失了。

金宣宗分兵攻南宋和西夏,南宋和西夏則聯合抗金。手裡只有一萬蒙古軍的蒙古留守統帥木華黎簡直要笑死了。這要是都不能一舉剷除西夏和金國,都對不起老天爺的一片好意啊!


七年後,成吉思汗西征大勝而歸,以西夏拒絕徵兵以及故意不納質子(人質)為由,兵分兩路出擊,試圖一舉消滅西夏。

當時,西夏的國主又一次換人了,原本的國主夏神宗因為民怨沸騰,加之成吉思汗對他不滿意,逼他退位,他便傳位給了太子李德旺。李德旺這個人比他父親強,他認為聯蒙伐金是絕對錯誤的,便派人與金議和,夏金約為兄弟之國,互相支援。

不過,金夏原本是君臣關係,此時金國願意自降身份跟西夏結為兄弟之國,這說明金國此時混的也不咋滴。兩個窮途末路的國家聯合,必然也是沒卵用了,他們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趁冬天黃河結冰期出兵西夏,僅用10個月就攻陷河西各地,向東進軍並圍住西夏重鎮靈州城,徹底切斷西夏東西部聯繫的同時,扼住了西夏首都興慶府向南的撤退通道,使西夏朝廷無路可退。當時的夏獻宗李德旺直接被嚇死了。皇位傳給了末帝李睍。

末帝李睍見無路可退,便決心起傾國之力準備在中興府和西平府一帶與蒙古軍決一死戰。

這一戰,蒙古軍10萬,夏軍30萬,雙方的士氣都很高。(蒙古軍剛剛西征得勝而歸,士氣自然高漲;西夏軍因為不想滅國,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與蒙古軍決戰)



戰役正式開始前,西夏軍在都城中興府和南部重鎮西平府各駐守十萬大軍,兩府之間的野外再留十萬大軍。蒙古軍見西夏軍嚴陣以待,便與西夏軍隔黃河對峙,雙方誰也不敢先動手。

但是由於蒙古底子厚,耗得起,西夏當時日落西山,耗不起。因而蒙古便利用西夏軍急於求勝的心理,祭出“圍點打援”戰術:首先圍困西平府,假意要攻城,以刺激中興府的西夏軍隊與自己決戰,繼而又在西夏軍隊趕往救援西平府的路上,部署大量弓箭手,射殺前進緩慢的西夏步兵和重騎兵。

緊接著,最高明的一招來了:蒙古軍並不射殺所有的西夏增援部隊,而是有意讓部分殘兵進入西平城。等增援部隊進城後,蒙古軍再進兵圍城,在城外放火。這樣不但城內守軍不敢貿然出城迎戰,城外的西夏援軍也進不去。更重要的是,進入城內的軍隊基本已經接近潰敗狀態,不僅沒有帶重武器,也沒有攜帶補給和藥品。他們進城,不僅起不到增援的作用,反而還加大了城內的負擔。

城外的援軍見無法增援,便只能倉皇逃回中興府,而西平城內的西夏軍卻已積攢了十幾萬部隊。這些人在城內只能是等死,於是在守將李德任(西夏太子)的率領下,十幾萬夏軍開城突圍,決心與蒙古軍奮死一搏。然而成吉思汗早已料到這種結局,令幾萬弓箭手封死了各個城門。夏軍的每次突擊都被蒙古軍如大雨一般的弓箭射退。

最終,夏軍士氣崩潰,十幾萬主力僅留殘兵數萬,而蒙古軍傷亡還不到一萬。

攻克靈州後,成吉思汗沒理會中興府的夏軍殘餘勢力,而是親自率軍突襲金國,在關中地區橫掃一通,杜絕金國增援西夏。五個月後,蒙古主力回師中興府,成吉思汗派人去中興城內招降,但西夏方面拒絕投降。




又過了一個月,中興府內糧食絕盡,軍心士氣崩潰。當時又恰巧遭遇地震,中興府內的房屋倒塌,瘟疫橫行。夏末帝認為抵抗不下去,便無奈投降。

當年七月,成吉思汗死,末帝投降。成吉思汗死前曾留遺囑,要求滅了党項人。窩闊臺繼位後,秉承成吉思汗的意思,打算屠殺中興府。但察罕力諫而止,於是蒙古軍最終只是屠殺了西夏皇室,沒有屠城。

自此,持續了21年的蒙夏戰爭以西夏的滅國而結束。七年後,金國滅亡。中原大部分地區遂歸順了蒙古,只剩下一個戰戰兢兢的南宋還在堅持抵抗。

最後做一個總結:蒙古軍隊的厲害之處其實不在於他們的騎射本領,因為要論騎射,西夏和金國也不差。蒙古軍真正能吊打党項人和女真人的地方,是他們的戰術和戰略。

蒙古軍的戰術一般分五步:

第一步是利用地形迷惑對手,讓對手有一種心理上的優勢感;

第二步是誘敵深入,誘導對手,讓對手以為可以一戰而克敵;

第三步是利用對手的速戰心理,將其引入早已設好的包圍圈;

第四步是以騎兵突襲,包抄側翼,切斷對手的所有後退之路;

第五步是反覆襲擾,絕不跟對手近戰,用時間慢慢拖垮對手;

蒙古軍用這種戰術先打西夏,再打金國,包括打後來的西遼、花剌子模,都是如此。可謂是百試不爽。


再說戰略。蒙古軍的戰略也有五個特點:

第一、絕不漏過對手的任何弱點,堅決以自己的強項攻對手的劣處;

第二、絕不打肉搏戰,堅決使用運動戰,並以運動戰消耗對手銳氣;

第三、絕不心慈手軟,以屠殺的方式瓦解對手的心理,戰迫使對手主動投降;

第四、最大限度利用降兵降將,讓這幫人打先鋒,避免蒙古精銳的無謂損失;

第五、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開戰後便搶佔戰略要地,將敵軍分割後逐個擊破;

元末明初時,蒙古軍的騎射本領其實並沒有退化,但是戰略眼光退化的厲害,可以說是毫無戰略眼光可言。這也是為什麼元朝會被明朝趕回草原的原因之一。


Mer86


西夏國力決定了,西夏不是蒙古人對手,在當時蒙古帝國興起的黃金時期,蒙古軍隊戰鬥力,在當時是世界最強騎兵部隊,後期編入漢軍炮兵,以及大批從金國徵召的能工巧匠,專門製作攻城器械,成吉思汗同時培養大批諜報人員收為己用,又通過各種對外擴展發展貿易增強國力,同時四面出擊征伐金國,西遼,以及蒙古大軍西征花拉子模國,長期戰爭鍛鍊部隊,而且最關鍵的是,蒙古帝國上下一心,團結一致,將帥一心,將士勇猛,鐵木真唯才是舉,知人善任,大批來自各國的有識之士,以及具有將帥之才俊傑,盡歸其麾下。党項族,雖然興起於隋唐之際,歷經數百年繁衍生息,歷經大唐帝國榮辱繁華,多次助唐平叛,直到唐末黃巢起義時期,党項拓拔家族首領拓拔思恭,助唐平定起義才起家,成為定難軍夏州節度使,賜姓李,歷經五代十國動盪,在宋初被削藩,党項族首領李繼遷起兵反宋,歷經數十年拼殺,佔據西北一隅之地,後遭吐蕃六穀部潘羅支暗算傷重不治,傳其子李德明,李德明積蓄力量,大業將成不幸病逝,其子李元昊即位,通過6年努力,最終在1038年登基稱帝,進行一系列改革,為西夏王朝打下基礎,並且多次用兵西域吐蕃,同時多次與宋遼交鋒取得一系列戰績,元昊去世後,西夏內部內亂紛爭不斷 ,宮廷政變,以及對外擴張戰爭已經損耗西夏國力,西夏崇宗仁宗兩朝西夏國力強盛,但仁宗皇帝去世後,桓宗即位,蒙古已經興起,而且首次襲擊西夏邊境小城,以及軍事要塞,夏軍大敗,隨後不久,西夏發生宮廷政變,鎮夷郡王李安全廢除桓宗,自立為襄宗,執行聯金抗蒙國策,多次遭到蒙古大軍襲擊,甚至一度兵臨國都城下,李安全不得已獻女求和,促使蒙古大軍退兵,此後,西夏再度發生宮廷政變,西夏宗室齊忠武王李遵頊,使用武力強行廢除李安全,自立為神宗,執行聯蒙抗金策略,常年與金國激戰,但是依然遭到蒙古大軍襲擾損失慘重,連年征戰,西夏國力損失慘重在蒙古大軍西征前,西夏拒絕出兵支援,蒙古大軍班師後,成吉思汗,再度遠征西夏執行6徵西夏最後一戰,也是滅國之戰,蒙古大軍一路攻河西走廊,一路攻擊西夏東部地區,西夏守軍雖抵抗頑強,但是屢遭敗績,西夏神宗傳於其子李德旺,但是西夏依然無法阻擋蒙古大軍步伐,神宗不就故去,李德旺面對亡國滅種之戰也無力改變,最終憂憤而終,李晛即位是為末帝,夏軍在靈州城進行殊死抗擊,依然大敗而歸,蒙古軍兵圍中興府,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意外墮馬受傷,去世前下令殺死中興府百姓,時值中興府突發地震,瘟疫嚴重,末帝被迫乞降,城破後蒙軍血洗西夏國都,西夏皇室也未能倖免於難


風雲清澤


蒙古滅亡西夏,採取的是戰略迂迴,也就是從河西走廊,避開了西夏防守最嚴密的地方,採用輕騎快速機動的特點,直接將西夏打癱瘓。

而西夏缺乏足夠的縱深,面對蒙古騎兵這種快速機動的的大迂迴打法,基本上是沒有抵抗能力的。

由此可見在當時,蒙古騎兵只要不遇上堅固的關隘,基本上是無敵的存在。

這在於蒙古人當時開創了騎射打法,準確來說就是那個時代的閃電戰,並且是他能打你,你打不到他。



到了後來的蒙古滅金,其也是借道南宋,通過輕騎進行快速的戰略大迂迴,一舉就將金國打垮。

經營百年的金國尚且難以承受其一擊,可想而知當時西夏基本是毫無抵抗能力,畢竟都城都沒了,在外的軍隊再多也只能等死。



而蒙古大軍縱橫天下,唯一遇到的有效抵抗就來自於南宋,因為南宋經營下的南方,各處城池關隘,都讓蒙古人頭大。

在蒙古大軍的攻擊下,當時南宋整整抵抗了將近半個世紀,而且是在戰略後方被迂迴攻擊的情況下。


因為當時蒙古軍隊從藏地出兵大理國,然後北上攻取了四川,進而便是直接從兩路進軍南宋。

當時的南宋,可謂真正是風雨飄搖,真正是山河破碎風飄絮。基本上是在盡最後的力量,抵抗兇悍的蒙古騎兵。

不得不說蒙古軍隊在當時那個環境,確實是能征善戰者輩出,且戰略上也是行家,所以才會突然爆起於蠻荒。


小司馬遷論史


縱觀西夏國後期的歷史,其敗亡滅國的真正原因並不是所謂的“大決戰”,而是源自於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依附於日漸強大的“蒙古汗國”。


蒙古汗國成功拆分“金夏同盟”,西夏成為蒙古汗國的附庸

應天元年,即公元1206,孛兒只斤•鐵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國,被稱為“成吉思汗”,而“蒙古汗國”的成立致使原本與西夏國交好的漠北克烈部徹底地斷絕了關係。

西夏國首先便失去了一個同盟,而“蒙古汗國”為了徹底的攻滅金國,西夏再次成為了“蒙古汗國”的最大障礙。

所以,為了實現戰略目標,鐵木真首先需要拆分“金夏同盟”,於是,就在他登基的第二年,他便派大軍攻破了西夏的要塞“斡羅孩城”,不過,在西夏各路大軍的抵抗之下,鐵木真並沒有成功。

到了應天四年,即公元1209年,鐵木真率領蒙古鐵騎降服了“高昌回鶻”,這也使得西夏國的河西地區暴露在了“蒙古汗國”的威脅之下。

也正因如此,鐵木真第三次率軍自河西地區出征西夏,順利地拿下了西夏的重要邊塞城鎮黑水城,進而便圍攻“斡羅孩城”的關口。

此時的西夏國主夏襄宗派了他的兒子李承禎率軍前去抵抗,卻以慘敗而告終,而且在此戰之中,夏朝的將領高逸被俘而死。

此後,蒙古鐵騎再次一路高歌猛進,徹底地攻陷了西夏將領“西壁訛答”守備的“斡羅孩城”,大軍直逼“中興府”的最後防線“克夷門”。

眼見都城將被攻陷,夏襄宗便派出了將領“嵬名令公”率領夏朝最後的軍事力量前去伏擊蒙古鐵騎,然而西夏國最後的奮力一搏還是沒有能夠抵擋得住蒙古鐵騎的攻勢,再次慘敗。

這也致使整個中興府被蒙古鐵騎圍困,再次危機關頭,夏襄宗立刻派使者向作為同盟的金國皇帝完顏永濟求救,沒想到的是竟然遭到了完顏永濟的拒絕,他不僅不出兵援救而且還擺出了一幅“幸災樂禍”的態度。

金國拒絕派出援兵,整個“中興府”又被蒙古鐵騎所圍困,此時的西夏國可以說已經是山窮水盡,無奈之下,夏襄宗只好向鐵木真納女請和,同時也貢獻了大量的物資,並且宣佈向“蒙古汗國”稱臣,並且協助“蒙古汗國”共同攻伐金國。

而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西夏國其實已經完全失去了國家的獨立性,所以,便為“蒙古汗國”輸送了大量的兵員和錢糧。

在對金朝進行長達十餘年的戰爭當中,無論是“蒙夏聯盟”還是“金國”的損失都很大,這便致使西夏的百姓越來越貧困,經濟生產受到嚴重的破壞,由於傷亡慘重西夏軍隊也日漸衰弱。

與此同時,也由於西夏不斷地為“蒙古汗國”輸送兵員和錢糧,致使西夏國內的政治也日漸腐敗,官員們大肆地潘博百姓,甚至連夏襄宗本身也沉湎酒色,整日不理朝政。

也正因如此,在西夏皇建二年,即公元1211年,齊王李遵頊發動了宮庭政變,廢掉了荒淫無度的“夏襄宗”的帝位並且自立為帝,便是西夏的倒數第二位皇帝——夏神宗。

西夏雖然有了新的國主,但是夏神宗仍然堅持奉行“附蒙滅金”的國策,致使在此後的5年內,西夏的國力更加嚴重地每況愈下,也正因如此,社會經濟嚴重凋敝,國內各處更是爆發了諸多的“民變”。

西夏國力不堪繼續支持蒙古汗國,因此招致了“滅國之禍”

到了西夏光定六年,即公元1216年,國力已經不堪重負繼續支持蒙古汗國攻滅金國,於是,夏神宗便拒絕了成吉思汗一同西征金國的要求。

到了第二年,成吉思汗便以此為理由將進攻的矛頭指向了“西夏”,雖然此次西夏的危機最終通過和談得以解決,但是,西夏朝中甚至連夏神宗本人都心知肚明,西夏被蒙古汗國所吞併是早晚的事情。

此後,夏神宗為了不想當“亡國之君”便將皇位傳給了太子李德旺,便是夏獻宗,而就在夏獻宗即位的第二年,成吉思汗便第四次率領大軍攻伐西夏,在此戰當中一舉攻陷了重鎮銀州。

此後,蒙古大軍又攻陷了沙洲,窮途末路的夏獻宗只好選擇投降,而等到了西夏保義元年,即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以夏獻宗沒有履行投降之事,派出東西兩路大軍夾攻版圖早就已經失去大半的西夏。

而這一戰,是成吉思汗第五次攻伐西夏,也是西夏的“亡國之戰”,在此戰當中,兩路蒙古大軍一路之上摧城拔寨,步步逼近西夏國的首府

眼見著國家一點點被吞噬,無可奈何的夏獻宗憂憤而死,此後由他的侄字南平王李睍繼位,便是夏末帝。

就在同一年的八月,兩路蒙古大軍和西夏國僅存的軍隊河面已經凍結的黃河之上展開了最後的決戰,

已經是強弩之末的西夏軍隊自然不是連連得勝的蒙古鐵騎的對手,在決戰取勝之後,再也沒有成規模的西夏軍隊能夠抵擋蒙古鐵騎了。

又在一番攻城略地之後,整個西夏國僅剩下了“中興府”那麼一塊地盤,而在被蒙古鐵騎圍困半年之後,到了保義二年,即公元1227年,已經明白此時再做任何掙扎也已毫無意義的夏末帝李睍向“蒙古汗國”投降。

在西夏的歷史上,西夏國主曾經三次向蒙古汗國投降,然而這一次的投降卻是宣告了西夏的徹底滅亡,永遠地消失於歷史舞臺之上,所以,歸結來講,西夏最終會被蒙古汗國所吞併,並不僅僅是一場戰爭所決定的,而是從夏襄宗向成吉思汗獻女求和那一刻便已經決定了。


好啦,這個問題就跟列位聊到這裡,歡迎列位關注我的頭條號“冒牌東方朔”。


冒牌東方朔


雖然看數字30萬,感覺很多,但是此前由於西夏多次與蒙古和金朝交戰,精銳早已打得所剩無幾,國內消耗也是巨大,所以這30萬和蒙古大軍比起只不過僅僅只是一個數字而已。

西夏這個國家呢,還是一直來說給人很神秘的,西夏在1063年由党項族李元昊建立,到夏末帝1227年亡國,歷經十位皇帝,享國189年,還是很長的一個國家了,西夏建立之初,遊走於宋國和遼國之間,在這期間先後打敗過兩個國家,使得國家領土不斷擴張,更是在金朝成立的時候,依附於金朝,國家更是到達了頂峰。不過西夏這個國家很神奇的,因為從建國開始,到後期都是母黨專權,這也為之後西夏國內政治動盪有很大的影響。後期漠北的蒙古部落開始興起,西夏與蒙古的克烈部交好,公元1203年克烈部被蒙古吞併,其領袖王汗之子逃到西夏,尋求了庇護,因此在兩年之後鐵木真便率軍攻打西夏,掠奪了邊境之後便離去,之後第三次征討西夏的時候,夏襄宗派其子抵抗,結果大敗,而且其將軍高逸、嵬名令公先後失敗,最後向他的大哥金朝完顏永濟求救,結果金朝見死不救,最後西夏就想學當初依附金朝一樣,開始依附蒙古討伐金朝,之後便和金朝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戰爭,使得國內消耗巨大。在1226年,成吉思汗藉口夏獻宗沒有履行合約,開始攻打西夏,結果由於西夏內憂外患,也無外援幫助,被強大的蒙古帝國滅國。




喜歡歷史的搬磚工


導語:西夏是在唐末逐漸崛起於我國西北的一個由党項族建立的國家,歷史上來說歷來都是一個比較彪悍的民族,在建國初期就連續地擊敗宋朝,獲得了宋朝承認的國家地位。由於土地面積狹小,人口較少,所以在長期以來在對遼、金、宋的關係上一直是屬於從屬的關係。


在遼國和北宋滅亡的時候,西夏都會趁機咬一口。因此在12世紀中期,西夏的國力進入了鼎盛時期。金國崛起之後,主要的對手是南宋,西夏則在名義上臣服於金國。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好幾十年,在這段時間裡,分散的蒙古正在逐步統一。到了1206年,鐵木真建立了統一的蒙古汗國。其實在建立之初,蒙古軍隊已經開始進攻西夏。


蒙古多次攻打西夏的藉口,一般有這些:


一是西夏與蒙古的死對頭金國交好,或者聯合金國抗擊蒙古。

二是西夏不按照協議向蒙古繳納歲幣。

三是西夏不隨蒙古出兵攻打別的國家(比如花剌子模等)。

四是西夏不按時向蒙古提交質子(把西夏皇帝的兒子送到蒙古為人質)。

蒙古軍經過了前四次在西夏的練兵和摸底,對西夏軍隊的兵力情況、戰術打法、將領實力,以及西夏皇室處理問題的方法都一清二楚。可以說打起來知根知底,可以針對性地進行戰術佈置安排。

現在我們來回答蒙古在和西夏最後一次大決戰中,西夏擁有30多萬軍隊為何慘敗?

一、西夏所謂的30萬軍隊和蒙古軍隊對比


西夏實行的是全民皆兵,老百姓和平時期就是農民種田耕地,戰爭時期就是士兵上陣殺敵!所以雖然號稱有三十萬軍隊,事實上是有水分的,精銳部隊也就十萬左右!其餘都是老弱病殘!

而蒙古軍隊征戰無數,訓練有序,身經百戰,且士氣高昂,戰鬥力比西夏軍隊高出不少,所以雖然西夏軍隊也是視死如歸,奈何敵我差距太過懸殊,所以並挽救不了失敗的結局!

二、成吉思汗當時已經下定決心要消滅西夏

成吉思汗在宋朝滅亡後,就從心裡上想要將這片大地給征服了,可是面對西夏,以及金朝的問題上,成吉思汗決定採用各個擊破,所以其第一個便準備拿西夏進行開刀。西夏國成立的時間就相對的意義上來說比蒙古政權的時間要早,所以他們沒有蒙古人的那種衝勁,那種想要統一中原的野心,金朝也因為打了很多的仗後準備休養生息,所以就在這個時候,蒙古的出現,打破了金朝和夏朝想要保持的平靜狀態,措不及防的將西夏打了一個毫無還手之力。

所以成吉思汗的蒙古軍之所以能夠在後期發力,一舉打敗擁有30萬的西夏軍隊,是離不開其野心的支持。


三、就是西夏軍經過前幾次的戰爭,已經是戰鬥力不足。


要知道蒙古兵戰鬥力十足,再加上前幾次的經驗總結,拿下一個西夏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這次戰爭對成吉思汗來說,是抱著必勝的決心去的。

而對於西夏來說,前幾次戰爭已經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西夏各方面都有些滿足不了軍隊的需要。尤其是戰鬥力方面,雖然號稱是三十萬,但是裡面的精銳估計都不到十萬,因為西夏軍平時還要務農,職業軍人不多,這樣就導致戰鬥力不行,敗給兵強馬壯的成吉思汗也很正常。

四、西夏是被蒙古軍拖垮的!

蒙古攻打西夏多次,西夏每次最後都投降了,並答應提供糧食歲幣等。蒙古缺少糧食,在不能完全拿下西夏的情況下,讓其提供糧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西夏不是南宋,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差物產低。在與蒙古軍連年征戰中,大量的勞動力被抽去當兵,沒人從事生產,整個國家經濟崩潰,將士們普遍缺糧,打起仗來缺糧食很要命,幾十萬部隊整天的消耗那麼大。

而同期的蒙古帝國則富裕得多,由於成吉思汗攻下了大量國土,又掠奪了大量奴隸,蒙古軍打仗根本不用擔心後勤給養問題。

蒙古攻打西夏一場戰爭下來就是好幾年,西夏軍撐不住被困餓而死只能被迫出城迎戰,最終被蒙古軍消滅。

五、西夏戰術上的失誤

在這一場三十萬對十萬的戰鬥中,蒙古屬於是進攻方,而西夏國屬於是防守方,就按道理來說,用三十萬來防守一定是可以平安度過這個危險期的,畢竟人數方面的優勢讓西夏軍隊一定是心理竊喜的,再加上當時的西夏若不盡力防守就會被蒙古人一舉滅掉他們的國家,所以這三十萬大軍的氣勢也會死很高的。


但大家要知道,在戰場中,一支軍隊光是有氣勢是不行的,這就好比在兩個拳擊手在全臺上打比賽那樣,如果一個拳擊手光有氣勢,光有力量,在面對對方嚴密的防守時,還是一味的選擇去進攻,不懂的去變通和保留體力,那麼這位拳擊手就算是拼了自己的老命也不會贏得這場比賽。這個時候的西夏國就和那個光有力氣,戰術失誤的拳擊手一樣,在最後因為沒有有效的戰術而自己亂了陣腳。

到了公元1227年,蒙古軍隊最終滅掉了西夏國。存在了189年的西夏國滅亡,走進了歷史的墳墓。

總結:在西夏滅亡後,南宋和金國陷入了“囚徒困境”。蒙古人既置身事外,又操縱著事態的發展。只能說時也,命也,當蒙古初起時,誰能想到100萬人口的蕞爾小國,最後竟然能掀起這麼大的浪來?誠可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