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王陽明:世界上最難戰勝的人,就是自己

王陽明:世界上最難戰勝的人,就是自己


這世界上的賊人太多了,多如牛毛,而我們心中的賊更多,多如恆河沙數。

對於精通儒道佛的全能大儒王陽明來說,除了治心是世界上第一難事之外,其他的一切,不過是天上的浮雲而已。這世界上充滿了賊人。有竊國的大盜,有穿牆過壁的小毛賊,有呼嘯山林的山賊,這些其實不足為懼。因為他們是外顯的,是現實的,用武力就能解決。而存在於我們心中的賊,卻很少有人能戰勝它。


01、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因為,人畢竟是慾望的動物。


按照中國儒家的觀點,既能克己,又能成人的人,就是聖人了。而按照道家的觀點,能做到掃除心中的種種雜念綺念,做到無己無名無功,這同樣是聖人神人和至人了,這就達到了逍遙的境界。

這是中國人的理想人格。而所謂理想,從來都是立於最遠的地方,不容易達到的彼岸。

明朝正德十三年。王陽明率兵剿匪,而匪患已經蔓延了數十年。王陽明僅僅用了幾個月,就完成了幾十年沒有完成的任務。但王陽明一點也不驕傲。他寫信給自己的學生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山中之賊可以用武力解決,這是很容易的事情,而盤踞在我們內心的慾望、內心的賊,卻時時刻刻與我們戰鬥,與我們拉鋸。他們勢力強大到幾乎戰勝了所有的人,而且還將戰勝更多的人。他們是我們內心的魔鬼,之所以我們無法戰勝他們,是因為那個魔鬼,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世界上最難戰勝的人,就是自己!

02、找尋良知之心

睿智的老子指出,“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能看清別人,叫聰明,而能看清楚自己,才叫智慧。能戰勝別人,叫勇猛有力,而能戰勝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人。

人為什麼要戰勝自己,是因為人的心中有賊。人為什麼很難戰勝自己,是因為我們的心中,在良知之外,還有叫私慾的東西。

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的心學,來自於孟子的性善論和欲求自得的理論,來自於陸九淵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的理論,來自於他自己創立的心外無物和致良知的理論。在宋朝理學普遍關注外物的規律,希望以格物來致知的時候,希望以各種身外的現實的秩序來強制性規範人行為的時候,王陽明發現了理學的不足。理學的不足是對心的忽略,是知與行的割裂。而在王陽明看來,一切外物在被我們的內心認識感受之前,是沒有意義的。

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這說明,心才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心才是萬物的根本。心的好壞,決定了世界的好壞。所以,世界壞了不是萬事萬物壞掉了,而是我們失去了本心,失去了我們內心中本來存在的良知。用孟子的話說,我們丟掉了本心,卻不知道去尋找,丟了雞和狗,就滿世界去找,這是很可悲的事情,所以孟子還說,人生的所有的價值就在於尋回已經丟失的良心。

3、救世不如救心


王陽明:世界上最難戰勝的人,就是自己


聖賢的根本任務是,要麼拯救世界,要麼拯救心靈。而在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看來,拯救了心靈,就拯救了世界。所以,救世不如救心。破山中賊,不如破心中賊。

致良知的理論認為,人生的根本任務是把良知良能轉化為良行。光說不練,這割裂了知與行的關係。所以王陽明認為,拯救世界,先拯救心靈,戰勝世界,先戰勝自己。因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只有療救人心,才能拯救社會,才能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王陽明的“心學”並不是紙上學問,而是實踐中的智慧,這就是陸游的一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王陽明的心學,為我們找到了成為聖賢的道路。王陽明說,“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是平等的,因為我們心中都有一個善,都有良知,只要我們能心存向上向善之心,我們就能成為聖人,這與孟子的“人皆可以為堯舜“,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陽明又提出了“心學四句”,可以作為我們致良知的關鍵途徑。王陽明說,“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良知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既然知道了善惡,就應該在事上磨鍊,這就是“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其實就是不斷為善去惡,克除不善,消去各種慾望和焦慮,就是要鬥敗我們心中的賊。

人心中的賊,實在太多了。我們有自私自利之賊,有妒忌之賊,有求名之賊,有求利之賊,有貪圖權位之賊,有貪圖美色之賊,有行事不決之賊,有瞻前顧後之賊,有心浮氣躁之賊,那麼多賊,我們就是賊王了。那麼,如何才能去掉我們心中的慾念雜念綺念,如何才能過一段心懷坦蕩天朗氣清俯仰無愧的生活呢?

陽明先生說:“除了人情事變,再沒有其他的事情。喜怒哀樂,難道不是人情嗎?從視、聽、言、動到富貴、貧賤、患難、生死,都是事變。事變也只是包含在人情中,其關鍵只在於‘致中和’。”據此可見陽明先生所謂的“事上磨鍊”,也只是磨鍊自己一心的喜怒哀樂。換一句話說,便是磨鍊自己良知的感應,是磨鍊此知行合一之本體。

4、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傳習錄》記載,澄在鴻臚寺倉居,忽家信至,言兒病危。澄心甚憂悶不能堪。先生曰:“此時正宜用功。若此時放過,閒時講學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時磨鍊。”

“父之愛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個中和處,過即是私意。人於此處多認做天理當憂,則一向憂苦,不知已,是‘有所憂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隻是過,少不及者。才過便非心之本體,必須調停適中始得。就如父母之喪,人子豈不欲一哭便死,方快於心?然卻曰‘毀不滅性’。非聖人強制之也,天理本體,自有分限,不可過也。人但要識得心體,自然增減分毫不得。”

陸澄跟隨先生在南京鴻臚寺居住,突然收到家書,說兒子病危,陸澄十分擔心、鬱悶,難以紓解。

先生說:“此時正是修養的好時機,如若放過這個機會,平時講學討論又有什麼用呢?人就是要在這樣的時刻多加磨鍊。父親愛兒子,是十分真切的感情,不過天理告訴我們應當適度,超過合適的度就是人慾。許多人在這種時候往往認為按照天理應當有所憂慮,於是就一味地憂愁痛苦,卻不知道如此已經是‘過度憂患,心緒已然不正了’。大致而言,人有七種感情,感情流露得太多即是過度,流露得太少則是不夠。才超過一點就已不是心的本然狀態了。所以必須通過調節,使得心緒中正平和才可以。以子女哀悼父母的喪事為例,作為父母的孝子,難道不想一下哭死才能紓解悲痛之心?然而聖人卻說‘哀傷不能害了性命’,這不是聖人要強人所難,只是天理的本來狀態規定了一定的限度,因此不能超過。人只要能夠認識心的本來狀態,自然一絲一毫都不會有所增減。”

5、良知從事上磨練得來


這裡面有幾個問題,為什麼天理過分了就是私心?“天理本身自有界限,不可超越。人只要認識了心體,自然分毫都不能增減。”這句話應怎麼理解?

人遇到事情會起意,意有好壞。壞是不及和過分,好就是中間的恰到好處,就是天理。

一般來說不及的人少,過分的人多。天理人慾,正之為情,不正為欲。正即天理 ,不正即人慾。中和即天理 ,失中和即人慾 。恰到好處。良知自然知善知惡,遇到事情不帶自己情緒,該如何便如何,還它本色,就像鏡子照東西。鏡子沒擦乾淨,照東西就照不全。未發之中可說是擦乾淨的鏡子,發而中節可說照什麼都還它本色的能力。有人學了心學後,錯走了空寂一路,認為良知不用功夫,現成就能知善知惡,就像否認鏡子會髒一樣。先生說這一段,就是針對這路人。良知人人都有,但若要時時知善知惡,就必須去事上磨練下功夫,不可能憑空得來。

6、 這段話把“事上磨鍊”指點得更親切。


原來,陽明所謂“事上磨鍊”,還在一個“存天理,去人慾”,叫自己的喜怒哀樂恰到好處,不要過分。這便是所謂“中和”的境界,便是陽明所謂的“心體”。不論有事無事,只是個“必有事焉”,只是個“存天理,去人慾”,只是要自己的喜怒哀樂,有一個未發之中和發而中節之和。這是陽明所謂的“事上磨鍊”。我們若能明白他所謂的“事上磨鍊”,也便能明白他所謂的立志、謹獨、誠意和致良知,同時也能明白他所謂的良知和知行原自合一的本體。

王陽明心學注重的是“變換氣質”的身心之學,要把被喜怒哀樂等情感所纏繞、束縛的常人之心,轉變成“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聖人之心,這是一個很艱難的改變過程,更需要一個人有著永不退縮的勇氣和毅力。

中和之道,強調要按心本來的狀態來處理情緒問題,平時一片清虛靈明,事情來了按其本來面目反映它,當喜則喜、當悲則悲、事過則不留心。就像孔子當他最喜愛的弟子顏回不幸早逝後,痛哭流涕,悲傷得如喪考妣。但事情過後,他也好像沒這回事了。

要對喜怒哀樂等情緒有一個適中之度的控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親自在這種艱難的過程中磨鍊過才能真正掌握。

凡事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真正地認識並掌握其中規律,所以要對喜怒哀樂能按應有狀態掌握,無所偏倚,達到“中和”的境界,就要在實際經歷過並切切實實地用功才行。所以說提升修養境界的許多奧妙都可在堅持事上磨鍊中得到體驗。最困難的時候正是提升自我心靈最好的時候,要善於抓住機會,利用這個“困難”來磨鍊自己的意志。這正符合王陽明所說的“在事上磨鍊,方立得住”的要旨。

7、最好的修行,就是順其自然


王陽明曾說過:“吾儒養心未嘗離卻事物,只順其天則自然就是功夫。”

他認為,自己身為儒門中人,修身養性並沒有離開過尋常的事物,也不用刻意去尋找。

在修行中,只需順著自然的規律,保持一種水到渠成的姿態,這就是功夫。

王陽明在三十二歲那年,來到錢塘西湖養病,他聽說當地一個閉關苦行的高僧,每天至少閉目盤坐,不發一言,不視一物。

對禪學也頗有研究的王陽明心中好奇,打算去看看。

王陽明使用禪宗中的“棒喝”術,對高僧喊道:“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

坐禪僧人聽了後,立刻明白對方也是個行家,於是驚起施禮,對王陽明說:

“小僧不言不視已經三年了。檀越卻說小僧口巴巴地說著什麼,眼睜睜看什麼,這到底是何意呢?”

王陽明問道:“師父是哪裡人?離家修行有多少年了?”

僧人回答:“我是廣東人,離家十多年了”。

王陽明聽罷,追問道:“那麼師父的家中還有什麼親人嗎?”

僧人回答:“我只有一個老母親,分別多年,也不知道她怎麼樣了。”

王陽明問:“你不會想念自己的老母親嗎?”

僧人回答:“我不能不想念母親。”

王陽明說:“你既不能不想念,雖然終日不言不語,心裡卻已經說了出來;縱然終日目不視物,心中卻已經在看她了。”

僧人頓悟了,合掌請教:“檀越妙論,希望您開示明白。”

王陽明勸解道:“父母天性,豈能斷滅。你不能放下自己的母親,這是真性情的體現。你這樣終日呆坐,也是徒亂心曲。

俗話說得好:爹孃便是靈山佛。連爹孃都不能孝敬,那還敬什麼人?信什麼佛?”

僧人聽了王陽明的建議,不由得聲淚俱下:“檀越說得極是。小僧明早便歸家看望老母親。”

第二天,王陽明再次來看望這位僧人,其他僧徒告訴王陽明,這位僧人已經收拾行李歸鄉了。

8、最好的對策,就是隨心而行


中國人自古講究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界用博大的胸襟涵養了萬物,人類也是其中之一。

我們人類本身,其實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這個世界,並沒有那麼複雜,一個人只要去除自己心中氾濫的慾念和雜念,自然就能走上正道。

所謂不刻意,就是不要強行違背自己的本心,緊跟內心良知的呼喚,總不會行差踏錯的。

王陽明遇到的那位僧人,身體在山中苦修,心靈卻記掛著家中的老母親。

這種身心不一的修行,就是刻意修行,其實也修不成什麼。倒不如回家安心地侍奉雙親。

逼迫自己做違背心意的決定,即便是堅持了一輩子,也得不到真正的收穫。

三年前,我去參加一個國學交流會的時候,我們兩人一組進行國學知識競答,我和一個陌生的朋友分成了一組。

這位朋友不擅長與人競爭,於是他在賽前有意花了數月來積累國學知識,一再的提示自己要取得勝利。

讓我們都意想不到的是,這位朋友竟然因為求勝心切,給了自己太大的壓力,臨場發揮的時候緊張過度,反而延誤了我們小組取勝的機會。

所謂不刻意,並不是讓我門懶惰無為,而是提示我們要依據事物的發展規律自然而然地行動,而不是強行改變事物的發展規律。

什麼叫自然而然呢?聖人的智慧總是相通的,《道德經》中也曾說過:“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

自然而然的姿態,就像水一樣,它從不與任何一種事物針鋒相對,只是順應著地勢向下流動。

倘若是遇到了岩石的阻礙,就繞開。遇到難以逾越的天塹則會蟄伏起來,默默積蓄自己的力量,直到實力充足的時刻,便能越過障礙,奔騰入海。

我們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也要讓自己的身心進入水一般的狀態,寵辱不驚,不急不躁。

面對挑戰時,不為目標的達成而焦慮,也不為失敗的風險而糾結。

我們應當讓自己的心靈和思維自由發揮,這樣才能打開自己心靈的大門,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潛能,為自己的人生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