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论白起之死:白起的命运与其性格有关,但更多是当时时代大势所然

白起之死,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立场不一对白起之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站在秦大一统角度的人自然会觉得他的死会是个惋惜,而若站队他国角度来看他的死却是一件天大的幸事,毕竟对他们而言“贵为”人屠的白起就是个灾难,有他在其他六国亡国似乎只是时间问题罢了,而没他其他六国不会活的那么有窒息感。

论白起之死:白起的命运与其性格有关,但更多是当时时代大势所然

其实不管立场如何,我们在讨论白起之死的时候,多是讨论他的死所带来的后果,这也无可厚非——毕竟白起之死产生的后果才是对当时战国大局有影响的。但其实除了大局,白起为何会死同样是个值得探讨深思的问题,毕竟他可不是年老病死,或者战死沙场,而是被秦昭襄王逼迫自尽。

白起贵为一代名将,为大秦开疆拓土,一生几无败绩,在长平之战更是歼敌无数,使得大敌赵国自此由盛转衰,为大秦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样一个大功臣,按道理秦昭襄王不太可能杀他,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自古便有之,更何况要杀的这位可是划时代的名将,历史上要等多少年才能等到这样一个将才的出现呢?

论白起之死:白起的命运与其性格有关,但更多是当时时代大势所然

但现在有一种很有说服力的说法可以来解释白起之死——那就是白起的悲剧是自己作的,毕竟白起向来不懂与人相处这确实是事实,大多数人认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当然,这个必须得承认,白起的性格对他后来的悲惨下场是有影响的。

例如他性格不懂审时度势,太过于刚直了。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让白起再披挂上阵攻打赵国,但白起重病,秦昭襄王只好派王陵前去,结等到的却是大败。之后病好后,昭襄王再起用白起,白起却选择抗旨拒绝。

论白起之死:白起的命运与其性格有关,但更多是当时时代大势所然

然后给了以下理由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史记》

虽然说的很有道理,但白起在昭襄王吃了败仗情况下不愿出来救急,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在接下来王龁代陵为将再败后,他更是说道:“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这番不过头脑的话无异于是火上浇油。而在两次兵败后,秦昭襄王更是强起白起,而白起却还是一直称病拖延。

在秦昭襄王如此急切的情况下,白起的所作,所为,所说似乎都是在激怒他。

而除此之外,白起被赐予自刎是后来秦昭襄王与群臣商讨后的结果。

论白起之死:白起的命运与其性格有关,但更多是当时时代大势所然

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史记》

从中也可以看出白起与群臣相处并不融洽。而一般来讲相处不好的原因,就是出自性格因素了。

所以白起之死是其性格原因使然,确实是有道理的。但是影响,并不代表性格就是其死亡的一个决定因素,个人认为这只是白起死亡原因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罢了,并不是决定因素,白起之死的决定性因素或许我们可以将其延伸到更加深层次的地方。

我们应该清楚秦昭襄王并不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喜欢意气用事的人,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在位五十六年,他是秦统一的一重要奠基人。这样一个人在处理白起的问题上,我个人更愿意相信他肯定不只是单纯的恼怒过头,或者是被应侯范雎所挑拨。

论白起之死:白起的命运与其性格有关,但更多是当时时代大势所然

按正常人的逻辑理解,有白起这样一个杀神,即使是他人在那不战,依旧是有杀伤力和威慑力的,任何国家应该都不敢单独挑衅秦国。这点秦昭襄王肯定也不会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还是选择逼迫白起自杀呢?

个人认为那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白起的存在对秦昭襄王,对大秦大业来说已经是弊大于利,除掉白起是当时时代大势所然。

我们来回归《史记》,再详细看看白起之死的过程,当时在拒绝出征时,白起都是选择称病。

论白起之死:白起的命运与其性格有关,但更多是当时时代大势所然

第一次: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第二次: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第三次:武安君病,未能行。

白起虽然不愿意出征,但他用的理由“病了”也可能并非就是诈病,要不秦王第一次出征的时候就不会放过他的,而《史记》也在后来提道:“武安君病愈”,病愈一词就更加说明他确实是病过。

我们再看白起年龄,白起出生年龄在史书并无记载,但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下。白起是公元前294年开始才有担任左庶长的记载,公元前257年被迫自杀,从左庶长到被杀一共历经37年,而左庶长是职爵一体化的,相当于秦早期宰相,地位职权相当之高,参考甘罗曾十二岁拜相成为美谈,他大致是秦最年轻的,所以白起再怎么少年英雄,在当左庶长之时都不会低于十二岁,所以再加上37年有记载从政记录,白起死时再怎么年轻应该都不会低于五十岁。

论白起之死:白起的命运与其性格有关,但更多是当时时代大势所然

一个再怎么算都至少五十岁,按正常逻辑很有可能六十岁以上的人,在当时来讲可以说已经是老将了。这样的一个不再年轻的老将,曾受多年军旅生涯的煎熬,如今屡次告病,在当时的医疗情况来看,都只会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白起这个显赫一时的名将或许是活不长了,他的时间不多了。

一个活不长的人,势必对秦昭襄王来说可用的价值是相当有限的。而个人认为秦王要想使得白起的剩余价值最大化,在当时杀白起对他来讲或许就是最佳方案。

为何这么说呢?我们前头在谈论白起之死的时候说过,对六国来讲白起是死神,是人屠。白起打仗一般多为歼灭战,所谓歼灭战就是战必求歼,不只是追求胜利,而是歼灭敌方的有生力量,这样敌方再想起势就难上加难了。白起歼灭战在长平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长平歼敌数十万,赵国自此不复当年勇。

歼灭战虽然使得秦自此自成一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也杀了太多太多的人,据近代史学家梁启超考证,战国时期战死两百万人中有一半和白起有关,可见白起当时手上沾满了多少人的鲜血。

论白起之死:白起的命运与其性格有关,但更多是当时时代大势所然

上文中白起在劝说秦昭襄王时也曾说到:“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这句话很有道理,但怨秦势必和白起有直接关联,毕竟杀了太多人了,虽然曾经这样做是为秦好。

但长平之战后,与秦与之一战的国家几乎没有了。各国都担忧被秦所灭,出于这种情况下,东方六国若合纵抗秦,也是相当有可能的。即便不合纵,各国民怨太深,也会誓死抗秦,这无疑是为后白起时代秦统一六国增加难度。

论白起之死:白起的命运与其性格有关,但更多是当时时代大势所然

那怎么降低难度呢?估计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在合适的时机杀了白起,适当“洗白”自己,降低后白起时代统一天下难度。若是杀了白起,六国民愤自然将降低不少。而没了白起这位划时代的名将,其实其他国家自认为对秦也不是完全占劣势,毕竟没了白起领军,秦在后来对战中也确实打了不少败仗。因此,东方六国也没必要舍弃自身一些利益,再选择全部合纵起来了。

其实总的来说,白起之死原因是诸多方面引起的,白起的性格确实是他个人悲剧的一个重大原因。但决定性质的原因还是他后来的存在可能必须死。白起的最终被杀,更像是秦王为了榨干白起最后那段时期的剩余价值。后白起时代,虽然已经没有了所谓势均力敌的大敌,但尽一切可能不让东方六国选择合纵,也不让他们有足够大的怨气抗敌,这或许是秦昭襄王认为自己必须要做的。纵观白起一生,前期抗击强敌为秦扫除障碍;后期因为大局变了,被迫身死继续为秦“发光发热”,白起说到底,或许只是秦昭襄王为了自己最终秦统一大局所选的牺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