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每個人終將老去,孤獨如約而至,難以排遣時,讀一讀盧梭的這本書

第一次讀到《孤獨漫步者的遐想》這本小書,是在2012年秋的一個傍晚,當時我下班後坐車回家,用手機瀏覽時無意中刷到了這本書。當時是被書的題目所吸引,讀完第一篇《漫步之一》後,被它的語言風格迷住了,當晚就把它讀完了,它帶給我的心靈震撼,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國哲人文豪讓·雅克·盧梭的最後一部作品。這十篇漫步者遐想錄,是盧梭“為自己而作”,展露了盧梭推崇感情、讚揚自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同時它也憑著自身發放的光耀,照亮了無數在世俗社會當中卑汙的靈魂。

一、讓·雅克·盧梭的生平

讓·雅克·盧梭(1712——1778)是法國18世紀傑出的思想家、作家。他以《論科學和藝術》(1750)和《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1755)轟動一時,名聲直逼比他年長十八歲的文豪伏爾泰。此後十餘年間,他相繼發表了《新愛洛伊絲》(1761)、《社會契約論》(1762)、《愛彌兒》(1762)等作品,對法國政治體制、社會風尚、哲學思想、文學思潮產生過重要影響。

每個人終將老去,孤獨如約而至,難以排遣時,讀一讀盧梭的這本書

《社會契約論》成為1789年法國大革命中最革命的雅各賓黨人的政治綱領,其天賦人權、自由平等、主權在民的思想被寫進了《人權宣言》。盧梭卒於1778年7月2日,他的遺骸於十六年之後被隆重遷入巴黎先賢祠,作為“自然與真理之子”,受到後代的無比敬仰。

然而,盧梭生前可能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會有如此受人愛戴的一天。他的一生可謂顛沛流離,飽受磨難。1712年,盧梭生於日內瓦一個信奉新教的市民家庭,自幼喪母;父親因打傷貴族被迫逃亡,客死他鄉。年幼的盧梭便由姑媽撫養,開始學手藝。

每個人終將老去,孤獨如約而至,難以排遣時,讀一讀盧梭的這本書

由於他不堪打罵凌辱,十六歲便獨自離家闖蕩。迫於生計,他先後幹過十四個行當:學徒、僕人、夥計、隨從、抄譜員、家庭教師、秘書、地籍員……寄人籬下,受盡欺侮和凌辱。生性倔強、不願意受人擺佈的盧梭,曾有過發跡走運的機遇,但他對自由的嚮往,驅使他一次次迴歸自然,跋山涉水,闖蕩人生。

盧梭從三十八歲起一舉成名,此後的十三年間問世的三部名作,使他的名字家喻戶曉,但是生活中的盧梭卻飽受折磨,倍感孤獨。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

首先是他聲稱“人性本善”的《愛彌兒》1762年被巴黎最高法院列為禁書,巴黎大主教頒佈譴責《愛彌兒》的訓喻,盧梭本人被當局通緝,倉皇出逃,被迫踏上長達八年的流亡之途,輾轉瑞士、普魯士、英國等地。他還被逐出教會,剝奪在日內瓦的市民權……遭到無數圍攻、侮辱。

每個人終將老去,孤獨如約而至,難以排遣時,讀一讀盧梭的這本書

第二個原因是他與其他啟蒙思想家的紛爭。盧梭與百科全書派中的狄德羅、格林姆、霍爾巴赫等人是多年的摯友,狄德羅曾經請盧梭為他主編的《百科全書》撰稿,但是,家庭出身的不同、社會背景的差異,以及人與事的糾紛,造成故友之間感情隔閡;盧梭對唯物論和無神論的批評,導致他們意識形態的分歧。

1764年底,伏爾泰在《公民們的感想》中攻擊盧梭的私生活,揭露盧梭拋棄親生子女,要求對盧梭處以極刑,更是讓盧梭成了大逆不道、人人喊打的罪人。

艱苦的流亡生活,和巨大的精神壓力,使得盧梭心力交瘁,他幾乎懷疑每個接近他的人,認為人人都在處心積慮地羞辱、誣衊、謀害他。可以說,盧梭是在悲憤、失望和痛苦中,度過了自己的下半生的。

二、《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的寫作背景

為了在世人面前還自己一個清白,盧梭在1765年到1770年間,寫下了《懺悔錄》這本“沒有先例的書”。盧梭聲稱

“我要做一項既無先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鉅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他想用自己的一生來為自己辯護,用自己的真實面目駁斥敵人的謬論。

每個人終將老去,孤獨如約而至,難以排遣時,讀一讀盧梭的這本書

在書中,他毫不掩飾自己的過失:說謊、行騙、偷東西、誣告他人……他以此來闡述其著名的論點:人性本善,是社會和環境使之墮落,從而使《懺悔錄》從嚴格的自我解剖轉為對社會的譴責和控訴

1770年,盧梭回到巴黎,仍然遭到種種非議、侮辱。他萬念俱灰,深信自己單槍匹馬,無力迴天。1776年春天,盧梭完成《對話錄:盧梭評判讓——雅克》之後,精神狀況有所好轉。此時,他知道自己來日無多,而且他對他人、對社會已經無所期待,決定從此不再為自己辯解,想盡可能地忘記敵手,平靜地度過自己的餘生。

超脫的態度使盧梭內心恢復了安寧。他每天到巴黎郊外散步,觀察自然,採集植物標本,平靜地等待生命的終結。在人生的晚年,盧梭重溫往日時光,重新審視自己的一生。大約是在1776年的春天,盧梭開始動筆撰寫《孤獨漫步者的遐想》這本書。

三、《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的主要內容

全書由十篇漫步組成。前四篇漫步大約寫於1776年春季到1777年春季,隨後四篇完成於1777年,第九和第十篇,也許是在1778年1月到4月12日寫的。

每個人終將老去,孤獨如約而至,難以排遣時,讀一讀盧梭的這本書

1778年5月20日,盧梭接受吉拉爾丹侯爵邀請,離開巴黎住到埃蒙農維爾,臨行時帶走了《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的手稿。盧梭於同年7月2日突然去世,全書戛然而止。

盧梭死後,他的妻子將手稿交給盧梭的友人穆爾杜,於1782年在《懺悔錄》第一卷之後發表。十篇“漫步遐想”沒有完整的提綱,大多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作品。

漫步之一

盧梭開篇就寫道:“我就這樣在世上落得孑然一身,除了我自己,再沒有兄弟、鄰里、朋友,再沒有任何人際往來。最合群、最富愛心的人啊,竟然被眾口一詞地排斥在人類之外······”

盧梭極為苦悶,他唯一的選擇,就是徹底地聽天由命,才能找回內心的平衡,才能在“苦難的深淵得到了安寧……像上帝那樣超然物外”,和自己的靈魂做“親切溫馨的交談”

每個人終將老去,孤獨如約而至,難以排遣時,讀一讀盧梭的這本書

何為遐想錄呢?盧梭寫道:“這些文字只不過是一本記錄我個人遐想的不成型的日記……我將把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這些文字可以看成是我的《懺悔錄》的補篇,但是我不再沿用這個名字,因為我覺得我沒有什麼可以懺悔的了。”老年的盧梭感到自己的體力、智力都在衰退:“從今以後我想象力的產物是模糊的回憶多了,創造的少了。”但是遐想的樂趣將伴隨他的餘生。

漫步之二

因為體力衰退,盧梭在梅尼蒙丹被一條丹麥狗撞倒,差點釀成大禍。盧梭描寫了從昏迷中醒過來時的美妙感覺:“我全身心沉浸在眼前這一時刻,別的什麼都想不起來;對自己身體狀況沒有絲毫意識,根本不知道剛才發生了什麼;我不知道我是誰,又是在什麼地方,既不覺得痛苦,也沒感到害怕和不安。”一位女士登門拜訪之後,不久就出現了盧梭已死的謠言,連報紙上都刊登了訃告。盧梭發現即使自己死了,人們仍然不會放過他,還會侮辱、詆譭他。

漫步之三

人生到了晚年,特別眷戀生命,其實老年人最需要學會死亡。盧梭在四十歲左右,就把自己的學說付諸實施,剷除“心底的利慾和貪婪”,放棄社交生活,脫離上流社會的奢華和虛妄,以抄寫樂譜謀生,過著自食其力的簡樸生活。

每個人終將老去,孤獨如約而至,難以排遣時,讀一讀盧梭的這本書

而在世人眼裡,逃避社交生活就是憎恨人類,結果對盧梭群起而攻之。面對鋪天蓋地的責難,盧梭猶豫過、動搖過,但是考慮再三,最後還是決定恪守既定的原則,將晚年所剩的時光,用於學習

“耐心、溫柔、順從、正直、不偏不倚的公正”這些美德。

漫步之四

盧梭對謊言問題進行思考。他帶著無比的悔恨,回憶起年輕時偷竊絲巾、反而誣陷女僕一事。他還承認《懺悔錄》中也有假話,但那不是故意說謊,常常是為了隱去自己的品德。在生活中,他力圖說真話,對自己揭短多,褒揚少。盧梭然後就“真誠”問題闡述了看法,認為“必須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有勇氣和力量堅持真理”

漫步之五

盧梭回想起在瑞士比埃納湖聖皮埃爾島度過的日子。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閒適的盧梭盡情地採集植物標本、觀察美妙的自然風光。他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沉思默想,心靈擺脫了昔日的苦難,對未來毫無牽掛,完全沉浸在此時此刻之中,領略“一種充分、完滿、豐盈的幸福”“享受我們自己,享受我們自身的存在”

漫步之六

盧梭在巴黎郊區散步、採集植物標本時,曾喜滋滋地向一個行乞的孩子施捨,可是久而久之,施捨幾乎成了他不得不盡的義務,盧梭覺得不是滋味,於是繞道而走。

每個人終將老去,孤獨如約而至,難以排遣時,讀一讀盧梭的這本書

盧梭承認,自己“仁慈大方、樂於助人”,但是善舉一旦成為義務,他就不願意了:

“一件事只要帶有強制性,哪怕符合我的願望,也足以打消我的願望,如果強制性再厲害些,就會令人反感,甚至化為強烈的厭惡。”這件小事從側面說明盧梭與當時社會格格不入,證明他不適應在“這個到處充滿束縛、義務、職責的世俗社會”中生活。

漫步之七

盧梭熱情洋溢地讚美植物學。為了驅散令人沮喪的念頭和煩惱,盧梭打算編一部植物標本。這項工作給他帶來了莫大的歡樂:“我感到無比陶醉,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欣喜,我彷彿融化在天地萬物中,與整個大自然渾然一體。”

他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忘記了人們對我的迫害,忘記了他們對我的仇恨、蔑視、侮辱……使我在凡人從未遭遇過的最悲慘的命運中經常感到幸福”

漫步之八

盧梭再次想到往日遭受的磨難和如今內心的平靜。儘管處境極為悲慘,他也不願意與最幸福的普通人交換命運、換一種活法,因為在他春風得意的時刻,並沒有幸福之感,而

“在我一生苦難深重的日子裡,溫存、動人、甜美的感情卻總是洋溢在我的心頭”

每個人終將老去,孤獨如約而至,難以排遣時,讀一讀盧梭的這本書

面臨人類策劃的陰謀,“無論如何擺脫不了自己感官制約”的盧梭試圖為自己辯解、抗爭,但是一切努力純屬徒勞。他經過自省,克服尚存的自負心理之後,才擺脫了“似乎是命運最終決定的絕望,而得到了安詳、寧靜、平和甚至是幸福”

。是敵人迫害使他“學會用漠然的態度去看待生與死、疾病與健康、財富與貧窮、榮譽與誹謗”,是孤獨的離群索居給他帶來內心的平和。

漫步之九

盧梭重提《懺悔錄》談到的痛苦話題:即他把親生子女送進育嬰堂。盧梭的仇敵們曾揪住此事大做文章,把盧梭說成是不通人性的父親,譴責他仇視兒童。他之所以拋棄自己的兒女,是因為想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如果我不在乎孩子的前途,在沒有辦法親自撫養他們的情況下,我本來可以把孩子交給他們的母親,任她把孩子寵壞,或者把孩子交給他們的舅家人,那他們一定會把孩子變成魔鬼。我現在想起來還不寒而慄。”盧梭捫心自問,發現自己始終對孩子滿懷柔情,看到孩子們快樂的笑臉,就是他最大的幸福。他在巴黎郊區散步時與孩子們的幾次交往,就是佐證。

每個人終將老去,孤獨如約而至,難以排遣時,讀一讀盧梭的這本書

最後他記述了和素不相識的殘廢榮譽軍人相遇的情形,由於殘廢軍人不瞭解盧梭的身份,兩人相談甚歡,盧梭感慨道:“即使是最普通的樂趣,也足以因其罕見而價值陡增……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我們還是應該讓天性中原有的善良和禮節順其自然。”

漫步之十

盧梭在此回憶起在華倫夫人身邊度過的幸福時光,向華倫夫人表示最後的敬意,以紀念他們五十年前的初次相識。漫步之十隻有短短的兩頁紙,據說是因為盧梭突然去世而沒有寫完。

四、《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的文學價值

文學史上把《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懺悔錄》、《對話錄:盧梭評判讓——雅克》視為盧梭的自傳三部曲。但是它與後兩部作品迥然不同,作品的基調、目的變了,這一點在三本書的標題上——“懺悔”、“評判”、“遐想”——就得到充分體現。

如果說《懺悔錄》和《對話錄》是面對社會的壓力、世人的誹謗,盧梭奮力反抗、自我辯解的入世之作,《孤獨漫步者的遐想》則可以看做一部離群索居、與世無爭的出世之作。

每個人終將老去,孤獨如約而至,難以排遣時,讀一讀盧梭的這本書

逆境中,盧梭不再為尋求人們的理解和同情浪費筆墨,而只想“把我心靈的通常狀態描繪出來……我覺得實現此舉最簡單、最可靠的辦法,莫過於把我那些孤獨的漫步,以及漫步時充盈於心間的遐思忠實地記錄下來”

盧梭去世後,吉拉爾丹侯爵在盧梭臥室,發現了一副紙牌,盧梭在紙牌背面隨手記了些感想或者草稿,其中第一張紙牌是這樣的:“我的一生就是一串長長的遐想,由每天的散步將它分成篇章。”由此可見,“孤獨”、“漫步”、“遐想”是盧梭晚年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

《孤獨漫步者的遐想》首先展示了孤獨漫步者的自我審視和反省。“一個孤獨者陷入沉思時,自然會更多地想到自己。”盧梭此時已經步入晚年,對死亡毫無畏懼,他只希望用晚年的全部餘暇來豐富、充實自己:“我離開人世時,雖然不可能比初入人世的時候更優秀——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更有道德。”

每個人終將老去,孤獨如約而至,難以排遣時,讀一讀盧梭的這本書

盧梭聲稱要“恢復先前被我稱為‘我的懺悔錄’的那種嚴肅而真誠的自省”,他承認自己犯下的過錯:棄嬰、說謊,但是他對自己坎坷人生的回顧比起《懺悔錄》要模糊得多、大多作虛化處理,連書中提及的主要事件的時間,都屢屢與事實相左。

和客觀真實相比,盧梭更注重主觀真實,注重記錄自己內心思考的真實:“我將把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前後連貫不多,就跟頭一天與第二天的想法通常沒有多少聯繫一樣。”他已經超越了個體的範疇,像奧古斯丁、蒙田那樣,在更深的層次上,思考普遍的人性,探索人生的哲理和人類的命運。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說《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比《懺悔錄》更深刻、更徹底。

它是一本充滿美好回憶的書

年輕時,盧梭靠著豐富的想象力,躲避苦難的現實;老年的他,則在回憶中尋找“寬慰、希冀和安寧”。聖皮埃爾島上度過的歡樂時光、在深山幽谷採集標本的樂趣、真誠的善舉給人帶來的純淨無私的歡樂以及與華倫夫人初次相見等,這些文學史上著名的回憶,洋溢著幸福的哲理,讚美人性本善以及順從自然、享受人生的歡樂。

每個人終將老去,孤獨如約而至,難以排遣時,讀一讀盧梭的這本書

盧梭不僅僅飽嘗著“沉浸在這種迷人的沉思裡”的甜美溫馨,而且盡情體驗寫作的樂趣:色彩斑斕的描寫、酣暢淋漓的抒發、接踵而至的思緒、層層剝筍般的分析,都通過富有音樂感的語句,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飛揚的文思抹去真實與想象、歷史與當今的界限,穿梭於不同時刻、不同的事件和人物之間,古人書上的一句話、路邊的一棵草、一個下意識的繞道動作,都是引發遐想的誘因,就像《追憶似水年華》中的小蛋糕那樣。

“人間只有易逝的樂趣”,而寫作能將這種樂趣永久保存下來,寫作成為生命的體驗,成為心靈的依託和補償,它“必將喚起我在撰寫它們時得到的溫馨,使逝去的歲月重現在我眼前,也可以說是把我的生命延長了一倍”

它是一部謳歌大自然的名著

在盧梭之前,歷代法國人——特別是古典主義作家——只關注人的內心世界,對自然沒有興趣;是盧梭首先將湖光山色、鄉村曠野引入了文學的殿堂,但此舉並非偶然:面對物慾橫流、充滿仇恨與爭鬥的社會,不甘沉淪的盧梭只有來到田間,走進樹林,徜徉於山水之間,才能“盪滌……心中的一切雜念”;孤獨的盧梭只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才能找到心靈的淨土,體驗純潔的歡樂。

每個人終將老去,孤獨如約而至,難以排遣時,讀一讀盧梭的這本書

在盧梭的筆下,自然不再像令七星詩人沙龍絕望的“狠毒的繼母”,也不是讓杜貝萊心驚膽戰的“群狼出沒的荒野”,更不會像在維尼的《牧人之屋》中那樣直言不諱:“人們稱我是母親,而我是一座墳墓”;恰恰相反,茂密的樹葉彷彿擋住了敵人對他的打擊,“草地、河流、樹林、孤寂、安寧……讓我忘記了人們對我的迫害,忘記了他們對我的仇恨、蔑視、侮辱……使我在凡人從未遭遇過的最悲慘的命運中經常感到幸福”

盧梭受傷後從昏迷中甦醒時,“夜色已深。我瞥見了天空、幾顆星星,還有稍許綠意。這最初的感受真是美妙的時刻。只是由此我才感到自己還活著……我覺得全身洋溢著一種美妙的寧靜感覺,每當我回想這一時刻,我在平生所有樂趣中找不出任何能與之相比的東西”。於是,盧梭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獲得了新生。盧梭以他全部身心享受自然,經常進入物我兩忘,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境界:

“當我離開漫長、溫馨的遐想,看到周圍一片蒼翠,鳥語花香,縱目遠眺,那浪漫的湖濱,那清澈晶瑩的開闊水面,我一時間竟把這些可愛的景色看成出於我的虛構,等到我慢慢認出自我和周圍的一切,我已經分不清虛構和現實的界限了”

“沉思者的心靈越敏感,就越能投入因自然的和諧而產生的心醉神迷的境界。甜美深沉的遐想佔據了他的所有感官,他帶著美妙的陶醉融入這片廣袤美麗的天地裡,感到自己已同天地渾然一體”;“我彷彿融化在天地萬物中,與整個大自然渾然一體”

每個人終將老去,孤獨如約而至,難以排遣時,讀一讀盧梭的這本書

在這種心境和氛圍下,盧梭已經不單從藝術的角度欣賞比埃納湖畔的原始浪漫風光、“爛漫的鮮花、繽紛的草地、清新的綠陰、小溪流水、灌木樹叢、青翠的草木”,而是在揭示、傳達自己對自然的主觀感受。

孤獨的漫步者,根據自己的心境看待自然,通過自己感覺展現事物,同樣清新的灌木,會因“自負的迷霧和塵世的喧囂……(而)在我眼中黯然失色”;深秋的田野依然翠綠宜人,但是“眼前的情景給人一種既溫柔又淒涼的印象,與我的年齡、我的命運太相似了,我怎能不動情呢……精神仍然飾有幾朵小花,不過已因憂傷而凋謝、因煩惱而枯萎了。我孑然一身,無依無靠,已經感到初霜的寒冷步步逼近”,這種感覺與中國古詩中“感時花濺淚,別時鳥驚心”的說法可謂不謀而合。

重視自然山水草木的生動感受,“景隨情遷、情景交融、寓情於景”,在描繪自然場景的同時,刻畫自己的情感世界,

這些都成為盧梭留給浪漫主義的重要遺產,引導19世紀法國文學進入描寫自然風光、抒發個人感情的新境界。

每個人終將老去,孤獨如約而至,難以排遣時,讀一讀盧梭的這本書

它具有獨特語言敘事風格

盧梭的語言,時而簡潔有力、擲地有聲:“老年人如果此時還需要學點什麼,那麼他唯一要學的就是如何去死”;時而高昂激烈:

“如果必須撒謊才能免遭酷刑,我寧願面對酷刑”;時而步步緊逼、氣勢奪人:“我當時怎能預知等待著我的命運呢?如今我身陷其中,又怎能夠理解它?以我的常識,我那時怎麼會料到竟然會有這麼一天,我這個人,這個過去如此、現在依然如此的人,居然會被一口咬定是魔鬼、毒夫、兇手,居然會遭到人類的切齒痛恨,會為烏合之眾所戲弄;我怎能想到遭人唾棄將是路人對我的全部敬意,怎能想到整整一代人會串通一氣、樂於將我活埋呢?”

遇到心理刻畫時,盧梭的筆觸十分細膩,比如恢復知覺時的感受:“從那個瞬間起我開始關注生命了,彷彿覺得我將自身微弱的存在注入我隱約看見的一切物體”;敘事時也不乏清新活潑的筆調:“漫步之七”中在伊澤爾河畔吃野生果子,以及“漫步之九”中邀請漫步中偶遇的少女們玩轉盤遊戲的故事,就是其中的兩個例子。

每個人終將老去,孤獨如約而至,難以排遣時,讀一讀盧梭的這本書

《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中最富特色的,還是承載盧梭遐想的句型:它們隨著盧梭的思緒起伏,有時像拍岸的湖水那樣綿延不絕,有時像水面的漣漪那樣從容不迫,有時候一個名詞主語會帶上一串定語、補語、狀語,長達五六十字,峰迴路轉,環環相扣,把作者的剖析、感受和遐想淋漓盡致、絲毫不差地傳達出來。

它是一首詩意盎然的散文詩

回想起在聖皮埃爾島度過的美好日子,他不由得慨嘆:“這樣的生活為何不能重現?我為何不能到心愛的島上度過我的餘年……”

想到華倫夫人:“啊!如果我足以使她心滿意足,就像她使我別無他求那樣,那該有多好!我們在一起度過的時光將會何等平靜和甜美!”。

抒情的篇章、詩化的意境,在書中比比皆是,《孤獨漫步者的遐想》因此在文學史上享有“散文詩”的美譽,盧梭也被贊為18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結語

孤獨,是每個人一生中最知心的朋友,無論你是達官司顯貴,還是市井小民,孤獨都始終跟隨左右,如影隨形。孤獨,可以讓我們在紛紛擾擾的現實社會中,享受一份寧靜,體會一種發自心靈的無聲震撼。

每個人終將老去,孤獨如約而至,難以排遣時,讀一讀盧梭的這本書

《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把人們引入到一代文豪的精神世界。儘管時光流逝,那兒的大自然,依然生機勃勃,思想的花朵依然盛開;盧梭的遐想引人入勝,他揭示的心靈高度令人景仰……

浪漫的聖皮埃爾島,絢爛怡人的自然風光,寧靜的夜,閃亮的星,晚風輕吹,薄暮散去。盧梭的散文,如涓涓細流,沁人心脾。難怪後世有人說:“我重讀了一遍《遐想》,但我可以重讀一百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