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論白起之死:白起的命運與其性格有關,但更多是當時時代大勢所然

白起之死,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立場不一對白起之死的理解也不盡相同,站在秦大一統角度的人自然會覺得他的死會是個惋惜,而若站隊他國角度來看他的死卻是一件天大的幸事,畢竟對他們而言“貴為”人屠的白起就是個災難,有他在其他六國亡國似乎只是時間問題罷了,而沒他其他六國不會活的那麼有窒息感。

論白起之死:白起的命運與其性格有關,但更多是當時時代大勢所然

其實不管立場如何,我們在討論白起之死的時候,多是討論他的死所帶來的後果,這也無可厚非——畢竟白起之死產生的後果才是對當時戰國大局有影響的。但其實除了大局,白起為何會死同樣是個值得探討深思的問題,畢竟他可不是年老病死,或者戰死沙場,而是被秦昭襄王逼迫自盡。

白起貴為一代名將,為大秦開疆拓土,一生幾無敗績,在長平之戰更是殲敵無數,使得大敵趙國自此由盛轉衰,為大秦一統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樣一個大功臣,按道理秦昭襄王不太可能殺他,畢竟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自古便有之,更何況要殺的這位可是劃時代的名將,歷史上要等多少年才能等到這樣一個將才的出現呢?

論白起之死:白起的命運與其性格有關,但更多是當時時代大勢所然

但現在有一種很有說服力的說法可以來解釋白起之死——那就是白起的悲劇是自己作的,畢竟白起向來不懂與人相處這確實是事實,大多數人認為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悲劇。當然,這個必須得承認,白起的性格對他後來的悲慘下場是有影響的。

例如他性格不懂審時度勢,太過於剛直了。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讓白起再披掛上陣攻打趙國,但白起重病,秦昭襄王只好派王陵前去,結等到的卻是大敗。之後病好後,昭襄王再起用白起,白起卻選擇抗旨拒絕。

論白起之死:白起的命運與其性格有關,但更多是當時時代大勢所然

然後給了以下理由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史記》

雖然說的很有道理,但白起在昭襄王吃了敗仗情況下不願出來救急,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而在接下來王齕代陵為將再敗後,他更是說道:“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這番不過頭腦的話無異於是火上澆油。而在兩次兵敗後,秦昭襄王更是強起白起,而白起卻還是一直稱病拖延。

在秦昭襄王如此急切的情況下,白起的所作,所為,所說似乎都是在激怒他。

而除此之外,白起被賜予自刎是後來秦昭襄王與群臣商討後的結果。

論白起之死:白起的命運與其性格有關,但更多是當時時代大勢所然

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史記》

從中也可以看出白起與群臣相處並不融洽。而一般來講相處不好的原因,就是出自性格因素了。

所以白起之死是其性格原因使然,確實是有道理的。但是影響,並不代表性格就是其死亡的一個決定因素,個人認為這只是白起死亡原因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罷了,並不是決定因素,白起之死的決定性因素或許我們可以將其延伸到更加深層次的地方。

我們應該清楚秦昭襄王並不是一個在任何時候都喜歡意氣用事的人,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在位五十六年,他是秦統一的一重要奠基人。這樣一個人在處理白起的問題上,我個人更願意相信他肯定不只是單純的惱怒過頭,或者是被應侯范雎所挑撥。

論白起之死:白起的命運與其性格有關,但更多是當時時代大勢所然

按正常人的邏輯理解,有白起這樣一個殺神,即使是他人在那不戰,依舊是有殺傷力和威懾力的,任何國家應該都不敢單獨挑釁秦國。這點秦昭襄王肯定也不會不知道,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還是選擇逼迫白起自殺呢?

個人認為那就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白起的存在對秦昭襄王,對大秦大業來說已經是弊大於利,除掉白起是當時時代大勢所然。

我們來回歸《史記》,再詳細看看白起之死的過程,當時在拒絕出征時,白起都是選擇稱病。

論白起之死:白起的命運與其性格有關,但更多是當時時代大勢所然

第一次: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第二次: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第三次:武安君病,未能行。

白起雖然不願意出征,但他用的理由“病了”也可能並非就是詐病,要不秦王第一次出征的時候就不會放過他的,而《史記》也在後來提道:“武安君病癒”,病癒一詞就更加說明他確實是病過。

我們再看白起年齡,白起出生年齡在史書並無記載,但我們可以合理推測下。白起是公元前294年開始才有擔任左庶長的記載,公元前257年被迫自殺,從左庶長到被殺一共歷經37年,而左庶長是職爵一體化的,相當於秦早期宰相,地位職權相當之高,參考甘羅曾十二歲拜相成為美談,他大致是秦最年輕的,所以白起再怎麼少年英雄,在當左庶長之時都不會低於十二歲,所以再加上37年有記載從政記錄,白起死時再怎麼年輕應該都不會低於五十歲。

論白起之死:白起的命運與其性格有關,但更多是當時時代大勢所然

一個再怎麼算都至少五十歲,按正常邏輯很有可能六十歲以上的人,在當時來講可以說已經是老將了。這樣的一個不再年輕的老將,曾受多年軍旅生涯的煎熬,如今屢次告病,在當時的醫療情況來看,都只會透露出一個信息,那就是白起這個顯赫一時的名將或許是活不長了,他的時間不多了。

一個活不長的人,勢必對秦昭襄王來說可用的價值是相當有限的。而個人認為秦王要想使得白起的剩餘價值最大化,在當時殺白起對他來講或許就是最佳方案。

為何這麼說呢?我們前頭在談論白起之死的時候說過,對六國來講白起是死神,是人屠。白起打仗一般多為殲滅戰,所謂殲滅戰就是戰必求殲,不只是追求勝利,而是殲滅敵方的有生力量,這樣敵方再想起勢就難上加難了。白起殲滅戰在長平之戰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長平殲敵數十萬,趙國自此不復當年勇。

殲滅戰雖然使得秦自此自成一唯一的超級大國,但也殺了太多太多的人,據近代史學家梁啟超考證,戰國時期戰死兩百萬人中有一半和白起有關,可見白起當時手上沾滿了多少人的鮮血。

論白起之死:白起的命運與其性格有關,但更多是當時時代大勢所然

上文中白起在勸說秦昭襄王時也曾說到:“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這句話很有道理,但怨秦勢必和白起有直接關聯,畢竟殺了太多人了,雖然曾經這樣做是為秦好。

但長平之戰後,與秦與之一戰的國家幾乎沒有了。各國都擔憂被秦所滅,出於這種情況下,東方六國若合縱抗秦,也是相當有可能的。即便不合縱,各國民怨太深,也會誓死抗秦,這無疑是為後白起時代秦統一六國增加難度。

論白起之死:白起的命運與其性格有關,但更多是當時時代大勢所然

那怎麼降低難度呢?估計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在合適的時機殺了白起,適當“洗白”自己,降低後白起時代統一天下難度。若是殺了白起,六國民憤自然將降低不少。而沒了白起這位劃時代的名將,其實其他國家自認為對秦也不是完全佔劣勢,畢竟沒了白起領軍,秦在後來對戰中也確實打了不少敗仗。因此,東方六國也沒必要捨棄自身一些利益,再選擇全部合縱起來了。

其實總的來說,白起之死原因是諸多方面引起的,白起的性格確實是他個人悲劇的一個重大原因。但決定性質的原因還是他後來的存在可能必須死。白起的最終被殺,更像是秦王為了榨乾白起最後那段時期的剩餘價值。後白起時代,雖然已經沒有了所謂勢均力敵的大敵,但盡一切可能不讓東方六國選擇合縱,也不讓他們有足夠大的怨氣抗敵,這或許是秦昭襄王認為自己必須要做的。縱觀白起一生,前期抗擊強敵為秦掃除障礙;後期因為大局變了,被迫身死繼續為秦“發光發熱”,白起說到底,或許只是秦昭襄王為了自己最終秦統一大局所選的犧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