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養廢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讓他從小“心想事成”

前不久看到一則新聞:

天津南開區一戶家庭,爸媽為80後兒子結婚湊錢。先是給他買婚房,耗盡積蓄還外借了30萬。

婚期將近時,兒子又按女方要求,找爸媽索要6萬彩禮錢。

連續鬧了好幾天,媽媽心疼兒子,又自責拿不出錢,哭說:“兒啊,你這是逼媽媽去死。”

兒子說:“那你就死吧。”

他媽媽真的從五樓縱身躍下,當場身亡。

新聞看得人觸目驚心,然而現實中,有無數的孩子,正在以一種隱蔽的方式,一步步長成案例中那個“兒子”的樣子。

養廢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讓他從小“心想事成”


一、很多孩子,被父母用愛養“廢”了

一位網友曾經講過自己的經歷:

阿姨家的孩子來到她家,看上她收藏的一個手辦,非要帶回家,她不給。

孩子生氣地捶門、在地上打滾哭嚎、無所不用其極。

哭聲引來了孩子媽媽,這位媽媽的處理方式就是好言相勸想說服這位網友把手辦送給她兒子。

反反覆覆的幾句話便是:“孩子不懂事,別跟他計較”“你送給他,我給錢你再買一個”“孩子哭的我看得心疼啊”

不教育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要”,或是直接讓孩子自己體會“愛而不得”的難過、遺憾情緒,反而強迫別人妥協來滿足自己孩子的無理要求,實在是錯誤教育方式的典型。

周華健在歌曲《親親我的寶貝中》唱到:

“我要飛到無盡的夜空

摘顆星星作你的玩具

我要親手觸摸那月亮

還在上面寫你的名字”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就像歌詞唱到的那樣,哪怕孩子想要天上的星星,都會想辦法給他摘下來。

怕孩子流眼淚、生氣、捨不得孩子受委屈、失望,於是盡心盡力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不管那些要求合理還是不合理,不讓孩子有一點“不適”。

孩子自己跑太快被椅子絆倒了,大哭,父母把椅子拍幾巴掌,讓孩子跟著自己念:“破椅子,爛椅子,把我們寶寶絆倒了!”

孩子要最新款的手機,雖然家庭條件不好,夫妻倆決定省吃儉用也要湊錢給孩子買上;

孩子覺得今天媽媽炒的菜不好吃,媽媽問孩子想吃什麼,二話不說專門炒一盤出來給孩子吃······

我見過很多總是有各種各樣合理或無理要求的孩子,都會被他們的父母一一滿足。

西方哲學家柏拉圖有一句名言:“你若想害孩子,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心想事成。”

如果孩子一直在父母這樣無條件滿足、百般遷就的愛裡長大,只會成長為一個“巨嬰”。

即便長大了,還是活在嬰幼兒時期的“全能自戀感”裡。

如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所說:

“每個嬰兒都渴望活在這樣的世界裡,他一動念頭,世界就會跟著自己的念頭運轉。而一旦和自己的想法互相違背,就會有自戀性暴怒產生。”

如果想要什麼不能如願,就會十分憤怒,不是對別人生氣、傷害別人,就是內心破碎,自我懷疑,甚至傷害自己。

養廢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讓他從小“心想事成”

比如一個孩子想要玩手機媽媽不同意,就對媽媽拳打腳踢;

一個青年沒有通過心儀單位的工作面試,就覺得自己是個垃圾,從此一蹶不振;

一個小夥子沒有追求到心儀的女孩,就各種威脅恐嚇甚至以跳樓相逼。

這是一種人格不健全、心理不成熟的表現,這樣的人很難在生活的暴風雨中生存下來,也很難維繫好生命中的各種關係。


二、有些情緒和挫折,父母不能幫孩子避免

父母對孩子的愛究竟應該是什麼?

我想說,愛不是讓孩子永遠感覺快樂、舒適和滿足,這太膚淺、也太狹隘。

真正的愛,應該是能幫助孩子生髮出自己內在強大的力量,讓他有足夠的能力、勇氣、信心和責任感,去對抗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與挑戰。

人們常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這是一個真理。

孩子如果從小在父母的保護與幫助下一直“心想事成”,他長大了就會很難適應各種失望、沮喪、悔恨、委屈等負面情緒,還有大大小小的挫折。

孩子該獨自承受的情緒、該經歷和處理的挫折,父母不能因為捨不得而幫他避免。

他會在這些獨自面對、默默承受的過程中,打破嬰幼兒的那種“全能自戀”,獲得人格的健全與心理的成熟。

他不再認為世界是圍繞自己轉的,“我要什麼父母就應該滿足我什麼,否則就是他們的錯”,從而學會體諒與感恩。

他不再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就能成的,就不會有那麼多執念,從而學會釋然,內心更加堅強。

養廢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讓他從小“心想事成”

而父母需要做的,僅僅是陪伴在他身邊,看得見他的情緒和處境,讓他感受到愛和理解;在他尋求你的幫助之前,不要自以為是地想盡辦法幫他化解。

比如孩子想要別人那個一模一樣的玩具,不是趕緊給他買個一模一樣的,或是強求別人送給自己的孩子,而是允許他感覺生氣或難過,告訴他:

“我知道你不能擁有那個玩具而覺得很生氣/難過,沒關係,我會陪著你。”

等他的情緒重回平靜,或許根本不會再對那個玩具有那麼強的興趣。

再比如孩子參加比賽努力了很久還是沒有獲獎,父母不是幫孩子“罵”評委沒有眼光或是“我們不稀罕”,而是接納孩子沮喪的情緒,告訴他:

“我們看到了你的努力,可以難過一會兒,不要一直難過下去,享受過程,後面還有更多機會。”

讓孩子在挫折中懂得堅強,學會獨立解決問題。

培養孩子獨立自立的能力,父母還可以適當提一些要求,講一些條件,目的是鼓勵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和努力,去實現自己想要的。

這些成長的體驗,會成為他人生的財富。


心理學家胡慎之這樣描述“巨嬰心理”:

“不能接受質疑,否則會強烈牴觸;不能接受非自己預期的對待,否則會陷入憂鬱;不能接受挫折,否則內心會破碎”

成長,從某個層面來說,就是明白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就能成的過程。


養廢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讓他從小“心想事成”

接受自己有自己的侷限性,父母有父母的侷限性,生活有生活的無常,才不會有那麼多的執念,在事情發展不如自己預期時不會有那麼多的憤怒或沮喪。

能做到這樣的人,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不會怨天尤人或是自暴自棄,心理足夠強大、豁達、通透,更加有力量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難題。

我們的孩子,需要有這樣的體驗和經歷,去訓練他、磨練他。

不要讓孩子從小一直“心想事成”、不管什麼需求都盡力滿足,偶爾的負面情緒和挫折,對他來說是好事。

因為人生從來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養廢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讓他從小“心想事成”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週一至週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