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宋朝第一名妓李師師結局如何?

人參的杯具


李師師是北宋年間名動朝野的一代名妓,關於她的故事,多見於野史小說。上至帝王將相,下到文人騷客,似乎都和她有著纏綿悱惻的香豔故事。這些故事也給她的傳奇人生,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李師師劇照)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李師師,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她的最終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一、色藝雙絕的李師師。

李師師原本不姓李,出生於北宋汴京一染布商人家庭,父親王寅。尚在襁褓中的李師師就失去了母親,父親格外疼惜這個不幸的女兒,用豆漿將她養活。

幼時的李師師,因營養不足而身體孱弱,時常啼哭。父親為了讓小師師能健康成長,按照當時的習俗,將她捨身佛寺,請求僧人為她主持捨身儀式。

不曾想,當慈祥的僧人用手撫摸小師師的頭頂時,她立即停止了啼哭。父親認為愛女與佛家有緣,是佛家弟子,就用俚語裡稱呼佛弟子的“師”為孩子取名。

及至師師4歲時,王寅因罪入獄,慘死獄中,師師瞬間成了孤兒。

好心的李姥姥收留了師師,由此改姓李。但李姥姥出生娼戶,便註定了李師師長大後的命運。李姥姥還算寵愛師師,從小找人教她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李師師聰慧靈動,極具藝術天賦,一學即會。

長大後的李師師,出落得水靈柔媚,風情萬種。詩文吟唱俱佳,琴棋書畫上乘。時常著一襲白衣,在悽婉清涼的唱詞中,更顯幽姿飄逸,哀怨纏綿,恰如梨花帶雨的冷美人。

晏幾道曾在《生查子》中形容李師師的絕世容顏:“遠山眉黛長,細柳腰肢嫋。遍看穎川花,不似師師好。”

(趙佶劇照)

二、帝王情人李師師。

在李師師的眾多故事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和宋徽宗趙佶的風流豔事。

趙佶是歷史上有名的風流皇帝。他宮藏粉黛三千,卻情繫青樓風塵,對民間美色頗為嚮往。李師師冠蓋京華的芳名,早已傳入趙佶耳中,趙佶由此心旌盪漾,欲一睹芳容。

一日,趙佶在太監的帶領下,化名富商趙乙,微服私訪李師師。

在遭遇了長時間的冷遇後,趙佶終於見到了名楊天下的李師師,不覺為李師師“秋水為神玉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的氣質所傾倒。

此後,趙佶再也無法離開李師師。為了更方便、更安全地和李師師約會,趙佶甚至不惜從皇宮裡修了一條地道,直通李師師的“杏花樓”。就這樣,堂堂大宋天子,整日裡偷偷摸摸地鑽地道,私會青樓花魁,成了千古奇談。

據說,李師師除了得到趙佶的垂愛外,還心心念念地和著名詞人周邦彥交往。周邦彥長得一表人才,風流倜儻,尤其善填婉約詞。雖不及李清照的婉媚輕柔,情致纏綿,但也不失清麗深婉,秀逸精雅。

李師師和周邦彥,一個善寫,一個擅唱,二人琴瑟相和,彼此傾慕,心意相通。

一日,周邦彥聞趙佶小病,料定他不會到李師師這兒來,便抓緊這難得的機會,和李師師相會。不巧趙佶居然抱病而來,嚇得周邦彥趕緊鑽到了床底下。待倆人約會完畢後,周邦彥才從床底下出來。居然即興賦詩一首《少年遊》,將李師師和趙佶的約會情景,刻畫得入木三分。

趙佶偶然間見到此詞後,醋性大發。將時任太學正的周邦彥,發配出京。後憐惜其才,才又將他詔回。

(周邦彥劇照)

三、李師師結局成謎。

關於李師師最終的結局,有以下幾種說法。

其一,李師師被金兵所俘後,堅貞不屈,自殺身亡。

“靖康之難”發生後,金兵俘虜了趙佶父子,宰相張邦昌為了討好金人,把李師師找了出來,獻給了金主。但李師師寧死不屈,試圖用金簪自殺未遂,後將金簪折斷,吞金自殺。

其二,李師師出家為尼,了結殘生。

在金兵破城之日,李師師捐出全部家產,助力宋軍全力抗金。自己孑然一身,一貧如洗後出家為尼,伴著青燈古佛,了卻殘生。

其三,李師師流落江湖,歸於平凡。

在金人攻破汴京後,李師師逃出虎口,流落民間,嫁給了一個富商,從此相夫教子,迴歸常人生活,安享晚年。

其四,李師師仍委身青樓,最終悽慘離世。

在宋室南遷後,李師師流落到了湖廣一帶,仍以賣唱為生。但隨著人老珠黃,生活無以為繼,最終孤獨去世。

李師師究竟是怎樣的結局,至今仍是一個千古之謎。

(參考資料:《大宋宣和遺事》《李師師外傳》)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師師是水滸傳中最著名的一位青樓女子,天子為了他都來到青樓!可見李師師這小我私家有多大魅力,其時的風騷才子周邦彥也和她是知心人。她最浪漫的戀愛照舊和梁山豪傑蕩子燕青的故事!

水滸傳裡交接的很明白,李師師第一見燕青就喜好人家了。可以說是一見鍾情的那種!

第一梁山豪傑一起去東京看花燈,在李師師那邊落腳。風騷的燕青也是喜好李師師的,終究是玉人,勾引擋不住!燕青寂靜的偷了李師師的蕭,效果不巧被李逵給攪黃了,招惹了大批官兵,梁山豪傑被迫撤回梁山!

厥後宋江為了和朝廷搭上線,調派燕青到東京與李師師晤面,在李師師那邊兩小我私家把酒言歡,結為義姐弟,李師師27,燕青25。招撫以後,梁山泊義師擔當招撫後,正遇遼兵侵佔,宋江受詔破遼。

於是雄師北進,攻陷檀州,奪回薊州,智取霸州,霸佔幽州,兵圍燕京,遼主請罪克服敬佩。宋江凱旅返國,依照徽宗旨意,將所奪州縣仍退還給了遼邦。 回到都門,徽宗下詔,令宋江去安定河北田虎,隨後又調去安定淮西王慶和江南邊臘。

在安定方臘軍的歷程中,義師喪失慘重,固然末了擒獲了方臘,大功樂成,但卻陣亡59條豪傑,病去世10條豪傑,共69人。回軍途中,魯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坐化(僧人盤膝打坐平安而去世),殘廢的武松不肯回京,就在這裡出了家。脫離杭州後,林沖癱瘓,楊雄、時遷、楊志、穆弘病去世,燕青又寂靜拜別。

水滸傳中提到,蕩子燕青寂靜拜別,並沒有提到李師師的著落!不出不測的話,李師師是和燕青一起走了!


煜之軒


老衲侃春秋現在來和大家一起“關注歷史,講述歷史,解讀歷史”

北宋末年,政治腐敗,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宋徽宗、蔡京、童貫統治集團想乘遼朝衰亡之際,採取聯金滅遼的戰略,奪取五代後晉割給遼朝的燕雲十六州,以建立“萬世功業”。

公元1125年3月26日,遼天祚帝在應州被金人完顏婁室等所俘,宣告國祚200餘年的遼朝滅亡。

宋朝和金朝一開始的合作是齊心協力的。但是他們忘了一個唇亡齒寒的道理。遼朝滅亡後,宋朝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卻等來了金朝的矛頭。

金朝滅掉遼朝以後,沒有了後顧之憂,轉過頭來開始了對宋朝的進攻。

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

由於這是在宋欽宗靖康二年發生的歷史事件,所以史稱靖康之變,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

靖康之變發生後,金朝除掠走徽欽二帝之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被擄掠一空。

宋朝的皇室成員都被掠走了,剩下的老百姓都當了亡國奴。

遭此劇變以後,老百姓的苦日子就來臨了。

老百姓的生活是這樣。那麼當年名冠京城,紅極一時的名妓李師師,最後到了何處?

關於她的下落, 有一種說法。

在金人圍攻汴梁時,宋欽宗不敢反抗,只好按照金人的要求,挖地三尺,將都城的金銀財寶和女人悉數送至金營。

後來汴京被破,金人早就聽說過李師師的美貌,點名要她。

此時的李師師東躲西藏,最後還是沒有躲過,被傀儡皇帝張邦昌找到,送到了金營。

得到如此絕色的女子,金軍的將領當然不肯放過,要強行一親芳澤。

李師師雖然只是一個歌姬,但這時表現出極強的民族氣節,她奮力抗爭,寧死不從。

在反抗無果後,先是吞金簪自殺,未果後又將金簪折斷而食,最終香消玉殞,魂斷金營。

那麼這個說法是史實嗎?其實這都是野史中的傳說而已。

為什麼有這個傳說?

因為徽宗、欽宗二帝,對待金人的欺凌,實在過於軟弱。

堂堂的一國之君,居然做了金國的階下囚,可謂是丟盡了國人的臉面,所以,老百姓為了譏諷這些貪生怕死之輩,演繹出一個青樓女子奮力抗爭故事來。

這個故事的寓意非常清楚,那就是在面對外辱時,普通百姓都有以死抗爭的勇氣,而這些所謂的皇室成員、達官貴人,卻連以死明志的骨氣都沒有,他們實在連一個妓女都不如!

既然說這只是野史的一個傳說,那麼在汴京城破後,李師師到底去了哪兒呢?

其實,李師師和大部分的老百姓一樣,為了躲避戰亂,從北方逃到了南方。

一說到青樓,大家很可能要往別的地方想。其實那是大家的一種誤解,在這裡有必要做一個普及工作。

宋朝的青樓是一個充滿了文化氛圍的地方。在那裡有詩,有酒,有曲,有藝。並不如大家所想象的,裡頭充滿的都是肉慾。

青樓裡的女子,多指賣藝不賣身的妓女,古代妓女中只有娼妓是賣身的,歌妓,舞妓等妓女一般都是不賣身的,稱為清倌人。

有極少賣身的,稱為紅倌人。但是她們的檔次都非常高,個個多才多藝,並且接待的都是些達官貴人,風流才子,一般人別想染指。

如果說是純粹做皮肉生意地方,統稱為稱為“窯子”,檔次就很低了。

文人墨客來到青樓,主要還是一種情緒的釋放,他們在這裡吟詩誦詞、彈琴唱曲並且欣賞歌姬們甜美的嗓音、妙曼的舞姿,自然是一種別樣的藝術享受。

李清照當然是清倌人,她有顏、有文、有藝,還有情趣,所以來捧場的文人很多,自然就紅了起來。

可以這麼說,當年北宋最著名的青樓女子,莫過於李師師了。她先後與張先、晏幾道、秦觀、周邦彥等人都留下過纏綿悱惻的故事。

由於聲名遠播,都傳到了皇宮裡。宋徽宗聽說了,鐵了心的要一睹芳容,於是離開森嚴的皇宮禁地,來到了青樓。後來的結果自然是和李師師演繹了那麼一段豔麗的故事。

但是這個時間並不長,就被金人的炮火給打斷了。

在靖康之變前幾年,宋徽宗一個是年老體衰,再一個因金人的咄咄逼人,整天弄得他焦頭爛額的,使他不厭其煩。

後來他乾脆連皇帝都不做了,還哪有那麼濃的興趣再搞些風花雪月之事?所以逐漸的就和李師師失去了聯繫。

而李師師呢?在靖康之變中,她的家產盡被抄沒,在京城也沒法呆了,於是趁亂離開了汴京,隨著大隊的人流南下,跑到湖湘一帶謀生。

我們可以在一些詩人的詩句中,尋找到李師師的芳蹤。

南宋詩人劉子翬寫了一組《汴京紀事》的詩,其中有一首專門提到李師師:

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

縷衣檀板無顏色,一曲當時動帝王。

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就是:帝京當年是多麼地繁華熱鬧,回想起來,使人無限地傷感;李師師也老了,漂泊流落在湖湘的民間。

舊時的舞衣與檀板都黯然失色,飽受了風蝕塵染;有誰相信,她當年輕歌一曲,竟能使君王傾倒迷亂?

俗話說,孤證不立。光憑劉子翬的這麼一首詩,沒法確認李師師就在湖湘。但是我們再拿出別人的證據,就不由得大家不相信了。

靖康之變後,從北方逃往南方的人很多,這裡頭就有著名的詞人朱敦儒。

他當年在汴京的時候,文人雅聚時,曾經欣賞過李師師曼妙的舞姿,婉轉的低吟,所以對李師師印象很深刻。

來到南方,文人之間也少不了一些雅聚。有一次他受邀參加一個宴會,在這裡,不期偶遇了李師師。

同是天涯淪落人。此時兩個流落他鄉的北方客在此相遇,真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觸。他們共同回憶起當年汴京的繁華美景,對比今日的孤苦伶仃,不由得浮想聯翩,感慨萬千。

於是李師師獻藝,特地為朱敦儒吟唱了一首當年汴京的舊曲,歌聲中充滿了對目前顛沛流離生活的哀怨。

那朱敦儒是詞人,聽了李師師這幽怨的傾訴,也喚起了他心中的萬千思緒,於是為李師師寫了一首《鷓鴣天唱得梨園絕代聲》相贈:

唱得梨園絕代聲。前朝惟數李夫人。自從驚破霓裳後,楚秦吳歌扇裡新。

秦嶂雁,越溪砧。西風北客兩飄零。尊前忽聽當時曲,側帽停杯淚滿巾。

這首詞的大意是:北宋末年,在梨園中唱得最好的,要數名妓李師師了。靖康之變,金兵入侵,驚破了朝廷的霓裳羽衣曲,我們的師師也就此流落到江南,在她的歌扇中新增添了南方聽眾喜歡的吳楚歌曲。

聽著北飛大雁的哀鳴和南方婦女的搗衣聲,在西風中,我們兩個流落南方的北客,痛感自己的飄零生活。我在酒桌上忽然聽到北方熟悉的樂曲時,不禁黯然放下手中酒杯,忍不住淚水沾滿了衣巾。

由以上的證據可以充分證明,李師師的確是南渡到了湖湘。

但在經受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再加上歲月的磨蝕,李師師現在已經年老色衰,不復當年的風采了。

最後的結局,必然是寂寂無名的終老於南方的市井間。

《宋史》元·脫脫

《金史 》元·脫脫

《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唐圭璋等


老衲侃春秋


李師師是北宋末年青樓歌姬,據傳,李師師曾深受宋徽宗喜愛,並得到宋朝著名詞人周邦彥的垂青,在水滸傳中還與燕青有過愛情故事,可見其事蹟頗具傳奇色彩,民間對其有相當多的傳說。

李師師出生於公元1090年左右,天生一副好嗓子,不滿十五歲就已經是“人風流、歌婉轉”,在東京汴梁各教坊中獨領風騷。根據各種資料來看,和李師師有過交往的歷史名人中有北宋著名詞人張先、晏幾道、秦觀、周邦彥以及宋徽宗趙佶等人。

“靖康之恥”後的李師師下落,主要有四種說法: 第一種,以死殉國。《李師師外傳》記載,金人攻破開封后,金國皇帝久聞李師師大名,在張邦昌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李師師。李師師不願意侍奉金主,先用金簪自刺喉嚨,沒有成功,又折斷金簪吞下自殺。臨死前大罵張邦昌:“告以賤妓,蒙皇帝眷,寧一死無他志。若輩高爵厚祿,朝廷何負於汝,乃事事為斬滅宗社計?“這一說法成為後世主流,多見於相關傳奇故事、通俗小說中,為的是以身為妓女的李師師之愛國氣節,表達對當時大批誤國文人的諷刺,形成強烈的對比。但此種說法目的性過強,況且沒有正史證明,只見於小說情節。恐怕還是後人借李師師之忠義諷刺那些不抵抗的男人而編造出來的。

第二種說法,老死江湖。《青泥蓮花記》記載:“靖康之亂,師師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間,衰老憔悴,無復向時風態。”南宋劉子翬《汴京記事詩》雲:“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縷金檀板今無色,一曲當年動帝王。”這個說法,十分悽慘,無限惆悵,也很可能是時人借描寫李師師晚年的愁苦,實則抒發自己的情感。

第三種說法,被俘北上。有傳聞李師師在開封城破後被俘虜,被迫嫁給一個病殘的金兵為妻,恥辱地了結殘生。當然這也只是某些小說中情節,傳奇意味太過濃厚。

第四種說法,出家做了女道士,南渡至江浙一帶,不問世事。這流傳於民間傳說。

很遺憾,真實歷史上李師師的結局是沒有明確記載的,以上四種或其他結局都是傳聞,並沒有確鑿證據。而身為京中名妓,與北宋諸多達官權貴甚至皇帝都有過往,實在太有話題性,千百年來民間對其故事與結局不免有很多臆測與加工,至今天我們很難探究事實真相究竟如何了。


公孫楓翔


在中國歷史上,名士和名妓往往都有數不盡的風流曖昧,兩者如同太極八卦,陰陽互補。

名士普遍風流,時常出入青樓,尋找精神快感與創作靈感,李白與白居易都是青樓的常客。名妓與一般青樓女子的不同之處在於接待的客戶,如果李師師的客戶是普通消費者,那她就成不了名妓,而是風塵女子;她的客戶是宋徽宗,她就成了名妓,她與宋徽宗的行為就是千古風流。

李師師能夠成為名妓,長相自然是必備條件。她可以說是開封城的顏值擔當,大文豪晏幾道曾經專門為她的姿色作過一首詞《生查子》:

“遠山眉黛長,細柳腰肢嫋。妝罷立春風,一笑千金少。

歸去鳳城時,說與青樓道:遍看穎川花,不似師師好。”

李師師天生一副好嗓子,經青樓老鴇的悉心栽培,豆蔻年華的她就已經“人風流、歌婉轉”,成了北宋好聲音的頭號小姐姐。隨著名氣的傳揚,慕名而來的才子絡繹不絕,其中不乏北宋作協的張先、晏幾道、秦觀、周邦彥等當世文豪。她與宋徽宗的風流韻事,更是名傳千古。為了爭李師師,宋徽宗甚至罷了情敵周邦彥的官。後來,李師師被宋徽宗接進宮封為李明妃。

宋徽宗退位後,李師師被貶為庶人,並被趕出皇宮。傳說中,出宮後旳李師師被抄家,變得一貧如洗,為了自保,甘願成為道姑。

等到金國南下,靖康之恥後,關於李師師的記載,主要存在於野史之中,有三種說法流傳於世:

第一, 捨生取義,以死殉國難。金國攻陷開封后,金國皇帝也聽說李師師風華絕代,想據為己有,於世派人尋找,但是苦尋多日也不可得。後來在張邦昌的幫助下,金國人找到了李師師。李師師不願意伺候金國人,誓死不從,自殺而亡。死前還大罵張邦昌:“告以賤妓,蒙皇帝眷,寧一死無他志。若輩高爵厚祿,朝廷何負於汝,乃事事為斬滅宗社計?”

第二, 自然老死。《青泥蓮花記》記載:“靖康之亂,師師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間,衰老憔悴,無復向時風態。”

第三, 被金國俘虜,帶到了北方。開封淪陷後,李師師也被俘虜,和金軍北上。到了北方,曾經輝煌的李師師無依無靠,被迫嫁給了一個殘疾的金兵,就此了卻餘生。

作為一名煙花女子,引得帝王名士趨之若鶩,李師師已經是青樓業的傳奇,後世的陳圓圓、柳如是也難以望其項背。作為女人,李師師的下場充滿悲劇色彩,沒有真心疼愛她的丈夫,沒有溫暖的家庭,有的只是風花雪月的回憶。


秋媚讀史


宣和七年1125年冬,滅遼後金朝大舉進攻宋朝。四十四歲宋徽宗退位,退位後,徽宗自封“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到太乙宮去當道教的首領,修仙去了。

1126年,二十六歲的長子趙桓登基,改國號“靖康”。

1126年閏11月,天下大亂,金兵已殺到開封。這一年年中,河北告急的時候,李師師大義凜然,把自己的小金庫拿出來捐了。

在和徽宗分手後,李師師的心理狀態也日漸不佳,於是在汴京城北的慈雲觀出家為道姑。

靖康元年閏11月25號,汴京城淪陷,金兵統帥受金太宗之命,鍥而不捨追查李師師的下落,終被大漢奸張邦昌查出,將她獻給金兵統帥。

李師師不願意伺候金主,先是用金簪自刺喉嚨,但是沒有成功,於是又折斷金簪吞下自殺。


趣曰


女嬰出生不會哭笑,卻一進寺廟就號啕大哭,僧人翻臉:讓她趕緊走

一般情況下來說,在現代生孩子的時候,女人都會去醫院進行生產,而古時候是沒有醫院的,都是在家裡面自行生產,然後找產婆過來接生。可不管是在哪裡生孩子,孩子出生之後都要發出啼哭聲才算是健康,如果沒有聲音的話,有人就會覺得這個孩子是不正常的。有一個古時候的女嬰就是如此,她出生之後不哭也不笑,但是她卻有氣息。

那時,她的母親都沒來得及看她一眼,就已經離去了。所以,她父親給她喂豆漿長大,父親就覺得這個孩子不哭不鬧,一定是有問題的,找到了很多名醫來給她醫治,可是名醫都救不了這個孩子,因為根本就查不出來這個女孩兒,到底是哪裡有問題。可這個孩子,後來自己就好了,只因她去到了一個廟中。

那個時候,她的父親帶著她去寺廟,希望可以求神拜佛幫女兒治病。可沒有想到,她從進入寺廟之後就開始哭鬧,有一位方丈看到了這個女孩,立馬就翻臉表示,這不是你該來的地方,趕緊走吧。於是,她的父親就帶著小女孩回了家,然後女孩兒就和平常的孩子一樣了,也知道哭也知道鬧,那她究竟是誰呢?

不知道你們聊不瞭解,北宋的時候有一個名妓,她叫做李師師,而我們剛才所說的那個女孩子就是李師師。李師師是一個名妓,很多的王公子孫,還有文人雅士,都是對她爭奪不已,就連宋徽宗和她之間也發生了一些故事。所以,她自然是一個紅顏禍水,一個女人和多個男人發生過感情,在古折後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因此,方丈才會怒斥這個女孩子。

哪怕,當時的李師師還沒有成人,方正也一眼看出,李師師長大之後一定會是一個妓女,這才不願意讓她出現在寺廟當中,以免擾了其他人的清靜。李師師是一個才情容貌都特別厲害的人,就是因為如此,她才和很多的男人發生過感情。有人說她是獨領風騷在青樓當中,她也交往過一些著名的詞人,像是晏幾道以及秦觀等。

她最擅長的自然就是唱小曲了,試想一下,在古時候有這樣的女子,自然會引起很多男人的爭奪,所以她的名聲並不是很好。但也有很多的詞人為她寫下過詩詞,像是晏幾道的生查子就是為她而寫。以上所說,就是關於這個女孩的故事了,不知道你們是否瞭解了呢?


劉大媽說三農


關於李師師的歷史記載很少,生卒年不詳,但從事蹟看看,比宋徽宗大二十歲以上,張先曾專為李師師創作新詞牌《師師令》,而張先死於1078年,古代女子15歲 及笄,也就是把頭髮盤起來,表示成人,一般青樓培養伎女也是十五歲出道,按此推算,李師師最小也是在1063年生人,這個是按照張先快死了還去狂青樓,還給李師師寫詞來算的,如果張先不是臨死那一年才作的詞,李師師很可能生於1060或者更早的年代,而徽宗趙頡比李師師至少要小二十多歲,如果根據資料1109年第一次見到李師師,那麼此時的李師師已經年過半百,宋徽宗總不會有戀母情結吧?

如果按此推算,金兵攻陷汴梁城時的1127年,李師師都快七十歲了,古代能不能活到這個歲數都很難說,就算活著也是土沒脖子的老太婆,金兵會感興趣嗎?所以我們還是不要替李師師擔心了。

那麼李師師和宋徽宗是否真的有一腿,這個就很難說了,很多人骯髒的認為去青樓就是滿足獸慾的地方,大錯特錯,在宋代,青樓技坊表面上是高雅的地方,很多才子名流常到青樓出沒,蘇東坡、晏幾道、秦觀、周邦彥等人都是青樓常客,那個時候青樓女子叫伎女而不是妓女。這些女子都是從小培養琴棋書畫,吟詩作賦,禮儀更是必修課,只有少數有天分的人才能成為名妓,而成名最重要的條件就是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等技能高低,那麼多大才子趨之若鶩,你以為僅靠長相能做的到嗎?就算你長得如花似玉,沒有才學,那麼多名動一時的才子好意思掙破腦袋往裡鑽嗎?起碼給那些人一點親近的堂皇藉口吧?

其實古代賣淫也是違法的,也是為人所不齒的事情,古代的青樓和現在的大夜場差不多,雖然大部分背後存在皮肉生意,但明面上都是賣藝不賣身的。這也是那些名人高士可以冠冕堂皇出入的一個理由。

李師師應該也是一位文化功底極其深厚的奇女子,接近他的大多是一些名流雅士,宋徽宗有名分的嬪妃過百,對於色這一方面的需求應該不是特別強烈,但是,宋徽宗是少有的藝術家,琴棋書畫水平絕對是超高水平,正所謂曲高和寡,能入宋徽宗法眼的人並不多,李師師名動一時,連秦觀和李邦彥都為之傾倒,才學自不是一般。宋徽宗遇到有很高的藝術眼光,才學出眾的李師師,成為摯友不足為奇。一個藝術要求很高的人能夠遇到知音,那種感覺遠比遇到美色給人帶來的心理愉悅強得多,宋徽宗與大自己很多的李師師親密也不足為奇。


山野論史


李師師在《水滸傳》裡最後和燕青浪跡天涯,這是大家認為最好的結局,但是這是小說演義的,其實李師師到底和燕青有沒有雙宿雙飛誰也不知道。

李師師,是北宋開封府染坊老闆王寅的女兒,家境不錯,三歲時,父親把她寄名在佛寺,主持老和尚為她摩頂加持,她突然大哭,老和尚覺得她很有佛緣,當時佛門弟子被稱為“師”,於是她就改名為師。誰知家道突然變故,父親王寅因罪死在獄中。她因此流露街頭,以經營妓院為業的老闆見她是個美人坯子,於是將她收養,老闆姓李,遂改姓為李,叫李師師。妓院的老鴇專門找人教她琴棋書畫、歌舞詞令,由於李師師才色雙絕,一時間名滿青樓,成為了當時公子少爺,王公貴族爭相追捧的名妓。

根據各種資料來看,和李師師有過交往的歷史名人中有北宋著名詞人張先、晏幾道、秦觀、周邦彥以及宋徽宗趙佶等人。李師師最擅長的是“小唱”,所唱多為“長短句”,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宋詞。

和李師師交往最有名的人物就是宋徽宗趙佶,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文人墨客輩出的朝代,古往今來文人墨客都有一個毛病,就是喜好吹拉彈唱,順便在逛逛窯子,宋朝也是如此,李師師的豔名早就被這些文騷墨客傳的天下皆知了,那宋徽宗是什麼人物呢?首先他是一位皇帝,同時還是一位著名的書畫家,詞人,宋徽宗當皇帝非常不成功,但是作為文人來講,絕對是超級文化青年,非常有成就,這個沒毛病!

宋徽宗和李師師認識後,非常喜愛李師師,頓感後宮佳麗黯然失色,每日思念李師師,可白天要上朝,而且皇帝逛窯子萬一被人知道,可是不光彩的,於是就夜晚偷著出宮,去李師師處尋歡,後來皇帝身邊的宦官張迪出於對皇帝安全的考慮,從宮中挖了一條地道專門通往妓院,這樣徽宗就能隨時去找李師師了,沒有不透風的牆,皇帝和她交往,很快就被人知道了,大家都開始反對,但是迷戀李師師的皇帝怎能聽得進去呢,反而更加寵愛李師師,據說僅僅賞賜給她的金銀財寶就多達幾十萬兩。

宋徽宗昏庸誤國,北方的金國虎視眈眈,最後金兵的鐵蹄踏破了大宋的歌舞昇平,“靖康之難”後,徽宗和欽宗二帝被女真人擄走了,最後屈辱的死在了異國他鄉。李師師的結局如何呢?相傳有好幾個版本!

  • 一、金兵包圍開封府後,李師師把多年的積蓄全部奉獻給了國家,作為抗金的軍費,自己跑到了道觀做了女道士,但是金兵後來還是找到了她,她拒絕服侍賊人,趁人不備就吞金自殺了。

  • 二、李師師在“靖康之難”後,心灰意冷,投湖自盡,被一路過的商人所救,商人愛上了李師師,就把她娶回了家,最後無疾而終。

  • 三、就是水滸傳的結局,和燕青浪跡江湖(這個是最完美的)。


其實李師師的事蹟,正史上幾乎沒有,所聞皆為野史,一個皇帝喜歡一個妓女、戲子,因而誤國,這個皇帝屬於不務正業,不過李師師作為女人而言,她是沒有過錯的,本身就出身很苦,為了生存遊走在男人之間,是值得同情的,可是宋徽宗作為一朝天子,卻天天聲色犬馬,不敢正事,任用奸臣,禍國殃民,最後被擄走到金國,受盡侮辱,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鴻涵先生


北宋名妓李師師

李師師,北宋末年一位青樓歌姬,東京汴梁(今天的河南開封)人。據說李師師貌美有才華。倍受北宋末年文人雅士垂青。據說當時的名人雅士、王孫公子都爭相與之交往,就連北宋徽宗皇帝都偷偷跑出皇宮與之幽會,可謂是名噪一時。

北宋時期大才子秦少游都給她寫過《贈汴城李師師》一詩: “遠山眉黛長,細柳腰肢嫋。 妝罷立春風,一笑千金少。 歸去鳳城時,說與青樓道。看遍潁川花,不似師師好。”

可見李師師,絕不是浪得虛名的。

公元1125年,宋徽宗將皇位禪讓給兒子趙恆,也就是宋欽宗,自己躲到太乙宮,求仙問道,不問世事。靖康二年四月,東京失陷,北宋滅亡。宋徽宗、宋欽宗被擄走,押解北上,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難。

李師師下落不明,成千古之謎

在北宋滅亡之後,李師師就此下落不明,關於她的歸宿莫衷一是。有人說李師師捐出自己所有的錢財資助宋軍抗金,自己出家做了道姑;有人說李師師被金人擄走,後不願意受辱,吞食金簪,以死明志;更有甚者說李師師跟隨梁山好漢浪子葉青,浪跡江湖。凡此種種,多是推測而已。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希望是跟隨葉青,浪跡江湖。不過,更靠近歷史的,應該是李師師被俘虜,自殺。畢竟李師師名聲在外,金國人又豈能放過她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